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伏林、蛟龙沉潭
云南都督蔡锷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十分不满,袁世凯对他也早有戒心。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加以监视。
蔡锷为摆脱困境,一面加强与反袁势力联系,另一方面装痴扮呆,以麻痹袁世凯。当着袁世凯的面,蔡锷装聋作哑,一问三不知,有时说话也是语无伦次。但是,老奸巨滑的袁世凯并没有被他蒙蔽住。一天,袁世凯突然派特务抄了蔡锷的家,企图找出他与反袁势力来往的信件。蔡锷很气愤,但他仍装聋作哑。特别是他竟涉足“花”丛,结交名妓小凤仙,整天花天酒地,乐而忘返。连蔡锷的夫人也看不惯丈夫整天沉湎在情海之中,拜倒在石榴裙下。蔡锷只好与她讲明实情,夫人也心领神会。一天,夫人因小凤仙而与蔡锷“争吵”,蔡锷又打了夫人,夫人披头散发,嚷着要回老家。这一次,袁世凯相信了,蔡锷乘机打发人把夫人送回南方。
后来,蔡锷在小凤仙的陪同下,乘车出游,到了天津,搭乘日本煤船到日本的别府;又换乘火车去神户。在神户,蔡锷将预先写好的明信片交与一个老同学,向袁世凯报告他在日本游山玩水的情况。老同学则定期向北京发出明信片,以示蔡锷仍在日本。实际上,蔡锷已于1915年11月19日抵神户之日,即转乘日轮经上海、香港回到了云南。蔡锷到云南之后,组织起护国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袁护国斗争。
爱国军事家蔡锷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成功地使用“瞒天过海”这一计谋,逃离了袁世凯的监视。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你所处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这是藏巧用晦的做人的一种智慧。
“瞒天过海”之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创造最公开的假象,实现最隐秘的目的,这是一种大智慧。古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胜任重负的力量。自古成大事者都谨小慎微,“心机”胜人一筹,善于隐藏自己,能以静制动,看似没有,实则充满,而未见那些自以为是、耀武扬威的人施逞得势而名留青史。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面对前苏联咄咄逼人的外交、军事攻势,觉得继续孤立中国没有好处。当时的尼克松总统权衡再三,决定改变对中国的策略。他要作打开中美交往大门的第一人。
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美国国内各派反华势力的干扰,出于外交的需要,美国需派出特使密访中国。那么,如何防范盟友的干扰,甩掉记者的“盯梢”,转移舆论界的视线?担任特使的基辛格博士采用了“波罗行动”计划。
1971年7月1日起,基辛格明是到南亚“了解情况”,实则秘密访华的“波罗行动”。他匆匆到了西贡、曼谷、新德里等地“了解情况”。基辛格每到一处都不举行新闻发布会,而是没完没了地召开了解情况的会议。
新闻记者跟着基辛格东跑西颠,但每到一处又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东西。随行记者厌倦了。当基辛格转来转去,转到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时,随行记者都溜得无影无踪了。
7月7日晚,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在金碧辉煌的总统府宴会厅设宴,招待负有接待基辛格秘密使命的中国朋友。叶海亚总统告诉中国朋友,他已准备了巴航波音707专机待命……
7月8日晚,巴基斯坦又在政府宾馆举行宴会,招待刚从印度飞来“了解巴基斯坦情况”的基辛格。
按照已公布的行程表,基辛格要在巴基斯坦停留48小时,但执行特别的秘密任务需要三天三夜,那么延长的24小时将以什么为借口呢·基辛格早就想好了一套谎言。一到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他就装病,碰巧也正好有点肚子疼,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趁机借题发挥,在欢迎宴会上宣布:“我原定在这个美好的时刻举行盛大的国宴,为我们尊贵的客人基辛格博士洗尘的,只因博士先生偶感不适,只好抱歉改期。”停顿一下又说:“这里太热,会影响客人复原,我安排他到北边群山里纳蒂亚加利总统别墅去休息,希望他尽快康复……”基辛格佯装病态,一面对叶海亚总统的关心表示感谢,一面表示不必到外地,只就地休息即可,叶海亚总统却煞有介事地说服客人一定要到北山别墅休息。两人演了一出双簧,哄骗舆论界。基辛格借叶海亚之口,大撒其谎,记者们都信以为真。
7月9日凌晨4时,基辛格博士戴上一顶大沿帽和一副墨镜,钻进小车里,悄悄地驶往机场,登上了巴航波音707飞机,飞向北京同日上午8时,一队没有基辛格的迎送基辛格车队,在摩托车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驶出政府宾馆,驶往50英里以外的纳蒂亚加利……巴基斯坦外交部门还专门请了一位从未见过基辛格本人也未看过基辛格照片的医生随行治病。这位医生治的不是基辛格博士,而是另一个确实害了肠胃炎的据称是“基辛格”的美特工人员。
正在那位医生不断向新闻记者公布假基辛格病情时,真基辛格却在中国与中国总理******举行秘密而紧张的会谈。短短几十个小时,基辛格博士与******总理把该谈的都谈妥了。
7月11日下午1时,基辛格又秘密飞回巴基斯坦,然后,“康复后的”基辛格从纳蒂亚加利总统府别墅里,大张旗鼓地开着车队,招摇过市地返回伊斯兰堡。
1971年7月15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总理和基辛格博士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7.15”公告发表,如晴天巨雷,不仅使美国各界人士吃惊,而且也使世界各国舆论哗然。基辛格借助谎言“瞒天过海”完成了一次密访中国的特殊外交使命,不仅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开中美友好的大门作了完善的准备,也是当代外交活动中利用谎言、混淆视听的最为典型的实用范例。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
