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15101600000010

第10章 陈云海:不甘寂寞 勇于创新

陈云海,现任余姚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曾任余姚中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余姚市第五中学校长兼书记、余姚市第二中学校长兼书记、宁波电大余姚学院院长兼书记、余姚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他撰写的《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构建学校管理新模式》等多篇论文在国内重要教育刊物上发表。

“行走的新闻”专访“宁波教育管理名家”小组,走进了余姚市教育局副局长陈云海的办公室,对他进行采访。陈局长办公室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两个书柜便是其中的主要物品。

采访过程中,陈云海向我们娓娓道来,时不时伴随他的停顿思考,而我们,更多的是在倾听,不想去打扰他的思绪。那些过往的经历,在他的脑海中回忆,通过他的口述,一幕幕在我们眼前回放。正如我们之前了解到的,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在叙述的过程中语调一直很平缓,没有明显的感情变化,似乎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如今回想,当初第一次打开陈云海的资料时,心中满是钦佩。充实的工作经历,数不尽的奖项荣誉以及大量的论文和报告,陈云海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奋、敬业,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经过一上午的采访,我们对陈云海在教育岗位上所做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本静止在脑海中的形象一下子鲜活生动了起来。

“针对不同学校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踏上工作岗位至今,陈云海已先后在六所学校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秋霜渐染双鬓,一头花白的头发似乎是他辛勤耕耘数十载的见证。正如他自己所说“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勇于接受挑战的个性决定了他永不松懈、永不言退的工作态度。

喜爱在第一线工作的陈云海面对职务调动、工作挑战乐在其中,他把每一次的经历都看做是对自身的一种磨炼。因为无论身在何处,陈云海都能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凭着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根据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每到一处,都能使所在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1997年8月,原本在余姚中学担任副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的陈云海,接受教育局的调配,来到余姚二中担任校长兼书记。当时的余姚二中由于生源不好,加上学校规模又比较小,使得高考上线率一直不高,在社会上的反响并不是很好。

余姚二中原址在江北,后搬到江南,取名为“花园中学”,当时甚至有人取了学校校名的谐音“画圆中学”来称呼这所学校,表示其较低的上线率。面对眼前的诸多困难,刚上任的陈云海并没有退缩,他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始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着手改变余姚二中的现状。由于学校的问题比较多且复杂,陈云海决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每学期推出两项措施,把它们切实地落实下去,做到“上学期的措施得到巩固,本学期的措施打好基础,下学期的措施投入调研”,使每一项措施都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全校师生受益。

谈起自己的措施为什么能落实地如此顺利,陈云海自有一套方法。原来早在推出每项措施前,陈云海都会利用午餐时间和教师们在一起吃饭,听一听他们对于他设想的举措的看法,根据大家反馈的信息对措施进行调整,确保它的可行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校以前的意见不统一,政策无法全面贯彻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且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被极大地激发,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逐渐形成。

除此之外,陈云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内抓质量,外树形象,通过3~5年的努力,使二中真正成为“余姚市第二中学”的办学目标。在陈云海的带动下,全校师生不懈努力,二中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出现了教育教学双丰收的局面。1999年、2000年,高考重点、本科完成率居全市首位,连续两年获得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一等奖,各类学科竞赛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科研工作成绩斐然,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2001年,就在陈云海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余姚二中描绘更大发展蓝图的时候,陈云海再次接到了上级的调动通知,让他接任宁波电大余姚学院院长兼书记,并担任余姚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两年后两校合并成为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陈云海任首任校长兼书记。

这次的工作环境与以往都不同,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职成教中心学校规模大,学员复杂,而且刚刚建校,各项工作的基础都是零。然而,陈云海丝毫没有慌乱,他积极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结合余姚当地实情和学校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巩固、调整、发展”的工作方针,实行校部两级分级管理模式,确立了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理念,大力开发校本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使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陈云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始终坚信一个理念,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只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措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在师生们的努力下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工作期间,陈云海将他的这种理念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师德建设,学校以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推动师德建设,这些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我每到一所学校,都会根据它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管理方案。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结合它的现状,思考它的未来,用目标去凝聚人心,确立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并逐一实现是我一贯的方针。”陈云海这样来概括他这套独特的管理方法。

虽然在不同学校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同,但是他希望每所学校都能真正成为一个大集体,形成和睦融洽的氛围。这种核心思想一直贯穿于他管理工作的始终。陈云海的治学之道之所以会如此成功,与他既把握主线,又具体分析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我用爱心、责任心铸就我的事业”

