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青少年撒谎是为了戏弄别人,心理学上把这类撒谎称为恶作剧性撒谎。中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最爱玩最爱闹的阶段,一些青少年由于感到生活不充实,难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常搞一些恶作剧性谎言来戏弄别人,从别人的反应中获得一种畸形的心理满足。比如,对性似懂非懂的男生,特别喜欢拿班上的男女同学来开玩笑,他们故意冒充班上的某个男生给女生写情书等。像这样的恶作剧性的撒谎不仅影响了班内的团结,而且助长了不良风气。
有的青少年则利用谎话来骗取金钱、财物、名誉等,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心理学称这类谎言为牟利性撒谎。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当他们产生经济方面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实现时,他就有可能撒谎,用编造的种种正当理由,从父母等人那里获取金钱或者其他物质利益。例如编造说学校要买复习资料要交钱,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目的。
有些青少年则为了对别人进行报复,发泄对别人的敌意、愤怒等情绪,而进行撒谎。心理学上称之为报复性撒谎。例如,学生A和B有矛盾,A于是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正好有一次,他发现B在和别人打架,在没有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他就跑到老师那里,指责B的不是,并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地说了很多和事实不相符的话,企图陷害B。这种落井下石的做法便是报复性心理的一个典型表现。
还有些青少年说谎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心理学上称之为表现性撒谎。中学生处在一个爱表现自我的阶段,有些中学生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于是在别人面前言过其实地夸耀、表现自己。从这类说谎者的心理来看,他们往往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说谎是克服自卑,满足虚荣的一种表现。
很多情况下,青春期男孩撒谎是一种不良行为。首先撒谎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研究表明,一个人撒谎时,其神经系统将受到不良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容易造成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更重要的是,经常撒谎会使自己养成各种不良的品德,比如不诚实、自私、冷漠等,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尤其是恶意的欺骗,更会带给自己也带给别人很多身心伤害,因为人们对于诚实的关注比对一个人能做出完美的事情的关注更为强烈。
因此,青春期男孩要克服撒谎的毛病,尤其要拒绝恶意的欺骗。在撒谎之前不妨仔细地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撒谎,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撒这个谎会给我、给别人带来好处吗?会给这些人带来什么坏处?有没有比撒谎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谎言揭穿后会有怎样的后果?想清楚了这些问题,男孩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拒绝去撒谎了。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你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而法国文豪大仲马说:“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生命了。”谎言总是要被揭穿的。当谎言被识破,就会极大地损害一个人的声誉,使这个人不再被别人信任。任何人都不愿与说谎的人合作、交往,如果在别人心目中形成了撒谎的印象,这对正在成长、迫切需要交往的青少年来说,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道德观,让良心监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
离家出走是不成熟的表现
13岁的阿信读初中一年级,生性调皮的他经常惹是生非。阿信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母亲是全职家庭妇女,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儿子。
阿信的母亲性子急,经常因为儿子不听话而打他、骂他。父亲因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管教儿子,但只要他回到家,母亲就向他数落儿子的“种种劣迹”,他就会借机“教训”儿子一顿。
这一天,阿信不小心把邻居小妹妹惹哭了,还遭到了女孩父母的责骂。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就又把阿信狠狠地打了一顿。阿信气不过,就在家里偷拿了100元钱离家出走了,这一走就是三天。父母亲戚找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仍没有找到他,就报了案,最后才在警方的协助下把他找回了家。
