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步骤”
(1)家庭暴力个案心理辅导。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对象的心理辅导。确定辅导的具体步骤、辅导的方案与阶段、辅导的基本技巧、受虐者的辅导以及施暴者的辅导。
(2)家庭暴力团体心理辅导。确立团体辅导目标、了解团体辅导程序、制订团体辅导方案。
单元一 个案心理辅导
家庭暴力个别心理辅导是在家庭暴力系统治疗过程中,以最终改善家庭关系,降低家庭成员的焦虑和提高家庭成员的自我水平及心理健康为目的,面向个体家庭成员,针对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面对面、一对一予以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个别辅导的前提是要弄清各个家庭成员不同的心理问题与个性特点。在传统的个案心理辅导工作方法中,工作者往往只将受虐者作为工作对象,通过引导受虐者宣泄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以提高其自尊自信程度。然而,当受虐者再次回到原来的家庭中,施暴者仍采用原来的方式对待时,受虐者在个案心理辅导中习得的行为无法长久地在病态的家庭中存在。这种治疗模式将施暴者行为的改变寄托在受虐者应对方式的改变上,然而,对于已有惯性思维的施暴者来讲,他的思想和行为并没有改变,甚至受虐者的反抗会遭到施暴者更加猛烈的暴力攻击。所以,要从施暴者与受虐者双方的角度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对施暴者和受虐者同时进行心理辅导。
个案心理辅导工作就是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对象,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来解决个人或家庭问题,其目的是协助暴力家庭及成员充分认识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促进其改变和成长。在个案辅导工作中,心理辅导工作者多以整个家庭为工作对象。个案心理辅导工作以整个家庭为服务对象,特别是角色功能有障碍的家庭成员,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家庭角色关系上,以家庭整体为援助对象,帮助家庭成员调试角色。了解暴力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模式。
一、确定心理辅导具体步骤
(一)建立信任关系
心理辅导工作者首先要着手建立与家庭成员的信任关系。当被家庭成员接受、肯定和关怀时,信任就会产生。心理辅导工作者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其他个案工作模式强调的方法并无太大差异,都是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而且工作者一定要采用表里如一的沟通方式去和家庭成员互动、沟通。
(二)诊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了解个案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心理辅导工作者一定要营造平等、和谐、相对自由的氛围,让施暴者和受虐者双方都有机会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直接面对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心理辅导工作者通过摄入性会谈深入了解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用能使施暴者与受虐者双方的需要及需求都能满足的方式。
(三)运用技巧帮助改变
在弄清家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就是运用相应的技巧,帮助暴力家庭成员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式,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施暴者与受虐者双方尝试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的互动方式,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
(四)拓展能力、资源和潜力
进行心理辅导,拓展当事人的能力、资源和潜力。在矫治家庭暴力的过程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都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对于施暴者来说,接受心理的辅导和矫正,可以消除其心理行为的暴力因素;对于受虐者来说,也要学会调试心理,减轻自责,提升自尊,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专业人员或社会工作者一定要让施暴者与受虐者双方明白家庭矛盾和冲突也是家庭成员关系调试的一种方式,适度的家庭冲突可以使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从而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谅解的关系,但是这并不等于家庭暴力就是合法的。家庭暴力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越来越升级的暴力会对整个家庭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二、实施心理辅导各阶段
(一)确定心理辅导方案
1.确立辅导目标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的基础上,心理辅导工作者应该和辅导对象共同协商和制定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工作者可以这样提问:通过辅导,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
一个有效的咨询辅导目标,应具备以下七个要素:
(1)具体:目标是具体的,最重要的是可操作性。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收到效果。
(2)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暴力家庭成员的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等,目标就很难达到。此外,经济条件等因素也是影响可行性的因素。
