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31

第31章 交响作品欣赏(16)

尾声,音乐安静下来,竖琴奏出的水波声和单簧管吹出的引子主题清晰可闻。随后,在微弱起伏的海波中,音乐不断变换着音色,主奏乐器依次为:双簧管、小号、短笛、小号、短笛、长笛,最后,海浪带着倦意,携着闪光在轻弱的音响中结束了它的嬉戏与喧腾。

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乐曲展示了风的吼叫和海的翻啸,之中,作曲家把木管与弦乐的起伏乐句拟作“风与海的对话”。乐曲的引子,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模仿海浪起伏的动机开始,随着海浪的急骤翻滚,双簧管和单簧管在其他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烘托下,吹奏出悲凄哀嚎般的风声予以回应。接着,木管和圆号接奏这风的呼唤声。稍后,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出引子主题,它象征着平静、威严、浩瀚的大海:

接下来,木管乐器奏出的风声与这一主题交替呈现,同时弦乐以震音奏出海水由微微的荡动,渐渐推涌出层层浪头。

第一段,乐曲主要主题在木管乐器上出现,它代表温柔、平静而神秘的大海:

这个主题调性游移,频繁出现的变化音使旋律在平静的表象中潜伏着骚乱与莫测。在伴奏声部,弦乐器演奏的波动音型,音响暗浊,意味着平静的大海隐含着凶险与严峻。之后,风的呼叫在木管乐器上响起,海的翻啸在弦乐声部滚动。在较强的音响中主要主题再现——海涛喧啸,狂风吼叫。

第二段,在海浪的翻滚中,圆号的响亮吹奏犹如海船求援的笛鸣声,这求援之音三次出现,最后风吼浪啸达到狂暴的高潮,渐渐地,风浪平息了,短号奏出的求援之音隐约可闻。随后,赞美歌似的主题由圆号奏响:

这个主题极为平静、缓慢,小提琴插入的旋律为音乐带来生机与热情。在段落结束时,突然闯入阴暗的滚动声。

第三段,在竖琴的琶音之后,乐曲主要主题在长笛和双簧管中重新响起,并作了发展。

主题在小提琴的泛音和圆号长音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安静——这是温柔、宁静而晶亮闪光的海。以后,主要主题突然迸发出强奏的高潮,大海又一次呈现出它巨大的威力。

结尾,在小号奏出的节奏音型背景下,加弱音器的短号吹出象征大海的引子主题,它在这里显得异常欢跃,中提琴代表风的呼声立即给予回应。接着,这一主题在长笛和双簧管中柔和地响起,小提琴和中提琴即刻做出回答。随后,小提琴接奏这个主题,木管做出呼应,这是海与风的对话,在谈话中,它们有时欢愉,有时温柔,也有时各执己见。最后,它们比较平和的聚合在一起:木管乐器演奏这一乐章主要主题,弦乐以活跃的音型伴随同行,气氛融洽,情绪愈发热烈。接着,铜管乐器以庄重的音响奏出赞美性主题。终结时,风的呼啸和浪涛的翻滚融汇成巨大的声响,音乐在辉煌灿烂的强音中结束了整个音画。

德彪西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对朋友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曾经立志要当一名海员,由于偶然的原因才使我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我依然深深热爱着它(大海)。”1903年,德彪西与第一个妻子罗沙莉一起到岳父母家做客。那是一个离巴黎不远的小村庄,叫比谢恩,他经常在海边悠闲的漫步,观赏着海景,享受着海风的吹拂,吮吸着海水散出的腥气味,并且从酝酿转为着手写作管弦乐曲《大海》,但是一直到1905年《大海》才完成。这期间,他的个人生活出现了一些变化。他的第一位妻子是时装模特,美丽温柔,但缺乏对音乐的理解,1899年他们结婚后,感情一直不很融洽。1904年德彪西抛下妻子,与富有的银行家夫人爱玛一起私奔了。不久,巴黎新闻界将这个丑闻爆光,透出他的前妻知情后自杀未遂的消息,公众舆论哗然。转眼间,他的名誉一败涂地,愤怒与鄙视的浪潮一直到1908年他同爱玛正式结婚以后,才逐渐平息下来。管弦乐作品《大海》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最后完成的。1905年在巴黎首演时,作品遭到听众的冷遇,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不了。1908年在巴黎又进行了第二次公演,由德彪西亲自执棒,演出大获成功。从此,交响音画《大海》以其成熟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名扬世界,成为印象乐派的经典之作。

