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42

第42章 交响作品欣赏(27)

(第二部分),是另一首革命歌曲《静静的夜,看准时机》,由低音弦乐器深沉地奏出,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期盼之音:

第三部分,大管重新奏响(第一部分)音乐的主题,但在这里主题仅片断性出现,音乐中定音鼓和小军鼓的不时敲奏,使气氛凶险,含有一种杀气。接下来,小号再次奏出引子中那严峻、阴森、呼嚎般的音调,随即,音乐陷入一片寂静和沉闷中,并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第二乐章《一月九日》。是整部交响曲的悲剧性高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游行群众向沙皇请愿和进行抗议。音乐一开始,极为快速的音型在弦乐的低声部滚动,犹如蜂涌而至的人群,也仿佛是心潮的激荡与不平。在这一背景下,单簧管和大管奏出带有恳求性质的乐曲主要主题:

接着,弦乐器不断变换调性重复着这一主题,之中圆号的呜泣般音响清晰可闻。以后,木管组、铜管乐器等将主题进行展开,小号、圆号等不时插入一个呼唤式的音调,音乐时而哀怨、忧伤,时而激愤、呼嚎,时而哭泣、抗议……当乐队以齐奏强奏出主题时,形成(第一部分)的高潮。随即,低音弦乐器接过主题,音乐逐渐平静下来。片刻的歇息之后,请愿声重新响起,随着情绪的高涨,逐渐掀起第二次音乐高潮。不久,音乐安静下来,待四周一片寂静时,只听到小军鼓的轻轻击奏和弦乐器的拨弦声响,气氛阴森、冷酷,有一种不祥的预兆。随后,第一乐章引子第一主题悲凉的呈现,紧接着,小号奏出第一乐章引子第二主题严峻、阴森、凄厉的音调——灾难即将临头了。

(第二部分),描写沙皇统治者对人民的血腥镇压。音乐以小军鼓猛烈的击奏开始,而后,急骤的密集音型从低音弦乐声部响起,其他弦乐器依次进入对这一音型加以模仿,同时音区逐渐升高,力度递次增强。接着,木管和铜管乐器相继进入。音乐用赋格手法表现沙皇军队向游行群众开枪,以及人们前仆后继地进行顽强抵抗的场面。尤其是鼓、钹的轰鸣和乐队刺耳的强烈全奏,在音色上形成尖锐的对置。在紧张的激战高潮中,铜管乐器奏出歌曲《脱帽致敬吧》的悲剧性音调:

使人仿佛看到了冬宫广场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激战场面和一个个血肉模糊的躯体……突然,音乐陷入寂静,在弦乐颤栗的声响中,第一乐章中的引子第一主题再次出现,音乐瘮人,有毛骨悚然之感。接着,小军鼓的阵阵敲击引出小号吹奏的第一乐章引子第二主题凄厉的音调。最后,音乐在第一乐章中的另一个主题《听吧,那老囚犯的歌》悲凉的旋律中结束。

第三乐章,永恒的纪念。这是一首对死难烈士致以深切悼念的乐曲,全曲的主要主题选自当时俄罗斯革命歌曲《你们光荣牺牲》的旋律。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轻轻地拨奏,形成了犹如送葬人群脚步声的音响。在这一背景中,乐曲主要主题在中提琴声部奏响,音乐深沉、悲壮,表达了人们沉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音乐一开始,铜管乐器的演奏使气氛阴郁、低沉、肃穆。随后,小提琴奏出一个明朗的旋律,似乎是对光明的希冀:

接着,乐队力度逐次增强,激愤的情绪层层上涨,最后化为强劲宏大的音响,似乎是人民群众发出的愤怒呼喊和立下的坚定誓言。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复到低沉与悲痛的情绪中,乐曲主要主题在中提琴声部重新响起,最后,轻弱的结束。

第四乐章,警钟。全曲以迅疾的速度、刚劲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和高昂的情绪表现人民继续斗争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乐曲分别由主要主题、两个插部和一个结尾构成。音乐一开始,主要主题由铜管乐器奏出,它的后半部在低音弦乐器上滚动。主题迅猛急驰,采用的是革命歌曲《让暴君发抖吧》的旋律,表现了人民无所畏惧、向前奋进的形象:

接下来,音乐在调性、织体、音色等多方面对主题加以展开,尤其是小军鼓的击奏、短笛的尖锐音色和铜管乐器的金属裂爆般音响,更使音乐处于极度紧张和昂奋的情绪之中。

第一个插部,音乐沉稳坚定,主题采用歌曲《华沙起义歌》,由弦乐器在中低音区奏出:

在随后的音乐发展中,更洋溢着热情与自信。紧接着,小号尖利的音色高奏着第一乐章“冬宫广场”中引子第二主题,其他铜管乐器遥相呼应,由此唤来了低音弦乐器演奏的乐曲主要主题,但在这里,它已变换了形貌,在拉宽的节奏中出现:

之后,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并且交织在一起,音乐充满不协和的音响和激愤的情绪,最后,在音乐的高潮中以渐渐放慢的速度进入乐曲的下一段落。

第二个插部,主题来自第二乐章“一月九日”中的请愿主题,在这里这一主题慷慨激昂,由全体乐队奏出:

