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5246100000048

第48章 望舌诊法提纲

事物的规律是天生的,而认识这些规律则在于心。心是生命的根本,形体的主宰,至虚至灵,神妙不测;是人感知外界事物的器官,指挥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人适应环境,应对环境,理顺事务的灵思所在。心与外界相联系的窍道是舌,心的经脉直接和舌相通,心的气血荣养舌,舌就是心的外在表现,所以望舌,就可以观测脏腑经络的寒热虚实。

扼要地说,望舌的大纲有五方面:一是望舌的外形;二是望舌的色泽和荣枯;三是望舌苔;四是望舌上的津液;五是望舌与脏腑所对应部位的变化。将这五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则各自的意义才能说得明白。将这五方面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够正确地运用。

观察舌的形态。正常时,舌的表面都有突起的****,如果没有这些突起的****,就说明正气已经衰竭。如果突起大而多,表明邪气实;如果突起细而小,说明人体的正气不足。一般来说,舌面是没有裂纹的,如果有裂纹,就说明津血衰竭,舌失濡养。裂纹少而浅的,说明津血虽不足但不严重;裂纹多而深的,说明津血衰竭的程度很严重。舌体肥大,是病在血;舌体瘦小,是病在肉;舌体位置不正,或者歪斜,是病在经络;舌缺陷的,是病在脏;舌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的,是病在脾;舌体松弛无力的,是病在心;舌有裂纹,或者舌体生疮的,是病在血;舌体卷缩,或者紧缩难以伸长的,是病在心和肝;舌体强直僵硬,运动不灵,或者屈伸不利,是病在心和脾;舌体吐出口外而时时吐弄的,是太阴经病变;不由自主咬着舌头的,是少阴经经气上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邪气亢盛而引起的病变,都表现在外,可以直接观察到;如果因为正气不足引起的病症,则表现在里,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这些都是望舌形态的条目。

观察舌体的色泽。如果舌色红润,这是心的正常颜色,表明心没有病变。如果舌色深红,则气血过盛。如果舌色浅淡,则表示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如果舌色红而紫,说明血分有热;如果舌色淡而偏白,则是气分有寒;舌色现青色,说明体内有淤血,或者疼痛;舌色现淡黑色,表明气血虚寒;如果舌色红得发黑,则说明邪热深重;如果舌色淡白泛青,说明寒邪极盛。凡是舌体色泽浅淡的,是正气虚。凡是舌体色泽深浓的,是邪气实。舌体的色泽,明润而有血色的,说明有生机;枯暗而无血色的,则都是死的征兆。这些都是有关望舌气色的条目。

望舌面上的苔垢。正常情况下,舌面常有苔。如果没有舌苔,就说明气血不足,正气亏虚。如果舌面少苔,则说明形气不足。舌面的舌苔厚的,说明病气有余。舌苔发白,说明病变在表;舌苔发黄,说明病在里。舌苔的颜色灰暗,甚至全黑,是少阴经的病变,而且病情严重。舌苔的颜色由白变黄,由黄变黑的,是病邪由表入里,说明病情加重;舌苔的颜色由黑变黄,由黄变白的,是病邪由里出表,说明病情减轻。这些都是有关望舌苔的内容。

望舌津液的润燥。舌上有津液,是正常的。如果舌面湿滑或干涩,说明有病变。舌体湿滑多液,说明有寒。寒有上、下、内、外的区别。舌体干涩少津,说明有热。热有表、里、虚、实的不同。这些都是望舌津液润燥诊病的内容。

观察舌与脏腑相对应的部位。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通舌根;足少阴肾经的直行经络,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足厥阴肝经的直行者,从目系分出,下行到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络于舌根;足太阴脾经进入腹中后,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根,散于舌下。舌有上、下、内、外之分,舌本在下,舌尖在上,舌中在内,舌边在外。身体左侧发生病变,就反映在舌的左侧;身体右侧发生病变,就反映在舌的右侧。所以,凡是舌头形态的变化,气色的差异,以及舌苔、舌垢的区分,舌中津液的润燥,都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推论。这就是舌所对应的脏腑部位的内容。

根据以上所述,只要抓住望舌的五大原则,懂得五种原则的变化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再加以综合分析、演绎和推论,就会发现其中的无穷奥妙,而且应用也十分广泛。虽然望舌的五种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变通,但其变通运用的关键,在于一个“神”字。因此舌色红活,运动灵敏,富有生气,舌才能称之为有神。而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一切变化都离不开神,任何时候也不能没有神。这就是望舌诊病的五大原则。

其他书中有许多望舌的条目,皆选录于后篇,以供后学者便于结合以上五法进行观察,再参合四诊的内容,认真辨别各类病症,就基本上不会出现误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