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人生全集
15216300000019

第19章 洞察他人,成就自我(5)

王女士的表现,给家庭成员造成了错觉:她在家里的一套做法,就像在公事公办,处处显示着她的强势地位,她虽然口口声声说工作还是为了家,但实际上她对家庭的作用远没有其他成员大。如果不懂得寻求帮助,是很难同时满足这两个需要的。这类女性要做的是:在家里,寻求丈夫的理解与支持,继而寻求公婆与孩子的理解与支持;在单位,要善于寻求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与支持,同时放手让下属分担工作压力。这样做,会让周围人认为得到你这位女强人的尊重,转而帮助你分忧。除此,这类女性朋友还可以学习一点减压的小技巧。

分清工作与家庭,不让情绪互相传染,把工作留在8小时内的工作空间,把剩余的时间留给丈夫、孩子和自己,在上下班的途中进行角色转换。

找个可以倾诉的人进行倾诉,或者痛痛快快地发泄情绪(骂人或者是哭泣)。

总之,作为职业女性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要灵活、机敏、善于求助,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感。

45岁中年女性的需要:安全感、平等、温馨

“我在一家军工企业工作了20多年,工厂转产用不了这么多人,很多姐妹就一起下岗回家了。我也找了几个工作,都不理想,挣的钱也少,也离家很远,就算了。姐妹们都在家照顾家务,而且明年孩子要高考了,我也只好如此了。现代社会发展得这么快,孩子他爸整天忙忙碌碌,我们很少交流,亲密的关系就更说不上了。孩子的学习我帮不上忙,有的时候问问他的学习,他却说和我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父子聊天,我总是插不上嘴。”45岁的龙龙妈说。

45岁左右的女性,经常被人戏称为“三无”人员——无青春、无自由、无资本。这些人的事业在走下坡路,或者维持现状。家庭的责任感决定了她们必须肩负着养老育小的重担,繁重的家务使她们无法超脱。她们生活在狭小的厨房世界,整天忙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交往的没有几个人,视野狭小,容易变得焦虑、苦闷,社会功能退缩,怕与人打交道。由于没有事业支撑,她们的内心是自卑的、没有安全感的。事实上,这样的女性真正需要的是家庭的安全感、温馨感以及婚姻中的平等。但她们的付出似乎得到的是相反的结果。她们的问题在于缺乏独立性。

她们为了家务甚至顾不上修饰自己,一个连自己都顾不上的女性,丈夫和孩子就更加容易忽视了。失去了亲人的关注,对来自家庭的风吹草动十分焦虑,怕丈夫“移情别恋”,怕孩子“不思进取”。那么,她们应当怎样进行自我减压呢?

重新学习,增加自信,找回自我。告诉自己:“你是个有用的人,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同时,加强学习,重新找回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感,找到独立的感觉。

细心观察,融入家庭的氛围中。积极改善家庭内部的关系,要重视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教育子女要采取民主的方式。

走出厨房。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旅游等方法,开阔视野,尝试改变生活节奏和习惯,这是培养崭新的情绪的良好契机。

55岁女性的需要:来自老伴的尊重与价值感

李淑敏是一位刚刚退休不到两年的金融单位工会女干事。像其他绝大多数热爱生活的老年女性一样,她报了老年大学,经常参加合唱、老年舞蹈等集体活动,把日程排得满满的,感觉自己又焕发了第二个春天。然而,她渐渐发现以前对她百般关照的丈夫,却越来越不让她省心了。每当她兴致勃勃地要去参加一些演出时,丈夫总要在旁边说上几句风凉话,对于她的倡议,丈夫也大多以拖沓、拖延的态度来对待。有时,丈夫还会恶语相向。起初,李女士以宽容的心态未加理睬,但后来发现自己的业余活动越来越受到丈夫消极的抵制。她有心鼓励丈夫也参加一些老年活动,但丈夫早已经对她的那些歌友、舞友们反感至极,肯定是不会去参加的。现在每当她回到家里,家里总是弥漫着一种对抗的情绪,让她很苦恼。

