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是一名机关干部,今年45岁。几年前,他无意中喜欢上了打麻将,经常一玩就是一宿。久而久之,妻子有了意见,怪他只管自己好耍,不知道关心她和孩子,也不陪她们娘儿俩出去玩儿。一开始王先生并没把老婆的话放在心上,觉得自己又不是大赌,只不过跟几位同事、朋友娱乐一下,不是有句话叫“大赌伤身,小赌怡情”吗?小赌一把而已嘛。但是后来禁不住妻子的狂轰滥炸,打麻将得到的那点快乐全被秋风扫了落叶,每天都被弄得很“湿”,遂决定“麻”盆洗手不玩了。可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麻将这个东西不打不知道,一打真奇妙,不打还不行了。守着老婆、孩子,觉得百无聊赖,单位里那点破事儿又涌进了脑海,于是,他又不由自主地去搓了,而且越搓越有感觉,认为搓麻将既不费钱,又能带来刺激和兴奋,怡情益趣,挺好的。
生活中,打过麻将的人数不胜数,有王先生这种心态的人恐怕不在少数。那么怎样才能不深陷在麻将的迷局里,真诚地过自己的生活呢?这个问题说来简单,但解决起来,似乎并不简单。
打麻将有心理基础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32张宣和牌化合而成。打麻将在我国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流传演变,打麻将的花样不断翻新,打麻将的人数不断扩大,麻将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它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是一种畸形竞争与闲暇娱乐的混杂。打麻将时参与者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设立赌资,从而更加激发了人的竞争欲望。另外,麻将学起来易于掌握,玩起来“益智提神”,有极大的休闲娱乐功能。鉴于此,打麻将时,人们无论输赢都有想把游戏继续下去的愿望。有关学者认为,打麻将是诸多社会问题和个人畸形心理产生的根源。
打麻将成瘾反映心理有缺陷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艾德曼·巴格拉认为,打麻将成瘾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病症。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打麻将成瘾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迫心理。巴格拉总结了打麻将成瘾者的6个心理特征:1.他们的性格中有严重的等待和拖延的特征,喜欢等待机会而不是创造机会;2.他们喜欢比较和比赛,除比赛外对其他事情缺乏应有的兴趣;3.他们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未来的良好习惯,却喜欢空洞的想象;4.他们容易冲动或做无益的冒险;5.他们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或固守某种习惯;6.他们经常处在快乐和痛苦交织的状态,内心常有紧张不安感。
拿王先生来说,他打麻将绝不只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寻找刺激,为了让自己处在一种兴奋和愉悦的状态。至于他对妻子的吵闹置之不理,是因为他有打麻将的强迫心理,不搓麻将就感到焦虑,只有搓上两圈才能缓解紧张情绪。
远离麻友,重塑兴趣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向打麻将成瘾者讲道理以达到阻止其打麻将的做法是无用的,既然病态打麻将是一种病,那么就应介入心理治疗。
心理戒赌的关键是远离麻友、重塑兴趣和服用抗强迫药物。打麻将是一种由两人或多人参加的相互影响的群体行为。改变这个群体内部某一特定个体的行为,即可以使群体内部心理动力关系发生变化。麻友是参赌者的直接诱惑者,所以逐渐远离麻友或跟麻友一刀两断是戒赌的前提。离开麻友后,人会感到孤独、无聊甚至焦虑,希望重回麻将桌,此时应及时转移兴趣,不妨做做户外运动。
事实证明,在戒赌期间,适当服用抗抑郁兼抗强迫的药物也非常起作用。当然,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打麻将成瘾者越是在轻松自然的家庭气氛中越容易改掉打麻将的习惯。
别把生活停在计划里
“我已经30岁了,还在当职员,我为什么不能做成大事?”这是马丽女士向医生提的问题。医生询问她的职业经历,原来,她曾经有过学习财会、计算机和MBA 的计划,并为每一项计划收集了详细的资料。但一年年过去了,计划改了又改。几年后,她还是干着原来的工作。自从大学毕业工作以来,她一直都是在这种计划复计划中度过的。在中学时,她就有这种反复设计美好浪漫人生的习惯,可每次都是停留在计划中,从没有独立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现在,她在一家大企业做普通职员,对目前的工作谈不上喜欢,日复一日,渐渐失去了热情和动力。
空洞的计划阻碍执行力
