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认为严师出高徒,就采用高压政策,结果使男孩变得心灵扭曲;有的家长为男孩包办了一切,结果让男孩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无所适从。
很多父母习惯对男孩使用监管式教育,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并不会起到好的教育作用,由于男孩的个性比较强,有时还会增加男孩的逆反心理,所以父母在管教男孩时一定要掌握好度。既不能伤害男孩的自尊,也不能阻碍他们的发展,不要让监管式教育压抑孩子的精神,限制孩子的行为自由,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他说:我相信你
有人将“信任”视为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事实也确实如此,信任无论在朋友、同事之间,还是在家人之间都是极为可贵的,而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尤为重要。
家教成功的首要因素往往就是相互信任,教子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信任,主要表现为:子女会将父母看成学习上的启蒙老师、生活上的指挥者、情感上的知心朋友、道德上的行为标准。同样,感情都是相互的,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
妈妈总视李希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都已经10岁的他还从来没有独自走进过离家很近的小超市内,生怕李希过马路被车碰到,或者遇见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能独自处理,与人交往会吃亏等,所以,年幼的李希多次挣脱父母的手想去独立完成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都被父母生拉硬拽回来,因为父母总是不信任李希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事情。
有一次,李希想去书店买一本词典,但是妈妈坚持由她陪同前往。这一次,李希严肃地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一次机会,相信我一定没问题。”当10岁的李希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时,妈妈终于决定给孩子一次机会,并相信李希能够完成,只嘱咐了出门应注意的几点事项。两个小时之后,李希带上称心如意的词典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回来了,他的脸上浮现出从未有过的自豪表情。
从这以后,凡是李希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妈妈渐渐地都放手让他亲自去尝试,有时还交代李希去办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李希完成得都还不错。李希渐渐地感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也变得更加懂事了,还经常和父母说一些知心话。
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已经和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思想了,他们也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但是,很多家长都会忽略这一点。有位家庭教育专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
无论多大的孩子,内心都与成人一样怀有强烈的需求感,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赏识和肯定,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哪怕是父母不经意间的表扬,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鼓励也会使孩子充满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暗含期待效应”实验。实验的主要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主要指导父母要从信任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鼓励和信任中不断取得进步。
事实上,从教育效果来看,信任确实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男孩,会在家长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言语中脚踏实地地走向通往成功的殿堂,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呢?
首先,正视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使用偏激的语言斥责他,要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出其犯错误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任孩子,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
其次,刚柔相济的教子方式。采用刚柔相济的教育方式,将孩子当做朋友,既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视他们为平等的伙伴,又严格管教,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以便随时引导和指引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他们帮助。
最后,与孩子一同面对挫折。生活中,若是孩子有能力去做某事,家长一定要全力支持,即使可能出现失误或失败,也不要过多干预。当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时,父母应先安慰孩子,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鼓励他们继续前进,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
信任孩子不仅要体现在嘴上,更应表现在行动上,尤其对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父母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因为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总之,父母应同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请记住: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
失败对男孩来讲很重要
许多男孩并不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坚强,失败可能让男孩变得自卑,变得更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别人的一个表情都可以让他们联想到很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他们一旦在心里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
这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男孩学会面对失败,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失败。父母要告诉男孩,只要他们做事就会有成功与失败,失败往往孕育着成功,因而不应该成为让男孩失去斗志的理由,而要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较快地摆脱困境,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
顺顺比较喜欢下围棋,爸爸也比较支持他向这方面发展。经常抽出时间陪他练习,所以顺顺在围棋班的成绩一直比较突出,老师便选他参加市区举办的儿童围棋大赛。
与顺顺对弈的是大他3岁的女孩。第一场比赛刚开始时女孩下得就很顺利,很快就胜了顺顺。这时,女孩坐在原地没有动,等待老师的安排,而顺顺却向赛场的出口走去。此时,爸爸问他:“你去干什么?”顺顺低声说:“不下了,下不了了。”此时,爸爸将顺顺拉回来,告诉他:输了也不哭的男孩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而围棋比的不仅是技术,考验的更是一种心理素质。然后,爸爸将他领到一件空房子里,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让顺顺的情绪平稳下来,第二场比赛才得以继续进行。
让孩子迎接成功,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欢快的样子。相反,若是让孩子面对失败,他们往往会很不高兴,甚至发脾气。此时,家长必须教会孩子勇敢面对失败。
要去除男孩面对失败时的畏惧心理,首先要知道引发其畏惧的原因。男孩害怕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不自信;其次是以往犯错误的经历对男孩的影响很大,有时即使父母不记得男孩以往犯错误的经历,男孩也很难原谅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想重新塑造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却又害怕自己的经历被别人提起,害怕自己的缺点再次暴露在别人面前,他们通常会选择远离人群孤立自己。而这样逃避的态度,只会让他们的自卑越来越严重。
男孩只有学会正视自己的失败才会保持旺盛斗志,使自己变得更强大,而失败后的自我封闭只会限制男孩的潜能,阻碍自己的发展。
一个人面对失败时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成功者会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是成功和胜利的前奏曲,正视它并在跌倒之后爬起来,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进。所以,对于不会正视失败的男孩,父母应适时给予帮助。帮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男孩多交朋友。男孩对友情的渴望很强烈,他们需要朋友对自己的认同。只是有时因为自己曾经的失败让他们不敢迈出第一步。父母应该鼓励男孩多和朋友交流,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学习朋友的长处,用鼓励和支持让男孩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
(2)引导男孩发现自己的优点。父母要告诉男孩,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所以,男孩不必因此就把自己的优点缩小,也不必因此就把自己的缺点放大,男孩要接受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缺点,正确地评价自己,欣赏自己,正视每一次成功和失败。
监管会激起男孩的逆反心理
成年人也许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件事情如果是自愿去做,结果要比在被人强迫下做好得多。成年人这样认为,孩子也会这样想。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意愿的时候,他们一样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压得越有力,他们反弹得越高。
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决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模式发展,所以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头上,并美其名曰“为孩子好”。但父母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出发点是为孩子好,而孩子却往往离自己更远呢?