(3)积极:目标是积极的,是符合家庭成员发展需要的。
(4)双方可接受。辅导者和辅导对象都能够接受。
(5)属于心理学性质:目标是心理学方面的,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手段来达到,如变得自信,不再自卑,少发脾气等,而不是社会或其他方面的目标。
(6)可以评估。
(7)多层次统一:目标具有结构性,应经常进行检查、评价和调整。
不同流派的辅导目标
人本主义——自我实现;
行为主义——帮助学习建设性行为改变,消除适应不良行为;
精神分析——将潜意识意识化;
完形学派——激励被辅导对象承担责任;
理性情绪学派——消除自我失败观,过有理性的生活。
2.确定辅导方案
确定辅导方案就是双方共同拟订类似日程表一样的安排,明确双方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怎么去做,做完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
有效的辅导方案有以下特点:由辅导双方协商确定;有效可行;设想多种可能的辅导方案,择优采用;可调性;经济性和简便性。
(二)实施辅导
实施辅导应注意以下问题:
(1)心理辅导工作者要介入到辅导对象的行动过程中,对其遇到的困难、不明白之处予以及时的指导,帮助辅导对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来实现心理成长。
(2)心理辅导工作者要保持对行动过程的监控并作出必要的调整。
(3)心理辅导工作者要随时注意评估辅导的进展情况,并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保持双方良好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辅导双方可以调整和修正辅导的目标和方案。
(三)结束辅导
通过实施辅导,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问题,改变不良心理状态之后,辅导过程并没有真正结束,心理辅导工作者还应就结束辅导本身做一些工作,如对辅导情况进行总结,帮助辅导对象回顾工作的要点,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出辅导对象的进步、成绩和需注意的问题等。
在结束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处理好辅导结束后的关系。成功的辅导在结束时会让辅导对象感到一些不情愿,甚至依恋,担心失去一位最知心的朋友,不愿独自面对今后的挑战。心理辅导工作者应及时说明,并表示今后仍然会关心被辅导者的情况,随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心理辅导工作者要帮助辅导对象愉快自然地结束辅导。
(2)针对辅导对象的情况,辅导双方要讨论在结束辅导后一段时间内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如何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以后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去,从而扩大辅导效果,促进辅导对象的成长发展。
(3)在辅导结束之后,对辅导对象进行追踪反馈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步骤。当然,辅导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处理无须进行专门的追踪和反馈。只有那些重要、复杂的问题,才需要进行追踪观察,以利于辅导效果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构成,每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和侧重点。各阶段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完整的统一体。
三、选择心理辅导基本技巧
矫治家庭暴力的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的历程,心理辅导工作者并非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提供协助、促使暴力家庭成员解决问题的人。助人的过程是一门艺术,以受虐者为例,在进行家庭暴力的辅导时,基本的辅导技巧有以下五种:
(一)同理心、接纳、倾听
心理辅导工作者面对受虐者时以关注、同理、接纳的态度,对受虐者的情绪及防卫积极倾听,对其倾注爱心及耐心,并给予受虐者无条件的精神支持,尊重其表达自身激动及错误观念的权利。
(二)谨守基本职业道德
家庭暴力受虐者会担心家丑被人知道,当她/他愿意跨出去寻求外援时,给受虐者安全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协助家庭暴力受虐者时,心理辅导工作者应恪守保密原则。另外,心理辅导工作者还须了解心理辅导的有限原则,把焦点放在提供支持以增加受虐者的内在力量及资源的提供上,使其能自我保护、照顾,并增加自我了解及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足够的敏感度
心理辅导工作者必须要善于察觉受虐者在面临这样重大压力时所有的矛盾、疑惑的感受,并处理受虐者被虐待后的恐怖、罪恶感或羞耻感。
(四)用心客观观察
心理辅导工作者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用客观而不带偏见的眼睛去观察,绝对避免轻视那些暴力之下的受虐者。要观察出整个暴力事件的情境脉络,而不是只看到事件的表面。
(五)厘清不同受虐者的背景
对于不同家庭暴力下的受虐者,其个人特质、环境及内外在资源的状况会有所差异,故心理辅导工作者应运用其专业理论技术作个别性的评估及落实,然后再拟订适宜的介入策略。
四、受虐者心理辅导
(一)受虐者心理
对受虐者而言,心理健康的损害要常见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普遍会产生自卑、恐惧、焦虑、抑郁、仇恨或者情感淡漠、情绪不稳定等情绪症状;
(2)有的可能出现行为退缩、流浪、吸毒、酗酒等行为问题;
(3)导致或诱发精神疾病。
有时候,作为连锁反应,受虐者可能会因为不堪忍受虐待而被迫自杀,或者是过分反抗造成家破人亡。
(二)受虐者心理特征
受虐者通常表现出以下五种心理特征:
(1)缺乏自信,缺乏有效改善婚姻状况的手段;
(2)缺乏能够帮助其成功摆脱受虐情形的社会支持系统;