陈云海还通过自己创新办学的理念催生出“感受浙大”大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现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姚璐璐就参加过这个活动,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参观浙大后感触很深。通过和浙大学生、老师的接触,我们对浙大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同学参观后都买了浙大的拼图和有关浙大的纪念品来激励自己。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回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学习的积极性空前地提高了。”这样的效果,基本符合陈云海提出的“感受一天,激励一年,影响一生”的初衷。

陈云海首创邀请百名优秀毕业生返校讲学的“100集智工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借鉴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更能通过他们真实的介绍来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信息,从而更加明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鼓动自己的学习热情。此外,他还会经常参与一些讲座,深受学生老师们的欢迎。姚璐璐同学回忆道:“陈校长的讲座让同学们很受震撼!他的气场很足,演讲时的声音很有爆发力,就像他的行事作风一样很有力量。陈校长好似一头沉睡的狮子,平时温文尔雅,但一到演讲时就充满了激情和斗志,加上言语运用非常的到位,因此他的讲话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听完以后感触很深,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些同学直到现在还对陈校长的演讲记忆犹新,很想重温一遍当初心灵受到深深震撼的感觉。”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实干巧干,是陈云海一贯的作风。看到学校地上有纸屑,他会弯下腰捡起,扔进垃圾桶;看见班级里垃圾桶不干净,他不是一味命令学生去清理,而是自己打扫垃圾桶。余姚中学200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胡斐婷同学回忆说:“有一次,我们班值日生没有及时打扫垃圾桶,后来看到校长居然亲自在打扫。值日生深感羞愧,立马把教室打扫干净。从此以后,班上的卫生一直很干净,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谈起对陈云海的感受,胡斐婷这样说道:“陈校长像一盏灯,能照亮每位师生的心;他是一盆火,能温暖周围人的心。”担任余姚中学校长期间,陈云海每天早上6:30到学校,早早地站在校门口,用真诚的微笑迎接师生们的到来。一天工作下来,经常直到深夜还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灯亮着。陈校长的以身作则,带动了老师和学生们按时到校的习惯,甚至有一些老师和同学还争取早到校。不知不觉之中“勤奋”在余姚中学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氛围。“校长给人的感觉很亲近,我很少见到有哪一位校长能和学生有这么多的接触。我们每天早上很早就能在学校看到陈校长,而且每天的自习时间、课间也都能在教室周围看到他的身影,这让我们觉得很温暖。这几年,校长好像老得特别快,头发掉得很多,白得很快。”胡斐婷感慨地说道。

姚璐璐同学对我们说,陈校长对同学们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校长会在百忙之中抽空找学生们进行个别谈话、谈心。对于成绩退步比较大的同学,他会鼓励并且积极帮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法。让退步的学生不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是更深切地感受到校长和老师的关心之后,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完善自己。陈校长还会专门找受了处分的学生,具体了解做错事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责问他们。在他的悉心帮助下,受了处分的学生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很快地撤销了处分。正是因为陈校长这样细致入微的关心、爱护,家长们都说“把孩子放在姚中,放心!”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他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又不失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现状,他在学校里设置了“校长信箱”,鼓励学生们用实名制的方式给他和学校提意见。收到信件后他会很及时地给学生回复,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根据不同问题,他会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确保“校长信箱”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曾经有学生反映学校里的小卖部不卫生,价格又贵这一问题,陈校长马上采取措施,为学校引进了余姚连锁超市“家家福”,彻底解决了学生们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冬天时,有学生反映家远,下午第四节课后会赶不上回家的末班车这一问题,陈校长便很人性化地取消了下午第四节课。此外,根据学生们的建议,陈校长在周末开放自习室,给想来自习的同学们提供了便利。他为贫困生牵线搭桥结对,为患病的学生捐款献爱心,为学困生开设“提高班”……陈校长不断地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感动着姚中的师生。“他以无声,温和的方式感染着我们。”同学们动情地说道。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和生活,陈校长经常到教师办公室走动,中午和老师们一起在食堂用餐,从中了解一些情况,及时解决一些问题。他还利用寒假慰问教师家庭,甚至有一年天下大雪也不放弃。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外地青年教师,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为他们添置必需的生活用品。在新年来临之际,组织迎新活动,让外地青年教师感受学校的温暖。老师们都说,“陈校长拥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他不仅在教学理念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想法,行政方面又很民主,是个很无私的领导者。同时他也很关心教师们的生活,平时会举办各种活动来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很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见到老师的一句问好,捡拾废纸的一个动作,按时作息,独立作业的每一次自觉做起……陈校长务实、踏实的作风感染到了每一个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备好每一堂课,设计好每一则板书,关心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陈校长爱生如子的作风成为全体教师自觉的追求。

