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
15125000000018

第18章 论文选编(4)

从现代医学研究中也表明,糖尿病患者除血糖增高外,血脂浓度、全血黏度及血浆比黏度等均比正常人为高,而且差别十分显著。这些病理变化,影响血液变性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而使血流缓慢,这与中医所说的“血行瘀滞”的瘀血病机相似。所以,全血黏度增高是反映血瘀的特征之一,目前已成为对血瘀证的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并为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脾胃病的防护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因此,脾胃病的防护显得十分重要;其防护包括两方面:未病先防,即预防脾胃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针对已患有脾胃病,应防止疾病的复发、传变、或加重恶化。

一、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是关键;而脾胃主司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胃在人体四季抗御外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想养护好脾胃,就要求人们平时注意节饮食,调情志,慎起居,才能固护正气,增强体质,以防疾病的发生。

(一)合理饮食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能养身治病,亦能伤身致病,正所谓“病从口入”。饮食应以六宜为原则,即宜淡、宜软、宜早、宜缓、宜少、宜暖。

饮食有节:即患者应定时定量,有规律的进餐,每日三餐要守时,能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使胃肠道有规律地蠕动和休息,从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每餐七分饱便可,或少食多餐,可以避免胃胀或胃酸分泌过多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在进食时细嚼慢咽,对食物咀嚼次数愈多,能反射性地引起唾液等消化液分泌亦愈多,为食物消化提供有利条件。早餐必用,午餐吃好,晚餐吃少、吃早,宜清淡,少吃夜宵,因胃黏膜上皮细胞2~3天更新1次,其再生修复的过程,在夜间胃肠休息时进行;如经常在夜间进食,会影响胃黏膜的再生修复,食物停留在胃内,对胃黏膜造成长时间刺激而受损。

膳食平衡:饮食要多样化,应以粗细兼食,主副、荤素、多品种搭配,浓淡适宜为原则。合理搭配,才能全面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否则会缺乏某些营养物质而发生疾病。饮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若饮食长期过寒过热,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可造成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偏盛偏衰。

饮食洁净: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炎、溃疡和胃癌发病的主因,可通过餐具、牙具、接吻等相互传染;因此,平时要讲究卫生,不与他人的餐具、牙具混用,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预防各种胃病的发生。另外在炎热的夏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活跃,活力增强,感染的机会相对增加,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进食不洁,能引起多种胃肠疾患及肠道寄生虫;进食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轻则出现急性胃肠炎,重则导致食物中毒。

饮食禁忌:切忌暴饮暴食,忌食过多油腻、刺激、质硬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同时这些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忌烟酒,酒中乙醇刺激胃黏膜后,会出现较强的收缩、扩张等运动,极易造成胃出血或胃溃疡部位的穿孔,以致危及生命;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诱发胃病,其中烟草中的尼古丁作用于迷走神经系统,破坏正常的胃肠活动,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使碱性的胆汁易反流入胃,并使胃内容物排出延迟,进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胃黏膜黏液分泌减少。这些均可损害胃黏膜,导致胃病。忌餐前或餐中喝水、过多喝汤,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

(二)调摄精神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以五脏的气血为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依赖气的温煦、推动以及血的濡养。情志调畅,脏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同时可增强食欲,血液循环好,使胃肠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力增强;若情志失调可直接伤及内脏,使气血逆乱,甚至加重病情,使疾病趋向恶化。情志不畅亦是引起和影响脾胃病的重要因素,七情中以思、忧、怒对脾胃功能影响最大,《黄帝内经》曰:“思则伤脾。”忧思太过,脾胃气机郁滞,胃不能接纳消磨饮食物,脾不能运化吸收,出现上腹部饱胀感,食欲不振等表现;急躁恼怒,使肝气不疏,肝木乘犯脾土,脾胃纳运功能异常,所以许多人感觉在生气过后不想吃饭,被气饱了,且两胁部胀痛。因此,日常要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有利于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使消化系统发挥正常功能和协调平衡;反之,会通过大脑皮层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使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其中精神紧张和激动是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若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调节,适时排解。

(三)起居有常

顺应四时:生活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起居有常,避邪气,扶正气。春季风气主令,当避风寒。万物生发,肝木旺盛而易急躁,会影响脾的功能,故要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此季肝旺脾弱,人易上火,饮食宜少酸多甘保脾胃,以清淡、微温之品为好,温食利于护阳,不宜过食辛辣食物,以免助阳生热,或生发太过、外泄。由于冬季新鲜蔬菜、水果相对吃的少,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缺乏,春天常发生口腔炎、舌炎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亦因气候转暖,易侵犯人体,故宜多吃新鲜蔬菜,提高机体抵抗力。夏季人体代谢加快,胰脏和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饮食以清补、健脾、祛暑为主,适当进食降暑之品,忌食过多寒凉食物,否则会使胃肠平滑肌收缩加强,甚则痉挛,肠蠕动增快,饮食在肠内通过时间缩短,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讲究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膳食最好现做现吃。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因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人体同样会缺少水分,多食肥润多汁之品或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凉性食物,尤其应避免过食瓜果,“秋瓜坏肚”,如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进补,不仅可以适应秋季气候变化,还能为冬藏做好准备,秋季食补,要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食品。冬季寒冷,当防寒保暖,积极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以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充足的营养,才能提高人们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冬季饮食宜多温热少寒凉;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使肠胃有个适应的过程,如多食用蔬菜和水果,或饮热粥,以调整脾胃功能;进补还是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适量吃些温补食物或药物,但防止过于辛热温燥以免助火伤津。

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按摩等养生保健方法可使气血流通,促进脾胃运纳,保持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云:“劳则气耗”,劳体或劳心太过会伤脾气,出现食欲减少,神疲懒言,四肢困倦。过度安逸会使气血不畅,胃肠蠕动减缓,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降低,表现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软弱等。

二、既病防变

对于已患有脾胃病者,应早期诊治,防止脾胃病发展加重或复发。

(一)早期诊治

中医认为疾病的转变常是由腑及脏,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疾病早期确诊得到治疗,往往容易治愈,并可杜绝疾病的进一步传变;若诊治不及时,用药不当等,就会使病情加重,迁延不愈,甚至恶化。如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早期治疗,容易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