中科院心理所的杨家忠博士分析说,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当年老以后,夫妻共同的生活经历、多年培养起来的亲人般的感情,还有对青春岁月的无限怀念,都让老年夫妻格外地珍惜对方。老年时代与青年时代比起来,子女独立成家,亲朋好友日见减少,体力、智力逐年下降,而心灵却因为这一生的磨炼而愈加敏感,容易感风伤月,动辄落泪。老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不可缺少,无比重要。

许多老年女性朋友可能都能感受到来自丈夫的情感上的依恋和生活上的依赖。这让她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价值感激发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让人对尊重与爱有更多的追求。这是退休女性真正的需要之一。所以李女士经常外出参加活动的行为,既是在追求自己生命的第二个春天,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在潜意识中追求和验证着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价值。可以设想,如果丈夫对她的爱好置若罔闻,李女士反而要打探丈夫到底在做些什么。

要告诉李女士的是,你需要的来自丈夫的价值感与尊重之所以适得其反,是因为你的行为表现与你的需要走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你要多带着丈夫一起参加活动,鼓励他。如果丈夫实在没兴趣,你至少也要让丈夫感到没有冷落他。当然,男方也要反省,夫妻双方都要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

以上4个年龄段的女性经历表明,烦恼大多来源于内心各种需要的冲突。只要认清了自己的核心需要,然后减少表层需要,同时讲究技巧,就能很快重获快乐。

女性为什么怕丑

生活中,许多女性都有怕丑的心理,都喜欢别人说自己漂亮。近几年,到各大医院整容科室做整容手术的女性越来越多,有的女性做完了一次不满意,反复做好几次,还总是嫌自己不够漂亮。更令人吃惊的是,每年寒暑假,还有女中学生被家长带着去做双眼皮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许燕教授认为,女性怕丑是对自我真正价值或者核心价值的错误判断。因为它将女性的价值依附在外界上。中科院心理所的张建新研究员认为,社会过分强调女性的外表美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价值标准,对女性是不公平的,但女人为了适应社会,又不得不将社会的价值标准内化为自我的价值标准。

女人怕丑心态不一那么,女人是如何意识到丑这个问题的呢?因为女孩小时候都不乏家长的赞许,比如“聪明”、“听话”、“漂亮”等。随着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的女孩会逐渐发现自己得到的鼓励少,而其他女孩得到的表扬多,一路走来,自我意识中产生了心理落差。她们在内心深处很想与传统价值标准靠拢,只要条件允许,很想重回被夸赞、被喜爱的角色中去。在此过程中,少女受到明星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比如,许多女孩子喜欢日本漫画中的美少女形象,可是漫画中的少女是什么形象呢?她们长着超大的眼睛、超长的双腿,可是女孩们却信以为真,向其靠拢。

等到人到中年,容貌与身材开始变化,而绝大多数人对此没有心理准备。此时,如果身边有女性做了美容手术,恢复了“青春模样”,也会对其形成强烈的诱惑。中年女性怕丑,还与性意识有关。森克心理工作坊首席心理咨询师康道宁认为,如果女性在性欲萌动和稳定的过程中,习惯了以相貌赢得他人的喜爱,而无法以其他形式吸引异性的注意,就会十分在意外表。另外,由于性的独占性,女性都不愿意相信其他同性在自己爱慕的男人眼里比自己更漂亮。

有的女性本身长得并不丑,但是将自身核心价值定位在外表上,赋予了外表许多不应该承载的东西,如社会地位、身份、个人前途等,就会格外担心外表。还有的女性,因怕丑而连带否定自己其他的许多方面,导致不愿与人接触,则是偏态行为,是不健康的了。

女性爱美是本能吗

大量考古学上的研究发现表明,即使在原始社会的人类遗迹中也发现了女性爱美的证据。大量的装饰品被证明是女性使用的,而很少有男性使用的装饰品。那么,女性爱美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要吗?

