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山被围,汉军危在旦夕。陈平想出一条解围妙计,他找来随军画师,精心描绘了一幅美人图,派一位有胆有识的使者携奇珍异宝及美人图下山,一路以金钱开路,直至找到匈奴阏氏(王后)。汉军使者见到阏氏之后,先奉上奇珍异宝,然后向她展示美人图。
阏氏问:“此乃何意?”汉使道:“汉与匈奴交兵,全由韩王信离间而起。现汉帝被匈奴困于白登山,为修两国之好,汉愿将国中第一美人献于单于,但又恐此美人会夺阏氏之爱,故请阏氏能解汉帝之围。如此,两国罢兵,汉将不再献出美人,并可用财宝报答单于和阏氏。”
汉使的一番话令这位阏氏妒意顿生,她乃单于新宠,怎能容忍单于再纳汉家美人?于是便答应尽量想办法。
汉使走后,阏氏求见单于,忽而千娇百媚,万种风情;忽而双眉紧皱,满腹心思。冒顿不解,问:“爱姬有何心事?”
阏氏道:“人言‘两主不相围’。汉朝是个大国,人口何止千万!今汉帝被围白登山,汉朝臣民必定会拼死来救。如此,即使大王打败汉军,取得汉地,势必也无法久居。倘若一旦有失,妾便再也无法与大王共享富贵!”
冒顿没想到阏氏竟然能够说出一番如此有见识的话,便问:“依爱姬之见呢?”
阏氏说:“汉帝被困数日,军中并不慌乱,此必有神灵相助。单于何必违天行事呢?不如放他回去,免生事端。”冒顿见阏氏说的不无道理,便道:“明日我且见机行事。”第二天,冒顿见赵王利、韩王信等人均还未赶到,遂疑其与汉军相通,再想到阏氏之言,便下令撤出南面之围。
被围困于白登山的刘邦闻报南面之围解除,知陈平之计奏效,便欲下令全军快速撤退。陈平阻拦道:“且慢,冒顿虽然解除南面之围,但其尚处犹豫之中,切不可慌乱撤离,露出胆怯之意,以免冒顿心生反复……应当如此如此。”刘邦一一采纳了陈平的撤军方案。
于是,在匈奴军队的注视下,汉军军容整齐,神闲气定地由南面出口向山下撤离,全无败军惯有的那种慌乱。出得围来,樊哙率领的数十万步兵也即赶到,两军遂合二为一。冒顿远远望着汉军井然有序的撤退,想起阏氏关于汉军有神灵相助的话,愈发觉得有理,心中十分佩服自己的爱姬,当下便也收兵退去。
这便是刘邦于白登山脱险的大体内幕。此计在当时之所以秘而不宣,大概出于两个原因:其一,刘邦脱险,全赖匈奴阏氏从中周旋,若曝光内幕,势必会令这位阏氏在匈奴陷入千夫所指的被动境地,这就汉朝方面而言,则有恩将仇报的嫌疑;其二,堂堂大汉帝国的皇帝被匈奴围困,竟然靠着如此下三流的诡诈之术脱险,多少有失国家体面。故而汉朝统治阶级对此事件心照不宣,秘而不传。
刘邦脱险以后,遂率大军后撤,在暂住广武期间,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将前番称“匈奴可击”的那十余个探马斩首,并将刘敬从狱中放出,当面向他道歉:“朕不听公言,以致于被困平城啊!”并当场赐封刘敬为建信侯,属于第十九级的关内侯,食邑二千户。
第二件事,就是下诏取消韩王信的封国,将其领地改为代国,并封立皇兄刘仲为代王。读者知道,刘邦的这位二哥本是一位农夫,长期留守沛丰老家种地,间或做些小本买卖,对大汉帝国何来功劳可言?然而,刘邦在这半年多来,经历异性诸侯反反复复的变故,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愈发觉得惟有自家人才靠得住。于是,索性扯掉那块遮羞布,堂而皇之地分封刘氏宗亲,看别人能奈他何!