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是法国作曲家,19世纪末叶印象乐派的创始人。生于巴黎附近的一个名为圣日尔曼·昂·莱的小镇,父母都是平民,家里有五个孩子,7岁时小德彪西到婶祖母家做客,接触到钢琴。8岁时随肖邦的学生、弗勒维尔夫人学习钢琴,接触到肖邦的作品。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音乐理论和作曲,并表现出与课堂的规范格格不入的倾向。学习期间他两次利用暑假赴俄国,在柴科夫斯基的资助人、富孀梅克夫人家里任音乐教师。在那里,他接触到柴科夫斯基等着名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梅克夫人还带他到意大利和维也纳去旅行,使他大开眼界。22岁时获得罗马作曲大奖,转年到罗马进修,返回巴黎后以作曲、教私人学生为生。

德彪西性格孤僻,喜欢安静,早期作品带有法国19世纪下半叶音乐风格特征,不很成熟。后来,他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和马拉美,以及印象派画家交往密切,逐渐摆脱传统的影响,从东方音乐和俄罗斯音乐中获取精髓,并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语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他的创作成熟期,第一部充分体现个人风格的作品是管弦乐曲《牧神午后》

(1894),此外,还有着名管弦乐曲《夜曲》(1899)、《大海》(1905),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钢琴曲《贝加莫组曲》四首(1905,第三首《月光》最着名),钢琴曲《意象》二集(1905-1907,第一集第3首《水中倒影》最有名),钢琴曲《前奏曲》二集(1910-1913,第一集第8首《棕发女郎》最出名),钢琴曲《版画》(1903)、《儿童园地》(1908)。他还作有许多室内乐、舞台音乐和其他钢琴曲、合唱曲、歌曲等。晚期的创作呈衰败状态,患有癌症,1918年3月2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烟中,病逝于巴黎。

德彪西的音乐多采用片断性的短句作为主题,作为旋律,并且自由地发展这些短句。

为强调音响的色彩性而采用不协和音响与平行进行,选用新奇的乐器组合效果,并加以音量上的限制。采用不规则的节奏和中世纪调式、五声音阶、全音音阶,调性模糊、游移,所有这些写作技法都使他的音乐朦胧、飘忽,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创立了音乐上的印象主义。

思考题

1.简述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2.谈谈你对交响音画《大海》的印象与理解。

2.写物

《未出壳的鸟雏的舞蹈》

(选自《图画展览会》组曲第五首)

<俄国>穆索尔斯基(1839-1881)

乐曲是根据作曲家的朋友哈特曼所作的一幅画写成的。描写一些刚刚孵化出来的金丝雀雏在蛋壳中啁啾、跳跃,不时用稚嫩的小嘴啄着自己湿漉漉的羽毛和外壳,还摇摇晃晃地走来走去。音乐分为三个段落,前后两个段落主要使用了木管、弦乐和竖琴,中间段落加进铜管乐器。音乐一开始,木管乐器在高音区以短促跳跃的装饰音和半音,表现鸟雏在蛋壳中尖声尖气地叫着,它们东瞅瞅西看看,不时啄着未干的羽毛和裹束着自己的外壳:

音乐尾部出现的长音,仿佛是小鸟雏瞬间的静息和用天真的目光凝望这新奇的世界。

第二段,描写鸟雏在蛋壳中蹒跚地走动。小提琴在高音区演奏着颤音,大管吹着跳动的音型,长笛奏着短促的啾啾声,音乐在诙谑中又略显笨拙与迟缓!不知道这些刚刚出世的小家伙是想跳舞,还是想脱壳出走?

