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信息革命
15359000000013

第13章 网络时代(6)

那是1982年,刚获得斯坦福大学MBA文凭的麦克里尼与软件奇才比尔·乔伊等4人一起创办了太阳微系统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创业者基本上都是斯坦福大学出身的工商硕士和工程师。“Sun”寓意着初升的“太阳”,同时它本身也是“斯坦福大学网络”的缩写词。创业之初,“太阳”的目标定位在高档工作站电脑产品。工作站由多台微处理器构成,具有比个人电脑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内存和更大的屏幕,通常用来替代大型主机进行电脑辅助设计/制造(CAD/CAM)和图形处理。

1982年,太阳公司首推Sun-1型工作站,采用的芯片是摩托罗拉68000。工作站电脑的先驱业者阿波罗电脑公司摆开阵势想与“太阳”打一场价格战,不料,麦克里尼却突然放弃了以传统芯片体系构造的Sun-1型工作站,迅速转向所谓RISC技术,推出全新的SPARC系列工作站,令阿波罗公司措手不及。

RISC即“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的缩写,原本只是个学术界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IBM公司的一位具有诸多重要发明的科学家约翰·库克,首先提出了这种芯片设计技术的构想。库克在认真剖析了许多芯片的执行指令后发现,如果把很多相当复杂的指令,换成一些相对简单的指令,执行速度会更快。20世纪70年代初,库克为这种设想实际拟定了方案并制作了试验芯片,RISC试验芯片比IBM当时上市产品的运行速度要快数十倍,他也因此获得了1975年的“图灵奖”。

1979年,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牵头分别组织研究小组,对传统CISC架构的芯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有一类只占总数20%的简单指令,其运行时间却占到80%,好比某人拥有100件衣服,但他经常穿的只不过区区一二十件,其余的几乎都是摆设。两个大学的研究小组,分别用库克的“精简指令集”思想,设计出了RISC电脑芯片。

相对于RISC架构,市场上无论是英特尔的386,还是摩托罗拉的68030微处理器芯片,都是“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架构。1989年,太阳公司突然推出以“SPARC”为名的RISC芯片,配合他们的Unix操作系统,形成了高性能的Sun工作站系列产品。不但迅速代替了市场上阿波罗公司的工作站计算机,更令摩托罗拉的68030芯片失去了市场优势。

“太阳”在工作站电脑领域逐渐独霸一方。麦克里尼雄心勃勃,把下一个攻击的矛头直指微处理器芯片的领导者英特尔,决定要将RISC芯片引入个人电脑。为了击败英特尔,麦克里尼代表太阳公司宣布:凡有意开发SPARC芯片的公司,他们都可以提供最详细的资料。通过技术开放,太阳公司授权和拉拢了一大批半导体厂商与之结成同盟,就像IBMPC初期那样,SPARC技术很快就向着市场标准方向前进了一大步。麦克里尼信誓旦旦对业界强调:“以SPARC为硬件、以Unix操作系统为软件的最佳组合,绝对可以把英特尔386芯片架构的PC电脑打个灵魂出壳。”

面对麦克里尼的挑战,英特尔公司总裁格罗夫急忙把虞有澄提升为公司副总裁兼微处理器事业部总经理,希望这位华裔博士能够应付这场“太阳风暴”。但是,英特尔究竟该坚持老传统,还是应迅速转向新潮流,格罗夫内心深处也举棋不定。虞有澄提出了完美的对策:“我们将布置两支团队,同时上马CISC和RISC。RISC芯片称为860,CISC芯片沿袭传统称为486。”

胸有成竹的虞有澄把事关公司前途命运的项目——“486芯片”的设计重任,交给了技工出身的27岁的年轻工程师季尔辛格,这让许多英特尔的元老议论纷纷:“起用季尔辛格做骨干,虞有澄是不是昏了头。”虞有澄则力排众议,“英特尔一贯的用人标准是‘工作表现重于一切’,季尔辛格是主持486的最佳人选。”