在广武小住几天之后,刘邦决定还都长安。临行前,他因放心不下由其二哥做诸侯王的代国,便令樊哙率领一支队伍协守代地。诸事安排妥当,刘邦自平城出发,经曲逆(今河北省完县东南)、赵地、洛阳返回长安。
曲逆在当时是一座繁华的城市,秦朝时期人口一度达到三万户,后来因战乱原因,人民多有逃亡,但仍是一座拥有五千户人口的大城。刘邦路过曲逆时,见城池高大,屋舍连绵,不由得感慨万分地对身边的群臣说:“真大啊!朕行遍天下,唯有洛阳才堪与之相比!”一时高兴,将陈平的户牖侯改封为曲逆侯,食邑五千户,以酬谢他此次的解围奇计。
和亲政策的出笼
刘邦回到长安,时间已是汉八年(公元前199年)二月下旬。北方的战事并没有随着皇帝的这次亲征而解除,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在刘邦撤离平城之后不久,冒顿与韩王信、赵王利三家组成的联军,再次大规模地袭扰了代国。从未打过仗的代王刘仲,吓得屁滚尿流,尚未迎敌便弃国南逃,几乎与刘邦一前一后抵达洛阳。刘仲弃国而逃,幸好刘邦临走时曾安排樊哙率一支劲旅协守代地,他与周勃分头迎敌,才将三家联军逐出代地。
刘仲之罪,依照汉朝法典来论,罪不容赦。但刘邦只是将自己的这位二哥贬为合阳侯,其代王王位则改封给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刘如意。此时的刘如意年纪颇幼,无法就国,只能做个挂名代王,刘邦便安排阳夏侯陈豨出任代相,率兵镇守代、赵之地,负责北方边境的防务。与此同时,将樊哙调回关中。
汉高帝刘邦带着二哥刘仲回到长安,可是匈奴扰境的情报仍旧频频传来,不彻底解决这个祸患,委实是一块心病。由于建信侯刘敬此番在跟随皇帝远征匈奴的过程中,曾提出过颇有见地的建议,刘邦便将他召来问计。
一趟匈奴之行,刘敬俨然成了一位匈奴问题专家,对于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他显得胸有成竹:“当今天下初定,士卒刚从辛苦疲劳中解脱出来,不宜再以武力去征服匈奴。”
刘邦笑道:“对付匈奴这样的蛮族,不用武力,难道能靠仁义去感化?”
刘敬道:“那倒不是。冒顿弑君自立,占父姬妾,崇尚武力,这种人当然是无法用仁义去感化的。臣有一计,不仅冒顿,甚至他的子孙后代都会向汉朝称臣,就怕陛下不愿意采纳。”
刘邦一听,心想竟然能有这等好事!便对刘敬笑说:“果能如此,朕如何不会采纳?你就别卖关子了,究竟是何计策,快快说来。”
见已把皇帝的胃口吊足,刘敬这才说道:“陛下若肯将嫡长公主嫁与匈奴单于,再赔送丰厚嫁妆,冒顿必然感恩戴德,立公主为阏氏,将来公主生了儿子必被立为太子。如此,冒顿就是陛下的女婿,太子就是陛下的外孙。此外,陛下再派一些口才好的儒生去匈奴教习他们礼仪风尚,使他们敛恶生善。将来冒顿死了,继承单于之位的乃是陛下的外孙,试想,天下哪有外孙与外公为敌的道理?这样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不过,实施这个计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必须陛下的长公主!如若陛下舍不得长公主,而令宗室或其他后宫女子冒充公主,那么,冒顿终究会知道。一经察觉,冒顿不肯宠幸,整个计划就会落空。”
此间,刘邦只有吕雉所生一女,即鲁元公主,早年刘邦曾将她许配给了老朋友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此间完婚在即。眼下,刘敬竟然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欲生生拆散一对情侣,离间皇帝父女于万里之外,从情理上讲,颇不人性!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眼中只有所谓天下大业的皇帝刘邦,听完这一计策后竟然击节称赏,满口赞成。
