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国挺空着两手,跟在孩子们后面出了家门。
虽然,前面只是八九岁的孩子,但麦国挺却要紧跟,因为孩子们的脚步太快了,几乎是小跑。
因为是要去私塾念书,孩子们的心里异常的兴奋,走起路来就跟上街或者到亲戚家玩一样,跑得很快。
经过村子的时候,渔民们都探出头来张望,有几家的孩子站在路边投来羡慕的眼光,这使得三个孩子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在村中的大道上遇到了即将出海的弄爽。
“国挺叔,看着架势是要送妃大和妃二去平步村私塾念书啊!”
“是啊!平步村的私塾今天开学,第一天去上学还是送一下,以后就让他们自己来回。”
弄爽又看看九家。
“九家也要去上学啊!你阿爸呢?怎么没有送你?”
“我阿爸出海捕鱼去了,我姑父送我去。”
“兄弟三个倒是有伴,妃大、妃二、九家,到了私塾可要好好念书哦!将来考个官,就不用像我一样出海捕鱼了。”
“也不知会学得怎样,反正年纪还小,送他们去念几年再说。”
“一定会念得好的,你看妃大和妃二那么聪明,九家也很不错。”
弄爽在乌石村也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他本来是想夸夸妃二的,可也不好点名道姓的,伤了另两个孩子的心,所以就笼统的说了。妃二在做十二日的那天,弄爽第一次看到妃二,就知道这个孩子不一般,当然,他是不知道妃二有圣旨口的,到现在他也不知道,他只是凭自己的第一直觉发现妃二这孩子不一般。
“我听说,国挺叔念书的时候就是数一数二的。”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值得提了。”
“妃大妃二到了私塾要学你阿爸,那个第一第二,九家也是。我们乌石村能去平步村念书的人可不多啊!一定要好好念。”
“孩子们,你们要好好记着弄爽个的教诲,到了私塾要用功好好念书。”
孩子们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弄爽和麦国挺,从遇到弄爽开始,孩子们就停下了脚步,挺弄爽和麦国挺说话。这是最起码的规矩。
“走吧。国挺叔,回见。”
“回见。”
“孩子们,到了私塾可要好好念书,乌石村有多少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他们的家里却拿不出银子来供他们读书。”
“姑父,为什么他们没有银子去私塾念书呢?”
“做渔民不容易哪!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乌石村靠不着山,只能靠海讨生计,渔民的生活全靠大海赐予的鱼虾赚来的银子。你们想想,那海里的鱼虾又不是自己养的,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捕到呢!”
“阿爸,我长大了不想做渔民,我要像阿爸一样做生意。”妃二立志道。
“不管做什么,都要好好念书,等念书长了本事,做什么都好说一些。”
“阿爸你读了几年书?”
妃二问道,他总是有很多的问题。
“四年多,不足五年。”
“为什么不一直读下去,去考个官呢?”
“官府不让你阿爷做大米生意,所以家里就没有银子供我读书了。”
“阿爸,官府为什么不让阿爷做大米生意呢?”
“好好念书,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
“阿爸,平步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田地,而我们乌石的田地却很少?”
“平步村的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成百上千年了,等我们麦家来到这里的时候,只有乌石村有安家的地方,乌石村是荒山荒坡,能开垦的土地很少,只能在石缝里开垦一些贫瘠的土地,自然不可能有平步村的多了。所以,乌石的百姓只能边种地边出海捕鱼。”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们一样都做大米生意呢?”妃大问道,他一直很少说话,他说的是乌石村那些上不起学的渔民。
“都做大米生意,就没有人买米了,还能赚到银子么?”
“好了,孩子们,平步村快到了,等到了私塾,拜见了先生,替你们缴了学费,我就要回家了,等放学了你们兄弟三约着一起回家。”
“好的。”
“上下学的时候,不要在路上玩耍耽搁了上学的时间,迟到了会挨板子的,等会先生会告诉你们如何上学下学的,到了私塾,一定要听先生的教诲,好好念书。”
到了平步村村口,妃二不敢向前走了。
“阿爸,还是你在前吧!我不知道私塾在哪里。”
“继续走吧!到了我会告诉你们的,要注意,村里有狗的。”
听到有狗,符九家放慢了脚步,妃二却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大踏步往前走,因为他已经接到了父亲的命令,继续前进。
平步村的大道上已经陆续有出工劳作的农人,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挑着箩筐,有的抬着犁头赶着牛,向着自家的田地进发。
虽然,平步村和乌石村都频临大海,但平步村跟乌石村有很大的差别,那就是乌石村是以捕鱼为主的渔民村,而平步村则是以种庄稼为主农村。
也许,就是因为这一差别,使得平步村有私塾,乌石村却没有。
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来说,渔民出海的风险很大,得到的收益却不稳定;而以农为主的平步村种庄稼虽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还不至于危及人的生命,最多台风暴雨来时会损坏庄稼,但大多时候都比较稳定。
所以,渔和农相比,自然是要优先选择农,其次才会选择渔。乌石的渔民是为了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跟乌石村一样,平步村也有一条从西边一直通往东边的道路。进了平步村,一直往村中的道路走,就到了平步村的私塾。
平步村吴家私塾在平步村的中间,是吴家自己的屋子。门头上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吴氏私塾”,从那块匾额可以看出吴家私塾已经办了上百年了。
平步村的吴家,刚开始只是请先生来授课,收的学童也只是平步村的吴姓人家的儿童,先生的工资由学童的家里负责缴纳。
后来,吴家私塾进行了改革,开始招收附近村庄的学童入学,私塾的费用依然由学童的家里负责,除了银子之外,还要送给私塾的先生鱼干之类的礼物,这算是乡间的习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