这震撼人心的音乐,表现了俄国人民要与沙俄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乐曲结尾,对前面的斗争历程进行了回顾并高鸣钟声,号唤全体人民为祖国的未来和自身的命运向封建统治者发出更加猛烈的轰击。音乐以第一乐章“冬宫广场”悲凉、令人颤栗的引子主题开始,随后英国管奏出令人伤痛的旋律,双簧管接奏。接下来,在低沉阴暗的鼓声中,单簧管一连串滚动的音符响起,其他乐器渐次加入,在这一背景下,铜管乐器奏出在第二乐章“一月九日”中出现过的歌曲音调《脱帽致敬吧》。之后,音乐情绪渐渐激越起来,随着钟声的奏响气势更为宏大,最后在昂奋的高潮中结束全曲。

《第十一交响曲》创作于1957年,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期的音乐作品,体现了作曲家50年代以后典型的创作特征,如引用革命歌曲、民间歌曲的音调,把音调的动机组合作为构成乐曲的重要基础,作品所采用的题材与俄国革命斗争密切相关,将现实性的社会内容与现代音乐作曲手法融会贯通等等。同时,这部交响曲以其本身的悲剧性和斗争性,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感染着听众,成为现代交响音乐中的优秀之作。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着名的前苏联作曲家。生于圣彼得堡,是一位带有波兰血统的苏联人。9岁起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13岁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学习期间,由于父亲去世,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他经常到电影院去为无声影片作即兴伴奏,以添加一些费用。毕业时,以作品《第一交响曲》赢得了声誉。以后,他先后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任作曲教授,并荣获“苏联人民艺术家”

称号,还在世界一些着名大学中获得名誉院士、名誉博士等荣誉。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涉猎过多种音乐体裁,作有交响曲15部、弦乐四重奏15部、歌剧2部、舞剧4部、协奏曲6部、电影配乐36部,清唱剧、康塔塔等若干部。他最突出的创作领域是交响音乐,其次是弦乐四重奏。所作的15部交响曲是他交响音乐创作中的最高成就,其中《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和《第十一交响曲》最着名。《第五交响曲》具有古典风格,是在对他的批判声潮还未完全停息之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中心内容是从黑暗走向光明,其中的不少创作手法和创作思路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相近,被誉为“苏联音乐的伟大成就”。《第七交响曲》是在1941年希特勒进攻列宁格勒的侵略战争爆发后的6个星期创作的,写于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城中,乐曲描述了严酷的战争场面,表现了苏联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勇气和胆量及必胜的信念。在他的交响曲创作中,早期作品侧重于心理的刻画,具有讽刺性的表现手法,旋律有梭角,节奏强烈,某些作品的表现手法与马勒相似;中期作品更多的是将俄罗斯歌曲、现代生活中的旋律与古典写作手法融为一体,并采用民间歌曲、革命歌曲等来表现斗争题材的音乐作品;晚期作品更富有戏剧性,内容也更为复杂,旋律的歌唱性有所增强。在弦乐四重奏创作中,所作的15部弦乐四重奏,被列为现代弦乐四重奏中的佳作。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道路布满荆棘,曾受到批判。如《第二交响曲》(1927)采用了现代作曲技法,充满喧嚣的音响,被批判为“否定活生生的人是艺术的基础,真正的艺术思想、真正的人的感情被形式上的花招和数学上的公式所偷换”。所作的歌剧《鼻子》(1930)和舞剧《黄金时代》(1930)被斥为“资产阶级颓废”作品。所作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932),叙述了沙皇统治下一个商人家里的通奸、谋杀和自杀事件,演出时引起惊人的轰动,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连续上演了180场。1936年该剧受到严厉批判,说作曲家背离了现实主义原则“听众从第一分钟起就被歌剧中故意造成的不谐和的纷乱音流惊愕住了”,因此“苏联音乐中的这种倾向的危险性是很明显的”。接着,他的舞剧《清澈的溪流》也遭到谴责,说作品“令人不能忍受”“歪曲苏维埃社会生活”,等等。为此,他离群索居,曾停止创作,陷入深深的痛苦与思索之中。1937年《第五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他带来了欣慰,自此之后,作曲家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创作,优秀作品大量涌现。重要作品除了最着名的《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之外,《第十交响曲》和《第十四交响曲》也不乏佳作。另外,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钢琴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

(1951)、《第十一弦乐四重奏》、电影音乐《哈姆雷特》等也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时而流露出思索,时而激荡着热情,时而是真情的朴素坦露,时而又充满刺耳、不协和、怪诞的音响。有的评论家说,他“已经被现代主义控制了”,也有人认为,他的音乐是在恪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大胆革新的结果。

思考与练习

1.简述这部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表现的内容。

2.熟唱各乐章中你较喜欢的两个音乐主题(旋律)。

3.简述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舞剧音乐《春之祭》

<俄国>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斯特拉文斯基为取材于俄罗斯题材的三部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祭》所作的音乐,显示了他高度的作曲技巧和独特的创作个性,确立了他在现代音乐中名列前茅的稳固地位。他的音乐,从《火鸟》开始,经过《彼得鲁什卡》再到《春之祭》等,以其怪诞的音色、狂乱的节奏、野性的力量和炽烈的激情,逐步形成被称为“原始主义”的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如果说他的成名作《火鸟》在一定程度上留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音乐的印迹,《彼得鲁什卡》则走得稍远一些,而《春之祭》可谓是对先前音乐进行的一场革命。据说,《春之祭》首演的那天晚上,口哨声、议论声、肆意凌辱声四起,“一些观众举起拳头表示抗议,另外一些立刻成了这种音乐的热烈拥护者,他们也向对方挥起拳头。有一位听众纯粹出于厌恶,竟然对准坐在前排的一个人的脑袋猛揍了一下;‘可是那个受害者完全沉醉在音乐之中,他不动声色地继续听下去,根本不感到脑袋上有什么异样’。演出结束的时候,音乐厅里发生了一场骚乱,警察也赶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