(3)严重依赖,缺乏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4)缺乏有技巧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的手段和方式;
(5)对施暴者存在幻想。
(三)受虐者心理辅导
1.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受虐者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常常有焦虑、不安、紧张、不自信等情绪产生,受虐者的自我意识不完整,应该为其提供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心理辅导,并借此重新肯定自己、重建信心和安全感,提供的心理辅导包括认知重建,自我肯定训练,如何疏解紧张、压力,等等。
2.教导受虐者处理暴力的应变措施
让受虐者明白面对暴力默默忍受不是最佳决策,反而会增强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在心理辅导上可提供受虐者遇到暴力行为发生时处理应变的措施,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寻求解决暴力行为的可行方法,通过改变与学习,预防暴力的再发生。
3.提供沟通能力的心理辅导
许多文献指出夫妻及家庭成员之间因沟通不良引起的争吵往往是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因此,如何让家庭成员有效沟通成为一大课题,沟通方面的心理辅导包括倾听、口语及非口语的肢体语言、同理心测试、言语沟通技巧,等等。
4.使受虐妇女认清暴力的起源、历程
暴力的产生并非没有原因,提供教育使妇女认清暴力发生的原因、历程,等等,可帮助妇女正确应对暴力,提高解决暴力问题的能力。
5.受虐者的身心辅导
曾受过严重婚姻暴力的妇女,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创伤,若不妥善处理,常会形成身心方面的疾病,因此受虐者急需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帮助妇女重建健康心理,使受虐妇女从阴霾中重新走出来。心理辅导有系统脱敏法、松弛训练、休闲治疗、音乐治疗,等等。
6.社会支持系统的了解与使用
让受虐妇女明白社会上有哪些机构及组织可加以运用,其所在地、电话、服务项目等,在有危机时,可请求这些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使受虐妇女懂得自我防卫及保护。
7.扩展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受虐妇女常常处于封闭性的状态,较为畏缩、害怕、没有自信、不安,在人际关系上因而受到阻碍和影响,因此,提供受虐妇女扩展人际关系的辅导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五、施暴者的心理辅导
(一)施暴者的特征
作为家庭暴力中施暴的一方,其之所以成为施暴者,主要原因在于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存在偏差与缺陷,使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施暴者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以下六个特征:
(1)施暴者权力意识和控制欲强烈,崇尚“强权就是公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2)施暴者缺乏情绪交流的水平和技巧,情绪不稳定、极端化、表现方式单一;
(3)缺乏自我控制力,冲突发生时外归因;
(4)从成长背景来看,早期有受虐史或目睹家庭暴力的经历,会对暴力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学习和模仿。
(5)有成瘾现象:酗酒、赌博、吸毒等;
(6)从人格类型上看,猜疑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容易施暴。共同点是缺乏安全感、焦虑、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暴躁、冲动、谨慎、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敌视。可能同时或部分具有嫉妒、否认、冲动、抑郁、挑剔、攻击性等特征。
施暴者由于其施暴行为,常会有众叛亲离的孤独感;有的也会有长期的内疚懊悔甚至自责自罪的心理。严重的施暴者也可能受到舆论谴责、行政处分、治安处罚甚至法律制裁。
(二)施暴者心理辅导
(1)改变认知心理辅导。改变施暴者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下产生的角色定位错误认知。正如霍夫曼所说:“我们要想结束暴力,要做的一件事是,重新对男性气质进行定义。”
(2)行为训练心理辅导。训练施暴者以适当的方法与家庭成员进行交流,采用阳性强化的措施奖赏良性行为,必要时采用一些轻微的惩罚措施消除其不良行为。
(3)情绪训练心理辅导。有意识地控制施暴者的消极情绪以避免发生消极后果的心理调节方法。
学会多种调节愤怒的方法。在消极情绪中,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消极情绪都有可能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学会调节愤怒情绪是情绪控制的重要内容。
身体放松法:在通常情况下,愤怒情绪经常伴随着身体紧张,因此通过放松身体,可以收到缓解愤怒情绪的效果。
想象后果法:愤怒情绪往往会造成危害性的后果,因此,通过预先设想愤怒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可以提醒个人控制愤怒情绪的无节制发作。
换位思考法:通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以此来减轻愤怒。
自我监控法:通过自己的努力,监督自己产生愤怒和处理愤怒的过程,从中学会控制愤怒技巧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
单元二 矫治家庭暴力团体辅导(小组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介入家庭暴力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专业心理机构或社会相关组织可以把这些有相同经历的妻子和她们的丈夫组织起来,分别组成两个不同的团体,并且提示她们(他们)由于活动需要,可能有几次活动会将两个团体合在一起举行,由团体工作者分别定期开展辅导活动。团体的目标是通过有相同或类似经历的人彼此交流,释放情绪和心理压力,提供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等等。通过团体活动与集体活动,共同争取权益,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一般目标
