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步骤”
(1)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并掌握对超出心理咨询工作范围问题的处理方法。
(2)掌握各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与相关技术。
(3)在获得各种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违法行为人的初步印象。
对违法行为人员的初步诊断是指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初诊后,在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确定其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即能否对违法行为人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
单元一 形成初步印象
一、确定造成违法行为人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对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寻找造成违法行为人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心理咨询师在初诊后,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获得了各种相关临床资料。咨询师应学会对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印证和比较,以确定造成违法行为人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一)操作步骤
(1)分类整理搜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整理不同途径获得的临床资料:主诉、家属报告、管教干警报告、摄入性谈话、临床观察、心理测验等。然后进行资料纵向比较,验证可靠性。对资料来源可靠性予以说明,不是咨询师本人提供的资料,要对其可靠性进行认真整理和鉴别;对一些其他心理咨询师转介而来的资料,也要进一步核实。最后分析临床症状与相关因素的联系:主症状、主因。
(2)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各类与临床表现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3)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找到的关键点应具备以下两点内涵:与多数临床表现相关。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持久地存在着,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本身性质不变。
“案例”
张某,女,25岁。自述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常常因为别人的只言片语而好几天心里都不舒服。近几天,由于和某个同区行为人之间发生了一点小摩擦,所以向好几位朋友倾诉。结果,有一位对她说:“受了点委屈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都说一遍。”她听了更加苦闷,感到周围人都不理解她,不想出工,对工作和生活没兴趣。感觉别人和她关系都不好,总受人歧视,受人欺负。因此觉得活着没意思,前来咨询。
心理测量:EPQ,内向不稳定型个性倾向。
管教干警和同犯报告:均与主诉一致。
上述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案例,可将上述介绍的内容按照临床表现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类比较和分析,以找出行为人全部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注意事项
(1)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2)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二、对违法行为人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初步印象是指心理咨询人员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对违法行为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的大致判断。
(1)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违法行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的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留下后遗症,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是,虽然也有人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做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的影响,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所以精神活动具有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较大,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6)心理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会产生极大波动,行为也会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和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即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的。它们都具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时难以察觉罢了。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生活事件或者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评估过高,一种是评估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者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估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他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这种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度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都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2)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行为人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依据行为人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一般有以下四个原则:应有指向性。比如,行为人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性探索性量表(如SCL-90),可以查找两年以来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或是否有应激的叠加效应发生,等等。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当临床表现超出心理问题常规表现时,若怀疑有精神疾病,可使用MMPI;若觉得智力有问题时,可用智力量表;若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等等。
