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佛教
15073500000001

第1章 苯教(1)

一、苯教的名称、派系

苯教是西藏固有的宗教,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过外来宗教的影响。苯教的历史扑朔迷离,神话与历史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其本来面目难得一睹。

苯教是苯波教的简称,苯波即指这种宗教的教职人员。苯教中又把苯解释为法,即一种宗教的学说,具有教法、教理之义,苯与佛法之法类似。

就苯教的早期形态而言,属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的信仰——萨满教具有共同的特征,学术界往往把早期苯教视为与萨满教同一类型的宗教。

苯教自身(主要是后期苯教对苯教的划分)将苯教分为原始苯教和因果苯教两大类。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宗教源流镜史》中将苯教分为三派:

1.笃苯(brdol—bon)

从吐蕃第一代赞普至第二十六代赞普之间为笃苯时期,又名为”因苯黑水派”。主要以祭祀鬼神为主,并无学说教理。

2.洽苯(vkhyar—bon)

吐蕃止贡赞普时期,从克什米尔、勃律、象雄请来了三位苯教大师。”其一人则行使巫觋之术,修火神法,骑于鼓上游行虚空,开取秘藏,鸟羽截铁,示现诸种法力。其一人则以色线、神言、牲血等

而为占卜,以决祸休咎。其一人则善为死者除煞,精通各种巫觋之术。”④

3.觉苯(bsgyur-bon)

字面意思是翻译之苯教,赤松德赞时期,大力弘扬佛教,禁止苯教,部分苯教师开始将佛经篡改为苯教经典。觉苯即苯教所说的果苯教,又称为白苯教。

上述三派中,笃苯属于原始宗教,而洽苯亦有原始宗教的内容,但比笃苯有所发展,”此后始有苯教之见可说,据云洽苯乃融混外道大自在天派而成者”②。约在止贡赞普时期,吐蕃地区的宗教就比较复杂了,已经受到了境外宗教的影响,印度、伊朗的一些宗教(拜火教、摩尼教)有可能传入吐蕃,苯教的一些创世神话中含有类似拜火教的二元论学说。但是,我们并不了解有关的具体历史内容,只能做捕风捉影式的推断。

一般的佛教史书中,将佛教传入吐蕃前的宗教统称为苯教。因此苯教是一个泛称,泛指雪域高原上的原始宗教。

二、原始苯教

早期苯教具有原始宗教的所有特征,相信万物有灵,相信一切自然现象的背后有超自然的力量在操控,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乃是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都是有灵气的,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这种宗教的形成发展,不知经历了多少时代,可以说笨教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

1.原始苯教的神灵

原始苯教既然相信万物有灵,自然其鬼神的数量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混沌中的精灵鬼怪,走向了职能神,而各司其职。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苯教神灵,都有一定的职能和权限,但其分工没有古代罗马或印度的宗教那样细。苯教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最高的统一的主神,神灵之间的隶属关系是不明确的。后来苯教的自然进程受佛教的冲击而中断了。

原始苯教把世界分成三个部分,即天、地和地下。三界有各自的神灵,均比人类显得强大而有力,成为人们崇拜、祈求的对象。

天神,苯教将天界分为十三层,有各种天神居住在那里。传说中吐蕃的第一位赞普是顺天梯降临人间的,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世系表》云”天神之子作人间之主,后又为人们目睹,直接重返天宫”③。《唐蕃会盟碑》云:”神圣赞普鹘提悉补野,自天地浑成,入主人间,为大蕃之首领。”④糖代杜佑的《通典》亦云:”始祖赞普自言天神所生,号鹘提悉补野,因以为姓。”⑤赞普来自于天神的观念是十分古老的,它是在苯教崇奉天神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佛教史书中也把它视为是苯教的说法。吐蕃的赞普们在重要的文书中都要提到他们是神的后代,以此来显示他们血统的高贵,起到强化吐蕃王权统治的作用。西藏一些著名的家族,如萨迦昆氏、帕竹朗氏等均宣称他们最早的祖先来自天庭,大加标榜他们是天神的后裔。

