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期,陈胜起义,最终导致秦二世胡亥失国,倒是应验了“亡秦者胡也”的“胡”。天下大乱期间,秦朝戍守北疆的三十万大军,绝大部分被朝廷调到中原地区与诸侯军交战,少数留在北疆戍边的军队则陷入无政府状态,并逐渐解体零落。匈奴人趁机南下,将蒙恬开辟的所有县邑一并收入囊中。占据整个河套地区之后,匈奴人厉兵秣马,再次窥望中原。
这个时期,匈奴的单于叫冒顿,是匈奴的第二代单于,同时,他也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王,故这里需对此人略作介绍。
冒顿的父亲叫头曼,英武强悍,匈奴在他手中完成了统一,是匈奴的第一代单于。冒顿乃头曼长子,早年被立为太子。后来,头曼又续娶了一位阏氏,再生一子。头曼宠爱新妻,欲废长立幼,便想出一个计策:将太子冒顿送到同样强大的月氏国做人质,事隔不久,头曼则暗中调集兵马,攻打月氏。月氏国王大怒,下令斩杀匈奴太子泄愤。冒顿为人机警,寻机偷得一马,连夜逃出月氏国。
头曼见冒顿脱险,暗自佩服儿子的智勇,同时又感于父子之情,遂打消杀死冒顿的念头,并将一支约万人的骑兵部队交由他统率。时间一长,冒顿私下打听到上次在月氏国遇险,乃是父亲玩的借刀杀人把戏,目的是为了废长立幼,不禁十分怨恨,便决定先发制人。
然而,头曼毕竟是匈奴的开国单于,具有很高威望。冒顿想弑父自立,委实不是一件易事,手下必须得有一班忠贞不贰的勇士方能成事。为此,冒顿开始设法锤炼这批勇士,他特意命人制造出一批箭头有孔的骨箭,这种箭在射出之后会发出尖锐的响声,取名鸣镝(即响箭),留作己用。鸣镝做好以后,他命令左右心腹:“鸣镝所射,你们皆射。若有不射者,斩!”
接下来便开始实践。冒顿先用鸣镝射鸟兽,鸣镝一响,属下勇士皆万箭齐发,稍有迟缓者,便立即被冒顿砍死。实验过鸟兽,又拿宝马做实验,冒顿令人牵来自己的宝马,用鸣镝射之,这些勇士大多都闻声放箭,有几个不敢放箭者,又被冒顿当场斩杀。实验过宝马,再拿美人做实验,冒顿有一美妻,平素十分宠爱,这天,冒顿忽然用鸣镝射之,众人亦跟着放箭,有几个胆小者行动稍有延缓,又被冒顿悉数杀掉。最后一次实验的是单于头曼的宝马,冒顿趁这匹宝马在野外吃草之际,以鸣镝射之,这次众人学乖了,闻声齐射,单于的宝马顿时变成刺猬。冒顿心中大悦,自思这些心腹勇士已可使用。
过了不久,冒顿跟随父亲头曼出猎,到了野外,冒顿找准一个时机,以鸣镝射向父亲,左右应声放箭,单于头曼当场死于乱箭之中。射杀了父亲,冒顿立即率众人返回王廷大帐,将后母、少弟以及一些不肯顺从的大臣一一诛杀,然后自立为单于。
当时,匈奴东部有一个强大的东胡国,东胡国国王听说冒顿弑父自立,便派使者来匈奴向冒顿挑衅,说欲以千金求购匈奴的一匹千里马。因为这匹千里马是首任单于头曼留下来的,群臣皆言不与。冒顿力排众议说:“匈奴与东胡比邻而居,怎么能因一匹宝马而损伤两国的友情呢?”遂将宝马送与东胡。没想到东胡国王得了这匹宝马之后,以为匈奴惧怕东胡,便又遣使索要匈奴的阏氏。刚才讲过,“阏氏”乃王后、王妃之意。东胡国此举确实欺人太甚,匈奴群臣皆被震怒,请求攻打东胡。冒顿却笑笑说:“两国是邻邦,怎么能因一女子而伤害友情呢?”便豪爽地将自己的老婆送给了东胡。
东胡国王得了匈奴的宝马和阏氏,更加认为冒顿软弱可欺,愈发骄横,接下来再开始打土地的主意。两国边境之间有一块无人居住的土地,广约千里,东胡国王第三次遣使至匈奴,要求割让这块土地。冒顿征询群臣意见,有人说土地不可割让,也有人说这是一块弃地,把它割让给东胡也未尝不可。冒顿大怒,说:“土地乃国之根本,为何要让与他人!”说罢,将言称“可割让者”连同东胡使者一起斩首,而后立即率众上马攻袭东胡,并晓谕全国:“退后者,斩!”。
匈奴本为游牧民族,全民皆兵,此间,又因东胡连续三次的无理欺凌而同仇敌恺,士气极其高昂。相反,东胡国王因冒顿一再退让而滋生轻敌自傲情绪,对匈奴毫无防备。这样的两支军队交战,其结果可想而知。东胡国的军队一触即溃,死伤不计其数,国王也死于乱军之中,匈奴人悉数掳其人畜财产,得胜而归。自此,东胡国除,土地被匈奴兼并,其剩余国民分为两支:一支退居鲜卑山;一支退居乌桓山。即后世的鲜卑、乌桓两大部落。
