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到1979年间,英特尔公司已经把他们的微处理器发展为16位的芯片,并完成了前所未有的2500例成功的产品设计。IBM对微电脑的渴求迫在眉睫,在迈阿密附近的博克雷顿实验室,由埃斯特奇领导的“国际象棋”小组下出的第一着“棋”,就是研究“苹果”成长的奇迹。根据研究的结果,他们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8088微处理器作为新电脑的中枢,即内部为16位而外部一次只传送8位数据的芯片,这样既保持了节约成本、与8位机器兼容的优点,又使其“思考的速度远远快于它可以通信的速度”(比尔·盖茨语)。同时,IBM的新电脑也要像“苹果”那样,委托独立的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程序。可笑的是,“国际象棋”小组的工程师们居然认为IBM公司的微型电脑也应该像苹果电脑一样取名为某种水果。经反复斟酌他们也没能找到一种满意的东西,最后才决定把它命名为一个大众化的名称——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即IBMPC机。
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1980年下半年,IBM公司派人登门造访英特尔要求合作,说他们正在利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开发新产品,希望得到技术支持,但英特尔派去的工程师被带到实验室的一块黑色幕布前,只被允许把手伸过幕布,摸索样机以确定问题的症结。
微软公司也受到了如英特尔一样的“待遇”。1980年夏天,比尔·盖茨接到了IBM公司的一个神秘的电话,表示要对微软公司进行考察。员工多达34万的跨国公司要访问当时仅仅30余人的“作坊”式企业,使比尔·盖茨感到十分诧异。会谈中,身着蓝色西装的IBM的代表提出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并要求微软当场签署一份保密协定,原来他们希望与微软合作,请比尔·盖茨负责提供新电脑的软件。根据协定,微软公司应该为PC机提供包括BASIC在内的系列电脑语言软件。然而,未来的PC电脑,最需要的软件是操作系统,于是,比尔·盖茨把IBM的代表介绍给了另一家以研制CP/M操作系统软件闻名的DR数字研究公司。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出现了戏剧性情节,CP/M操作系统软件的设计者基多尔恰好不在家,而他的太太又不愿在保密协定上签字,千载难逢的机遇与DR公司失之交臂。IBM的代表只得转过头来,仍请微软公司帮助解决操作系统的问题。比尔·盖茨急中生智,想起了西雅图电脑公司的软件天才帕特森,此人早就为英特尔的16位芯片编写了一个QDOS软件,QDOS即“快而粗糙的操作系统”,正好可以充当PC机的操作系统。于是微软公司悄悄以低价向帕特森购买到这款软件的版权,而当时帕特森并不知晓其中内情。
1980年感恩节刚过,“国际象棋”工程小组把IBM公司的最高机密——两台PC电脑的样机,从迈阿密空运到西雅图。同样在高度保密的条件下,比尔·盖茨率领着微软公司的软件小组开始为PC电脑编写程序。他们的任务除了需要赶写BASIC、COBOL、FORTRAN和PASCAL四种电脑语言的4万个程序代码,还要把QDOS改造成适合PC机使用的MS-DOS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大量招聘编程高手,使参加PC机软件工程的人员增加到了70人。直到1981年6月,帕特森也加盟微软公司,并立即参与到MS-DOS的开发之中,经过反复修改和调试,终于完成了这款影响深远的著名软件。
从1980年8月到1981年8月,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埃斯特奇带领着“国际象棋”工程计划13人小组奋力攻关,英特尔公司也专门组成“特殊客户部”为PC机供应高质量的芯片。据说,IBM公司后来围绕PC机的各项开发,投入的力量逐步达到450人,“当时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一组人即将改写全世界的历史。”(英特尔华裔副总裁虞有澄语)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在纽约市对外宣布:IBMPC机横空出世!鉴于埃斯特奇为PC电脑的诞生做出的卓越贡献,IBM公司内部的人都尊敬地称他为“PC机之父”(不幸的是,埃斯特奇4年后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人们将永远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IBMPC机是由英特尔公司提供微处理器芯片、微软公司编写软件、IBM公司主导设计和制造电脑系统的共同作品。IBMPC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在IBMPC机诞生的同时,埃斯特奇代表设计部门宣布,他们将把所有的技术文件全部公开,热诚欢迎同行加入个人电脑的发展行列。于是乎,全世界各地的电子电脑厂商一哄而上,争相转产仿造PC机,仿造出来的产品就被称为IBMPC兼容机。不久,IBMPC机就成为了个人电脑“事实上的标准”。