总之,在心理诊断中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围绕已形成的初步印象或行为人的某些特殊表现来选用。
使用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不得乱用心理测量: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的随意使用;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片面给出诊断结果和制定矫治措施;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信度和效度)以及常模的时限便在临床上使用;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对数据和结果进行主观解释;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实施心理测验:不理解各种心理测验本身独有的功能,抛弃摄入性会谈、调查和观察法,将各种测验工具一齐实施,以求从中寻找可能的临床线索;只为了经济利益而大量地、目的性不强地使用心理测验,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3)完成上述工作后,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详见单元三)。
三、注意事项
(1)心理诊断中,避免“贴标签”,应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2)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
单元二 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一、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界定
目前,我国从事违法行为人心理矫治工作的人员多是具备了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因此有必要明确咨询师的工作范围。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理症状的诊断分类。心理症状是一个连续体,两端是心理健康与严重的精神障碍,各种不同的心理症状分处连续体的不同位置。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心理正常,包括健康、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人群。
心理咨询师主要的工作包括:
(1)从行为人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取有关行为人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
(2)对行为人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
(3)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对行为人作出心理诊断,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
二、使用“病与非病”的三条原则判断违法行为人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
判断行为人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如下: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幻觉、妄想、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均可认为背离此原则,判断为心理异常。这是因为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统一性)。在精神病学临床上,把这个标准运用为“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违法行为人员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自我认知同一性原则的丧失。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知、情、意等部分,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性,如果失去了,就说明有问题,比如说一个人遇到痛苦的事,却有快乐的反应。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在成长道路上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也说明有问题。比如说一个用钱很节省的人突然挥金如土。
一般情况下,违法行为人背离三原则中的任何一条均可判断为该行为人精神异常。
三、根据行为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定性
有些异常心理行为很典型,因而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案例”
“典型症状诊断”案例
李某,女,34岁,广东佛山人,小学文化。
李某讲述,自吸毒后,无所事事,经常留在家中做家务,只要看到家中有脏的地方都要马上擦拭,床单三四天换一次,洗澡也花费较长时间。自入监以来,情况更加严重,每次洗澡都要洗一个小时以上,并且每次都要按照自己定下的顺序和次数,才能认为已洗干净。因此常影响到小组其他人的作息,有时候自己想洗快点,结果总觉得自己洗不干净,全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休息和劳动,为此只好选择放弃。同时,李某的贴身衣物特别是床,只要有人接触过,都觉得脏,过后都是用毛巾擦拭几次才罢休。尽管如此,李某每天晚上睡觉前还是要用毛巾擦几遍床席才能安然入睡,不然就会认为每天有很多脏的东西,如灰尘等,会粘到床上,很不舒服,整晚难以入睡。
这是一例强迫症。
四、从行为人的求医行为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患有“神经症”的行为人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因此会主动求医,而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动求医。
“案例”
“辨识求医行为诊断”案例
2008年4月23日,一名黑龙江女子在桂林市中山南路街头突然出现“被害妄想症”,她闯进一家航空售票处多次拨打110和120求救。警察和医生来到现场后,她也不停下来,现场的警察和医生只好将其送往桂林市福利医院。
记者看见,医护人员问该女子哪里不舒服。见有人靠近,她神色紧张地问医生是干什么的。医生对她说:“我们是医生。”而该女子却瞪大眼睛说:“医生穿白衣服,你们怎么穿着蓝衣服?”医生和护士越靠近她,她的情绪就越激动,怎么都不肯跟医生走。僵持10多分钟后,她又拿起售票处的电话报警。短短半小时,该女子拨打了十多次120和110.
上午10时20分,辖区南门派出所两名民警赶到了现场,该女子还是不停地拨打报警电话。为了制止她的行为,民警和医生协商后,叫售票处员工悄悄扯掉电话线,不料,该女子大喊:“你们拔了我的电话线,你们都是坏人。”说完,提起旅行包就往外冲。
民警、医生和航空售票处的员工担心该女子发生意外,一起将其紧紧抓住,而后送上去桂林市福利医院的车。据该院潘医生介绍,该女子姓尹,今年25岁,黑龙江人。从她模糊不清的描述中了解到,她可能是来桂林打工的。经检查发现,她患有“被害妄想症”。
本例中行为人的表现属严重被害妄想症,是重性精神病的典型症状,但本人对于自己的症状毫无“自知力”,不主动求医,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是通过心理咨询能解决的,应该请精神科专家处理。
五、从行为人对症状的自知程度对症状进行定性分析
(1)心理问题:有自知力;
(2)神经症:有自知力;
(3)重性精神病:无自知力。
“案例”
甄别求助者对症状是否“自知”案例
罗玉凤,80后,重庆人,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上海某超市工作,月收入千余元。2009年11月,罗玉凤在上海陆家嘴发放1300份征婚传单,列了七个征婚条件征婚。要求对方必须为北大或清华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身高1.76米到1.83米。
关于罗玉凤自称“9岁博览群书”的说法,其母王云(化名)说孩子“在吹牛”,王云自己对女儿征婚的事情实在不理解:“她之前没有受过啥刺激,咋就变成这样了呢?”
罗玉凤雷人语录:
爱因斯坦绝对没我聪明,他发明电灯的嘛!