刘邦若无其事地要将公主远嫁塞外,皇后吕雉却不答应,她日夜哭泣,责问刘邦:“妾只育有太子、公主这一儿一女,陛下怎么忍心将她弃之匈奴?!况且,公主早已被陛下许配给赵王张敖,为人君者怎能食言于天下?”一番话说得刘邦无言以对。
史书说吕雉为人刚毅,称这位妇人很有主见,此言不谬!她等刘邦走后,趁着张敖恰在京城之机,便自作主张匆匆将鲁元公主的婚事办了。
堂堂帝国的公主与一位诸侯王完婚,即使再仓促简单,应该也无法瞒过皇帝。由于刘邦与吕雉是糟糠之妻,而且,他在事后回头思量,也对将唯一的亲生闺女远嫁匈奴之举感到犹豫,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不予干涉。
在鲁元公主出嫁张敖期间,北方边境一直干戈未休。如此又过了一两年,关内诸侯接连发生叛乱,刘邦思量再三,决定采纳刘敬所献的和亲之策。因为长公主鲁元已经出嫁,刘邦干脆就从宗室挑选一个女孩冒充公主,让刘敬送到匈奴和亲,以观效果如何。
汉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冬天,刘敬奉诏带着这位假冒公主出使匈奴,陪嫁的还有许多珠宝布匹、絮缯酒米。匈奴单于冒顿见汉朝皇帝主动送来了如花似玉的公主,并且每年还有许多财物奉送,其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当即答应立这位“汉公主”为阏氏,并承诺以后不再侵扰汉地。至于刘敬原先设想的两家以翁婿名义盟约,冒顿则坚决不干,坚持以兄弟名义签订协议。刘敬无法,只得让步。
完成和亲使命之后,刘敬返回长安。在向皇帝汇报情况时,刘敬出于表功心理,添油加醋地向皇帝描述了自己匈奴之行的见闻,备言如今的匈奴在冒顿的统治下是如何如何强大,称其河南白羊、楼烦等蕃属国,距长安最近处仅七百里路,轻骑一日一夜即可驰达云云。以此来暗示皇帝:倘若不是与匈奴和亲,后果将十分严重!
讲完了匈奴的可怕之处,刘敬再献上自己所谋划的相应对策,他说:“和亲,只是防范匈奴的策略之一。此外,陛下可将关东六国的豪强大族以及富户豪杰,迁到因战乱而显得人口稀少的关中地区。此举既可防止他们在故乡发生叛乱,又可充实关中,万一匈奴入侵,还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尽一份力量。这乃是所谓的强本弱末之策。”
对于这个建议,刘邦当场答应采纳,然后颁诏让刘敬负责实施。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氏、屈氏、景氏、以及燕、赵、韩、魏等国的豪族大户,约计十余万人,一并被强制迁移到关中地区定居。这乃是刘敬所导演的另一出历史闹剧。
刘敬,这个曾被刘邦骂为“齐虏”的役夫,原本只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然而,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登上历史舞台,并做出了游说汉朝迁都、和亲匈奴以及迁徙十万关东豪强的大事业。这里暂且不论刘邦迁都关中的利弊,单是“和亲”及“徙民”这两件事,就曾令后人诟病颇多,明末时期的史学家王夫之曾对此批评曰“徙民之不仁,和亲之无耻”,诚然如此!
刘邦采取“淮南之桔移淮北”的徙民政策,用以防止关东叛乱和防范匈奴,其作用不大。和亲之策更是弊多利少,道理很简单,汉朝向匈奴奉送美女财物,其行为本身就证明了匈奴的强大和汉朝的软弱,是将自己定格在了称臣纳贡的位置上,从而构成匈奴向其它属国炫耀的资本。
有例为证:在刘邦死后的第四年,即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匈奴单于冒顿曾致书大汉帝国的实际当家人皇太后吕雉,曰:“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其用语下流,极尽挑衅之能事!