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的“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
这个世界上才能高的人很多,但有心机的人却不多,同样一部《三国演义》,死于曹操手下的才高八斗之士数不胜数,如孔融、祢衡之流,皆因他们不善于隐藏自己才命丧黄泉。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
切记不可锋芒太露
曾经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谈判。日方作为买方,美方作为卖方。美国公司为了赢得这次商业机会,挑选了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谈判开始时,并没有展开双方的交涉问题,而是由美方开始做产品宣传。他们在谈判室内张贴了许多挂图,还印制了许多宣传资料和图片。他们用了两个半小时,三台幻灯放映机,开始好莱坞式的公司介绍。他们如此做,一是要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另外则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无与伦比的产品简报。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日方代表静静地坐在里面,聚精会神地观看。
放映结束后,美方高级主管不无得意地站起,按亮了电灯。此时,他洋洋自得,笑容里充满了期望和必胜的信念。他转身对三位显得有些迟钝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说:“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地说:“我们还不懂。”这句话大大刺伤了他此时的心情。他的笑容马上消失,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顶。他又问:“你说你们还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哪一点你们还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还是有礼貌地微笑着回答:“我们全部没弄懂。”美方的高级主管拼命按捺火气,再问对方:“从何时开始你们不懂?”第三位日方代表严肃认真地回答:“从关掉电灯,开始幻灯简报的时候起,我们就不懂了。”这时,美国公司的主管体会到严重的挫败感。他沮丧地斜靠着墙边,松开他价值昂贵的领带,显得是如此地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他对日方代表说:“那么,那么……那么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三位日方代表不约而同地回答:“你能够将简报重新来一次吗?”
美国公司精心设计安排的幻灯简报,自以为日商会赞叹不已,从而吊起他们花大价钱购买的胃口。可是正当美国公司为他们的谈判技巧和实力得意洋洋的时候,日方代表的“愚笨”和“天真”使他们感到格外沮丧,而且日方代表还要求重新放映幻灯片,这种拖延时间的办法,又使他们的沮丧情绪不断膨胀。等到双方坐下来谈判的时候,美方代表已毫无情绪,只求速战速决,尽早从不愉快中解脱。谈判结果自然是有利于日方的,他们节约了一大笔资金。
装愚示傻法是对付强硬谈判对手的有效武器。试想,当你和一位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的人交涉时,你即使有再广博的学问、再丰富的资料、再严谨的逻辑、再高深的理论、再精辟的见解、再锋利的辩词,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好比一个人运足了力气挥拳朝你打来,你不仅不还手,还后退走开,对方的尴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还难受。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以前在国内驰骋疆场的老将们也逐渐力不从心,于是一批年轻的将领就相继地脱颖而出。然而这一时局变化对那些老将领的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有一次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到命令前往波罗的海协调军事行动,而年轻将领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同行。作为一个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将领,什捷缅科早已对老将铁木辛哥心怀不满,但是表面上还是保持着谨慎的尊重态度。但是双方的矛盾终于在一次晚饭的谈话中被激化了。铁木辛哥先是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面对这一通近似于侮辱的言语。什捷缅科却谦虚而平静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后来时间确实是证明了一切。在他们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铁木辛哥一反以往的言论,对什捷缅科说,“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你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人。”并且为自己上次失礼的言论作出了道歉。后来什捷缅科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而铁木辛哥此时心中已是很舍不得,最终向大本营亲自要人,想要与什捷缅科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