冒顿在消灭东胡国之后,统率铁骑四处开打,西向逐走了月氏,南向吞并了楼烦,并趁着楚汉相持之际,将秦时蒙恬所收复的大片土地又一一侵占。这个时候,匈奴进入了其历史上最强盛时期,铁骑达三十万之众。
在军事武力强盛之后,冒顿又效仿中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据史书记载,冒顿时代匈奴的官阶设置大体是:单于以下依次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官阶,拥有这些官阶的人都是单于身边的肱股之臣。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所有官员皆能征善战,自贤王以下至大当户,均可统兵,多者万骑,少者数千;此外,另置二十四名地方区域长官,职号为“万骑”,职务约相当于秦朝的地方郡守。
完善政体以后,冒顿再次开疆拓土,挥师北上,征服了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铁骑多达四五十万之众。至此,冒顿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他的文治武功征服了所有的匈奴人,匈奴贵族都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对他尊崇有加。
荡平周遭几乎所有的游牧部落之后,冒顿将战略重心南移,兵锋直指匈奴的宿敌——中原诸国。汉朝初期的韩王信叛汉事件,即发生在这个时期。
韩王信勾结匈奴叛汉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刘邦采纳陈平之计,以巡狩云梦为幌子在陈地将楚王韩信擒获,后经大夫田肯暗示,不治韩信死罪,而是将其带回关中,安置于汉廷的监视之下。
时间进入高帝七年正月,刘邦采纳田肯建议,举行封侯仪式,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把原属韩信封国的楚国一分为二:以淮西薛郡、东海、彭城等三郡计三十六县为楚国;以淮东会稽、泗水等三郡计五十三县为荆国,分别封赐给自己的从兄刘贾和幺弟刘交,其中刘贾为荆王,刘交为楚王。又过了几天,刘邦又册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辖临淄、济北、胶东、胶西、城阳、博阳等七郡共七十余县。
与一年之前刘邦于定陶称帝时期,以战功分封诸侯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刘邦此间册封的诸侯王全部都是刘氏宗亲。刘贾、刘交曾追随刘邦征战四方,尚有些功劳可表;其长子刘肥长期留守沛丰老家,何来战功可言?刘邦之所以要靠强权来分封刘氏宗亲,主要是基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考量。
历史教训方面,刘邦把秦朝的灭亡归咎于其呈“金字塔”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当天下出现变故时,皇族宗亲没有实力从侧面给予援助。现实考量方面,天下初定,难保一些异性诸侯王不存有二心。实行宗亲分封办法以后,地方上的刘氏诸侯则可对中央政府形成屏藩之势,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旦天下有变,毕竟还是自家人靠得住,如此则可以共同镇抚天下。
然而,正如陈平当年所言,割分天下如同割分猪肉,能否分得公平合理,确实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这次刘邦对刘氏宗亲封王,既然照顾到了刘氏亲王的利益,那么同时势必也就会损害其他异性诸侯的利益,而首当其冲者就是韩王信。