14岁的乖孩子吴策突然在中考前期做出了一连串的逆反之举:半年没和妈妈说话;总是彻夜不归沉迷于网络,整个初三的课程只上了1/4,中考前两天还在网吧倒头呼呼大睡……
身为教师的吴妈妈感到痛心不已,束手无策的她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了解完事情始末的心理医生告诉她,孩子突变的根源在于:孩子不计后果地伤害自己以此报复家长的过度监管。
原来,身为教师的吴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命令,她最经常用的词语就是:“你应该学习了”“这个时间你不应看电视”“我不是已经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了吗?”即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矛盾的妥协方也永远都是孩子。
在这种监管下,吴策的学习成绩很好,也很听话。吴妈妈认为,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孩子就应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安排,更何况这是为孩子好。
本来以吴策的成绩,他能够上区内的一流初中,但是身为语文老师的吴妈妈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自辨能力和控制力都不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就让孩子到自己执教的中学读书,以便时时督促他。
和孩子同处一校的吴妈妈几乎每节课都会到吴策的教室转一转,只是想看看他在做什么,有没有犯错误,并且几乎每天都会与他的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友等情况。
吴策几乎一整天都在妈妈的监控之下,即使在家里,吴妈妈也不允许孩子关上自己的房门,只要孩子不出门,吴妈妈几乎半小时就去一次他的房间,每次都以拿东西为由,实则故意打探孩子的行为。
吴策终于毫无征兆地爆发了。一次,吴妈妈对儿子说:“你先做这个。”向来对妈妈言听计从的他竟出人意料地反驳道:“你管我呢!我喜欢先做那个!”此后,吴策的转变越来越大,开始以各种借口晚回家,当吴妈妈知道他去网吧时,便怒不可遏地狠狠责骂了他,吴策又一次说出“不要你管”之类的话,并开始频繁地撒谎、逃课、厌学,进而通宵上网,上课时也多以睡觉混时间。
任凭吴妈妈怎样责骂吴策,吴策都用冷漠的眼神看着她,慢慢地开始拒绝和她说话。
最后医生告诉她应该换一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放下架子,改变交流方式。
于是,吴妈妈开始给吴策写信,以从未有过的乞求口吻告诉儿子她的担心和苦心,同时检讨自己以往命令式和监控式的教育方法,请求儿子原谅并给她一个改过的机会。
此后,吴妈妈放下了家长的架子,将命令式的口气改成了商量式的口吻,儿子的请求只要不违背原则,她都会同意,而且她还与儿子签订了健康上网的协议。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萌发出“成人感”,希望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主,但是家长如果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总以命令或责问的口气要求他们,就会使孩子丧失起码的独立空间,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任人摆布的木偶。所以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有所改变;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监管孩子的“欲望”;其次要尊重孩子成长中的独立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责难孩子,或更加****地管制孩子,否则就会使矛盾升级,造成不可弥补的过失。
不要逼迫男孩实现家长的梦想
对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每个家长都是满怀希望和憧憬的,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健康、聪明伶俐,更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转移到孩子身上。
梦想能够实现固然是好事,但是家长如果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会成为一种无形胜有形的力量,孩子幼稚的肩膀早晚会有一天支撑不住!
某高三男孩在高考之后便服毒自杀了,父母在他的遗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对不起你们,愧对你们的养育之恩,也辜负了你们对我的期望。看着你们日渐憔悴的脸,我真的很难过,我想那张通知书也许永远都不会寄到了。我不希望看见你们伤心的面孔,同时也无颜面对你们的栽培,所以,我走了,永远地走了。在我走了之后,请你们不要伤心,更不要为我痛苦,忘掉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吧!因为我不配享受你们为我做的一切。”但几天之后,那张名牌大学的通知书不期而至地寄到了男孩家中。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男孩从学龄前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父母在他上幼稚园的第一天起就为他定下了目标,考取某大学的研究生。因为这是父母童年时候的梦想,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实现。天资聪明的男孩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上学起,他就是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儿子、邻居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男孩不仅功课好,业余时间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并且多次获得演讲比赛的一等奖,而父母怕他因此分心,就经常劝解他少参加一些活动,以免耽误考试。男孩不想放弃自己的兴趣,也不愿看见父母不高兴,所以他一直瞒着家长继续参加一些活动。男孩本以为高考成绩会不错,但是看见同学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而他的却音信全无,看着父母哀怨的表情,男孩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了,就自寻短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