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15193800000034

第34章

汉军东征——楚汉对峙前期战局形势的演变

被西楚霸王项羽迁徙到巴蜀之地的汉王刘邦,采纳韩信“还定三秦”战略方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兵一举拿下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关中“三秦”。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初,刘邦迁都栎阳,“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在关中地区正式大张旗鼓地建立了汉家王朝。政局稳定下来之后,汉王刘邦遂出关东进。气势恢弘的“楚汉相争”,便在波诡云谲的战局形势下,拉开了帷幕。

一、汉王“抚关外父老”

我们知道,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很长一个时期,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仁、义、礼、智、信,即使兵家也不例外,兴兵攻伐需要有一个理由。

眼下汉军挥师出关,其理由是什么呢?刘邦为这次军事行动取了个动听的名字——“抚关外父老”,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慰问关外群众”。理由虽然牵强,但听起来却冠冕堂皇,足以鱼目混珠。

摆平河南、韩、魏、殷四国

汉军出关,首当其冲的是河南、韩、魏、殷等四个诸侯国。

河南王申阳与刘邦的老大哥张耳曾经是同性恋伙伴,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前面讲过,陈馀出于妒忌心理,便借田荣之兵将新封的常山王张耳打败,张耳弃国投奔刘邦。此间,刘邦便派遣张耳前往河南国与申阳谈判,说服申阳归降,并取消其“河南王”封号,改河南国为隶属汉国的河南郡。

摆平河南王之后,下一个面对的是韩王。眼下的韩王郑昌并非故韩国世袭的王室血脉,乃是项羽在罢黜韩王成之后临时派来做顶替的人物。此人原是秦朝吴令,当年项梁叔侄犯法之后逃亡到吴中避祸,郑昌对项氏家族多有庇护,项羽此举,乃报恩之意。可想而知,这种初来乍到的空降人物,在韩国显然不可能有什么根基。

与之相反,刘邦麾下有个人物也叫韩信,此人乃故韩襄王的后裔,系没落贵族,文武兼修,颇有才能。为了将此人与大将军韩信区别开来,下文就称其为“韩王信”。

当年,韩王成在项梁的帮助之下恢复韩国以后,韩王信便在韩国军中任职,后来又跟随张良一同加盟到刘邦麾下效力。此间,由于汉军面对的是韩国,刘邦审时度势,决定封韩王信为韩国太尉,领军对付韩国,并许诺拿下韩地之后,立他为韩王。

果不其然,因为有“韩王”王冠的诱惑,韩王信此番出征异常卖力,加之他本身的王室血脉因素,其兵锋所指之处,韩国军民纷纷倒戈归顺。郑昌无奈,只得献出国都阳城,向汉军投降。刘邦依诺立韩王信为韩王。这乃是汉高帝一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发生的事情。

摆平韩国之后,刘邦率大军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经临晋关(今陕西省大荔东)渡过黄河,兵锋直指西魏。

西魏王豹本系故魏国贵族,其兄乃是当年被周市扶立为魏王的咎。咎被章邯所率的秦军所杀,豹便在楚怀王芈心的扶持下继任魏王。戏亭分封时,西楚霸王项羽将其徙封为西魏王,版图面积大为减少,豹故此亦对项羽心怀不满。眼下汉兵大军压境,西魏王豹自料不敌,联想到汉王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宿怨,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于是主动向汉王献国投降。刘邦大喜,仍保留其“西魏王”王号,令其领兵一同东征。

接下来,刘邦要“抚”的是殷国。殷王司马卬原为赵国将领,诸侯反秦时,他因入关抢功曾与刘邦产生过节,后随项羽入关,戏亭分封时因战功被封为殷王,属于项派人物。眼下刘邦大军犯境,司马卬有心抵抗又底气不足,欲献国投降又顾虑重重,于是只好暂且据城固守,以观其变。

来到殷国边境后,汉王刘邦权衡利弊,以“保留殷王封国、封号”的优厚条件招降司马卬。司马卬见汉军来势汹汹,只得表示同意。刘邦很高兴,正当着手准备受降仪式时,没想到这个司马卬却又变卦了。