虞有澄要求486芯片不仅要保持兼容,而且必须创新。季尔辛格首先提高了芯片的集成度,把386电脑中为了配合微处理器的运行而增加的“数字协调处理器”和高速存储器都集成在486芯片里,构成了一个整体。“英特尔技术大师”柯劳福德又进一步改进了486的设计:在芯片的核心层采用RISC技术以加速单一指令,而在外围其他部分则保留CISC原样。这样一来,既能大幅提速,又可保持它的兼容性。

1988年底,860小组率先出炉了第一块RISC芯片,但由于兼容性的问题并不受用户欢迎。虽然RISC架构在工作站电脑中具有最好的性能表现,它在个人电脑领域却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没有现成的操作系统,没有更多的应用软件。

1989年2月,季尔辛格在原定两年半的时间上推迟两个月完成了486的研制工作。486芯片上集成着120万个晶体管,功能相当于当时的一台大型主机,速度比英特尔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快了50倍。1989年4月,英特尔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首度发布486,博得参加大展的600多名嘉宾一致的喝彩。

“四比三更好”,好就好在速度更快,好就好在兼容性更佳。1989年底,虞有澄再要求季尔辛格把486的工作时钟频率,从25赫兹提高到50赫兹;1991年,486的时钟频率再次被提高到100赫兹。运算速度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番,486芯片也逐渐发展出系列产品,个人电脑的486时代正式来临!英特尔公司在微处理器市场上扯起风帆,全面抢滩。在全世界半导体公司中仅仅排名第十的英特尔公司,于1992年一举攀上顶峰,雄居全球半导体产业首位。麦克里尼看到形势不好,立即部署转移阵地。太阳公司悄悄把个人电脑芯片产品全面撤销,再次把进攻重点转向了工作站电脑和网络设备,迅速发展为一家最具影响力的网络产品公司。

(3)戴尔“一鸣惊人”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电脑业都正准备把PC电脑从386向486升级,突然间,就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刮来,一家新创办的电脑公司发动了所谓销售方式的“配销革命”。它不仅率先把486电脑推向市场,而且打破了由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层层转销的传统模式,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价格比其他厂商同类产品便宜二三成,顿时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电脑业界被这场猛烈的攻势击昏了头,亏损和倒闭的企业不计其数,连IBM公司、宏碁公司等都出现了巨额亏损。这家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和该公司的名称都叫“戴尔”(DELL)。

自古英雄出少年。1991年,当戴尔电脑公司的总裁迈克尔·戴尔以“电脑行销鬼才”的名声,跻身《财富》杂志所列全美500家大企业领袖人物时,年龄仅为25岁。人们惊奇地翻开他的履历:这个青年在他12岁时竟取得过美国德克萨斯州政府颁发的商业执照。中学期间,他在杂志上刊登广告,用出售邮票赚来的2000美元,买回了自己的第一台PC电脑。随后,他又凭借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行销手段,为自己赚回了一辆“宝马”牌轿车。

他的创业经历与比尔·盖茨十分相似。还在德克萨斯州大学读书期间,迈克尔·戴尔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中断学业“下海”去创办自己的企业。戴尔对父亲解释说:“比尔·盖茨也是这样创办的微软公司。”身为牙科医生的父亲询问道:“你也打算做软件?”“不,我想与IBM竞争!”戴尔的回答使父亲大吃一惊。那一年,戴尔刚满18岁,年轻气盛,兜里只有1000美元注册资金。戴尔的父母极力反对他退学,最后拗不过儿子的倔强,终于与他达成君子协定:可以在放暑假时试一试,若没有收益,9月份必须回学校上课。

1984年夏天,戴尔电脑公司在美国奥斯汀市挂牌营业,除了戴尔本人外仅有一名负责财务的员工。戴尔的创业想法其实很简单:IBM公司规定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电脑,不管你能否全部卖出,每月总有卖不出去的电脑成为经销商的积压存货。而戴尔公司可以上门用成本价收购那些积压的电脑,经销商一定乐于减轻负担。戴尔公司把收购的电脑搬回来加装一些配件,增强了电脑的性能,然后采用直销的方式以优惠价销售经他改良的“戴尔电脑”,结果大受用户欢迎。如此,戴尔公司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便突破18万美元,公司前景十分看好,迈克尔·戴尔坚定地办了退学手续,并于一年之内就卖出了1000多台机器。

