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犯错误的孩子不应使用武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得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容易犯一些错误。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首先应保持冷静,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更不要试图以暴力解决问题,否则会延长其叛逆的时间,要通过教育或指导来减少孩子犯错误的几率。
(5)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叛逆期的青少年已经有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在旁边指挥他们。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让他们自己动手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从与孩子的沟通方面看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有着和父母沟通的强烈渴望,只是父母不正确的态度会使他们抑制自己的这种渴望。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应该注意以下这些细节:
(1)父母应该注意倾听孩子的谈话。当孩子与家长谈起他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心不在焉地打发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受重视,从而打消和父母说话的念头。如果家长实在没时间,可以先对孩子表示歉意,让他们知道你是真的抽不出时间。
(2)不要忽略孩子。父母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有时会忽略和孩子的交流,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看孩子的考试成绩的时候。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这个家庭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没有重视他。因此,父母平时也要多关心孩子。
(3)试着听完孩子的不同意见。对于一件事,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即使孩子的想法有些荒谬,父母也要耐心地听他讲完,即使这些意见家长不同意,也要用尊重的语气和孩子谈话,切忌一味地说教和责难,否则只会让孩子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
(4)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有些父母认为参加课外活动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但孩子学成一个书呆子恐怕也不是家长希望见到的。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正确地对待别人。
(5)不要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观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对孩子不公平,而且会束缚孩子的发展。作为父母,很多时候只需要提醒他们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即可。
(6)家庭的重大决定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家里有什么大事时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不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还可以增强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叛逆期”是孩子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阶段,这个阶段似乎总让做父母的感到头疼。其实,每个父母也都是由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有些父母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感受,因而无法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此时,家长只需要将自己置于孩子的角度上,就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孩子也就能感受到家长的良苦用心。
以平和的态度走进儿子的世界
“住口!不要再解释了。”“行了,不用再多说了。”……这些是家长常常对孩子说的话。
确实如此,有些家长总是自顾自地在那里唠叨不停,而将孩子的嘴巴封起来,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轮不到他们说话。
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与众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意见看起来很幼稚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启发父母,弥补父母认识上的不足。
有时,孩子即使犯了一个小错误,家长也会凭借对孩子的了解做出不恰当的评论,若是孩子为自己申辩,就会使家长气上加气。事实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长应给孩子一个为自己的过失辩解的机会。
家长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出于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孩子的话刺痛了家长的短处,让家长觉得很没面子。正所谓“童言无忌”,孩子常常想到什么说什么,毫不忌讳,所以家长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和孩子进行沟通,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能从孩子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二,家长****,认为“我就是对的”。此种类型的家长属于顽固型,认为孩子说的话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所以不愿意听孩子解释,更反对孩子辩解。这种沟通方式会使孩子养成缄默不语的性格或者心生委屈和怨言,而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人,长大以后也是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的。
第三,认为孩子不懂事,没必要耐着性子听完孩子讲话。其实,孩子的思维比较单纯,远没有大人想的复杂,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好像很难完成,但孩子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清事物本质的东西,从而给大人以启发。