原来,远在齐国平叛的项羽听说司马卬欲叛楚降汉,便派信武君陈平带人前往殷国向司马卬施压,胁迫他回到项楚立场。司马卬反复权衡,觉得还是西楚霸王势大,得罪不起,于是便又改变立场,继续与刘邦抗衡。

见司马卬出尔反尔,刘邦大怒,令大军围攻殷国的国都朝歌。汉军负责这次战役的是樊哙、周勃、灌婴等悍将。两军交战,司马卬战败,无奈只得再次投降汉王。刘邦废除殷国国号,将之改为河内郡。

至此,汉军出关,河南、韩、魏、殷等四国被悉数拿下,战局形势对汉王刘邦来说,可谓一片大好!

陈平其人及投汉的经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邦首次出关“抚关外父老”,除了降伏关外四国之外,还有一个巨大收获——即收纳了一位堪称“国之栋梁”级的人物——陈平。

可能有读者会问,陈平不是奉项羽之命前往胁迫殷王司马卬抗衡汉王的吗?他怎么又跑到汉王那里去了呢?这里讲解一下。

陈平乃阳武县户牖乡(今山东东明)人氏,他早年家境贫困,依靠种着三十余亩薄田的兄长陈伯过日子,住穷巷陋屋,以破席为门,不治农业,却好读书,尤喜钻研“黄老之术”,整日高谈阔论。这一点与刘邦、韩信当年颇为相似。

陈平体态丰腴,生得一表人才。乡里时常有人开玩笑:“陈平平日都吃些什么呀?家里这么穷,他却长得这么标致!”身为农妇的嫂嫂厌恶陈平好吃懒做,就揶揄小叔子,没好气地代为回答:“吃糠啊!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

因为家中实在太穷,陈平就经常帮乡里人打理婚丧嫁娶之事,以此来混上一口酒食吃。这种行为在战国时代是极其可耻的,因此,到了婚娶的年纪,乡里的富家大户谁都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而贫穷人家的女儿,陈平又都看不上,转眼之间便进入大龄青年之列。

户牖乡有个富翁叫张负,他有个孙女,曾连续嫁人五次,都以丈夫死亡告终,人们都谓此女克夫,再没人敢娶她为妻。一次,张负偶遇为人帮丧的陈平,考察后觉得此人不错,回家后便与儿子商量:“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如何?”儿子不解:“陈平?就是那个家贫如洗又好吃懒做的二流子?他的所作所为是全县人的笑料哩!咱家为何还要将孩子嫁与他?”张负反问儿子:“你见过有陈平那种相貌、那副口才而永远贫贱的人吗?”于是,老爷子自己作主将孙女嫁与陈平。

此间,穷途末路的陈平俨然已经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他看中这个女人的丰厚嫁妆,也不管她克夫不克夫,豪爽地将其迎娶过门,由是一举变成富翁,从此“游道日广”,开始交游四方。

前文讲过,张耳、陈馀、刘邦以及英布等等,这些所谓英雄,他们事业中的第一桶金几乎都是从女人身上挖掘到的,现在又多了一个陈平。这些人都是靠女人的资本起家,却没有人骂他们吃软饭,真正是:成功者是不受谴责的!

《史记》记载了陈平早年的一桩轶事:说是乡里举行社祀,父老让陈平为大家割分祭肉。也许是因为经常给人帮厨而手法熟练的缘故,陈平一刀一刀将肉割分得十分均匀合理。父老表扬道:“好,你小子适合做这一行!”陈平却叹道:“唉,这算什么!如若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宰割祭肉一样公平!”由此可知,陈平亦是一位很早就心怀大志的角色。

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天下大乱,陈平觉得施展平生报负的时机已到,便决定出山。他投奔的第一个对象是魏相周市,被封为魏国太仆(侍从官)。任职太仆期间,他多次献策,魏王咎非但不予采纳,还听信馋言要治陈平之罪。无奈之下,陈平只好逃走。

