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罪犯改造心理学
15263000000003

第3章 绪论(3)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是发展中的重要的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消极地解决危机,则可能削弱自我力量而阻碍个体的适应。进入到青春期的个体面临的问题是探索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人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果弄不明白的话可能出现“角色混乱”而导致同一性危机,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有的青少年可能采取消极的自我同一的方式,走向违法犯罪。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犯罪矫正观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潜意识的冲突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所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治疗对象的心理分析,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从而将无意识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过程,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痛苦释放出来,最终使症状消失。精神分析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下:①自由联想。指让治疗对象在舒适的情境下,尽情地说出进入到他头脑中的一切,它是开启治疗对象潜意识之门的钥匙。②释梦。就是根据治疗对象在意识状态下所回忆的“显梦”,去解析在他潜意识状态下的“隐梦”,即根据治疗对象所陈述的梦中情景,去解析梦的涵义。释梦的目的,要使治疗对象了解他梦中的一切所代表的意义。③移情分析。移情是分析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将以往对亲人的情感关系,以扭曲的形式转移到分析师身上。移情作用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虽然在表面上治疗对象以分析师为感情对象,但事实上分析师只是代替者而已。通过移情分析,可以了解治疗对象以往的人际关系及感情经历。④阻抗分析。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治疗对象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不肯听从分析师的指示将痛苦的经历或隐藏的感情欲望陈述出来,致使分析治疗无法顺利地进行。这种治疗对象不合作的态度称为阻抗。事实上,阻抗是一种防卫。因此,治疗对象在谈话中的阻抗表现,成为分析师特别关注的焦点。化解这种阻抗,让他把任何心中的隐秘都说出来的方法,称为阻抗分析。通过对阻抗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帮助对象真正认清和承认阻抗,可使治疗对象内心中压抑的矛盾与冲突得到倾诉,从而缓解其紧张情绪。⑤解释。解释是分析师根据前四个阶段的一切资料,耐心与诚意地向治疗对象解析,让治疗对象了解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从而领悟到自己心理困扰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上述的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以及对心理障碍的治疗的方法,同样“有助于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犯罪问题的解决,以及教育措施的指导”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122。。

另外,由精神分析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的观点,也引申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矫治的方法。如阿德勒强调培养包括罪犯在内的适应不良者的社会兴趣,通过建立有效的生活风格以追求优越,克服自卑。埃里克森则强调通过帮助对象用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同一性,在矫治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如“病人”这样的标签,让矫治对象通过自我预言的验证去获取一种消极的自我同一性。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关于犯罪的观点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行为主义。他认为任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用“刺激—反应”(S—R)作为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这种学说在西方犯罪心理学的“机会造成盗窃”的理论中得到了反映。邱国梁:《犯罪动机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页31—32。

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相应的,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在人类的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

斯金纳重视强化对人的行为的重要性。他认为,对操作性行为过程来说,重要的是跟随行为反应之后的刺激。行为后果实际上可以反过来成为行为的一个刺激,对行为发生影响,他叫做强化。人的行为不仅受环境影响,也受强化作用的影响。强化比练习本身更重要,行为学习的关键是建立特定的强化。

斯金纳发现控制行为的因素主要有:①积极强化(正强化)。即某一行为如果带来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和满足的后果,如奖励、赞扬、金钱、爱等,行为者就倾向于重复该行为。②消极强化(负强化)。即某一行为如果带来了消除使行为者感到不愉快和厌恶的刺激,如消除了噪音、责骂等,行为者倾向于保持和重复该行为。③惩罚。如果某一行为带来了令行为者感到不愉快的东西或者导致了取消令行为者愉快的东西,行为者就倾向于终止或避免该行为的重复。斯金纳强调不能将惩罚与负强化混为一谈。现在学者们一般将上述的行为控制因素归纳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剥夺。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强化的结果。这种学习的经历可能是个体在作出反社会行为后得到了一定的物质或者心理上的积极强化,比如通过犯罪行为而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引起了别人的关注、满足了自尊心等;也可能是个体在作出犯罪行为以后避免了自身的厌恶感、焦虑感或恐惧感的消极强化,比如通过犯罪行为毁灭了威胁其生存的人或物。另外,如果个体由于对外界刺激没有作出反社会行为而受到伤害,也就是得到了惩罚,也会帮助个体学习犯罪行为。

班杜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当代心理学影响很大。班杜拉认为人们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社会行为的。他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际操作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也就是直接经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替代性学习或叫观察学习。复杂的学习则要通过观察并参与实际操作才能获得。他进一步强调,人们习得的行为并不一定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将观察学习所获得的行为表现出来有赖于许多因素,如动机、兴趣、外在刺激、觉察到的需求、生理状况、社会压力等。

班杜拉也重视强化对行为保持的重要意义。不过他认为,对于人类来说,除了斯金纳提到的直接强化以外,还有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如果看到他人的攻击行为得到奖励,则自身的攻击倾向就增强,相反,若看到他人的攻击行为受到惩罚,则自身的攻击倾向会减弱。自我强化指个人针对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而进行的奖惩。比如对攻击行为的自我谴责、良心不安是自我强化的表现。倘若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自我宽恕、合理化则可能使攻击行为增多。

此外,班杜拉还提到了自我调节的概念。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其行为反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估判断的并进而影响其行为反应的标准。人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行为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这就是自我调节的过程。

他以人类的攻击性行为为研究重点,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攻击性行为的获得、启动、保持以及自我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我们理解犯罪行为很有启发。他认为,除了直接体验违法犯罪行为来学习犯罪外,暴力行为主要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观察学习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成员、周围生活环境、大众媒体。个体已经获得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在外界的厌恶性因素、个体自己对攻击正面后果的期待、榜样的因素、外部的指示和教唆等刺激下被激发起来的。由于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暴力行为得以保持并继续表现。攻击行为不仅受直接观察到的外部结果的调节,而且受到自我诱因的调节。在这种自我调节过程中,人们通过接受教诲和示范来获得一定的行为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赏和自我惩罚,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行为矫正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