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易經証釋
15260100000002

第2章

序例

復聖序例-----顏子

易者,古聖人作也。傳于庖犧,紹述于神農軒轅,繼承于堯舜及夏后氏,周文因而變化之,以成今傳之經。

蓋庖犧時,因河圖、洛書之見也,而明察天地之象,概論人物之情,上以窮生化之初,下以辨變易之軌;幽以探于神鬼,明以合于日月;遠以徵于四極,近以求于一心,而後知天地生成,物類化育。

情性本于道,氣質成于神,有其用必有其本,有其後必有其先,陰陽必循環以為行,水火必生制以為用,物必有極,事必有中,見諸外者,形質之消長,而變化以成,存于中者,氣神之營運,而中極有立。

道者,依體以用而不窮,天者,依道以行而不息。是以有本則不失其序,有道則不盡于用,以不二為德,則生生不已,以至中為體: 則循環無端,皆順乎自然,適于至道。無為而無不為,無思而無不中,無慮而無不得。

故明道之為道,則天地人物,莫外道以生成,明天之為天,則生長盈虛,莫非氣所運用;明生之為生,則吉凶壽夭,不出數之進退,明數之為數,則行藏出處,宜因時之推移。時者屬乎天,位者隸于地,天地者,人物生存傷殺之宰,時位者,事物消長代謝之機,由天地以後言,則人物自天地出; 由天地以前言,則天地自道成。所謂形上為道,形下為器: 道器之間,一以貫之,是謂之易。故作易以明一切,凡先天後天人物,莫不歸于易。

易者一也、中也、極也。無始而有始,無形而有形,無名而有名。易者,自有以溯無也,自無以推有也,有無均齊于易,故易作而有無以名。天地既奠,日月山河,各有其紀;飛潛木石,各有其類;世代遞嬗,歲時遷移,各有其序;生長收藏,盈絀美惡,各有其名,而一于不一,同于不同;各因所適所宜,以始以終,其所維繫之道;往來之途,各因所合所制,以成以敗,皆統于易,以歸中極,而順于天道:故易立而萬類以定。

天地之間,人為貴;人之生也,受天地之中氣,而有性命; 順造化之推移,而辨等名,因生養老死之道,而有人事:因喜怒美惡之感,而有人情,而有以適之、全之、利之、導之、以底于成德: 而有以教之、誨之、鑒之、臨之、以盡其原始要終之道。是皆備于易,故易立而人道以全。

夫聖人之于天道也,通于神明,見于隱微:于人道也,明于性情,備于教政,于物之宜,事之利也,詳于本末,昭于變化:而後立易以告于天下,垂于有眾,使天下不迷所生化之道,不失其脩為之德,不惑神鬼之靈,不悖性命之則,而皆生成安樂,與物同壽,與天地同德,日月同明,鬼神同其吉凶,氣運同其變化,而後聖人成物之道盡,成己之德宏; 而天下無不被其德,悅其道,此則聖人立易教民之功,可並天地覆載,其明誠脩道之行,即同于治平政刑之施。

故易之立也為教民,而人之明易,為率聖人之教,以致于自明誠者也。天下人類,果皆率是教以立其誠,則易之道成矣。

易者,有易之義,言將易天下也; 有不易之義,言示其體不易,而後其用不盡也。有簡易之義,言推始於太一,而立本不二:以成其無息之德,達其用中之道也;知斯三義,而後明易,易豈易言乎哉?

孚佑帝君附注

今先將講易之法說明,講時采用一善本為準,五經各本,向多用朱本;唯易經,朱本有未善,不及後世來氏本,不過來氏所演圖表過繁,祇宜參考,難為讀本。

今奉夫子命,就來本,節取必要圖表,附列經文之前,去其繁而存其精,以便初學,因言易用圖表,前人均有傳圖,為講習之用;漢時儒者失之,乃傳于道家、及術數者流;儒人祇重文字訓詰,雖有所得,不以附經本,使圖表無傳,非 易之不用圖表也。

宋時以周邵之所習,得于道家,參于術數之書,經程朱審擇,加于經本之前,易于是有圖說;而不得其全,不明其用,仍無補于易。來氏復增演之,以廣其旨,固較詳備矣,而不明其統系,不知其用之主賓,義之先後,猶難使習者一目了然; ;今就所演,加以審正,為之講明,以見古人易教之全,而竟易道之用;庶于後世讀者有所裨益,至其錯誤或疑謬之處,隨時指正可也。

又曰言易本天道,而習易則人事也,言天道則重氣數,言人事則重象;以氣數言象,是天道,以象言氣數,是人事。因氣數難知,象易見也;先有氣數而後生象,此天道之自然,先明象而後明氣數,此人事之次序,要皆本末之道也。

如見天災時變,而知天意;即由象以知氣數,是由末達本者也。而象因氣數所生成,非有象而後氣數至,是由本及末之道也。故明本不必求末,而不及本者,必自末始。

今之災變多矣。天之風雨旱潦不必論,即物之為變亦夥矣,蛆出道上,雞生雙首;種種怪異,非象之見耶?至于蝗蝻之災,又其至明者,皆氣數所感化而然;欲明氣數,但求之象;即知天變之不已矣?故災有天災,異有物異:而莫非氣數為之, 而亦非人心召之,人之變異尤多矣?