《华尔街日报》预见性地评论道:IBM大踏步地进入了微型电脑市场,蓝色巨人可望在两年内夺得这一新兴市场的领导权。果然,就在1982年内,IBMPC机就卖出了25万台,以每月2万台的速度迅速接近了“苹果”。1983年5月8日,IBM公司推出改进型IBMPC/XT个人电脑,增加了硬盘装置,当年就使市场占有率超过76%。1984年8月14日,IBM公司乘胜又把一种“先进技术”的IBMPC/AT机投向用户的怀抱。AT机采用英特尔公司后来发展的80286微处理器芯片,能管理多达16MB的内存,并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1982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在介绍本年度“新闻人物”时满怀激情地写到:“在本年度的新闻里,它是最吸引人的话题,它代表着一种进程,一种持续发展并被广泛接受和欢迎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时代》在风云激荡的当今世界中选择了这么一位新闻人物,但它完全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台机器。”这个史无前例的“新闻人物”,就是个人电脑IBMPC机。
2.1.4计算机的“心脏”——CPU
(1)三比二好
1985年7月,英特尔公司在286芯片的海报上打了一个红色的叉,大张旗鼓地宣传“三比二好”,也就是说,16位的286芯片即将退位,在电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386微处理器正式登场。386是32位微处理器,一个芯片上集成了27.5万个晶体管,是第一代微处理器4004的120倍;运算速度也将达到每秒500万条指令,比其他公司研制的32位芯片快了2倍。
然而,386微处理器芯片却被保守的IBM拒之门外。英特尔公司虞有澄博士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当英特尔行销高手豪斯捧着386芯片,兴冲冲地跑到IBM公司通报佳音,居然碰了一鼻子灰。“我们只要286能够再快一点,根本不需要什么386。”IBM的代表斩钉截铁地说。当时微软公司正在为IBM的电脑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也极力主张把CPU升级为32位的版本。然而,由于在“国际象棋”工程中为IBM立下汗马功劳的埃斯特奇不幸遇难,接手项目的洛威完全听不进比尔·盖茨的规劝。洛威对比尔说道:IBM已经收到286机器的大量订单,不可能立即转向386,否则将失去大量客户。但他没有透露的真实原因则是:IBM对于受英特尔芯片的钳制早不耐烦,正悄悄地聚集人马,开发IBM自己的微处理器。
英特尔的386芯片虽然被IBM拒之门外,却被康柏公司(Compaq)当作宝贝迎进了家门。康柏公司是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工程师康尼恩、史蒂麦克和巴雷斯共同创办的电脑公司。1982年11月,康柏公司就推出了一种名叫Portable的便携机,比IBMPC机的面世仅迟了一年多,这种机器外形如缝纫机,虽然重量并不轻,还需要外接电源,但它可以运行所有为IBMPC机开发的软件。由于康尼恩总裁特别强调对IBMPC电脑“百分之百”的兼容性,使得它成为检测个人电脑兼容性的基准,当年内就售出5万余部。传媒纷纷评论说:这是PC机家族里第一个非IBM公司开发的PC兼容机。
1986年9月,康柏公司抓住机会第一次领先于IBM推出桌上型386个人电脑DeskproPC,使全世界都为之一惊。直到1987年4月,IBM公司的386电脑才姗姗来迟。在经历了个人电脑“竞技场”上首次缺席后,“蓝色巨人”在这个领域里逐渐失去了优势。
1991年,康柏公司董事会推举菲佛继任新总裁,着力整顿企业管理,大幅度降低成本,刮起阵阵降价飓风。康柏公司的员工总数已达到1万余人,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1994年,康柏公司在全球PC机市场上的投放量达到483万台,终于第一次超越了IBM,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供应商,雄居PC机“市场霸主”的宝座。
