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
湿邪致病十分广泛,不但侵犯人体肌表,进而可入脏腑,而且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易伤阳气和阻遏气机,这是湿邪致病的特点。但不论外湿和内湿致病,都与脾有密切的关系。如外湿伤脾,脾为湿困,运化无权,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的侵袭,两者相互影响,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湿证,这说明了脾在湿病中的重要地位。
维持和调节体内水液的代谢平衡,是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的,其中任何一脏发生病变,都会导致水湿停留而发病。因此,凡是水湿停留的证候,都可责之于脾、肺、肾三脏,这对湿病的辨证和治疗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原则。所以,水液在体内的调节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对湿的治疗,只介绍了对湿病的治疗原则。至于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应在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证候进行灵活变通应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由于胆汁反流入胃,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而形成胆汁反流性胃炎。因胆汁反复刺激胃黏膜,破坏了胃黏膜屏障,使病情迁延难愈。近年来我科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在本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57岁;发病时间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1年。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伴溃疡及糜烂者7例,伴反流性食管炎者3例,并经活检证实肠化者2例,异型增生者1例。
2.临床表现
有胃脘痛或胁痛病史,纳少乏力,胃中嘈杂,嗳气时作,大便不调,多数病例有口苦恶心,或呕吐苦水,胃中有灼热感,而且病情与情志变化有密切关系,故临床以脾胃虚弱兼肝胃不和者多见。
3.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以补气健脾,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为治疗原则,拟定基本方:煅赭石、旋覆花、党参、茯苓、苍术、半夏、青陈皮、柴胡、郁金、枳壳、香附、炒白芍、甘松、酒军、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随证加减:胃寒者加吴茱萸、生姜;郁热者加黄连、吴茱萸、蒲公英;呕恶者加竹茹、黄连;胁痛者加元胡、川楝子;嘈杂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伴溃疡或糜烂者加白及、浙贝母、乌贼骨;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加丹参、白花蛇舌草。
4.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消除,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病情稳定者12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胆汁反流减少者16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无变化者2例。治疗时间最长者74天,最短者32天,平均治疗时间36天。总有效率为94%。
5.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噫气”、“嘈杂”等范畴。本病的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病机是因胃气上逆而导致胆汁反流。而形成胃气上逆的因素不外乎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脾胃不和,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或因忧思郁怒,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致胃气上逆。由于胃气上逆,则胆气也随之不降,逆而犯胃而形成胆汁反流。故有“肝赖脾升,胆从胃降”之说。
根据脾胃虚弱与情志失调而导致胆胃气逆的病机,其治疗方法应以补气健脾,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为原则。故方中选用党参、茯苓、半夏、青皮、陈皮、甘草补气健脾,燥湿化痰,促进脾胃的纳运功能,减少胃肠液的分泌;柴胡、郁金、枳壳、香附、炒白芍、甘松疏肝理气,通调气机,调节幽门括约肌的功能,使之开合有序,防止胆汁反流;煅赭石、旋覆花、半夏、青陈皮、酒军降逆和胃,促进胆胃的通降功能,加强胃及十二脂肠液的排空作用,有利于胆汁下降。全方标本兼顾,通调气机,以恢复脾胃与肝胆的气机升降功能,达到防治胆汁反流的目的。