戴尔公司一改传统的电脑销售方式,以面对最终用户的电话邮购方式直销,给美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戴尔对员工讲:“买电脑就好像上中国餐馆吃饭,顾客只要点菜,厨房就马上按单炒菜。”他的新点子层出不穷:全面承诺,24小时全球联网热线服务,翌日上门维修……到了本应该大学毕业的那年,戴尔电脑公司的营业额已高达7000万美元。从此,他下令停止改装IBM电脑的业务,转为自行设计、开发和销售本公司的品牌机。

正如386电脑时代IBM把机遇“让”给康柏公司那样,1989年,英特尔486微处理器面世,康柏公司同样把天赐良机转手“送”给了戴尔。康柏公司因率先推出386电脑而声名鹊起,飘飘然地把自以为物超所值的386电脑“吊”起来卖,价格愈涨愈高,招来怨声载道。当英特尔“四比三更好”的宣传铺天盖地而来时,康柏公司却还在踌躇不前。

趁着康柏公司犹豫不决的当口,戴尔电脑公司一分钟也不迟疑,几乎与英特尔486芯片同步发动销售攻势。迈克尔·戴尔自此“一鸣惊人”,“DELL486”品牌让用户趋之若鹜。1994年,戴尔公司的员工已达5000余人,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至1996年底,戴尔电脑公司的年收入更增加到100亿美元,仅在互联网上的网络销售日营业额就从100万美元猛增至200万美元。迈克尔·戴尔凭借486和后来的奔腾电脑,创造了又一个比尔·盖茨式的神话。

(4)奔腾的“芯”

1992年秋,英特尔公司格罗夫总裁召开了一次反常的秘密会议,与会者仅限于公司20名最高决策者。参会者都必须遵照格罗夫的指示,在会前宣誓保密,保证不对外界透露任何消息,特别不能对新闻界暴露蛛丝马迹。

格罗夫说道:“先生们,今天我们将对公司新一代芯片的命名进行最后投票。请各位针对命名小组选定的三个名称,做出自己的选择。”他竖起手指继续道,“注意,每人只能选定一个名字。”会场活跃起来,人们纷纷抢着发言,陈述对某一名称偏爱的理由,格罗夫非常认真地记着笔记。最后,全体人员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等着格罗夫总裁进行“民主集中”式的裁决。格罗夫站起身:“我对各位的参与深表谢意。”大伙竖起耳朵等待下文,谁知格罗夫说完这句话,竟合上笔记本,转过身,旁若无人地离开了会议室。

虞有澄最后一个走出会场。作为负责微处理器开发的副总裁,他深知公司这款芯片的分量。早在紧锣密鼓推出486芯片系列产品的时候,虞有澄已在策划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换代产品。他把原来负责开发486芯片的邓汉姆抽调出来,组织了近百人的研制队伍进行攻关。按照规划,他们需要在仅有25平方毫米的小硅片上设计310万个晶体管,数目大大超过486芯片的120万个,每个元件的宽度只有0.8微米,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并且新一代的芯片将超越传统的设计框架,采用“超标量结构”的创新构思,设成两个分开执行的单元,能够同时执行两个指令,运算速度将达到每秒能执行1亿个指令。新款微处理器还将实现64位的内部运算,其优越的性能将使小型电脑系统都相形见绌。

如果按照过去的传统,新型微处理器应该沿袭数字化的方式,遵循286、386、486的系列顺理成章地命名为586。可是,从386开始就有数家半导体公司在仿照英特尔生产类似的芯片,同样自称386、486,致使他们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法官的判决书却写道:美国法律不可能对“386”之类的数字商标给予保护,因为没有谁能够限制别人使用1、2、3、4、5。英特尔的微型处理器产品的数字化命名,本来就源于其产品序列号,当初也不是什么商标。所以,格罗夫决心从“586”开始中断数字命名的传统,让英特尔在商业战中占据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