看来,马丽对人生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并非一些人所表现出的对未来的迷茫。于是医生问马丽:“那么,你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如何呢?”她愣了一下,似乎没有想到医生有此一问。你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认为在思想里完成了某事,就算完成了。一般这样的生活方式,只适合于极少数人,比如走在人类前沿的理论建构师、哲学家、文学家等。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能以此为生。马丽从小到大,一直在执行外界给她安排好了的计划,比如教学计划、工作计划,等等,从没有时间来安排执行自己的计划,这使她喜欢制订计划,同时也只停留在这一步上。事实上,这一现象在马丽的许多同龄人中普遍存在着,它启发我们反思以前的教育问题。
大而空的计划能激起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短暂地满足人的成就欲望。但如果计划没有落实到可以执行的步骤上,就不会给人带来最真切的行动的动力。研究表明,沉湎于幻想的人通常在实际生活中有无法回避和克服的困难,当幻想成为逃避和解决目前困境的常用手段以后,人们会越来越远离现实。医生劝马丽不要丢掉自己的计划,她需要做的是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中去。
将计划做得具体可行
马丽说她想考6级,医生以此为例帮她分析了制订计划的要点,并建议她说,你先不要急着搜集学习资料,而应先从目标开始往回推,算一算从那时到今天,你有多少任务量。你将这些工作分成几个时间段来完成,细化到每一天要做什么,要背多少个单词,读多少篇文章。
这样一制订计划,她马上感到了压力和紧迫感。医生告诉她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周全,防止压力过高,造成过度焦虑。计划制订好以后,要没有商量地执行,你会发现,这半年若能坚持下来,你收获的除了知识,还有一颗平静的心。
孤独并不总是坏事
孤独症或自闭症,又称阿斯博格综合征,在临床上表现为行为怪异,但患者的能力不一定低下。研究发现,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巨匠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孤独症,这激发了研究者对于孤独症与超常智力之间关系的探索。
许多名人患上孤独症
许多孤独症患者经常被误认为是一些行为古怪者。他们缺乏社交技巧,在沟通上存在问题。剑桥和牛津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爱因斯坦和牛顿都患有孤独症。研究表明,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孤独症的迹象。爱因斯坦在孩提时期就不合群,他7岁的时候经常会讲出一些让人迷茫的话来,而且他也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随着长大,爱因斯坦结交了不少亲密的朋友,也有许多风流韵事,并开始谈论政治问题了。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还是坚持认为爱因斯坦患有孤独症。
牛顿身上同样也存在孤独症患者表现出的许多症状。剑桥大学教授西蒙向《新科学家》杂志透露,孤独症病人大多数无法做到随意聊天。牛顿就不善讲话,只是专注于工作,以至于经常忘记了吃饭。他对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很冷淡。他的脾气古怪,在他演讲时,如果没人听,他会对着空屋子一直讲。牛顿在50岁时精神失常。
孤独症患者有创造性
费茨·杰拉德教授在他的新书《孤独症与创造力:孤独症与超常智力者之间的关系》中探讨了孤独症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他声称,在人类历史上,包括苏格拉底、达尔文等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可能都有孤独症。
剑桥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科学家患有这类病症,应归咎于他们的高智商,“缺乏社交能力的天才离孤独症不远了。”美国加州大学精神病学家埃里奥特博士说,这些名人对比自己智商低的人缺乏耐心,对生活中的某一目标充满激情并自我陶醉,造成了个人的孤立和难以相处。但孤独症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使人更具有创造性,有高度的注意力,对工作坚持不懈,总是想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有激情”、“拥护正义”这些优点与孤独症症状吻合在一起了。
孤独症与暴力无关
一些孤独症患者有“沮丧,甚至攻击他人”的倾向。但专家认为,在孤独症和暴力犯罪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英国国家孤独症协会的一名发言人表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孤独症患者比常人更可能触犯法律。只有极少数患者有过暴力行为。”
研究认为,孤独症患者由于存在社交困难,反而更可能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女人如何赢得信任