以我的智商和以我的能力的话,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之内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过我。
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还有《故事会》。很多人都说我漂亮。我也知道我漂亮。
如此征婚,“凤姐”自知力可能有问题。
因为发征婚传单,罗玉凤成了红人,甚至被网友们称为“凤姐”。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她的名字,按一下回车键,就会搜索到网友们整理的“凤姐”雷人语录。
六、超出范围问题的处理
在心理咨询中发现行为人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他专科。
具体来说,心理咨询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心理危机干预
违法行为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创伤和打击,如环境的巨大变化,人际关系的恶化,理想、目标和事业的丧失,亲人的意外死亡等导致急剧的精神崩溃时采取的心理咨询。
2.生活问题咨询
包括适应不良,学习困难,恋爱、婚姻、家庭及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酒和药物依赖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身心疾病咨询
许多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均与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可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从而解除心理压力,以防止行为人躯体疾病加剧。
4.精神障碍咨询
如患神经症、人格改变及其他精神障碍者,可就有关药物治疗、社会功能康复、婚姻与生育等问题征求医生的意见。
5.其他心理卫生问题咨询
一般而言,诊断为心理异常的个案已超出了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一般的作法是将其转介至医院精神科进行治疗。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清楚地知道有些违法行为人的问题即使与心理有关,但也不是心理咨询所能解决的,对此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包揽一切。
单元三 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把握一般心理问题的主导症状
行为人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主导症状可能具有诊断或鉴别诊断的意义。
(二)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可定义为:“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案例”
一般资料:陈××,男,21岁,初中毕业,兄弟姐妹四人,自己排行老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妹。陈××自幼身体很好,无重大疾病史,身高约1.6米,体形偏瘦小,但精神很好,入所前和父亲同住。家庭教育方式为父亲粗暴且缺乏母爱。家族无精神病史。
违法行为人主诉:幼时因父亲是退伍军人,在外地上班,父母长期两地分居,而我则和母亲同住在乡下,父母感情不是很好。在刚记事时,母亲就和别人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后和父亲离婚,而我也随父亲到了扬州上学。父亲脾气不是很好,经常发火,与我几乎没有交流。上小学时我的成绩一直很好,而且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好孩子。但到初二时,成绩开始下降,并开始与人打架。当时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但自己从不和他们讲家里的事,认为这是很丢人的事,即家丑不可外扬。即使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不是自己忍着就是在自己住的地方狠狠地写字,借以排解,从不和任何人说,心里觉得特别压抑。后来玩了摩托车,感觉特别过瘾。初中毕业后,待业在家,当时曾和哥哥一起做过一件事,但当时不知是犯法的事,知道时已经太晚了。当时我才16岁,还没有成年,所以被判了缓刑。后来去学做厨师,感觉很好,收入也很高,自己很是满意,和父亲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但在一次酒后,由于自己的好奇而犯了罪,才导致如今的状况。
其实我也很想好好学习,但因当时的情况,心里总是想着家里的事,感觉压力很大,当时父亲也没有很好地与我交流,他有什么不如意的就骂我,自己老是想着母亲能否回来,一家人能否团团圆圆的。入所后很担心父亲,他一直没来探视过我,没有他的任何消息,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他的身体不是很好(眼中噙着泪水)。最近十几天来总有种看到小动物就想把它杀死的感觉,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有时还会去想,感觉这样不好,是不是有心理上的毛病了?
