书城亲子家教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5549400000021

第21章 社会规范敏感期(0—6岁)(1)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突然变得非常自我,不管别人对他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会以“不”来回应,就好像故意与人作对一样,而且他会指明某种东西是“我的”,喜欢占有和藏东西。当他喜欢交换和支配物品时,他就会对交朋友和群体活动感兴趣了。这时,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和日常礼仪,从而使他在以后能够遵守社会规范,过一种自律的生活。当然,在社会规范敏感期内,孩子还会有审美、追求完美、婚姻、性别、身份确认、情感以及社会规则与社会活动等敏感期。这些都需要父母认真对待,尊重孩子,给他自由,这样孩子才能顺顺利利地度过各个敏感期,让自己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

1.说“不”:不管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一概说“不”(2—3岁)

——“不”是孩子证明他与别人是分离的,以此来证明“自我”的存在,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正常表现,要合理引导

孩子在2岁多到3岁这个年龄段,一般会进入一个比较“反常”的时期,不管父母对他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都一概说“不”,比如,让他来吃东西前要洗手,他会说“不”;让他与邻居阿姨主动打招呼,他会说“不”;让他安静一点,他偏偏故意大声讲话;让他闭上眼睛睡觉,他非得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很多父母都感到头痛:“为什么孩子突然会变得这样了呢?”实际上,这些“反常”的现象足以表明,孩子已经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2岁7个月的小武最近看上去特别“反常”。有一次,他在客厅里的地板上爬来爬去,妈妈说:“小武,别爬了,把衣服都弄脏了,站起来走路好吗?”

小武立即回应:“不!我就不!”一边说,一遍继续爬,一点都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给他戴餐巾:“小武,来,戴上餐巾再吃饭!”

小武还是那句话:“不!我就不!”

开始,妈妈还有点耐心,她轻轻地问:“为什么不戴呀!”

小武说:“就不戴!”好像答非所问。

妈妈有点着急了,说:“不戴就不能吃饭!”

小武还是不服气:“就不戴!”

妈妈更生气了,抄起巴掌就朝小武的屁股拍了几下,小武呜呜地哭了起来……

故事2:

妈妈带着即将满3岁的儿子小威和他的表哥去踏青,妈妈说:“小威,请你让大哥哥拉着你的手。”

小威很坚决地说了一个字:“不!”

妈妈就继续劝他说:“这个大哥哥拉着你会很安全的!”

小威还是倔强地说:“就不!”

妈妈就让那个大哥哥主动拉小威的手,可这下,小威竟然大哭起来,不仅不让拉,还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耍起赖来了……

妈妈真是想不通了:“为什么儿子总是这样反常呢,这么倔强,情绪也很暴躁,以前那个温顺可爱的儿子哪里去了呢?”

故事3: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自己3岁的女儿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让她做什么她都不做,都是一个“不”字应对。不过,妈妈好像也找到“对付”女儿的妙招了。

这不,妈妈已经盛好了饭,在饭厅里喊:“小雅,来吃饭好吗?”

女儿回答说:“不!”

妈妈走到女儿身边,问道:“小雅,去吃饭吧!”

女儿仍然说:“不!”

妈妈并不生气,她非常有耐心地问:“为什么不吃饭呀?”

女儿回答说:“不知道!”而且,她还奇怪地抬头看着妈妈,好像给妈妈“示威”一样。

看女儿这个样子,妈妈就没再说什么,也没有把小雅硬拉到餐桌前,而是一个人回到餐厅吃饭了。

妈妈刚没吃几口,小雅就来到饭桌前,自己吃了起来……

敏感期分析

在孩子出生的最初时期,孩子会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非常依恋,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与别人是一体的。但是随着他的不断成长,他就很快意识到,自己与母亲、父亲和他人是分离的。所以,这段时间,他就会说“不”,就会拒绝他人,什么事情都不会痛痛快快地配合,从而体验到自己与他人是分离的快乐,从而证明“自我”的存在。

上面的几个孩子,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状态下做出的正常反应,而不是父母眼中的“反常”。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他就会通过有意识地拒绝别人、抗拒别人、说“不”等,以此来练习自己的意志。孩子的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会持续到4岁以后。如果孩子得到正常的发展,他就会逐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形,达到和谐与顺从的人生状态。

引导小妙招

1.不要强迫孩子做事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故意向父母展示他的自我。所以,父母越是强迫他去做什么,孩子越不愿意去,就像故事1和故事2中的孩子一样,父母越是想让他做什么,他就越不去做,如果父母再强迫的话,孩子就会更“反常”。相反,如果父母不去强迫,而是随他来,孩子可能就会自动地改变自己,就像故事3中的妈妈,她就比较有智慧。