第三段,小鸟雏尖声尖气的叫声又开始了,不久它们似乎有些疲乏,于是音乐在很弱的力度中终结全曲。

这首乐曲在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结构为单三部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尖声啁啾、东瞅西看)(诙谑、略迟缓笨拙)(尖声啁啾重新响起)

《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

(选自《图画展览会》组曲第六首)

<俄国>穆索尔斯基(1839-1881)

画家哈特曼的原作是两幅互不相关的肖像画,作曲家在音乐中将两个人物合在一起,利用富人与穷人在气质、神态、说话语气及体态上的不同特征,采用了具有鲜明犹太民族音乐风味的主题进行勾画,从而形成两种尖锐对比的音乐形象。音乐一开始,在较慢的速度上木管和弦乐在低音区呈示出富人的主题,它带有一种傲慢、专横和盛气凌人的气势:

随后,加弱音器的小号和钢琴在高音区奏出以同音反复和下行音调为特点的穷人主题:

这个战战兢兢、局促不安的主题,似乎是穷人逢迎、谦卑的可怜形象。

接下来,两个主题重叠呈现,仿佛是富人与穷人在交谈,其中低声部富人的主题总是粗暴的中断,而穷人的主题却唯唯诺诺、细声细语。随后粗暴之声与纤弱之音反复交替出现,仿佛是穷人在央求富人,富人一再拒绝。最后,音乐在富人的一声怒喝中结束。

组曲《图画展览会》写于1874年,这年作曲家穆索尔斯基观赏了他的挚友、俄国建筑家、美术家维克多·哈特曼(1834-1873)的遗作展览,展出的400多件美术作品深深吸引了他,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便将其中的十幅画写成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组曲表达了作曲家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及对亡友的思念,全面地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是穆索尔斯基最具有代表性的器乐曲,也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钢琴名作。后来这部钢琴组曲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在众多改编曲中,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22年改编而成的管弦乐曲最出色、影响最大。

组曲由十首乐曲组成,每一首乐曲都带有标题,都在描绘一个特定的景物。音乐中有一个被称为“漫步”的主题在各首乐曲之间穿荡,贯穿于整部组曲的始终。

第一首《侏儒》,原画是一幅素描,画的是一个跛脚、丑陋的侏儒,音乐表现了这个小矮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二首《古堡》,原画是在一座意大利中世纪的古老城堡前一位游吟诗人在悠闲的歌唱。音乐采用了19世纪交响音乐作品中极少使用的萨克斯管,演奏着一个蕴藏着无尽的怀念与感伤的主题,表现游吟诗人在叙述古堡遥远的往事。

第三首《杜伊勒里花园》副题为“孩子们在游戏时的争吵”,描写在巴黎市中心的杜伊勒里花园中,儿童们的喊叫、争执和追逐嬉戏。

第四首《牛车》,描写在波兰农村,老牛拖着满载货物的大车艰难的行走,车夫唱着纯朴、略显忧郁的歌曲。

第五首《未出壳的鸟雏的舞蹈》(已述)。第六首《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已述)。

第七首《里莫日集市》,乐曲描写了在法国中部一座古老的小城里莫日的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妇女与商贩讨价还价的情景。

第八首《墓穴》,原是一幅水彩画,画的是画家哈特曼和一个建筑家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地下陵墓中参观。音乐描绘了死寂而阴冷的墓穴气氛,也表现了作曲家“用冥界语言与死者交谈”的真挚与伤感。