韩王信乃是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一月,受汉王刘邦托请,率军击败了项羽所扶立的韩王郑昌,刘邦兑现承诺封其为韩王,迄今已有数年时间。因为天下动乱,韩国的领土几经变迁,到刘邦定陶称帝之时,韩国大体辖有洛阳、巩县以南,南阳、叶县以北及东部的淮阳地区。这个位置,往西可以进攻汉朝的国都长安,向东可以威胁齐、楚两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考虑到齐、楚两国的诸侯王已由外姓人换为刘氏自家人,刘邦觉得让韩王信卡在中间,早晚是个祸害。于是,在封立宗亲之际,顺便下了一道诏书,将原属太原郡及定襄郡的三十余县,划做新韩国的领土,令韩王信迁徙此地,并指定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国都,原韩国的领土则划归汉国中央政府直辖。如此一来,中央政府的版图便可直接与齐、楚两国的版图接壤。
刘邦此举除为了化解韩国对中央政府及齐、楚两国的威胁之外,还有一层用意:当时北方的匈奴日渐强大,时常南下骚扰关中地区,将韩王信迁徙于太原以北,让韩国直接面对匈奴,等于是给南面的汉帝国罩上一层屏障,两者之间多了一个战略缓冲地带。然而,世间万物总是具有其两面性,有利则有弊。就在刘邦打着韩王信的如意算盘时,却没想到迁徙到山西地区的韩王信,竟然来了个借坡下驴,给他造成了更大的麻烦和伤害。
原来,韩王信在接到皇帝让他从中原迁徙到西北的诏令之后,心中简直是一百个不情愿!但是,此人本质上乃是刘邦一手扶植起来的诸侯王,他自己根本没有本钱与刘邦讨价还价,只得奉诏行事。在迁徙过程中,韩王信上书皇帝,请求将国都设在距匈奴更近的马邑(今山西朔县),其理由是:韩国地处边境,匈奴时常入侵,晋阳远离边塞,故请求将国都设在马邑,以利镇抚边疆。话说得冠冕堂皇,其真实用意不得而知。刘邦那边也未加深究,即批准了这个请求。
正如刘邦所料想的那样,韩王信迁徙到马邑不久,便与匈奴兵戎相接。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秋天,匈奴第二代单于冒顿亲率铁骑南下,将韩国国都马邑团团围住。韩王信惊慌之余急向中央政府求救,与此同时,他担心汉军远水难解近渴,便又数次派出使者同匈奴讲和。
刘邦在得到韩国边境告急的文书之后,立即发兵前往救援。但是不久,又听说韩王信派遣使者与匈奴来往密切,不禁怀疑韩王信生有二心,于是又派遣使者致书责问。据《汉书·韩信传》记载,这封诏书是这样说的:“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
韩王信本来就对刘邦将自己迁徙山西之举心存芥蒂,等见到朝廷的这道诏书,更是愤于皇帝在危难时刻对自己的不信任,再联想到燕王臧荼、楚王韩信等诸侯的倒台,百感交集,几经考虑,索性献出马邑,投降匈奴,两军合兵一处,攻打汉军,很快兵临晋阳城下。
刘邦听说韩王信叛汉,十分震怒,立即诏令邻近的赵王张敖发兵增援,自己则率领樊哙等将领,引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双方大战于铜堤(今山西泌县南),汉军获胜,韩军主将王喜阵亡,韩王信逃亡到匈奴。韩军将领曼丘臣、王黄等人,扶立故赵国王室后裔利(“利”为人名)为赵王,收罗韩王信的残部,与韩王信、匈奴单于冒顿,三家共同盟约,策划攻打汉朝。从此,刘邦开始品尝自己因分封宗亲而种下的这颗苦果。
汉高祖白登脱围之秘
反汉联盟形成之后,冒顿令左、右贤王率铁骑万人南下,与伪赵及韩王信残部会师于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之南。起初,反汉联军气盛,一直攻到晋阳城下。刘邦令樊哙反击,联军大败。汉军乘胜追击,在离石(今山西省西部)附近再破联军。