孩子也有说话权,在家庭中,孩子想说话时,父母就应鼓励孩子完整地表达出个人的想法,而不是总用“住嘴”二字封住孩子的嘴,否则孩子就会变得沉默,渐渐地就懒于和父母交流。因为父母的“禁令”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就不受重视,即使说了也是自讨没趣,如此一来,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就会降低,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所以,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给孩子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就可以避免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
家长应以平和的态度接近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朋友,当孩子的理解有偏差时,你可以纠正他的说法;当孩子的看法片面时,你可以适当地给予补充,还可以根据孩子的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就都能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做个会道歉的家长
当孩子犯了某些错误时常常会受到家长的训斥,但是当家长犯了某些错误时却往往不会受到惩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宽恕自己,更不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否则迟早会给孩子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面对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始终不肯放下自己的面子,坚持不向孩子承认错误,就会让孩子蒙受冤屈,这样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更会使孩子陷入迷茫之中,从而产生众多犯错误的想法。
每天早晨都是妈妈先上班,然后6岁的孩子由爸爸送到学校。一天,妈妈回家后发现新买的鱼缸被打碎了,因为孩子平时就比较爱动,妈妈就认为鱼缸是儿子淘气时打碎的,还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地批评了孩子,但孩子一直说不是他打碎的。妈妈认为孩子是在狡辩,就动手打了他一下,孩子委屈地哭了。
晚上,孩子的爸爸到家之后,说鱼缸是他拿东西时不小心打碎的,因为公司突然来电话说要开紧急会议,所以出门比较急,不小心就把鱼缸弄倒了。这时,妈妈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孩子,但是妈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就对孩子说:“虽然鱼缸不是你打碎的,但因为你平时太淘气了,所以妈妈才会想到是你打碎的。你以后要注意做个乖孩子,妈妈就不会这样了。”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愿意和妈妈说话,任凭妈妈怎么哄他开心,孩子都不像以前那样喜欢妈妈了,甚至故意躲着妈妈。
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要知错能改,但是这个标准对家长自己来讲好像不适用。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更不会永远不犯错误,因此,一旦犯错误,家长就应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诚恳地向孩子道歉。
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不仅可以教会孩子做人的原则,还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敬意,不但丝毫不会损伤家长的威信,而且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更何况向孩子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赏识和尊重孩子的表现方式之一。
东明和妻子工作都很忙,就把儿子送到乡下老家,让爷爷奶奶帮助照顾。一次,儿子在一群大孩子的怂恿下,从爷爷的兜中拿走5元钱。事后,东明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孩子时,孩子的奶奶在闲谈之中向他述说了此事,他听后非常生气,就狠狠地训斥了儿子一番。孩子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答应爸爸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东明再次回老家时,孩子的爷爷又偷偷地告诉他,孩子这次又拿走了他15元钱。东明立即把儿子叫过来,语气严厉地质问孩子是不是又拿爷爷兜中的钱了。
与上次认错的态度不同,这次儿子大声说:“我没有拿!不是我拿的!”
东明非常生气,他大声训斥儿子:“不是你拿的,难道爷爷会冤枉你不成?”说完就要动手打儿子,幸好被走过来的奶奶拦住了。
此时,委屈的孩子一面流着眼泪,一面大声地说:“你就是冤枉我了,我真的没有拿!”随后的一整天,孩子都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蜷缩在墙角小声地抽泣着。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的爷爷很不好意思地说:“这钱确实不是孩子拿的,而是我把钱放在抽屉中却忘了,误认为是孩子拿走了。”
当东明听完爸爸的话后不禁一阵难受,他真的错怪了孩子。于是,他立刻来到儿子身边,轻轻地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儿子,爸爸知道这钱不是你拿的,是爷爷和爸爸错怪你了,爸爸向你道歉。”
孩子说:“爸爸,自从你上次批评我拿爷爷的钱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真的,爸爸。”
东明轻轻地握着儿子的手,信任地说:“爸爸妈妈都知道你是个好孩子!爷爷老了,记性不好,你不要怪他。爸爸不相信你是爸爸的错。”此时,哭了一天的孩子终于露出了笑容。
犯错的家长错怪孩子之时,一定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感悟到家长的诚意和歉意,从而坚持正确的行为和方向。
给孩子道歉,不是敷衍了事,更不能含糊其辞,而要做到主旨明确,态度中肯,否则就会让孩子感觉你的道歉不是发自内心的,从而怀疑你的诚意。
合格的道歉应该能使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赏识和尊重,道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道歉时要心平气和,不要边发脾气边道歉,否则孩子不能接受家长的歉意。
第二,不要因为孩子情绪波动而向孩子道歉,更不能为了取悦孩子而道歉,否则就会降低父母的威信。
第三,道歉一定要有的放矢,并通过道歉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这是对他的尊重,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总之,当家长误解孩子时,应诚恳地向他道歉。你可以说:“是妈妈(爸爸)错怪了你,现在向你道歉。”当你的行为或语言错误地判断了孩子时,你应该说:“孩子,是妈妈(爸爸)错了,我们一起改正,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