项羽救赵之际,陈平改投楚军,被封为爵卿,赐号“信武君”。刘邦出关,兵临殷国城下,陈平因胁迫殷王司马卬有功,远在齐国平叛的西楚霸王闻报后非常高兴,令留守彭城的项悍拜陈平为都尉,并赐金二十镒。却未料想,须臾之间司马卬兵败后再次投降刘邦。项羽闻报大怒,密令项悍将出使殷国的陈平等人处死。陈平得到消息,挂印封金,独自溜出彭城。

在逃亡途中,一次搭乘渡船过河,船家见他衣着华丽,气度不凡,疑其怀揣珍宝,欲图财害命。陈平从船家的眼神中看出端倪,立马找个借口脱光衣裳,一丝不挂地去帮船家划船。船家见此人一无所有,便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

陈平一路艰辛,来到位于修武的汉营附近,他有个故交叫魏无知,在汉王刘邦手下任职,于是托其引见汉王。时逢乱世,各地前来投军的人很多,汉王刘邦正值用人之际,来者不拒,一概成批召见。

与陈平一起接受刘邦召见的这批人一共有七位,在象征性的过场走完之后,刘邦便让中涓(负责内务的官)石奋为这七人安排食宿。食毕,陈平单独找到石奋,说:“我为要事来见汉王,想说的话不能拖过今日,请你务必通报!”石奋见陈平气度不凡,不敢怠慢,立即通报,并备言此人如何奇特云云。刘邦于是召陈平入室议事。

陈平首次晋见汉王,他进献的是何高论?史书没有记载。笔者分析认为,不外乎是陈述楚军内情,并建议刘邦趁项王尚在齐地平叛、后方空虚之机,挥师东进,直捣楚都彭城,若取彭城,则楚军必乱,项王可擒等等。

刘邦此间关中已据,中原方定,听陈平如此建议,十分高兴。谈话末了,他问陈平:“你在楚国所任何职?”陈平答:“都尉。”刘邦略一思索,说:“我也任命你为都尉,并使你参乘兼掌护军!”所谓“参乘”,就是乘车出行时坐在主公右边负责警卫的亲信。

命令传达下去,汉军诸将如樊哙、灌婴、周勃等人,闻听陈平骤得显职,心中多有不平,议论纷纷,说大王新得这个楚军降客不到一日,尚不知其能力高下,便授予要职,并与之同车出行,实在令人费解!

刘邦对这些议论毫不理会,反倒愈加宠幸陈平。因为在刘邦看来,正是陈平的谋划,才使他厘清了关于眼下战局的轮廓,即直捣项羽的老巢楚都彭城,一战定乾坤!由于这个战略规划眼下正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个中道理,刘邦当然不方便向属下那些将领解释。

二、彭城之战始末

汉军在关中及中原地区一连串军事上的胜利,无形中撑大了汉王刘邦的胃口,加之陈平投汉备述楚军内情,更加坚定了刘邦乘项王远在齐国平叛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捣毁楚都彭城的信心。于是,刘邦调集各路人马,亲率大军东征。

彭城之役,汉军先胜后败,刘邦所率领的五十六万联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杀得全军覆灭,刘太公及吕雉等眷属沦为楚军俘虏,刘邦自己也数次险些命丧黄泉。

董公献策

汉王刘邦在进军中原时,曾给自己找了一个“抚关外父老”的理由,关外的河南、韩、魏、殷等四国,便是在“抚”的幌子下被悉数拿下的。而今,汉王率领大军继续东征,兵锋所指乃是楚国,其借口又是什么呢?大概基于“游戏规则乃强者制定”这一心理基础,眼下底气十足的刘邦,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已经不愿多费心思。

不过,吉人自有天相。当刘邦统率数十万师出无名的大军逶迤东进,途经新城(今河南商丘市南)时,有一位老者专程赶来献策。此人姓董,时年八十有二,乃本县三老(执掌基层教化的职名),时人称之“董公”。

当时,项王密令黥布、吴芮等人杀死义帝的消息已经流传到中原地区,老头儿就是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来向汉王献殷情的。见到刘邦,董公问道:“我听说用兵之道,讲究‘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又有‘师出无名,事必不成’之说。请问大王,您以何名义东征啊?”