许燕教授认为,正如动物界雄性大多比雌性更美丽、更雄壮一样,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现象,或许有生物学上的解释。而张建新研究员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父系氏族社会,男人成为生产的主劳力,生产有了更多剩余,女性逐渐成为附属,自然会追求美观、传宗接代等附属特性。直到现在,人类社会也未摆脱父系社会的影子,比如女模特总是比男模特挣得多得多。再比如,在那些现今仍然保持着母系制度的少数民族中,男人是附属,他们成天闲着,装饰品也多。

爱美无罪,追求有度

许燕教授认为,女性要自尊、自立、自强、自爱,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美丽能帮助成功,但不是决定因素。真正令男人折服的是女性内在的价值,如才智、品格等。外在的美能折服男性也只是暂时的。而且,有调查显示:男性不喜欢女性整容整出来的美。

张建新研究员认为,个人力量弱于社会力量,要接受社会传统价值标准,这是大前提。在此基础上,爱美的女性可以做整容,甚至成为人造美女,但在这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能否承受手术的痛苦,做完手术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等。有的女青年整完容以后,觉得没有达到起初的目的,于是反复做,打乱了正常的生活,产生了行为偏差。

因此,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认识到审美的标准是会变化的。所谓“环肥燕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美的标准。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人类社会需要多样性。而美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闪光的地方。

最后,要加强独立意识,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我,我就有存在的理由,我是唯一的,我就接受这样的我。这个思想是可以“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

女人为何爱翻男人书信

在电影《手机》中,严守一和3个女人的故事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的一些差异。女人比男人更关注对方的私人秘密,比如手机短信、信件、包中的物品、情感生活等。而男人对女人这方面的关注要少一些。这一差异与男女性格和社会环境有关。

从性格上讲,女人通常比男人更细腻、多情、多疑,想象力也丰富,容易因小事浮想联翩,大做文章。男人的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她们的注意。她们试图了解男人变化背后的原因,而信件往往可以提供有效的线索。相反,男人更加独立,对细节比较马虎,女人的小变化往往不能立即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也很少主动去寻找其背后原因。

从交际范围上讲,男人因为工作的需要往往会出现于各种场合,结交各类人,其中不乏异性,因此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手机短信、信件等方面的交流,这为女人关注对方的行踪提供了素材。

从依赖性上讲,女人通常比男人有更多的依赖性,这也容易造成女人更没有安全感。通过书信了解男人的活动,可以增强女人的安全感。

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社会期望上讲,对小道消息津津乐道似乎是女人的专利。而女人也容易接受这一社会角色定位,并安之若素。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在女人那里激发的话题远远多于男人。

从道德约束的角度讲,传统文化对女人道德的约束远比男人多。男人更有为所欲为的道德空间。因此,女人往往借助偷看信件来掌握男人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男女需要积极了解对方,理解双方的差异,并积极消除由此带来的分歧和误解。

男人需要认识到女人对于信件等私人物件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这一做法反映了女人对自己的关注,也有可爱之处。男人不应大发脾气,应该坦诚相待,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相信自己。必要时男人也要主动解释,收到信件和短信的时候与女人分享。女人则要认识到手机短信、信件等属于私人空间,保留一点个人空间是人的需要,应予以尊重。

其实,男人细心点没有坏处,外出时打个电话,回家时带束鲜花,都能及时消除女人的疑虑,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女人也可尝试说服男人与自己分享他的秘密,而不应采取偷看信件的方式。

为什么有人爱去算命

“别怪这世界变化快”,有些事还真想不明白。按理说,封建迷信在现代人中是越来越没有市场了,不知何故,贪官配有算命师、大学生中流行算命等事情却屡见不鲜,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算命也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谢晓非女士分析了算命所反映的心理现象。

求算命的人的心理

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这时产生的困惑与烦恼如果得不到指导,人就需要超出现状的外力帮助他,算命是一种可以得到的方法;还有,如果人的社会支持少,比如朋友少、单位的支持也少,人会觉得空虚、脆弱,就容易寻求算命的安慰;还有的人算命纯粹是为了好玩,其实并不相信算命。

所以说,寻求算命的人心理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与自身因素有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算命

关于“河北第一贪”李真把一个巫婆带在身边,言听计从的事情,谢教授分析,这并不奇怪。“贪官为了掩盖贪污事实,总是处于高度的焦虑之中,他的性格如果是外控型,就容易寻求算命师的帮助,因为他们需要有人分担焦虑和心理负担,而这种焦虑又不能为外人道,除了算命,似乎没有更好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