一般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行为人能够对自我有更适当的看法;
(2)通过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他人;
(3)帮助成员培养责任感,关心他人且能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要善于理解他人;
(4)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使其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增进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使其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
(6)帮助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行为人作出评估,并作出修正和改进。
(二)终极目标
家庭暴力团体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通常是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促进自我成长,从而形成良好的夫妻沟通与交流模式。
二、团体心理辅导程序
针对由妇女组成的受虐者支持小组,工作者的工作程序可分为:
(一)宣泄情绪
心理辅导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工作技能在团体中营造一种安全、信任、和谐的氛围,让受虐者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
(二)治疗伤痛,重建自信
心理辅导工作者要帮助受虐者看到已有的伤痛及这些伤痛如何影响自己,通过专业的工作技巧让受虐者从伤痛中走出来,学习自爱,重建自信,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比如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努力改变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等不正确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她们的自尊自信意识。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心理辅导工作者给她们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鼓励她们将所学的正确行为方式运用到现实的婚姻生活中。
(三)赋权受虐者
赋权是指个人或集体使自己的生活或社团获得权利和能力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受虐者增强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统治别人的力量,而是受虐者提高自己的内在力量。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过程。在婚姻生活中,任何一方的忍辱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女性来讲,更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努力为自己争取社会资源。
(四)建立受虐者支持网络
在组员已经建立关系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彼此支持,自助互助。使受虐者相信有改变自己命运及环境的能力,通过集体行动,共同争取权益。在群体中,她们就不会再感到孤独和无助,在相互支持中找到归属感和自信。
面对施暴者,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楚他们频繁施暴的原因:是夫权思想严重、心理变态、有酗酒赌博等恶习、事业发展受挫,还是以暴力来胁迫离婚。一般来讲,具有外攻击性行为的人,虽然他们在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得很强大,但其实内心心态各异,心理辅导工作者尽量在团体中营造一种舒缓、安全而不是充满谴责的团体氛围,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升华、转移等方式。心理辅导工作者一定要给这些团体成员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与其他组员共同讨论一些兴趣爱好、事业等方面的问题,但一定要避免他们讨论自己如何殴打妻子等不利于其他团体成员改变的话题。心理辅导工作者一定要时刻给团体组员这样的暗示:殴打妻子是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内容与格式要求
(1)辅导题目:简洁明了,20个字以内。
(2)辅导对象:施暴者、受虐者。
(3)辅导目标:具体目标、终极目标。
(4)辅导形式:团体辅导——在心理辅导工作者带领下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
(5)辅导时间:30分钟(依人数而定)。
(6)辅导方法:适合辅导目标的方法。
(7)辅导要求:环境要求、设备要求、工具要求等。
(8)辅导要点:重点难点、关键环节、注意事项等。
(9)辅导过程:介绍辅导的各个环节。具体方案标题、目的意义、重点难点、活动内容、形式与方法、活动用具、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二)团体辅导方案要求
(1)辅导方案必须具有心理学科特点,要求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辅导方法进行暴力家庭心理辅导设计。有科学性、互动性和有效性。
(2)辅导方案设计新颖、内容形式合理、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教育效果和辅导价值。
(3)方案形式:方案须有纸质文稿和课件(采用PowerPoint形式)两种形式。
(4)辅导方法要适合目标。
“实训项目”团体辅导方案案例内容:家庭夫妻心理辅导