刘邦答道:“项王无道,今往讨之。”

董公微微颔首,开始引经据典:“古人云,‘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最大的不仁在于弑义帝之事。我为大王出个主意:可令全军将士素服为义帝发丧并传檄诸侯,使天下人都知道项羽弑帝之罪。如此,方师出有名,天下仰德。这种做法乃是往昔商汤、周武成功的秘诀啊!”

刘邦闻言,大喜过望,心中畅快至极——有陈平献策,董公立名,外加数十万雄师,如此奇袭守备空虚的彭城,项氏焉能不灭!

董公走后,刘邦依言与属下策划此事。俟大军进驻洛阳,刘邦立即下令全军将士为义帝服丧三日。刘邦自己则袒胸跪伏于义帝的牌位前,如丧考妣,痛哭流涕,把戏做得天衣无缝,以至于中原父老见之皆唏嘘感慨。

事实上,纵观刘邦的行为——自公元前208年秋季彭城会议之后,刘邦获授权引兵西进,数年来何曾把义帝放于心上?就说以此间他用来做秀的义帝遇害事件吧,早在半年以前刘邦已获悉此事,何曾见他有过半点悲伤哀恸?此番洛阳做秀,不过又是“英雄欺人尔”!

发丧仪式完毕,刘邦令人写好一篇檄文送达周边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檄文送出之后,除魏王豹、韩王信这两个已在汉王身边的附庸外,其他积极响应的诸侯王其实也没有几个。这是因为天下格局又有了很大变化: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皆被刘邦击溃废黜;常山王张耳早已丢了封国,投到刘邦门下;辽东王韩广被燕王臧荼消灭;齐地三王演变成为一个齐王田广,眼下与项羽打斗正酣;而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等诸侯,原本乃是项羽击杀义帝的执行者,如今,他们见汉王的檄文矛头直指项王而不涉及自己,便摆出了坐山观虎斗的姿态,态度暧昧;唯有北方的燕王臧荼、赵王歇及代王陈馀,乃是汉王刘邦的重点争取对象。

燕王臧荼为人圆滑,对伐楚之事亦采取模糊态度,加之路途遥远,刘邦只好对其作罢。前文讲过,代王陈馀兼任赵相,代、赵两国大权皆执掌于他手中,且陈馀对项羽心怀怨恨,值得刘邦重点争取。可是,陈馀与张耳积怨颇深,他趁机开出条件:请汉王杀死张耳,代、赵方才出兵。

大家知道,张耳乃名闻天下的英雄,又是当年多番庇护刘邦的老大哥,如今人家穷途来投,刘邦正值邀买天下人心之际,岂能因此事而背上不义之骂名?左思右想,生心一计,找到一个与张耳长相近似之人,砍下头颅诈称张耳首级,派人送往赵国。陈馀信以为真,当即发兵相助。

令人匪夷所思的彭城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以讨楚盟主的身份,亲率汉、韩、魏、赵、代五国共计五十六万联军,从洛阳誓师东进,兵锋直指楚都彭城,公开向西楚霸王项羽摊牌,历史上著名的“楚汉战争”自此拉开了帷幕。

讨楚联军途经外黄,彭越领着三万人马来投。刘邦与彭越有过联手反秦的旧交,彼此惺惺相惜,算是老交情。为嘉其功,笼络其心,刘邦拜彭越为西魏相国,令其领兵攻伐梁地,用以扰乱项羽的战略后方,汉王自己则亲统大军奔袭彭城。

彭城(今江苏徐州)地势开阔,四下无险可守。大概又因为项羽过于自负,认为天下无人敢攻打他西楚霸王国都的缘故,此番齐地平叛,留守彭城的军力十分薄弱,其守将中共中央办公厅见诸史料的只有一位名叫项悍的将军。可是,项悍军事才能十分平庸,因而五国诸侯联军不费吹灰之力,便一举攻下了彭城。

这个天大的胜利得来竟是如此容易,刘邦不禁开始忘乎所以。有关刘邦进入彭城后的做派,《史记》描述道:“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真正是朝饮醇酒,夜拥娇娃,享尽人间极乐!至于联军的各级将士,想必也是欺男霸女,日日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