“我爱我的事业,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老师与学生,我用爱心和责任心铸就我的事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是支撑他事业的力量源泉。

“勇做教育事业改革的开拓者”

陈云海从教十年来,一直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研究,乐于创造。

早在10多年前,为了振兴家乡的语文教学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陈云海凭着对语文教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号召余姚市的优秀青年语文教师成立了余姚市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会。10多年来,余姚市青语会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宁波市乃至浙江省有一定影响的省市级名教师和教坛新秀。余姚市青语会成了优秀教师团体的一个优质品牌,在宁波市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陈云海曾连续两届担任余姚市青语会会长,是现任的宁波市中语会副会长;他撰写的论文、研究的课题多次获省市级奖励,在多家知名刊物发表、出版。他主持的课题《普通高中人文教育研究》获浙江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省第二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曾主编《语文考试复习指导》一书。

陈云海在余姚中学任职期间,为了将余姚中学的课题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全校教师更好地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还组织全校骨干教师参与由他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陈云海每年都参加宁波市和浙江省组织的名校长培训,随宁波市名校长培训班其他成员一起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学习、考察,并与专家一起座谈、研讨。陈校长如是说,新时代对名校长的要求,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做一个行动研究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创新魅力的“书生校长”。

作为一位书生校长,陈云海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保持其活力,就要在思考中前进,在前进中思考,时时更新教育理念,使新的理念成为教育实践的源头活水,才能使人的和谐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完善三者处于一种永恒的互动之中,相互促进。陈校长总觉得工作无止境,学习无止境,思考无止境。所以平时,他总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看点理论书籍,作些思考。现在,又多了一个途径——在线学习。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思考。如何抓好学校管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是他思考的事情。

他常说,上班,在做学校的事情;在家里,也在思考学校的事情。

像许多同行业者一样,陈云海还根据余姚中学的实际情况,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创造性地制定了《浙江省余姚中学校本制度》,出台了《余姚中学“十一五”校本培训远景规划》、《青年教师“三六九”培养计划》、《余姚中学首届名教师和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方案》等条例和规定,进一步完善“三六九”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基本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六年内在余姚市同层次、同学科青年教师中拔尖,九年内在宁波市该学科教师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学校还对《教职工校内分配方案》中部分条款作了修改,使老师们看到了陈校长教育管理的睿智。

为什么陈云海这么多措施和制度都能在学校里行之有效呢?我们在采访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只见他会心一笑,轻松而又神秘地对我们说,“这是因为我总是在食堂和老师们一起吃饭,在吃饭的同时,我又会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现在的想法和需要,结合到我的措施当中去。一旦有一个新方案产生,我也不急于出台。仍然是在用餐过程中与他们沟通,向他们传达,并且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回去以后对方案进行修正。再等到我出台这项方案时,老师们也不会觉得很突然了,反而很好接受。”陈云海说他一个学期出台的措施并不多,可能就是两三个,但是出台了就必须落实下去。这也体现了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而有关教师培养的工作,陈云海也非常重视。通过开展“校内名师”、“十佳青年教师”评选,让这些活动成为余姚中学师资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截至第二届评选时,已有30位老师获得“校内名师”或“十佳青年教师”称号。不少老师以此为契机,不断进取,积极参加余姚市、宁波市甚至省级的业务评选,捷报频传,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师资水平的整体再上一个台阶。

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在宁波大市以上获奖或发表论文25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2部,承担并完成了省级、宁波市级科研项目10多个。良知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唤起良知,追求卓越》和《顺导性情,自求自得》已经分别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有80余位教师已完成或正在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6人先后赴澳大利亚进修。余姚中学教科室主任周老师这样说道:“我十分佩服陈校长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陈校长在职期间,对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进行收录,开辟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他还向我们仔细讲述了余姚中学名师和十佳青年教师的评选细则,该活动是两年一届,陈云海在任期间已举办过两届,对教师成长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周老师还告诉我们,陈校长对余姚本地的乡土文化也十分重视。学校创立了王阳明学术思想研究会,影响重大。

“不甘寂寞,勇于创新”是陈云海不变的信念,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凡的事迹背后,是他用开拓、创新的大手笔绘制的余姚教育界一个又一个奇迹。

采写:徐安洁 叶溯义 余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