吕后召来群臣商议,群臣皆不发一言,唯有其妹夫舞阳侯樊哙奏请愿率十万精兵灭胡雪耻。时任中郎将的季布站出来反对,说当年高帝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樊哙以三十二万大军尚不能解围,如今竟然欲以十万军队消灭匈奴,分明是欺骗太后……就这样,发兵攻打匈奴之议不了了之。
吕后无奈,令人写了一封同样不知羞耻的回信:“单于不忘敝邑,赐之以书。敝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敝邑无罪,宜在见赦……”随同这封书信一同送往匈奴的,除了絮缯酒米等财物,还有一位冒充汉家公主的刘氏宗室女孩。
堂堂大汉皇太后,面对匈奴单于的公然调戏,竟然自轻自贱到如此程度,可谓空前绝后的包羞忍辱!我们根据情理,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冒顿君臣在收到汉朝皇太后的这封书信和“汉家公主”时,那种得意忘形的场面。
三、“赵王被废”及“陈豨叛乱”事件始末
纵观刘邦一生,其面临的险境数不胜数,但遭遇行刺之事却只有一次,而这个刺客竟然还是刘邦女婿——赵王张敖的相国,这种事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那么,真实的情形又该如何呢?
“柏人谋刺案”导致赵王张敖被废
事情还得从刘邦首次北征匈奴说起,汉高帝七年(公元前199年)十二月,刘邦自白登山之围脱险后,启驾还都。大队人马在曲逆略做休整,便辗转进入了赵地。
赵王张敖与刘邦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其父张耳当年在世时,刘邦曾与之定下婚约,将自己的长女鲁元嫁与其子张敖。此间,虽尚未完婚,但双方已有婚约,故两人既是君臣,又兼准翁婿,关系非同一般。
听说皇帝还驾路过赵地,张敖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从出城迎驾到衣食住行,一切按照翁婿之礼,亲自侍候。为了讨得准岳父大人的欢心,张敖甚至还把自己后宫中最宠爱的一名侍妾——史称“东垣美人”的赵姬,献出来为刘邦侍寝,可谓殷情备至。
刘邦大概是因为刚在白登山吃了败仗,心情不佳的缘故,当然,也许纯粹就是为了给这个臣属兼准女婿一个下马威,所以,在召见张敖时,他当着赵国群臣的面,摆出古人最禁忌的一种坐式——“箕踞”,即大叉双足而坐。大家知道,这是刘邦的保留节目,当年他首次召见郦食其和黥布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皇帝刘邦不仅行为无礼,在整个召见过程中,还始终都对张敖横挑鼻子竖挑眼,肆意谩骂,如叱奴仆,侮人至极!身为赵王的张敖,则唯唯诺诺,态度始终十分谦卑。
这个场景令在场的赵国群臣觉得备受侮辱,其中,尤以赵相贯高和赵午等几位老臣最为生气。这些人都是当年追随张耳的门客,个个任侠为气,图的是快意人生,哪里能够容忍刘邦以这种态度对待赵王?
等皇帝的召见结束之后,这几位老臣就聚在一起发牢骚:“皇帝真是岂有此理!我们的君王也太懦弱了!”大家商量之后,便找到赵王张敖,发表他们的看法:“大王,如今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而今大王事奉高祖如此谦卑恭敬,而高祖对大王竟然如此傲慢无礼!臣等愿为大王杀了他!”
张敖闻言,大惊失色,咬指出血,指天盟誓:“君等所言何其荒谬!家父失国,全仗高祖扶助才得以复国,传之子孙,一分一毫都是靠高祖之力得来。如此恩德,我当永世不忘!请诸位不要再说了。”
贯高、赵午等人见赵王破指盟誓,乃知其志难移,一时无语,只好诺诺而退。出了王宫,大家又自行商议,最后达成共识:“大王为人忠厚,不忍背德,我们本不该将这个想法说与大王。既然我们不忍看着大王受辱,而偏偏皇帝又侮辱了大王,所以我们要杀了他,为何要把大王也牵连进去呢?算了,我们自己干,成功了功劳归于大王,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后果!”
计策倒是商定下来,可是皇帝只在赵都逗留几天就移驾走了,几位老臣只好等待以后寻找机会刺杀皇帝。
刘邦从赵地经洛阳回到长安,这时,由萧何监修的长安国都已全部完工。新修缮的长安规模广大,宫室华美,刘邦巡视以后,曾就铺张奢侈一事对萧何大发脾气。萧何辩解说,之所以将宫室修建得广大壮美,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尊贵和威严,而且也想一劳永逸,不让后代再在这件事情上麻烦。萧何的这个解释还算有一定道理,刘邦也就不再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