地上的神很多,主要有念神(gnyan)和赞神(btsan)。念字大致有三层含义:盘羊;一种疾病;凶暴。念神住在高山上,有时被描绘成住在半空中。苯教认为几乎所有的山上都有山神居住,有大有小。如念青唐古拉,即大念神唐古拉之意。”赞”的字面意思是厉害、强大。从流传至今的有关赞神的传说看,厉鬼为赞。藏族传统认为极度怨恨中死去的人,其鬼魂易变为赞,”死亦为鬼雄”。赞的居住地在红色的山崖上,赞的形色也是红色。

地下的神主要是鲁(klu),又音译为龙。鲁类似于印度佛教经典中的那伽(汉译佛经中”那伽”译为”龙”,而藏译佛经中”那伽”译为”鲁”),生活在水中或地底下,蛇、蛙、鱼类皆属鲁神系统。后期苯教经典中的鲁神形象有多种,一般情况下,多是由人的身体和各种动物的头部组合而成,但皆有蛇尾。鲁神的起源,可能与原始的蛇崇拜有关。

除了这些神灵外,还有灶神、阳神、各种战神、祖先保护神等,其神灵体系极为庞杂。

早期的苯教没有至上神,所有神灵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彼此不相统属。

原始苯教认为地方的安宁、人畜的兴旺、战争的胜利、风调雨顺都与这些神灵有关,神灵是各种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原始时代的神灵,其性情善恶不定,一种神灵兼具善恶两面性,容易暴怒,而降灾难给人类。原始苯教通过各种巫术,尤其是特定的祭祀仪轨,同神灵之间交流,安慰神灵,让神灵遵从人类的意愿,为人类服务。祭祀和巫术是原始苯教向鬼神施加影响,甚至操控鬼神意志的主要手段。对神灵的祭祀仪轨及巫术等宗教实践,在早期社会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它为人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提供了信心。

2.苯波师和祭祀活动

苯教的神职人员除称为苯波以外,还称为”辛”(gshin),有时”苯”和”辛”是有所区分的,有时”苯辛”合用。这符合原始宗教的事实,早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高度组织化的苯教,对巫师、祭师等神职人员就有了多种称呼。还有天苯波、地苯波、大苯波、神苯波等名称。苯波师之划分,也可了解原始苯教的特色。正如土观大师所说:”唯下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之法而已。”

苯波师是神灵世界和人世间的沟通者,被认为拥有神秘的力量和超人的能力,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享有很高的社会荣耀和特殊权益。也许在更早的时期(吐蕃统一以前),他们本身既是祭司,又是部落的首领。

在吐蕃社会中,从聂赤赞普起,一直到朗达玛时期,其间苯教虽经受过几次挫折,但苯教在社会上一直拥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赤松德赞以前,无论政治、军事活动,还是文化传播、宗教礼仪,苯波师无不参与,他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聂赤赞普及其以后的二十六代赞普是用苯波师来协助管理军政事务的,每位赞普有自己的苯波师,称为”格苯”(sku—bon),可译为”御前苯教师”;又称”敦那段”(mdun—na—vdon),可译为”侍讲”。这些御前苯教师作为赞普的宗教顾问,参与吐蕃王朝许多决策性的事务,扮演着高级参谋的角色。每当有军事行动时,必由苯波师来占卜,提供决策依据。各个部落的传说故事(包括创世神话、先祖传说)、历代祖先世系(部落首领世系)、部落的历史等多由苯波师历代相传,而宗教礼仪则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关。吐蕃简牍、汉文史书等文献中的记述显示,赤松德赞以后苯教文化在吐蕃社会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新疆米兰出土的吐蕃简牍中,有不少吐蕃军队宗教生活的记述,真实反映了苯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有关苯教祭祀活动的简牍较多,祭祀供奉的对象有男女守护神、地方神、乡神、女神、地方女神、小罗布之男女守护神、地方赞神等。神职人员的名称有苯波、苯教主、勾辛等。

提到的祭品有”赎身供品食子”、圆饼、发面饼、煨桑树枝、旗杆、新麦、酒、良种公山羊、糌耙、酥油、带彩缯之箭、药、珊瑚、松耳石、青稞、金币、丝绸、羊右腿等。如载:”……祭神用良种公山羊一只,饮用酒一扁壶,摆设酒一扁壶,糌耙一升,酥油一两,煨桑树枝一根,带彩缯之箭一支。”⑥