怪產奇病,且不必數; 即風尚之壞,情性之乖,或致逆倫悖理,鮮恥敗德,皆自人心之非成之。人心如斯,欲氣數之不變,得乎?此古人重天變,而必責于人事也。氣數雖自天定,而變為災福,則人所感召: 人祇知天災之難堪,不知人心之難善; 是重末忘本,如浮舟海中,欲其不動,何可得也。易者易也,以人易天,以天易數: 皆有必至之勢,固然之理;精于易者,唯求易其不善為善,而可易其災害為福,是則聖人以易為教之本旨,端在此乎。

孚佑帝君序例

易經上下篇,文王所制,其卦象本伏羲以來,所有卦辭爻象,參古易而加入新義,此今之經文也。繫辭上下傳、說卦傳、文言各類文章。則夫子搜集古聖所傳,各易所用,而與文王易有相發明者。序卦傳則夫子就文王之卦序,而說明其義趣也。雜卦象則。夫子參合各易,變通文王之序而推衍其變化也;故傳皆成于夫子。文王之經,夫子之傳,乃為今易之本;經文雖不盡作于文王,而文王總其成,以卦序實文王所制也,傳文雖不盡成于夫子,而夫子約其要,以刪訂十翼,實夫子之功也。此易經一書,雖曰自伏羲始,不過有其卦耳;雖曰歷神農、黃帝、唐、虞、夏、商、各易之變,不過間存其詞,見其義耳。故名之周易,實文王與夫子二聖之作。微文王,無周易; 微夫子,周易之義不全,以經文簡,而當時憂讒畏譏,有不能盡諸文章者; 故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此夫子必為補之,補之不可雜于經,故列為傳。

傳者,明有所傳也,繫辭者,明其繫于經也,凡繫、傳、文言之類,皆為周易不可少之文章。以周易之義,待文而後盡,若無之,則周易猶殘闕也,而夫子十翼之功,不在文王下,且文王未言者,亦得夫子為詳其略,而顯其微,此足見夫子憲章之功矣。

經文與傳之有同異者,則由傳采自他易,傳于先賢,有所授也,或與傳文參差互出者,則由經文義有未盡,得于言外而為補述也。故傳文中上下繫傳。全為輔證經文不足者,凡古人制作,取義必專,立旨必純,故成一家言。有獨重之義與旨,而不雜他說,即有摭拾者,亦其言與其義旨同,雖言不同而實同,此不得視為合各家言,文王之易亦如是也。

故所不錄者,唯宜補之于傳,而以繫傳名之,明其義本經文應有,以未得列入,別立為傅而繫之于經云耳。故繫傳上下,含義最宏,取例最多,凡以前各易,及涉于數象者,無不采錄;雖言近雜紀,義若旁搜,而皆本易中固有之理,與氣數必明之道,如河圖、洛書、二氣五行、九宮甲子、五音六律、五運六氣、以及天文地理、日星軌度、歲時節候之類,凡屬于氣之所化,形之所生:數有推移,象有升沉者,皆易也,皆易象固有者也; 故皆宜采之以證易,而見易之廣大神用。此繫傳所摭拾,非一家言,大之性道之功,小之術數之學,明則日用起居之事,玄則神天幽渺之說皆詳載焉。苟讀經而不先讀之,則將不知易之用矣?

繫傳者,由習易言,較經尤要;經限于體制,故辭約義簡,傅則無所限也,而其辭贍,其義宏,上下古今鉅細顯隱,無不及也,故其言易,有先天、有後天、有連歸、有本宮、有歲象、辟卦之類,其言數象也,有河圖、洛書、有太極兩儀、有天地生成數、有五運六氣、甲子歲會之圖。其為古聖所發明者,自伏羲卦象,變為文字,神農醫藥,黃帝歷數、及諸制作、文物器具、設立教政、開天下先者,無不可由傳中知之;雖為一經之傳,實儗于上世之史,其義則由于中國文化,自易卦始,易卦以前,雖有難稽,其可考者,皆在易卦後也,皆仿諸卦象者也。

故易卦實包天地,納古今而弗遺,言人道者,必從之,以明為人之生; 言天道者,必因之,以明天地之建。故名曰易,既太易,亦太一也。為萬有之始,以上無所有也。故曰易,言自此而後變易,變易則無者為有,一者為眾矣 此易道至廣至高,而繫傳之辭以繁,義以博,職是故也。

