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全传
15480600000045

第45章 发动内战,国军溃千里(5)

丙、主动争取不满政府与主张和平政治团体及民主人士,共同为致力和平而努力。

对于这个方案,白崇禧坚决不赞成,他在武汉用电话告诉李宗仁的秘书长说,蒋必须辞职,“由李德公正式就任总统,不能用代理名义。如果名不正,那就什么事都办不了”。并一再说明,对此要坚持到底。总之要蒋辞职,而不是暂时由人代行。

12月20日,孙科的新内阁组成。吴铁城任行政院副院长,作孙科的副手。24日,白崇禧未和李宗仁商量,就发通电致张群、张治中转蒋介石,提出和中共和谈建议,呼吁和平,意在要蒋辞职。

李宗仁也随即宣布五项和平主张:“

(一)蒋总统下野。

(二)释放政治犯。

(三)言论集会自由。

(四)两军各自撤退三十里。

(五)划上海为自由市,政府撤军,并任命各党派人士组织上海市联合政府;政府与共党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张治中和张群,劝蒋下野。同时,蒋又收到程潜要求蒋下野的通电。这下把蒋气得只是哼哼。并说事情的根源“是在那一边”!随用手指了一指世界地图上的北美洲地区。在身边的张群、吴忠信,均默不一语。

对白崇禧等的电报,他当然认为是在逼他下台,他感到他处在内外夹攻中,形势很是不妙。便于28日电召阎锡山、胡宗南、卢汉到南京,相商对策,欲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年年底,蒋的心情极为悲凉。为此,他写了一副对联,文曰:“冬天饮寒水,雪夜渡断桥。”可见他是多么的痛苦和寒入骨髓了。

12月30日,白崇禧又发电呼吁和谈。河南省主席张轸也通电主和,要求蒋“毅然下野”。蒋31日下午于官邸召开紧急会议,参加者共四十余人。他以低沉的语调说:“现在局面严重,党内有人主张和谈。我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不能不有所表示。现在拟好一篇文告,准备元旦发表。现在请岳军先朗读一遍,征求大家意见。”文告读毕,全场鸦雀无声。

这篇文告,出自“江西才子”陈方的手笔。蒋问李宗仁有何意见,李答以并无不同意见。但蒋的拥护者谷正纲、张道藩等,均反对发表这个文告,认为蒋下野对士气不利。谷还为此嚎啕大哭起来。其他人如萧同兹、范予遂则表示文告可发,蒋可下野。于此争论之时,蒋借机会大发雷霆,大声说:“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产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然后,蒋又侧过头来对李宗仁说:“就当前局势来说,我当然不能再干下去了。但是我走之前,必须有所交待,否则,你就不容易接受。”接着又要李转告白崇禧“不要再发什么通电了,以免动摇军心!”李宗仁则微微一笑,说道:“总统英断,我无有不从之理,一切望赐教!”他又嘱咐张群,关于他下野的一句话必须列入文告。说罢就愤然离去。在蒋看来,要他下野简直就是离经叛道。

1949年1月1日,元旦文告发表。文告内容的中心思想是要议和是可以的,但国民党政府的一切体制和制度都不能变,至于蒋个人的进退,“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蒋仍不想下野,而是付诸公民公决。

蒋介石发此文告,是为和谈定调子,是请国民们对蒋的被迫下野表示意见,希望国民仍支持他,不让他下野。但蒋经国却在自己的日记里,说是蒋为自己下野暗示军民作心理上的准备,这是不正确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也认为蒋是在“收回两周前决定之辞职”。蒋还于1月2日向张轸、白崇禧各发一封电报,大意同元旦文告。

但到1月4日,蒋又亲自到李宗仁住处傅厚岗,请李上台。他对李说:‘我看我退休,由你顶起这个局面,和共产党讲和。”

李则推辞说:“你尚且不能讲和,那我更不行了。”蒋又说:“你担起这局面,马上就不同了。”李未敢轻易答应,当然也是常理。第二天蒋又派张群、吴忠信前来劝李继任总统,让蒋“退休”。李仍以局面难当,不肯接受。蒋又请李谈话,硬逼着李“不干也得干”。并且说共产党绝不同他讲和,李出来,“最低限度可以变一变”。又谈几次,蒋一直说是由李继任总统。

这几天,蒋真是度日如年。1月5日,他召见吴忠信到官邸,向吴口述发给白崇禧的电报。电报大意是表示同意和支持白的和谈倡议。电报稿刚念完,张群又进来报告中共的反应,并带来了新华社的评论稿和毛泽东的文章。评论题目是《评战犯求和》,气得蒋一屁股坐下来;随后又叫念毛的文章。当念到“蒋介石希望从白崇禧手里夺回和平攻势的发明权,并在其新的商标下继续其旧的统治……”时,蒋长叹一声,就摆摆手说:“算了吧,别念了!”