简牍中记述的苯教与我们所判断的早期苯教或原始苯教是相吻合的,同样反映了神灵众多、祭祀万能的特征。公山羊作为祭品看,血祭仍十分流行。原始苯教常以动物为祭品来取悦于神灵,并以此表达对神的敬畏感。东噶先生在《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引《空行益西措嘉传》的资料,叙述了苯教以动物祭祀的情况:”这一派在每年秋季时,举行所谓‘夏波如江’,即在同一时辰各拦腰宰杀千只牝鹿,以血肉进行祭祀;冬季时举行所谓苯神血祭,即在同一时辰各拦腰宰杀牦牛和山羊、绵羊等雄性牲畜各三千头(只)和雌牦牛、绵羊、山羊等雌性牲畜各一千头(只)左右,活活断其肢,取其血肉进行祭祀;春季时举行所谓‘牝鹿施’即宰杀四只无角鹿(牝鹿),取其血肉祭祀,夏季时举行所谓‘苯教法师煨桑’,以焚烧树枝和禾穗煨桑祭祀。”⑦显见吐蕃时代的苯教,十分注重祭祀,通过祭祀与神沟通。但是这里所用动物的数量巨大,这似乎是一种夸张性的记述,以暴露苯教杀生无度的落后性。

《旧唐书·吐蕃传》对吐蕃的祭祀亦有所载:

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猕猴,先折其足而杀

之,继裂其肠而屠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

云:”若心迁变,怀奸反覆,神明鉴之,同于羊狗。”三年一

大盟,夜于坛蝉之上与众陈设肴馔,杀犬马牛驴以为牲,

咒日:”尔等成须同心戮力,共保我家,惟天神地祗,共知

尔志。有负此盟。使尔身体屠裂,同于此牲。⑧

这里”先折其足而杀之”的记载与前引藏文资料中的说法相同。羊、狗、猕猴、犬、马、牛、驴均为牺牲,可见苯教的祭品既有饲养的动物,又有野生动物,无所不包。而《旧唐书》中有关神灵的记述,也完全显示了早期苯教所具有的原始自然崇拜特性。

据《旧唐书·吐蕃传》载:”肃宗元年建寅月甲辰,吐蕃遣使来朝请和,敕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等于中书设宴。将诣光宅寺为盟誓,使者云:蕃法盟誓,取三牲血歃之,无向佛寺之事,请明日须于鸿胪寺歃血,以申蕃戎之礼。”⑨唐肃宗在位时间是公元757—761年间,吐蕃正是赤松德赞时期,此时佛教虽在吐蕃得到传播,但盟誓时仍沿用着传统的形式。到吐蕃末年赤热巴巾时期与唐朝举行会盟时,仍有”歃血”之举,只是吐蕃的僧相钵阐布不歃,而在佛像前饮郁金水,重新盟誓一次。这时的盟誓仪式中虽然有了佛教的礼仪,但仍以传统的盟誓方式为主。赤热巴巾时期,吐蕃大兴佛教,佛教在佛苯斗争中取得胜利,但苯教习俗积淀于民族文化的深层,仍延续不断。

吐蕃的简牍中还记述有苯教的占卜活动,主要用羊肩胛骨来占卜,有些卜辞还直接书写于卜骨上。另有用兵器占卜等。

敦煌吐蕃文献中也有苯教文书,包括占卜、丧葬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吐蕃时代,苯教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三、果苯教

苯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冲击。吐蕃时期佛教大规模传播,必然触及苯教的社会地位,引发了佛苯之间的斗争和矛盾,而吐蕃王室对佛教的积极支持,使苯教在这场斗争中处于劣势。赤松德赞时期,佛苯矛盾最为尖锐,赞普宣布支持佛教,要苯波师皈依佛教,或者放弃宗教职业做普通的平民,不然要流放外地。苯教史称这段时期为灭法期,苯教遭受了重创。许多恪守传统的苯波师面对危机,开始了对苯教的全面改革,援佛入苯,篡改、改写佛教经典,使苯教成为一种精致的宗教。它有了自己的教主,传承的祖师,寺院组织,宗教圣典,较为完备的显密理论和修炼方法,从原始宗教中脱胎换骨成具有理论形态的宗教。佛教称这种苯教为白苯教,苯教自称果苯教。但它们仍标榜自己的独特性,不承认对佛教的克隆。

后期的苯教是佛苯之间的结合,但又延续了原始宗教的许多内涵,也包括早期受到的伊朗宗教的影响。因此,后期苯教的确有其自身的特色。

1.苯教的教主顿巴辛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