全易大旨及習易要例

宣聖講義-------孔子

易之為書。傳自上古。伏羲氏始畫八卦。初具規模。後之聖人。紹述推衍。制卦既備。列爻亦明。唐虞三代。各有演習。分為連山歸藏乾坤之易。文王重加纂序。宏以文章。變其占例。著為典則。周公紹之。詳陳論議。博采遺言。撰為至教。是今傳之易也。

上古無文字。制作文物均極簡陋。伏羲覽河圖洛書而後制卦象。是則文字之所始也。雖當時類無文章。有如圖畫。實則象意之字。猶之鳥官氏之象形字也。字雖傳于鳥官。畫實創于伏羲。其象形之字。會意之文。多取義結繩。制于歷代。非創自鳥官也。以記載無史。傳說難詳。故莫能盡考所自作耳。

而易之卦象。則傳之最久。固昭昭于人耳目。知為伏義之創制焉。其後聖人推其義。宏其用。以為制作之本。典型之由。故尤重之。蓋歷代文物。莫不祖述于易也。易之所作。既因圖書。傳之天然。有非人為。其推衍變化。皆天地自然之序。其運用本末。皆造化自在之則。固非人制之。乃人為明之耳。創之者然。述之者然。紹演變化者亦然。以其本末天道。終始運數。有定序。有極則。不得有所易也。故易者天道所自見。運數所由明。而備于人天相合之教者也。

卦象之制。亦本氣數之盈虛而定。其多少變易。莫非天地自然之物所合者也。卦序之制。雖各易不同。亦本于氣運之往復進止。循環以成。莫非天地常變之道所孚者也。卦之有本末內外及生成消息之象。爻之有時位變化天地人鬼之象。易之有天地父母萬物萬事之類。占之有吉凶禍福因果感應之類。皆本于天地固有者也。卦序之有先後天之別。卦用之有主客體用之別。易之有門戶槖籥奇偶正反之名。占之有來去變異從違動靜之名。亦皆天道人道固然者也。

蓋易者聖人睹天地之序。測日月之度。明人物之情。達神鬼之德。而推其始終本末生成變化之道。及夫人物事理所宜之類。明夫氣數消長。時地遷移?以合于人生。立為人道。而教民勿迷者也。易之為道至矣。

天之所授。神之所明。聖人從而演之以告人耳。雖天地末有之前。尚在易中。況天地乎。雖天地難知之道。尚可推知。況人物乎。故易者其德顯。其道微。其用明。其體不可見。其大無外。其細無內。觀其象可盡其義。通其意可孚于神。雖立人道以始終。而歸于天道。雖驗氣數于既往。而極于末來。是以歷代聖人。莫不諄諄焉。論之以闡其精。廣之以達其神。分合之以窮其變化。微驗之以明其氣數。唯恐人之未能盡其義理。故象外詳其辭。經外者著其傳。輔以圖序。參以蓍龜。其先覺覺民之心。已可見矣。余于文周之遺。習之既久。卒通其義。不敢負先聖垂教之意。更集其說以筆之書。授于二三子。既承文周之作。道備言審。象當義充。足盡他易之旨。故于連山等略其說。而唯周易是傳焉。然讀斯易。亦可包舉他易。以其為言精。為義廣。讀其一。足盡其餘也。若有志者將更求之。亦易達連山歸藏之文矣。今當講周易之先。略述其大旨所闡。以資參究焉。

講易較難于他經。非望文釋義者也。易之始作。既在上古。經歷代聖人敷文陳義。其間增滅已多。欲明作者之心。必略文而求象。然初習者舍文字外。恆不解象之真義。歷代聖人。亦以此故。始推衍其旨。詳述其文。而後卦有卦辭。爻有爻辭。彖象分詮。文言附釋。猶以為末盡。則更敷演其義。博采所聞。或繫詞。或說序。以成傳文。麗于經語。其所陳釋。亦非一人之言。蓋得之師傳。參諸他本。集合其說。序列成章。無非以易道精宏。神用莫極。變化無盡。推測維艱。且以三易有殊。取材致用。不一類。不同科。較彼量此相得必多。去短留長。歸奇于正。而辭有不備。文有難宣。或略于經則詳于傳。或重于卦則輕于爻。意有互參。用有聯及。則不獨象之宜重。文亦必詳。經之宜求。傳亦必讀。是習易者固當知也。

古人初制象時本以會意。雖文不傳。而畫已具。當視所畫之象為最簡之文。厥後文字既建。言詞漸繁。于原象之下。引申其意。綴為文辭。則文字者既原象之廣義。當視其辭為漸明漸繁之象。不可分為二也。蓋象亦會意之文。文亦釋意之象。千古聖人。後先同揆。作雖異時。義無二致。故讀易者象辭並重。先熟其辭。知象之會意有定義也。後習其象知文之釋意有微旨也。二者通之。無所疑惑。則易道可見。聖人之心可明。而後用之不違。推之能化。神明之德天人之道。蓋莫不盡于象與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