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3
15447000000087

第87章 做事要果断

说到不自信,说到人与人的不平等,社会地位低贱的人直不起腰来,不能不说说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这个人物。

这个阿Q既让人笑得流泪,又让人为他哭得无声,那就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和别人是一样的人。对和他同样可怜的人,他压根儿看不上,放肆地欺负;对压迫他的人,他也看不起,但看不起归看不起,身子却紧麻起来,因为他几乎本能地想到别人要打他。

当然,他也有不平的时候,这是对的。他为虱子掐得没有王胡那么响而生气,为假洋鬼子不让他革命而不平。他的革命是什么?深夜里到别人家里搬东西,要谁就是谁,小尼姑、吴妈、赵司晨的妹子,邹大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他尤其是服“有些来历”的大人物,如“大团圆”的那一节,“他下半天又被抓出栅栏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的宽松了,便跪了下去。”虽然人家吆喝他不要跪,但他还是站不住,身不由己地蹲下去了,趁势改为趴下了,像是天生的腿软。

心中没有平等,也就不自信,自己也就不是人而是奴隶了。平等,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这是成功者必有的心态。否则,无成功可言。

平原君跟楚王在朝堂上讲重建合纵、出兵救赵的事,从早讲到太阳当顶,平原君讲得唇干口燥,台阶下的19位门客也像热锅上的蚂蚁,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冒了一句:“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真嚷了起来:“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谈好。怎么讲了大半天还没讲妥呢?”毛遂一边嚷,一边飞步上了台阶,威风凛凛地站在楚王面前。

楚王这时很不高兴,明知故问地对平原君说:“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一个门客、普通的老百姓,敢在大王面前如此说话,楚王抓到把柄了,便呵斥毛遂说:“我跟你的主人商谈国家大事,轮不到你多嘴,还不赶快滚下去?”

毛遂也不示弱,按着宝剑跨前—步,说:“用不着仗势欺我,我的主人在此,破口骂人算什么?”

毛遂凛然不可侵犯,在他眼里,楚王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仅仅是手里掌握着一个国家而已。眼下面对面,一对一,他和凡夫俗子有何不同!看到毛遂的狠劲,楚王也害怕起来,便换了口气问:“先生有何高见可以指教我们?”

毛遂于是便揭楚国失败的老底子:败兵、国王被俘、迁都逃跑、国家蒙耻。楚王羞愧得满脸通红,恢复了普通人的面目,也答应毛遂与平原君出兵救赵了。

这便是因才能而求平等,因平等而激发才能。

在上者不可傲下,傲下则无德,失人心;在下者则可傲上,无所失,却必须有才华做后盾,这样便是上下平等。孙中山与张之洞的交往便是这样。

张之洞是清王朝末期较有作为的官吏,孙中山想鼓动他同情革命。

一天,孙中山去张之洞的府上拜见这位清朝大员,递上印着“孙中山”三字的拜帖,简单说明拜访因由,请门房传进去。那时,张之洞声名显赫,孙中山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他不想见他,就传话开侧门,让孙先生吃一顿请他方便。孙中山很生气,绝不进侧门,又叫门房传话,说:“孙先生一定要面见张之洞兄弟,面谈当世大事。”

张之洞捻着胡子想:这个孙先生有意思,胆敢称我兄弟,真狂!不禁灵机一动,也许是个人才呢?他想试试“孙先生”,便出个对子要孙中山对。于是叫人传出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先生胆敢称兄弟。

看门的人传出上联,孙中山听清了,在门前略一思考,立即对上——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布衣本可傲王侯。

看门的人当即忙不迭地把孙中山的下联传进去。张之洞一听,又惊又喜立即传命:“开中门请孙先生。”

孙中山见了张之洞,便向张之洞陈述中国只有走民主革命的道路,才有出路。

由于二人思想有天壤之别,终于谈不拢,但孙中山的平等思想、卓越才华,使张之洞一点都不敢摆大官的架子。

在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的情况下,人对自己也应该有平等的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

自己看不起自己,打不起精神,没有锐气,没有进取心,这是对自己不公平;过分地看重自己,抬高自己,处处自己优先,信心变成狂妄,进取心变成强取豪夺,这也是不平等地对待自己。

对社会而言,一切不平等都造成压抑,人的心理尤其如此。平等使人正常,也同时获得堂堂正正的感觉与形象,而自信也就随之而生了。树立平等思想,则可充分自信地去生活,去开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