咨询师观察:
由于行为人是正劳动教养的违法行为人,因而神情严肃,坐姿拘谨,语音低沉,对自己以往的言行甚感后悔,特别是提到对父亲的担忧时,两眼充满了泪水。对家的团聚温馨充满了向往,话语中尽是对母爱的渴望。对解除劳动教养后的生活虽说已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依然是顾虑重重,对未来的生活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但对这次的咨询充满了希望,眼神中尽是热切的渴望。目前他急于想了解父亲的情况,主诉结束后,对咨询师充满期待,求助愿望强烈。
评估与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违法行为人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没有幻觉、妄想等症状,因而可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违法行为人出现后悔、悲观、失望、忧郁等的情绪症状,体验着不同的痛苦;从严重程度上看,该违法行为人的反应较重,但没有泛化,并未严重影响其在狱中生活的功能;从病程标准来看,只是最近十几天;从除外标准来看,该求助者的问题不是十分严重,且时间不是很长,心理冲突也是由现实引起的,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判断,可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
一般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针对这些对象时也有较好的效果。
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操作步骤
(1)分析行为人是否经历过强烈的现实刺激。
(2)分析行为人的内心冲突所具有的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行为人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分析行为人的心理问题是否有气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5)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相区别。
(二)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需满足如下条件:
(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会使行为人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愤怒、悲哀,等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段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综上,“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案例”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违法行为人王某,男,33岁,初中文化,已婚。父亲患肺癌去世,母亲健在,家庭贫困,其妻在娘家居住。
(二)个人成长资料
行为人的父亲脾气暴躁,稍不顺心,便拿孩子出气,因此行为人幼年时经常挨父亲的打,母亲性格柔弱,对父亲的行为不敢制止。小学期间,行为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喜欢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追求完美的个性。升初中后,学习成绩优异,担任班干部,但是父亲从不因此表扬或鼓励行为人,而是觉得读书没有用处,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行为人辍学在家,只有弟弟妹妹仍在念书。行为人对父亲很不理解,甚至有怨言,认为自己不能继续读书,是父亲的责任,是父亲无能的表现。有一次与父亲发生争吵后,赌气离家出走,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过了半个月不得不回家,在父母的打骂声中,行为人对父亲的怨恨升级。
行为人在社会上混了几年后,结交了一个女朋友,两人关系很好,准备谈论婚事。女方父母反对女儿与其交往,认为他家庭条件不好,学历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行为人深受打击,认为是父亲反对他读书,才落到被人看不起的地步。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女友也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与其继续交往,恋爱一年后结婚。为养家糊口,行为人决心南下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钱赚得少且非常辛苦,因不想一事无成,更不想被女方家看不起,在金钱的诱惑下,与几个老乡多次参与团伙诈骗。案发后接受劳动教养。
(三)精神状态
行为人五官端正,衣着整洁,面带愁容,能言语清晰地回答咨询师的问题,行为人感到悔恨、焦虑、紧张、忧心忡忡。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四)身体状况
行为人无精神病家族史及相关躯体疾病病史。最近一段时间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在劳教所医院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五)社会功能
行为人学习兴趣减退,“三课”学习精力不集中,劳动质量差、效率低。完不成生产任务,觉得其他学员和警官都看不起他,影响了改造生活。行为人做了SCL—90、SAS、SDS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有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主诉
近三个多月,心情烦躁,不愿与人交往,对学习劳动没有兴趣。
(二)个人陈述
刚入所的时候,父母都来看我了,但是此后过了好久都没有来过了,后来有一次,弟弟带母亲来看我时,说父亲是被我气死的,母亲也一直哭,我才知道父亲得了肺癌去世了。我虽然恨父亲没有让我读书,但并不愿他死,想到父亲劳碌一生,都没有享过福,肯定是我不争气。如果我在家,如果我有钱,父亲就不会死,如果我没有进来,就能看到父亲最后一面,想到这里我就特别难受(哭泣)。
自己也是命苦,小时候家里穷,没钱让我读到高中,我那时成绩很好,考大学应该没有问题;就是因为没有上过大学,后来女方家里嫌弃我,不让我们交往;好不容易结婚了,不想她在村里抬不起头,我想多赚点钱,结果出了这事;现在都三十多岁了也没有一儿半女的,妻子一个人在家里,都不知道她怎么过的。出事以后,她就没有来过,上次给我写过一封信,说是回娘家去住了,我感觉她没有以前那么关心我了,信连一页纸都没有写满,不知道是不是还生我的气,肯定是她娘家人不让她来,我们肯定要离婚了。我是想让她过上好日子,才这样的,她却不理我。早知道这样就不出去打工了,现在说不定孩子都有了,父亲也许就不会死了。
白天劳动,时间还过得快些,到了晚上想到这些就觉得很累,晚上很难睡着,也不想和别人说这些,谁会真的愿意听我唠叨呢,警官也忙,根本不会管我的家事。只是劳动任务完成不了,老是出错,警官批评我,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我,还有很长时间才能出去,一切都完了。我越想越难受,你能帮帮我吗?