活血化瘀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而CAG夹瘀以及应用活血化瘀治疗CAG,是近年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CAG夹瘀的机理及治疗体会简述如下:
(一)CAG夹瘀的机理
1.传统认识
CAG的病机是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阻、血瘀为标,是因虚致滞,又因滞致虚,互为因果。而CAG夹瘀的机理,是与CAG的病机密切相关的。
①气虚致瘀:CAG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中气既虚,则血运无力而致气虚血瘀。
②阴虚致瘀:多由过食辛辣刺激等物,耗伤胃津,津亏则血少,血失濡润,血液黏滞,则运行缓慢而致阴虚夹瘀。
③气郁致瘀:多因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而形成中焦气滞血瘀。
④湿阻致瘀:多由脾阳不振,远化无权,水湿停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中焦湿阻气滞血瘀。
⑤久病致瘀:CAG病情复杂,病程较长,中医则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必瘀。
总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中焦气滞湿阻,气血运行不畅,是形成CAG夹瘀的基本原因。
2.现代研究
近年来从血液流变学方面进行研究,发现CAG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CAG胃黏膜血流量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血液流变异常而血液高黏凝状态是产生血瘀的内在机制。并且CAG患者胃黏膜的局部瘀血、缺血、缺氧,而导致腺体萎缩、肠化或增生等,也为CAG夹瘀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二)化瘀在CAG中的应用
通过临床观察,CAG纯属血瘀证者少,而是在不同证型中夹瘀者多,故治疗CAG,笔者很少单独使用活血化瘀法,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其疗效明显提高。所以,应用活血化瘀治疗CAG具有普遍性意义。
1.胃络瘀血证
证见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夜间痛甚,纳差乏力,舌质紫暗,舌下系带青紫或怒张,脉细涩。多为久病不愈,中气已虚。治疗宜补气活血,标本同治。药用生黄芪、茯苓、炒白术、姜半夏、陈皮、枳壳、莪术、丹参、川芎、五灵脂、砂仁等。
2.胃络夹瘀证
①中虚气滞夹瘀:证见胃脘胀痛或隐痛,纳差乏力,食后饱胀,嗳气则舒,大便不调,舌淡,舌苔薄白,舌下系带青紫,脉细缓等。治疗宜补气健脾,理气化瘀。药用党参、茯苓、炒白术、半夏、陈皮、枳壳、苏梗、丹参、川芎、砂仁、炙甘草等。
②胃阴虚夹瘀:证见胃脘灼痛或隐痛,饥不欲食,痞闷嘈杂,口渴舌燥,便干溲黄,舌红少苔,舌质有瘀斑或舌下系带青紫,脉弦细。治疗宜养阴和胃、化瘀通络。药用沙参、麦冬、百合、炒白芍、佛手、川楝子、丹参、蒲公英、乌梅、木瓜、甘草等。
③肝胃不和夹瘀:证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大便不调,舌质暗或有瘀斑,舌下系带青紫,脉弦等。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化瘀。药用炒白术、姜半夏、陈皮、柴胡、枳壳、香附、元胡、川楝子、赤白芍、丹参、甘草。
④湿浊中阻夹瘀:证见胃脘胀满,纳呆口黏,腹胀便溏,舌胖紫暗,舌苔白腻,脉细缓或滑等。治疗宜芳香化湿佐以活血。药用苍术、姜半夏、陈皮、厚朴、藿香、苏梗、桂枝、丹参、川芎、砂仁、生姜。
(三)讨论
近年来对于CAG夹瘀的病机,已被多数学者所共识。而且大量报道资料表明,应用辨证论治治疗CAG,对于消除临床症状比较满意,但改善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并不理想,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对于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障碍,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缺血缺氧,促进炎症吸收,改善组织营养,恢复腺体萎缩等,都有显著的疗效。所以,活血化瘀在治疗CAG中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肝炎的治疗体会
急性肝炎反复不愈,病程在1年以上者则为慢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情缠绵,容易复发,并难以根治,常常转为慢性。临床以食欲不振,腹胁胀痛,倦怠乏力为特征。属于中医的“胁痛”“积聚”等范围。
(一)病因病机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久治不愈,迁延复发而转为慢性。而形成慢性肝炎的病因甚多,机理也颇为复杂,以临床所见,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邪气盛”,待发展到慢性阶段,则主要表现为“正气虚”。但也不能忽视湿热残留,余邪未尽的存在。故慢性肝炎的病机,以“正虚邪恋”可概其要。现将其病因病机归纳如下:
1.湿热残留
在急性肝炎邪盛之际,若病重药轻,祛邪不力,可致湿热残留;或在恢复期,治疗不彻底,余邪留恋,均可导致湿热蕴结脾胃而留滞肝胆,迁延日久而转为慢性。
2.苦寒伤中
急性肝炎虽以湿热为邪,但不辨湿热轻重,不察素体差异,不知运脾护胃,概以苦寒清泄,非但湿热不去,反致脾胃先伤,以致中州运机困顿,湿热难化,必然留滞为患而转为慢性。
3.克伐正气
急性肝炎虽以邪盛为主,但祛邪不当,克伐太过,也可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与转归。如迭进泻下,耗伤气阴,漫投渗利,伤津劫液,妄投苦寒,伤脾损阳,屡施理气活血之剂,致气血匮乏等,均属克伐正气,以致正气不复而迁延难愈。
4.误补留邪
在肝炎恢复期,虽然正气已虚,但余邪尚存,治疗应清补并施。若概以恋补,致使余毒胶结,留滞难化。若蕴结日久,往往死灰复燃而湿热再起,以致病情反复而转为慢性。
5.饮食不节
肝炎以湿热为患,湿热之邪蕴结中焦,脾胃的纳运功能已经失调,若酒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湿生痰,壅滞中州,而湿热之邪更难分消,以致重伤脾胃,使病情缠绵而转为慢性。
6.七情失调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故肝病患者应怡情养志,注意调养精神。若时犯忧思郁怒,喜怒不节,不但伤肝损脾,耗伤正气,促使病情加重,而导致肝炎经久不愈者屡见不鲜。
7.将息失宜
在患肝炎期间,应注意调养,严忌操劳,即使在恢复期,也应做到劳逸结合,待以恢复正气。若过早操劳,甚至劳倦过度,耗伤气血,以致正气不复,则病情也难以康复。
8.其他
其他因素。如长期嗜酒,适逢妊娠,房劳过度,禀赋不足,年高体弱,也可导致迁延难愈而转为慢性。
综上所述,急性肝炎发展到慢性阶段,其病机关系到正虚与邪恋两个方面,正虚是病程迁延的内在因素,邪恋是导致转为慢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急性肝炎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正气受损,邪气留恋,正不胜邪是形成慢性肝炎的关键。而病情的发展与转归,又与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差异以及治疗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辨证论治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因人而异,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治疗原则以扶正祛邪为大法,扶正以健脾和中为主,祛邪以活血解毒为常法。故健脾活血解毒应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归纳如下:
1.湿热未清
【证候】脘胁胀痛,恶心欲吐,口苦咽干,纳呆乏力,便秘溲黄,或大便正常,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平胃散加减。
茯苓15g,炒白术15g,半夏10g,青皮15g,陈皮15g,柴胡10g,枳壳15g,厚朴10g,郁金10g,藿香10g,茵陈30g,黄芩10g,板蓝根30g,滑石10g,甘草3g。
【加减】①恶心欲吐加竹茹、川连。②胁痛加元胡、川楝子。③小便黄加车前子。④便秘加火麻仁、酒大黄。⑤乙肝者选加贯众、白花蛇舌草、虎杖等。
2.肝胃不和
【证候】脘胁胀痛,口苦泛恶,嗳气时作,纳差吞酸,头晕而痛,舌苔白或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佐以平肝。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温胆汤加减。
煅赭石15g,旋覆花10g,茯苓15g,炒白术15g,半夏10g,青皮15g,陈皮15g,厚朴10g,炒槟榔10g,柴胡10g,枳壳15g,郁金15g,竹茹10g,黄连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30g。
3.肝郁脾虚
【证候】脘胁胀痛,食后尤甚,纳呆乏力,大便不调,舌淡,舌苔白根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半夏10g,柴胡10g,郁金15g,枳壳15g,青皮15g,陈皮15g,炒槟榔15g,厚朴10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板蓝根30g,甘草3g。
【加减】①脾虚夹湿加藿香、白豆蔻。②血虚加当归、白芍。③郁热加吴茱萸,增加黄连用量。④腹胀便溏加苍术、厚朴。
4.肝阴不足
【证候】右胁隐痛,遇劳加重,头晕目眩,两目干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细。
【治法】养阴柔肝,佐以调肝和胃。
【方药】养阴调肝汤(自拟方)。
生地15g,枸杞子10g,丹皮10g,菊花15g,女贞子15g,炒白芍10g,郁金10g,枳壳10g,青皮15g,陈皮15g,刺蒺藜10g,五味子10g,甘草3g。
【加减】①头晕加珍珠母。②胁痛加元胡、川楝子。③夹湿选加茯苓、陈皮、苏梗、炒白术等。
5.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目眩,腰酸膝软,手足心热,两胁隐痛,心悸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佐以平肝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