蒋于官邸召开宣传工作汇报会。参加者有蒋经国、陶希圣、黄少谷、李俊龙、李惟果等。蒋将白崇禧的两电和他回的东电请大家传阅,会上大家建议中央派一大员到汉口会见白崇禧。蒋认为可以,决定于1月9日派张群前去。

蒋一面劝李宗仁继任总统,一面又期望他的嫡系、心腹和广大党员们大力挽留他,以便对国内、对美国人表明:不是他蒋介石不愿引退,而是部下、国民、党内同志们不让他下台,以度过此一难关,使美国人相信他仍是众望所归的领袖,希望国人仍然支持他。所以他表面辞让,引退,甚至表示“退休”,但内心并不是如此。

李宗仁也想上台,但他不能浅薄地马上答应,而是表面上极力辞让,一再推辞。但在实质性问题上,两者则互不相让,步步紧逼。

1月9日,蒋介石知道杜聿明部于淮海地区大半被歼,更泄了气,决定自动下野。他在这一天记下了如下日记,表示又要下野:

“杜聿明部今晨已大半被匪消灭,闻尚有三万人自陈官庄西南突围,未知能否安全脱险,忧虑无已,我前之所以不能为他人强逼下野者,为此杜部待援,我责未尽耳。”

遂于次日下午召集孙科、张群、张治中等会商运用外交促成和谈局面,授意孙科令吴铁城外长照会美、苏、英、法四国,请其运用外交施加影响。但美国因希望蒋早日下台,予以婉拒;苏、英、法也效仿美国态度。蒋又碰了一鼻子灰。

于是,蒋又于8日派张群飞汉口见白崇禧,向自说明自己的意见两点:

“(一)余如果‘引退’,对于和平,究竟有无确实把握;

(二)余欲引退,必由自我主动。”

在他真正要下野时,首先想到的是黄金和台湾。10日,派蒋经国到上海,把金圆券换得的黄金(二亿八千余万两)、白银(八亿一千余万两)和外汇(三亿七千多万美元)密运台湾,一直运到5月下旬才运完毕。仅留二十万两黄金给汤恩伯作为军费支用。这就把李宗仁上台后的经费完全攫取一空,使李宗仁无法维持其局面。同时,蒋自1948年底到1949年初,将中央博物院文物、中央研究院古籍、中央图书馆古籍运往台湾。接着,又把海空军实力中心移往台湾,大大减弱李宗仁的江防力量,促李宗仁军事上也迅速垮台。同时把军火也运到台湾去。这一手很厉害,是对李宗仁的致命一击或一个回马枪。就在这一天,杜聿明被俘,杜部被全歼。淮海战役以蒋介石失败而结束。

蒋介石早已在准备放弃大陆,退保台湾,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小朝廷,因而拆李宗仁的台。并借刀杀人,希望李、白实力被消灭,他仍然当小朝廷的皇帝。否则,李、白统治江南,他老蒋也无法立足台湾。所以李宗仁说蒋介石下台是借刀杀人。当然,蒋也尽力争取不下台,即使下台,也不放弃实权,以达消灭李宗仁实力的目的。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巴大维对蒋的迁台计划,曾提出异议。本年1月5日(1949年)司徒雷登专门派傅泾波见李宗仁询问,李却毫无所知。

与此同时,蒋命蒋经国和俞济时回溪口部署回乡居住和作幕后指挥的技术准备。共装了七座电台,供蒋指挥一切,实际上是总统府的小搬迁。

白崇禧也以重金包陈纳德一架专机送黄绍竑到香港找李济深出面和中共联系和谈之事。但李济深已于十九天之前奉毛泽东之邀,到东北解放区去了。黄不禁大失所望,只得通过民革驻港负责人与中共驻港负责人联系,把白崇禧的意图转告中共方面:

(一)蒋介石下野后,一致对蒋,以防其再起。

(二)由李宗仁负责和中共进行全面和平谈判。

同时,白崇禧又于13日截回自汉口运往广州的中央银行银元。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则于14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八项条件:

“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卖国条约;

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针对这个八项主张,蒋介石于次日公开宣布,并于下午召集张群、张治中、吴铁城等,商讨对策,暂决定不马上表态。第二天,蒋又召见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和中国银行总经理席德懋,命他们把存入美国的外汇化整为零,存入私人户头,以免和谈成功后交给联合政府。这是一种大贪污和盗窃行为。本日,天津解放。