2.学着理解孩子

孩子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做出什么样的抗拒和拒绝行为都是没有理由的。所以,像故事1和故事3中,妈妈问孩子“为什么”时,他是答不出理由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还不是理性的存在者。这样做,只是表明孩子的意志开始形成。所以,父母要学着理解孩子,只有理解孩子,孩子才会顺利地度过这个敏感期。否则,父母越是不理解孩子,就会越来越迷茫,甚至会与孩子针锋相对,而孩子也会越来越不合作。这样长期下去,整体家庭的生活就会乱成一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3.尊重孩子的意愿

面对不来吃饭的孩子,一位父亲悄悄地对他的妻子说:“我们不要再叫他了,他一会儿自己就会过来吃了!”果然,当他们不再频繁地去“请”儿子来吃饭时,儿子真是很快就自己洗了手,坐在餐桌旁吃饭了。而且,这对父母也学聪明了,不是要求孩子去吃什么,或是“请”孩子去吃什么,而是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时再拿给他,这样,儿子的饭吃得就比较顺利。可见,不与孩子“较劲”,孩子反而会变得“配合”。

父母应该知道,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形成时,对待任何事他都有自己的意愿,会按照自己的意识行事。所以,这个时候,父母的呵斥与打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父母只有尊重的孩子的意愿,孩子才会与愿意合作。

2.“我的”:孩子会明确指明,“这是我的。”(2—3岁)

——不要误解孩子的行为,不与孩子“较劲”,要善待孩子的“自私”,不强迫孩子去“分享”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他除了会发现自己与他人是分离的之外,还会发现每个人拥有的东西也不一样,比如,吃饭时,爸爸妈妈用大碗,而自己却用小碗;刷牙时,爸爸妈妈用大牙刷,而自己却用小牙刷……于是,他就把自己所拥有的小凳子、小碗、玩具等都称为“我的”,而且他还不愿意与人“分享”他的东西,一旦有人强迫他去“分享”,他就会不同意,甚至会大闹不止。所以,在很多父母看来,自己的孩子是“自私”的。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甜甜2岁了,妈妈发现她最近长了一个毛病,就是不允许别人碰她的东西。昨天,甜甜的小表姐来家里玩,小表姐看到她的洋娃娃了,就想拿过来玩一下。可是,小表姐刚把洋娃娃拿到手里,甜甜就把它从她的手里夺过来,嘴里还念叨了一句话:“这是我的!”小表姐没有跟她争。

要吃午饭了,小表姐去洗手池洗手,洗完手,她就拿毛巾擦手,可刚拿到毛巾,甜甜就在她后面大声说:“我的!”原来,甜甜一直在旁边看着小表姐呢!没办法,小表姐只能换条毛巾擦手,还对她说:“好的,我不用你的毛巾!”

到了饭桌了,小表姐刚想坐一个凳子,可甜甜又说:“这是我的!”小表姐笑了笑,只好换了一个凳子坐……

故事2:

曾经有一家电视台播放过这样一个少儿节目:一群三四岁的孩子围着主持人坐了一圈。主持人问这些孩子:“你愿意把衣服给贫困山区的孩子穿吗?”问第一个孩子时,孩子回答:“不愿意!”问第二个孩子,得到的回答仍是“不愿意!”

这位主持人连续问了几个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说“愿意”。主持人好像并不想结束这个问题,于是就问下一个,结果这个孩子竟然双手抱紧了自己身上的衣服,而且还哭着说:“我不给,这是慢慢给我买的!”看到这个孩子哭了,其他的孩子也都哭了起来,节目无法继续下去了。

这时,镜头转向主持人。主持人这样总结说:“看看我们的这些独生子女,是多么的自私!”

故事3:

两个3岁左右的孩子在小区里骑儿童车,他们的妈妈都跟在身后。不一会儿,两位妈妈想让孩子把儿童车换过来骑。因为他们的车不一样,一个脚踏板在前轮上,另外一个车与成人自行车类似,只是后轮的两侧多了两个小轮子。

可是,其中的一个小男孩不愿意换着骑。开始的时候,妈妈是劝说他的,可小男孩根本就不听。妈妈感觉很没面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过自私,不懂得分享。于是,她就强行抱起儿子,把他放到另外一辆儿童车上,这下,小男孩大哭起来。而另外一个小男孩则骑着这个小男孩的儿童车走了……

敏感期分析

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孩子都会说:“这是我的!”其实,这是孩子的基本意识,如果没有这个一时,孩子也就没有安全感了。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孩子会通过物质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如果是他人随意动了或用了“属于他”的东西,他就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当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自我意识的发展。

与此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教孩子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小朋友玩或与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小朋友吃,等等。但是,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时,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愿意去与别人分享他的东西。

