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海盗联盟
15283800000058

第58章 吴氏授书法

吴氏私塾虽然只是一般的私塾,但却有着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

吴氏私塾的授课方式,主要有几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授书。授书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叫“上书”。上书时,学生要拿着自己的书上到先生的讲桌前,所以叫“上书”。

授书(上书)又分为三个小段。

第一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那一页,交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

句读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或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素养。

古时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有的用鸡骨头制成,有的用铁制成,也有比较昂贵用象牙制成的。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

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的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点。

点书这一节,如果遇到学生年龄较大,会自己句读了,先生就会让学生自己点好后交给先生修改。

上书的第二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学生一句一句地模仿。一般先生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读几遍要看学生的情况,学得快的就少读,学得慢的就得多教读两遍。教读结束后学生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读,一直读到能够背诵。

上书的第三阶段,叫“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讲解简单的、适合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也就是串讲。

那么,在私塾里吴先生一天授多少次书呢?一次又授多少书呢?

吴先生的私塾和所有的私塾一样讲究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所以每个学生每天所授的书也就不一样了。

不像现在的教学教师把握着教学进度,每天学多少,一个班级中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不管你会不会都只能往后赶,不可能去照顾那些学困生。

吴氏私塾学童的学习时间一般是每天一到两个时辰。而学馆的学习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两个到三个时辰。

私塾里的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个时辰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学生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诵。背会了,要让老师检查。

什么时候会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诉先生,先生检查通过后,就可以再次上去点书。所以,那个时候学生自己掌握着学习进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老师掌握着进度。

一次授书的内容也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

到学生大一点。每次授书就到了二三十个字。就是到了学馆,一次授书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

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聪明,一天可以上到十次书。一般的人也就一天上三四次书,后进生一天就上一次。

像麦有金这样学习有天赋,而且又比较积极的学生,每天上书一般可达七八次,甚至十来次。

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这个速度还是不错的了,每天新学的内容,按照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近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近三五十万字。

而且这些积累的东西都是熟背的!当然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温故而知新,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

第二步就是背书,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

第三步就是复讲。什么叫复讲呢?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诉先生,于是学生再次上到先生那里,接受检查。检查通过后,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私塾的教学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

所谓复讲就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听,请你再复述一遍。如果达到能讲给别人听,才算真正的学到了本事。

私塾里的儿童小的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这要求学生的家距离私塾很近。三四岁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内容很少也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

从授书到背书,再到复讲,一次课堂教学就算完成。于是再次授书。每次老师授书的时间并不长,每个人一次授书一般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天下来,老师还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因为学生是以自学为主的,老师只是引导、点拨。

除了授课,还有复习,还要会讲,还要会考试。这些都是读书的内容。除了读书,还有别的学习内容,像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复习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不断的滚动,不断的重复。

会讲,是讨论课。教师出一个题目,大家讨论,检验学习成果,发表个人高见。切磋和讨论,也是学习得真知,尤其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会讲。会讲之后,老师点评。

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讲,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会讲,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盛事。

传说,各地学子们得到消息后,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路上人流络绎不绝,讲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学子们的马喝光了,台上台下的辩论连续了三昼夜不辍。

……

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的班级都是横向混合班。

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学生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张桌子,有时桌子也各不相同,因为有的私塾的桌椅是从各家各户自己搬来的。

读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书叫做“书声琅琅”。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不相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却是一种享受!

在私塾里,每个学生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如果你不想听别人的声音时,就可以用自己读书的声音来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

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学习。

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的利用休息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的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来学习新知识,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

古时私塾的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那时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是怎么让自己背过的,

其余的好处,就是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学《论语》就是如此。老师不用操那么多的心。

大同学带小同学,不仅对小同学有好处,对大的同学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

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的时候,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