第九首《鸡脚上的小屋》副标题“妖婆”,在原画中鸡脚上撑起的小屋是一个钟表的图案,作曲家根据这一图案展开想像,将小屋与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妖婆相联系。妖婆的故事大致内容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妖婆把人间的骨骸收集起来,研成粉末,她手拿扫帚坐在石臼里,边呼啸急驰,边把粉末撒在路上。”音乐中充满幻想和神奇,描写妖婆发出的哨声、喊声和风的呼啸声,以及妖婆在飞行时碰到干树枝上的劈啪声。

第十首《基辅大门》,基辅是前苏联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是第聂伯河港口和重要的铁路枢纽。一千年前曾是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的中心,有“俄国城市之母”之称,1686年归属俄国。原画作是画家哈特曼为基辅城门所作的设计图,图案具有古俄罗斯风格。作曲家以庄严、雄伟、辉煌的音乐表现了基辅的大门、教徒们虔诚的歌唱,以及基辅古城全民欢腾庆典的场面。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性作曲家。生于一个地主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到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坚持学习音乐,开始作曲。士官学校毕业后在军界任职。由于对音乐的兴趣日益浓厚,后来他辞去军职,与“五人强力集团”的首领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以后,曾分别任职于交通部技术局和林业部。他生活上放纵无度,经常酗酒,一生中的大部分生活处于穷困潦倒之中,42岁因酒精中毒而去世。

他的音乐风格独具个性,作品中避免用抒情的旋律线和对称乐句,旋律融合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征,并常常在狭窄的音程内移动,另外,对色彩性和声与大小调以外其他调式的使用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他一生写有歌剧、钢琴曲、歌曲、管弦乐曲等近百件,传世之作有:交响诗《荒山之夜》(1867)、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1874)、歌曲《跳蚤之歌》

(1879)、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1880)。其他主要作品有:歌剧《俄狄浦斯在雅典》

(1860)、《萨拉姆包》(1866)、《鲍里斯·戈杜诺夫》(1874)、《霍万兴那》(1880),声乐套曲《幼儿室》7首(1872)、《暗无天日》6首(1874)、《死之歌舞》4首(1877),等等。

思考题

1.组曲《图画展览会》的创作情况与各首乐曲表现的内容?

2.谈谈你对乐曲《未出壳的鸟雏的舞蹈》和《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的印象与理解。

3.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四小天鹅舞》

(选自《天鹅湖》组曲)

<俄国>柴科夫斯基(1840-1893)

《四小天鹅舞》又名《天鹅舞曲》这首乐曲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可爱的小动物天鹅拟为天真烂漫的幼童,并且抓住儿童活泼好动和稚嫩的样子加以描绘。音乐一开始,在大管轻快诙谑的顿音和固定节奏型的伴奏下,两支双簧管吹奏出富于跳跃感的天真烂漫的小天鹅主题:

这一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重复后,第一小提琴奏出一个以切分节奏和急速的十六分音符为主要特征的旋律,其中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了小天鹅步履蹒跚、稚嫩的姿态,不时出现的十六分音符,更加强了音乐的童真与活力:

整首乐曲在旋律、节奏和配器等方面都呈现出戏谑、幽默的色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小天鹅天真、可爱的形象。

这段音乐出现在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当王子和奥杰塔公主相遇并互表爱意之后,两人跳起了优美的双人舞。天鹅姑娘们得知王子发誓永远爱公主,并要以坚贞不渝的爱来拯救公主和天鹅姑娘们之后,也高兴地纷纷起舞,之后最活泼烂漫的一个舞蹈就是《四小天鹅舞》。

练习题

熟唱乐曲《四小天鹅舞》中的音乐主题。

组曲《动物狂欢节》

<法国>圣·桑(1835-1921)

这部组曲是用两架钢琴、弦乐组、部分木管乐器和色彩乐器演奏的,副标题为“大动物园幻想曲”。在作品中,作曲家对动物的声音特点和动态、气质、神态等特征都作了颇为逼真的模拟与描写。全曲由十四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带有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