这时,很多父母就难免产生“孩子是自私”的想法,就像故事2中那位主持人的总结一样。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所以,父母有必要了解孩子的“自私”行为,然后才能知道如何去应对孩子,切不可强迫孩子去“分享”。

引导小妙招

1.不要以成人的想法看孩子

父母想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的想法是好的,因为与人分享是一种美德。但是,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和成人对分享的认识并不一样,而且是恰恰相反的。比如,成人习惯共享食物,孩子则不愿意;成人习惯分享玩具,而孩子则要看对象、看情绪。当然,这种情形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会有所改观。不过,很多父母却不了解孩子的这个特点,完全在用成人的想法看孩子,在以成人社会的道德观评价孩子,还说孩子自私。更有甚至,有的父母会上纲上线,其实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2.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当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时候,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分享”。就像故事3中的那位妈妈,他粗暴地让自己的儿子把自行车“分享”给另外一个男孩。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感觉这位妈妈很不错,不娇惯自己的孩子,很替别的孩子着想,即使自己的孩子哭闹不止在所不惜。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妥的,这是强迫孩子“分享”,干涉了孩子的自由。

父母强迫孩子去“分享”,也就是强制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物品分给别人,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这就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健全的发展,还很可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父母要知道,当一个人的正当权益常常受到他人侵犯时,他是很难让自己变强大的。所以,强迫孩子“分享”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另外,当孩子被强制“分享”时,他很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分给人人了,我也可以强行得到他人的东西。”于是,分享就成了交换,或是占有。所以,强迫孩子“分享”还是很不妥的。其实,孩子到5岁左右时,他自然会愿意与人分享,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因为他的心理在那个时候已经发展到另外一个层面。当孩子六七岁时,他就开始真正体会分享的乐趣,分享就会变成一件乐事,就会成为孩子的良好品质。

可见,强迫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并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

3.把分享的权利还给孩子

作为父母,不要苛求孩子,不要想着如何去纠正孩子,其实,孩子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但是,很多父母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孩子”,结果很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不仅自己会失望、伤心,孩子也会惶恐不安、沮丧自卑。

有的父母还会有这样的考虑:孩子拒绝分享,自己没有面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小气,给自己丢了脸;小男孩还为此事哭鼻子,简直是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真窝囊;这孩子,真是不懂事,怎么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大方呢?……

其实,父母该做的就是把分享的权利还给孩子。要知道,在父母看来的不合适的表现,其实却是与孩子的年龄特征相符的正常行为,是其他孩子也普遍存在的,父母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分享还是不分享,孩子的自我意识、性格以及人格才会得到健全发展,他的心灵才能强大起来。

3.藏、占有欲:孩子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并可能撒谎(3—4岁)

——不要以为孩子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如对此“严加管教”,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父母认为孩子“自私”的自我敏感期,孩子有一个最为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发现很多东西是属于他的。因此,他的私有观念会一步步建立起来,而且会时刻保卫自己的物品不被侵犯。与此同时,孩子会因为好奇心或占有欲的影响而出现“偷窃”行为,他会从别人那里“偷拿”东西,比如,会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带回家,会把别的小朋友的某件物品藏起来,然后他自己玩耍……并且,孩子可能还会为这样的行为撒谎。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3岁半的儿子到小朋友家玩时,会偷偷地把他喜欢的一些小玩意儿、小玩具装在口袋里带回家里来。而且,妈妈问他时,他还不说实话。

妈妈有些担心,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孩子的行为。这位妈妈说:“我非常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担心如果不对他加以引导,他会养成偷窃和说谎的坏习惯,但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儿子。”

故事2:

贝贝即将满4岁了。一天下午他从幼儿园回到家,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一个小玩具车。妈妈看到就问:“玩具车是哪来来?”

贝贝怯怯地回答说:“是老师给的。”妈妈知道,这肯定不是老师给的。妈妈想,如果是老师给的,贝贝就不会这么怯怯地回答了。

不过,这位妈妈并没有训斥孩子。晚上快睡觉时,贝贝对妈妈说:“妈妈,我逗你玩呢!小车是晨晨的,我明天给他。”

妈妈问:“晨晨知道你拿他的小车了吗?”

贝贝低着头说:“不知道。”

妈妈蹲下来,认真地对贝贝说:“拿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人家知道,明白吗?”

贝贝用力点了点头。

敏感期分析

孩子偷拿别人的小物品,或者是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以供自己玩耍时,并不是他恶意地去侵犯别人的财产,而是孩子在自我意识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只是他觉得自己喜欢就拿了,好像也没有以为有什么不对的。对此,父母大可不必特别惊讶,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道德坏掉了,更要慎用“严加管教”的方式,甚至是打骂孩子,只需要耐心引导,就像故事2中的妈妈一样。当然,引导孩子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父母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发现,就一定能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