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害羞,心理疗法更有效
在英国的药店里,现在已有治疗害羞病的药物出售。美国一家大制药商Smithkdine Beecham 也获准生产治疗害羞病的药物。但在法国,人们更倾向于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治害羞,其中,“认知一行为疗法”的疗效比较明显。这种方法能教给害羞者如何保持镇静,怎样控制心跳和出汗,旨在培养患者的勇气和信心。
在开始治疗之前,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害羞程度作出
评估,共分为较轻、中等、较重和很重4个等级。然后医生再根据各人情况制定出治疗目标。在治疗期间,医生会给他们制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个环境,如开会讨论某个问题,当众发表讲话,参加某种辩论,与陌生人会见,登台表演等,教他们会听、能问、表达感情、适应环境。最后,医生带他们到社会上实地演练。
克里斯蒂娜曾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姑娘,连买面包自己都不敢去,经过心理治疗后,她说自己胆怯的心理至少减少了80%,上班高峰时间站在马路边上等车也不感到发憷了,别人都说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这种诊所每一期治疗接受30多名患者,他们每8个人分为一组,培训时间长达6个月。害羞的人在这种氛围里接受治疗,都称没有心理压力。
有秘密的人心理更健康
近几年来,网络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在互联空间中构建自己的秘密世界。许多网虫同时拥有几个网名,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尽情发挥想象力和演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克尔博士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后,人们在网络世界中以另一种身份,去倾诉苦恼,宣泄情绪,能够不知不觉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因为在网络中你无须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后果。”网络上的你实际上是人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因为受到压抑和限制,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很少出现,也就是你的“秘密自我”。
没秘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数正常的成年人都具备过双重生活的潜质。模仿别人、尝试扮演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不仅仅是小孩子过家家时的游戏。实际上,这种对自我角色变换的渴望会一直延续到成人期。每个人的心底,都埋藏着一个秘密的世界。在其中,可以任由你的想象驰骋,塑造出你想要成为的角色。在武侠迷的秘密世界里,主人公会是一个侠骨柔情的剑客,行走江湖,匡扶正义,尽管现实中他看到杀鸡都会打战。研究发现,心理角色扮演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必需的。没有心理秘密世界的人在社交、工作或婚姻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迷失自我,变得怀疑、抑郁。与之相反,有秘密世界的人能够在他的虚幻世界中找到发泄的出口。
人为什么有多面性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同时拥有几种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和不相联系的人群交往,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英国学者温尼考特发现,这种人大多出身在生活富裕,但又严厉、教条的家庭。从小到大,孩子必须按着父母设计好的轨迹生长。结婚成家后,要做一个好丈夫(妻子)、好父母,在他人眼中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当夜幕降临,或独自出差时,他们内心中的另一面就会展现出来,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些人白天在公司谨慎寡言,晚上却爱在酒吧酗酒喧哗。这些都说明了人的多面性,如果能够合理处之,也未尝不可,但许多人为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果秘密最终暴露,人们要么摊牌,重新做出选择,要么会产生人格分裂。
当你不能很好地适应多重角色的生活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聊聊。人有多面性不是错误,关键是平衡、协调地处理。
怕吃亏有三个原因
生活中有人总怕吃亏,处处想占小便宜,面对同伴充满妒忌心,这样的人自己高度紧张,也搞得旁人心神不宁。但如果对此进行心理分析,却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管理心理学中有个公平理论,即每个人在一个群体中都会不自觉地衡量自己的产出和收入之比与别人相比是否公平合理。过去搞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使得每个人都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都怕吃亏。现代企业管理所强调的激励机制其实就是在合理善用人本性中的怕吃亏机制。
虽然现代社会鼓励竞争,但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当然是有心理问题。心理动力学认为过度自私的人可能患有“贫穷情结”。用句俗语便是这个人“穷怕了”,所以即使现在相对富裕了还是表现为“穷凶极恶”贪便宜的嘴脸。暴发户的内心其实依旧处在当年极度贫穷的阴影之下。这种贫穷情结在当今社会中随处可见,不少人参加展览会,只要是免费的东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总是样样都拿。
贫穷情结是对过去在生活中受过穷的人而言的,但现在不少人并没有受过太多物质层面的穷,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其在心理层面上是否受过穷,也就是是否有“自恋饥饿”。美国心理学家科赫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内外不分的,孩子的自我概念包括自己和父母,而父母在孩子的自我概念里被称为“自我客体”。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敏感,孩子便感到父母这个“自我客体”的缺失,因而对那个模糊的自我概念产生一种缺陷感,总想通过对外在客体的占有来弥补内心的虚弱不足。通俗地说,就像孩子总想抓住父母一样,成人也总想抓住更多的外物,来使自己感觉踏实和安全。
除了“贫穷情结”和“自恋饥饿”以外,另一个导致怕吃亏心理的直接原因是模仿。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现出斤斤计较,贪小便宜,孩子很容易模仿。
面对总是怕吃亏的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其实有一句很好的名言“吃小亏赚大便宜”。如果按照这句话去做,在不必改变自己惯有的怕吃亏心理的前提下,个体在表面上不但不会令人讨厌,甚至还可以获得众人好感呢。
背后说坏话,只为发泄
在这个世界上,心地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没有说过别人的坏话。因为每个人理解别人和做事的方式都有自己的出发点,都不可能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因此,人与人之间总会出现摩擦、不协调。当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势弱的一方不能当面反抗,往往以背后说坏话的方式来发泄不满,求得内心的平衡。
说坏话的初衷一般是为了消除心中的不快。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形态下,说坏话非常普遍。在日本,员工有下班后喝上两杯的习惯。这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哪个日本人不愿意去,或者不感兴趣,他就有可能被团队所排斥,增加自己生存的压力。而在这样的场合,人们之间用来联系的感情纽带竟然通常便是骂上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想诋毁上司,而只是一种求平衡的心理表现。
人为什么会有说别人坏话的冲动呢?这源于想攻击人的冲动。但又不能直接攻击对方,于是产生几种间接的方式:第一,压抑自己,假装不知道,结果导致身体病变;第二,对着事物发泄,比如打沙包出气;第三,找朋友倾诉,此时,一般都会得到第三者的同情,“我很理解你”,“那家伙是太过分了”等话语使倾诉者的情感得到共鸣,精神得到满足。你看,第三种形式对倾诉者来说,是最方便、最无害,得到安慰最多的一种形式。也就不难看出,说别人坏话的行为为何如此普遍了。
说坏话之所以有市场,还与陪听者有关。按理,陪听者任这些情感垃圾倾倒到自己头上,应该烦了才是,但实际上,由于与说坏话者的关系,或者说坏话者的技巧,陪听者感觉不到厌烦。比如,说坏话的人说:“我只在这儿说说,绝对要保密啊。”这就似乎给人一种感觉:讲对方坏话是犯忌的,但我忍无可忍,所以,这些坏话全部是真的。人人都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更多的秘密,以便保护自己,不受欺骗,同时,还能满足好奇心,那又何必阻止说坏话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