三、资料可靠性认证(一)管教民警反映
入所以来,行为人能够认罪服法,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完成各项劳动任务。自从上次其家人来接见时,告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出现目前的状况,妻子也从来没有看过他,现在他整天胡思乱想,情绪低落,常哭,白天精力差,完不成劳动任务,这种情况估计有三个多月了。据她母亲反映,他父亲查出病情到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急性发作,错过了治疗的机会。
(二)同管区学员反映
行为人睡不好觉,不喜欢与人接触,问他什么总说我们不懂,说我们时间短,他时间长。上次说到一个学员的妻子和该学员闹离婚,他听后很敏感,总说他的妻子也要和他离婚,整天唉声叹气,晚上睡觉还哭。
(三)咨询师观察
交谈时,行为人情绪低落,说到伤心处会哭,反复诉说自己对不起家人,痛恨自己。其自知力完整,内心体验与现实一致,无感知觉异常,无逻辑思维混乱。
咨询师观察、管教民警介绍、同管区学员介绍和心理测验结果,与行为人自己陈述的情况十分相符,证明以上资料具有可靠性。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
该行为人因父亲去世和担心妻子提出离婚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良情绪表现为学习、劳动兴趣减退,效率下降,说明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有良好的自知力和求医愿望,其表现也符合个性特点。根据郭念锋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判断,属于心理咨询范畴。
(二)病因分析
1.生物性原因
行为人为男性,33岁,经劳教所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
2.社会性原因
(1)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因经济原因不能上高中。
(2)负性生活事件:辍学、父亲过世、妻子不来接见。
(3)行为人在劳教所人际关系不佳,因其太敏感,周围其他学员都不愿与之交往。
(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与关注,缺乏正确引导。
3.心理性原因
(1)行为人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自己没用,是自己毁了整个家庭,害死父亲,没能孝敬父母,不能照顾妻子,内心充满了后悔感和内疚感(过分概括化)。且头脑中产武断的不良后果的假设(觉得妻子不来看他肯定是与他要离婚),进一步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糟糕至极)。
(2)对现实问题的错误理解和评价,认为自己的违法行为都是为了妻子,而妻子没来接见,对她有怨言(绝对化要求)。
(3)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自己对家中所发生的困难无能为力而产生痛苦,一直无法摆脱。
(三)诊断与诊断依据
1.诊断结果
严重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主要心理症状:有内心的冲突、焦虑、抑郁、烦躁、痛苦、后悔、担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兴趣下降、自我评价低等。
(2)主要躯体症状:入睡难,食欲下降。
(3)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如劳动教养,且时间较长;父亲在其劳动教养期间去世,兄弟责怪他父亲是被他气死的;妻子长期不来接见,等等。
(4)精神痛苦程度:内心十分痛苦,都由于现实性冲突引起。
(5)病程:症状持续3个月不到半年。
(6)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行为人的症状影响了社会功能,出现泛化和回避。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劳动总是出错,不愿和他人交往。
(7)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
(8)心理测试结果支持本诊断。
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诊断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特点:
(1)心理冲突开始变形:冲突与现实处境无关,冲突无道德性质。
(2)持续时间较长。
(3)泛化严重:无关、类似的刺激开始引起症状反应。
(4)社会功能中度受损。
(5)许又新评分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