时值隆冬,一场寒流袭来,气温骤降,千里远征的汉军衣衫单薄,据《史记》记载,这次战争被冻掉手指的汉军士兵十有二三,可知环境之恶劣。刘邦一来觉得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不容易;二者见汉军接连胜利,不由得萌生出一举歼灭匈奴、永除后患的雄心。
然而,刘邦的主要对手匈奴单于冒顿也是一位极富智谋奇计的统帅,他将计就计,故意示弱,将精兵藏匿起来,只将一些老卒瘦马留在空旷地带晃悠。刘邦一连派出多路哨探,皆言匈奴兵士羸弱,可以出击。但是,前番向刘邦建议迁都关中的那位奉春君刘敬,却向皇帝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汉军深入塞北,不可轻率冒进,应当小心谨慎才是。刘邦心中不以为然,就随口说道:那就劳驾你再去打探一下吧。刘敬领命而去。
刘敬前脚刚走,求胜心切的刘邦便命令大军悉数出晋阳,向北开进。汉军越过句注山到达广武时,刘敬赶了回来,他向皇帝汇报:沿途所见匈奴部队确实只是一些羸马老兵。但是,刘敬同时也就此事提出质疑:“两国相击,按照常理应当是向敌方炫耀展示自己的精锐和实力,以便鼓舞军队士气,震慑对方,哪有主动示弱的道理呢?这一定是匈奴单于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为避免遭受敌人埋伏,所以不宜贸然出击。”
刘邦因前番数次胜仗的缘故,也产生了骄敌心理,认为匈奴人真的不堪一击。所以,这会儿见刘敬唱出反调,不由得大怒,骂道:“齐虏!你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得了个官儿,如今竟敢满口胡言,乱我军心!”随即下令将刘敬拿下,暂押于广武,等回师以后再行发落。
求战心切的刘邦,见步兵行进缓慢,唯恐错失战机,于是令步兵在后,自己亲率骑兵前行。当这支先头骑兵部队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附近时,已是人困马乏,刘邦便下令在距平城东南约十里处的白登山上安营歇息。
果然不出刘敬所料,汉军刚扎下大营不久,冒顿就亲率四十万精兵,将白登山团团围住。由于被刘邦带到白登山的全是汉军骑兵,约摸只有数万人,汉军步兵现已悉数被匈奴大军分割在外。以数万疲惫之师去迎战匈奴的四十万铁骑,无疑于以卵击石,更何况匈奴单于冒顿智勇双全,还是一位善于用兵的主儿!
不过,冒顿此间也犯下一个错误,他如果在包围白登山之后,第一时间就发动进攻,恐怕刘邦早已身为他的臣虏。也许刘邦生来就福大命大造化大,偏偏平素胆大果断的冒顿,此次却变得谨慎小心起来,他对汉军围而不打,却等待赵王利、韩王信大军的到来,以求稳操胜券。
匈奴大军一连围困白登山六天,却毫无作为,这就为刘邦君臣进行自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在这六天时间里,汉军缺衣乏食,置身于数九隆冬的漠北荒野,其惨状丝毫不啻于人间炼狱!正当万分危急的时刻,然而,匈奴军队却在第七天自行解围撤退而去。
匈奴自行撤围的动机十分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冒顿放弃了刘邦这条即将到手的大鱼?关于这次白登解围,《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有一条相当简单的记述:“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原来,竟然是陈平用计策从匈奴单于的夫人身上打开的缺口!然而,这究竟是条什么奇计呢?就连当年的司马迁都认为“其计秘,世莫得闻”,可见真的是一条秘不示人的计策。笔者遍查史料,发现汉代的应劭对这条解围之计有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