乔尔·布洛克博士说:“如果一个女人很难相信别人,那她不大可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相信别人,就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失去了别人的信任,人际关系自然就瓦解掉了。由此,心理专家为女性朋友提供了几条赢得他人信任的妙计。
不要扮演长舌妇的角色。恶意地传播流言,搬弄是非,说话含沙射影,不免让跟你说话的人怀疑你在她背后也这样搬弄她的是非。倾听而不要主观臆断。当听到一些敏感的或者不好的消息时,别大惊失色。比如女儿告诉你有孩子在学校吸大麻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非常生气?继续质问她?马上给校长打电话?这样做,只会让她觉得以后再不能向你倾吐任何秘密了。你当然还是可以给校长打电话,但你可以先问问她对这事是怎么看的,或者她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对,这样她至少觉得你打电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盲目的反应。又或者,你的丈夫告诉你,他偶尔要在某个晚上跟哥们儿们一起玩儿,不要马上猜他是不是跟你在一起待腻了。因为他信任你,才会和你说实话。
别哪壶不开提哪壶。每个人都有一些旧伤疤或特别敏感的话题,如果总是有意无意地提起这些事,别人能信任你吗?避免给别人一种喜欢寻根究底,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印象。若真的想挑一个棘手的话题说,也要三思而后行。
学会分享。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拉近双方距离的方法。但是人们常常忘记在工作中或团队里展现自己人性的一面也是同样重要的。你当然不必告诉别人你内心深处的大秘密,也没必要告诉老板你想待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起。你可以谈谈自己的周末计划、一部刚看过的电影、假期安排、家庭或者业余爱好,等等。
让别人知道你信任他们。美国纽约圣·罗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当被研究者感觉受到信任时,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更让人值得信任的行为方式。如果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有很强的信任感,工作起来也会更有效率。
当你表现出了足够的真诚,自然会赢得周围人的信任。可是这些信任有真有假,需要辨别,心理专家提出了几个辨别的小诀窍。
做到心中有数。别人夸你的时候是不是太言过其辞?他对你笑得总是那么灿烂吗?不管你说什么他都立即点头称是吗?如果是的话,你要小心了。
逐渐加深关系。你会信任一个刚认识的人吗?别着急,信任是需要时间的。先仔细观察一下对方的行为,再试着和他分享一下你的小秘密,看看他的反应。你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发展到多深,要看你们是什么类型的朋友。我们发展每一段关系,其目标是让其他人了解真实的你。
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要是你觉得什么事有点儿不对劲儿,也许是眼前的事情让你想起了从前的经历。想一想以前犯过的错误,在新的交往中提醒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要多加注意。
单身女性如何找到快乐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单身女性人数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据统计,仅在苏州、无锡、杭州3地,女性单身者的人数已有3万人以上,京沪等大城市女性单身者也在迅速增加。有人说:“要成为单身并不难,而作为单身者却很难。”下面两封求助信是无锡和杭州的两位单身女性写来的,我们来看看她们的烦恼。
案例一:无锡骆女士的来信
我是一位38岁的单身女性。10年前,因为丈夫发生了婚外情,我与他分了手。离婚10年来我几乎过着一种地狱般的生活,婚姻失败的阴影一直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它不仅使我对婚姻充满了恐惧,也使我对男人充满了恐惧和敌意,我感到自己是那么自卑和一无是处,感到人人都在嘲笑我的不幸和无能。不知为什么,近两年来我的心情一直比较抑郁,对所有事情都缺乏兴趣,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想法。我还越来越容易嫉恨别人,看到比我年轻、漂亮或能力强的女性就很不舒服,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咒骂对方。我觉得自己的心理越来越不健康,有什么办法让我获得好心情吗?
案例二:杭州王女士的来信
我是一个渴望自由和追求快乐的女性。15年前当我还在大学读书时,我就抱定了做一个快乐的独身主义者的念头。我在经济上、精神上都是独立的,唯有一点是我人生中的遗憾,那就是如何处理性问题。我一直渴望有一个固定的、重感情、有涵养的性伴侣,但常常以失败告终。在和男人的交往吃亏和失望之后,我开始对男人产生反感和排斥心理。但出于性的需要,我还是身不由己地寻找性伙伴,找了性伙伴之后又后悔和自责。我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