当前,青少年离家出走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他们常常是因为在家、在学校遇到了难题或受了委屈而选择了离家出走,以逃避给他们带来伤害的家庭、父母和学校等。可以说,离家出走成了某些孩子惯用的、逃避他们所面临的难题的方法和途径。一般来说,青少年离家出走有以下几种原因:
1.暴力家庭
家长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这是暴力家庭。孩子忍到不能忍受的程度,离家出走是可以理解的。
2.应试家庭
这种家庭,所有的成员,整个生活都围着孩子的考试分数转,家庭失去了主体性,成了学校的附庸,大家都成了分数的奴隶,生活极其枯燥,几乎没有其他乐趣。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确实是一场灾难,孩子小时候无力反抗,长大了忍无可忍,就可能出走。他会发现,出走之后父母果然对他做了让步,他的“罢工”胜利了。尝到了甜头,他以后就可能不断出走。
3.矛盾家庭
夫妻不和,经常吵架闹离婚,或者婆媳关系非常紧张,或者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经常争执不休,孩子生活在矛盾的夹缝中,也是很痛苦的。弄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可能离家出走。
4.物质家庭
这种家庭充满了追求吃喝玩乐的物欲氛围,有的属于富裕家庭,有的并不富裕,打肿脸充胖子也要摆阔。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满脑子都是虚荣心,满心都是和别人攀比享受,对学习自然不感兴趣,一旦学习失去信心,又受到外部诱惑(比如有人告诉他能挣大钱)就完全可能弃学离家去“闯世界”。
5.溺爱家庭
这种家庭的家长本身价值观念并没有大问题,他们不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把孩子培养成只会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这里起作用的就是溺爱。家长还有一种想法,想用尽可能满足孩子一切物质要求来换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学习积极性没换来,孩子吃喝玩乐倒成了内行。孩子的物欲和消费欲膨胀起来是非常迅速的、没有止境的,家长给多少钱也不够用。为了满足需要,他们就可能离家出走,去找歪门邪道。
6.****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家长控制和占满了孩子的几乎全部业余时间和空间,孩子完全没有自主权,个性得不到发展,爱好没人理睬,不能****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一切都得听从家长安排。这种孩子一旦长大,就可能反抗,离家出走,摆脱家长的“殖民统治”。
7.成绩虽好而极度厌倦
有些孩子成绩很好,表现也不错,却突然离家出走了,有一种可能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要求过高了,孩子胆小,或者历来听话,努着劲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愿望,其实心里很不愿意,活得像演戏一样。终于有一天疲倦、厌烦到了极点,戏演不下去了,于是卸妆跑出去了。
8.人际关系不好
孩子也可能因为人际关系过分紧张无法解决而离家出走。师生关系很不好,老师对学生有成见,总是挑学生的毛病,甚至冤枉学生,这种事情也是有的。如果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和教师保持一致(他以为这是配合老师工作),孩子无计可施,每日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之中,冲动起来,也可能离家出走。
9.学习长时间受挫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上不去,教师经常向家长告状,家长于是经常给孩子加压,责骂惩罚,唠叨不已,却没有给孩子具体指导。孩子觉得回天无力,彻底失去信心,为了避免眼前的痛苦,就可能出走。
有关部门做了一项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3个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而且他们想要离家出走的原因也是各式各样的。可见,青少年产生这样的念头是比较普遍的。但青少年离家出走绝不是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好办法,不仅如此,离家出走还会带给自己一些不良的后果,比如被诱骗、因无法生活而去抢劫,等等。
如果男孩有了要离家出走的念头,试一试下面的办法,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首先,自己要冷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想离家出走的,不要贸然行动。大部分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想法都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因某些原因而觉得压抑、烦恼、痛苦而选择出走,等自己情绪平稳过后,就会觉得自己想离家出走的想法很幼稚。
其次,想一想自己离开家以后会面临哪些困难,比如没有睡觉的地方,只能露宿街头;没有吃的东西,总得饿肚子,还可能受到坏人的伤害,或者被坏人引诱去偷东西、被坏人欺骗,等等。想到这些不利的后果,离家出走的念头就容易打消了。
最后,要努力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青春期男孩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一遇到烦恼、受到委屈、遭到困难就选择离家出走,这显然是一种很不成熟的孩子气的表现。因而,男孩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想一想通过哪些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比如和父母、老师好好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赌气离家出走。