几乎与康柏同时推出386电脑的还有中国台湾的宏碁公司,它的创办人名叫施振荣。施振荣出生在台湾彰化县的鹿港。三岁那年,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地过了好多年。为了生计,妈妈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主要出售鸭蛋。打记事的时候起,少年老成的施振荣就开始了他叫卖鸭蛋的“经商”生涯。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他从未做过让母亲伤心的事,高中时期还以优异的数理成绩获得过“爱迪生奖”,从而奠定了今后踏入电脑高科技领域的扎实根基。
1964年,施振荣考取了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四年本科、三年硕士,施振荣以大学第一名、研究生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先后到两家由台湾交通大学校友开办的电子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发明和创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研制数字钟、频率器、桌上计算机,直到发明了台湾第一部掌上型袖珍计算器,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支电子表笔。这些研究成果使施振荣声名大噪,仅仅5年时间,他就被推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1976年是施振荣事业的转折点,那年7月天气异常炎热,施振荣满头大汗回到家中,挥动着手中的资料对夫人叶紫华说:“这个东西太奇妙了,我们将用它改写人生!”叶紫华不解地问:“什么东西这么奇妙?”“微处理器!你看,我写下了今后的创业计划,制造微型电脑。”叶紫华虽然对“微处理器”一窍不通,但她十分信任丈夫的能力,全力支持丈夫的创业计划。
在自家的住宅里,施振荣邀请了5位好朋友,加上自己夫妇二人,合股投资创办了一家新的公司,并把新公司的名称定为“宏碁”。“碁”就是“围棋”,围棋高手施振荣要闯进电脑业界,下一盘气势恢“宏”的棋。
当时宏碁公司的创业基金只有100万新台币,约折合美金2.5万元,绝大部分都是向亲朋好友借来的。母亲为支持儿子的事业,把家里菲薄的积蓄都取了出来充作股本。1976年9月,施振荣租下一座临街公寓的二楼,从家里搬来办公桌椅,正式挂出了宏碁公司的牌子。为了集中精力开发和销售产品,他决定由没有技术背景的叶紫华女士暂且担任“董事长”,而董事长的主要工作居然是每天清晨负责开门和擦洗楼梯台阶!
创业初期,施振荣带领着宏碁的员工,从代理销售微处理器、研制电子游戏机、开办电脑培训班做起。不久,他们开发出“小教授”学习机,销售效益逐步增长,营业额在1981年只有2亿新台币,到1984年增长为30亿新台币。宏碁公司被视为个人电脑的先驱企业之一。
不过,开始生产IBMPC兼容机才使宏碁进一步跨入个人电脑的主流市场。1982年,施振荣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开展那天上午,他匆匆步入会场,到处都听见人们在传述着“兼容”一词。参观者纷纷涌向康柏公司的展台,把康柏的第一台PC兼容机围得水泄不通。康柏的成功使他大受震撼,也坚定了他加入兼容电脑行列的决心。从此,宏碁公司逐渐把产品的重心,转移到发展PC兼容机方向。
1986年10月,仅比康柏公司的386电脑迟到了一个月时间,宏碁公司就把它的第一台,也是全世界第二台386个人电脑推向了市场。施振荣兴奋地说:“这不仅是中国台湾的荣耀,更为亚洲国家在个人电脑发展史上争了一口气!”
自1976年开始的十年间,施振荣把一个小公寓里的7人企业,发展成了营业额近3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1985年,宏碁公司在各大报刊上刊登大幅广告,醒目的标题是:“龙梦成真,指日可待!”到了1995年,宏碁公司已经打进个人电脑世界十强,名列全球第七大PC电脑厂商。1996年,施振荣本人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杰出的25位企业家”之一。
(2)四比三更好
英特尔公司因386芯片开发成功,一直执微处理器产业之牛耳。20世纪80年代中期,硅谷一位30岁出头的电脑工程师麦克里尼突然高擎“太阳”(Sun)的旗帜向英特尔发起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