李宗仁见蒋尚无表示下野之意,即于17日派特使飞汉口,通知白崇禧,准备共同发起一次呼吁和平的运动,迫蒋下台。

至19日,蒋介石于黄埔路官邸召开“御前会议”,有政府各要员参加。主要是孙科、张群、吴忠信、吴铁城、陈立夫等。决议由行政院发表声明,愿双方先无条件停火,然后再派代表协商。

会上,蒋冷冷地说:“毛泽东对时局的声明,大家想必都看到了。他提出在八项条件下的和平谈判,这些条件太苛刻了,我是决定下野了。现在有两个方案请大家研究:一个是请李德邻出来谈判,谈妥了我再下野;另一个是我现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邻来主持。”

蒋氏是在询问大家的意见。但反应使蒋大为失望。大家面面相觑,半晌无言。吴铁城首先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场面:“此事关系重大,是否召开中常委会讨论一下?”这更使蒋失望,他按捺不住怒火,便愤然地说:“不必!什么中常会!我如今不是被共产党打倒,而是被国民党打倒的!”这不是真心话,依然完全是瞎话和自欺欺人。要不是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一败再败,以至于淮海决战又败,美国人也不会生换马之计,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也不会逼他下野,怎么不是中共打倒的呢?

这时,陈立夫眼泪汪汪地叫了一声总统,正想说什么,蒋介石立刻不耐烦地猛然起立,连声说:“好了!好了!我决心采取第二条办法。下野文告怎样措词,请大家研究。主要意思是:我既不能贯彻戡乱的主张,又何忍再为和平之障碍。”遂决定于21日下野。

白崇禧则于20日至21日凌晨,在武汉加紧磋商对策,并在电话中一再叮咛李宗仁,要当继任总统,而不能当“代总统”。白与大家连夜磋商后,总结为两条意见:

(一)李宗仁必须当继任总统,而不能当代总统;

(二)必须改组孙科内阁,另组张治中和谈内阁;

(三)请何应钦出来任陆海空军总司令。

这两条意见写好后,由邱昌渭和程思远带往南京汇报。

蒋介石处处高李宗仁一着。当蒋决定下野后,不惜把黄金白银运往台湾,而且进行人事调整。他于18日把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发表由汤恩伯任总司令。19日任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警备司令;其子蒋经国为台省省党部主任委员;薛岳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他将京沪杭武装力量全部握在己手,四川省也为蒋之心腹所把持。这就使李宗仁在蒋的势力范围内当代总统,自是一事难成。

1月20日晚,蒋见李宗仁,再说明下野之意。次日上午10时,蒋又召集要员于官邸开会。会上蒋以低沉的语调说出引退和由李宗仁上台之事后,好几个人竟痛哭流涕。蒋于此悲痛气氛中,掏出早已拟好的引退文告,叫李宗仁签字。李于此一片泣声中,也顾不得看文稿,就签了字。蒋随手又把文稿收回。

同一日,蒋介石曾召见浙江省主席陈仪。问陈对他引退的意见。陈仪向蒋微微一躬后,就说蒋的引退,是“激流勇退,适当其时”。在陈或者是不经意的一句顺水推舟的客套话,而蒋听后,脸色突然大变,缄口不语。陈仪的杀身之祸,或就种因于此。

下午4时10分蒋飞离南京,到杭洲后住在笕桥机场。陈仪赶快请蒋到楼外楼吃饭,为他接风。但蒋不赏光,不吃也不喝,不欢而散。陈诚、蒋经国、俞济时、汤恩伯也陪同在座。

蒋离南京后,张群于下午才将文告交给李宗仁看。这时李才看到文告中并无退休和由李继任总统字样,很生气,坚持修改文告,将代总统改为继任总统,非常坚决。张群便只好又打电话给笕桥的蒋介石。蒋满口答应,说修改到李满意为止。李就把修改稿交出,由中央社发表。但发表的仍是原稿,李看到后就把秘书长吴忠信叫来质问。吴说他只能听蒋的,要发表后再告诉他。

李宗仁这才知道又被蒋愚弄了。而吴忠信就是这样当了国府秘书长,“帮助”李宗仁上台的。

1月22日,李宗仁上台,并发表文告。其中有“决本和平建国方针,为民主自由而努力”。蒋仍任国民党总裁,并未真正下野。而且李宗仁的政策措施,也依照惯例,必须经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中常会)审议后,方可付诸实施。蒋仍有权干预国政,并仍于溪口指挥其“中央军”。这支“中央军”也仍比白崇禧所控制的军队多;而且,南京又在汤恩伯的控制之下,李宗仁更难于控制南京政府。李宗仁就是在此艰难坎坷之中,开始了和中共的和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