男孩要学会用逐渐成熟的理智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感情冲动式的离家出走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不要成为顺手牵羊的小偷
偷窃,是指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它是一种最常见的为人们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天,16岁的陈豪在学校附近一家新开的超市里闲逛。由于是中午休息时间,超市里顾客稀少,几个营业员也凑在一起闲聊。陈豪走到一个货架前,发现了一个很新潮的电子游戏机,这是他曾经盼望拥有的。此时,他四下里望了望,发现没有营业员注意他,就迅速地将电子游戏机放进了自己的衣兜里。
然后,陈豪内心紧张、外表却装作很镇静的样子准备离开超市,门口的营业员发现他手里没有东西就没再理他。第一次偷窃得手让陈豪异常兴奋,此后他就三天两头地去光顾这家超市,伺机寻找再次偷窃的机会。
几次来超市都不买东西,陈豪的行为引起了营业员的警觉,他们开始怀疑前几天丢失的电子游戏机就是他偷的,但没有找到证据。因此这次,超市里安装了摄像头。
有一天,陈豪又来到了超市,他趁人不注意把一个电动刮胡刀和一台复读机揣进了怀里。他正要离开时,营业员走了过来,要求他把偷的东西交出来。陈豪并不知道,他的行为被守在一台电脑前的超市工作人员看得清清楚楚。在几名工作人员的审问、威胁下,陈豪还将前几天偷电子游戏机的事也招了。最后,超市负责人打电话给陈豪的母亲,要求他们交上1000元的罚款才同意将陈豪放走。
在青少年的各种行为中,偷窃是一种常见的、不容忽视的不良行为。虽然许多青少年偷窃都是小偷小摸,但偷窃行为是严重的,已经构成了犯罪。“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青少年放纵自己去偷窃,就容易使自己发展成为盗窃犯、抢劫犯。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的盗窃犯、抢劫犯在青少年时也往往都有偷窃的经历,许多盗窃犯在铁窗下忏悔时,往往会想到青少年时代的偷窃劣迹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
青少年偷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青少年缺钱、缺某种生活用品但自己又无法得到,就通过偷窃来获得;有的青少年偷窃觉得这种行为很刺激;有的青少年是受坏人教唆、受同伴影响而去偷窃。偷窃也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行为,青少年最初偷窃成功时,容易有一种胜利的快感,他会在这种快感的支持下继续偷窃,直至最后被抓住。有的青少年会在外界情景的诱惑下进行偷窃,比如有的男孩走过一家商店,见许多人正在选购旅游鞋,他发现秩序混乱,有机可乘,就在占便宜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偷了一双自己喜欢的旅游鞋。
我们可以从动机角度把偷拿他人钱物的毛病分成以下类型:
1.不良习惯型
这种孩子的特点是,别人的东西乱抓,自己的东西丢了也不知道。常常会有学生到老师那里“报案”,说是有人偷了他的东西了,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指明嫌疑人,但很快东西就找到了,原来是他自己乱丢乱放造成的。
许多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娇惯,没有养成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得有条有理的良好习惯,乱摆乱放,用罢不知收拾,也没有保护自己东西的主权意识。看见别人东西好,就想据为己有,完全自我中心。许多独生子女也没有自己丢了东西要负责任的意识,这是因为他们从小丢了东西家长不让他们负责,丢了就再买一个。在学校丢了东西自己不想负责,又心疼,只好报案。
2.心理型
这种孩子偷拿人家财物,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有的孩子会因为同学不爱理他而偷拿人家钱物,有的孩子会因为人家说他一句伤自尊心的话而偷拿人家钱物,有的孩子会因为忌妒人家的学习成绩好而偷拿人家心爱的东西来解恨,有的孩子会因为口角或打架吃亏而采用偷拿钱物的办法来报复,等等。
3.品德型
这种孩子偷拿钱物,主要是品德问题。他们的价值观不正确,以占别人便宜为乐,以不劳而获为本领,甚至认为偷是一种正常的生存方式,就好像一种职业。这种孩子偷拿钱物的一般特点是:有前科,屡教难改;羞耻感较少或很少;作案手段比较高明,有一些反侦察能力;不拿出证据死不承认。还有一个特点是,他们往往认为天下所有的人其实都偷东西或想偷东西,只不过自己最倒霉,恰巧被抓住了而已。这说明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认了自己“小偷”的身份了,把别人也抹黑,只是为了减轻一点自己的心理压力。
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青少年面对诱惑时,可以说根本不会产生偷窃的邪念。偷窃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有害无利的,不但使别人受到财产、钱物以及精神的损失,还会使自己受到身心的伤害、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男孩要不断提高自己良好的品质,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偷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