预备工作:心理量表EPQ,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Life Event Scale)],攻击行为倾向量表,心理辅导工作者收集夫妻双方的资料并成立辅导小组,共同确定目标、要求、原则。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小组成员,成立辅导小组,确立小组目标,制订小组规范,互订契约等。
活动之一:“我的秘密”交流(同质团体:相同经历的妻子和她们的丈夫两个团体分开)
(1)目标:增进组员间了解、交往;在交流中发现夫妻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探讨,多向沟通,通过交互分析提供心理暗示。
(2)要求:每位组员将自己的一个秘密写在纸条上,不记名打乱后,每位组员轮流充当组长对秘密进行分析,共同探讨;组员之间互相尊重、理解、接纳。
(3)认识:暴力家庭夫妻的心理十分敏感,在自我防御机制的影响下,不易暴露个人深层次问题,“我的小秘密”活动使夫妻吐露真言。在小组讨论中其他组员针对问题提出关怀、支持、帮助、建议,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感染力强,在该活动过程中辅导者可以迅速地发现组员不良适应的类型及程度。
活动之二:“我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最痛苦和最愉快的事件”的倾诉(同质团体)
(1)目标:进一步了解组员的家庭暴力情况,了解其对家庭暴力的真实感受;通过倾诉、宣泄、共同讨论,组员焦虑抑郁的情绪进一步缓解,共享愉悦的情绪。
(2)要求:写出自己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最痛苦和最愉快的事件,共同分享倾诉的内容。
(3)认识:通过小组活动的倾诉、宣泄、沟通和探讨,一方面,组员将长期压抑在心底的痛苦宣泄出来,产生同病相怜、忧苦共担、风雨同舟的效果,有助于提高组员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减缓心理紧张与压力;另一方面,小组讨论中组员也有愉快情感的抒发,每位组员通过自身或他人对愉快情感体验的回忆,往往最愉快、最美好的场景又呈现在眼前,能暂时忘却痛苦,共享快乐。
活动之三:“我是一个……人”,“假如我是一个……人”的角色互换(异质团体)
(1)目标:进一步自我反省,自我分析,探索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方式;通过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尝试替代自己的行为和获得新的体验;通过组员的互助,进一步强化夫妻的心理支持系统,增强小组士气,减少对组长的依赖。(2)要求:组员在纸上写“我是一个……人”探讨自己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随意交换后,另一位组员在下面接着写“假如我是一个……人”体验对方的所思所想,并提供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将纸片交给原先所定的组员,该组员阅读后再在纸上写上自己的体会。
(3)认识:通过角色互换,组员进一步自我敞开心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位组员直接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
角色互换活动的后果使每一位组员既增进了对他人的理解,又得到了他人的充分理解。在这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组员互相提供心理支持,探索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示范作用,对组员重塑自己的生活信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活动之四:“暴力事件”讨论(同质团体)
(1)目标:共同探讨“暴力事件”的性质、原因和后果。如何应对处理“暴力事件”,防止心理危机发生;引导夫妻正确看待“暴力事件”。从改变其认知到开始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2)要求:组员将自己认为的“暴力事件”列出;讨论“暴力事件”性质;重新思考暴力事件;归纳积极应对“暴力事件”的行为方式。
第一步:讨论暴力事件的性质:你是怎样看待“暴力事件”的?“暴力事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暴力事件”是否真正很暴力?为什么?你如何处理?你的处理方式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步:重新思考“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对我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我的处理方式对我有何价值,它能帮助我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暴力事件对周围人有何影响?如果我换一种角度或换一种思考方式来看待这些事件,结果会怎样?
第三步:积极应对“暴力事件”。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个性;不断增强意志锻炼。
(3)认识:“暴力事件”的讨论既是价值澄清和难题互助过程,又是认知治疗过程。可帮助组员重新建构认知系统,改变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消极看法,帮助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生活。
活动之五:情绪与压力管理(异质团体)
(1)目标:反思家庭暴力相对人的情绪特性;引导夫妻辨识和管理自我情绪;鼓励夫妻确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2)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夫妻确立良好的夫妻沟通模式。一方面,辨识和管理自我情绪;另一方面,兼顾他人情绪特性,确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活动之六:健康生活辅导(异质团体)
(1)目标:制订计划,对现在的家庭生活行为进行具体化、数量化的分析,对夫妻提供实际具体的指导,以达到自我检查、自我激励的目的;增强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提高自信心和对彼此的接纳度,强化行为动机,提高生活质量。
(2)要求:采用松原达生活分析法(Life Analytic Counseling,LAC),共同制订“积极生活文案”,阶段性检查方案实施进展状况。
通过小组辅导的系列活动,间隔半年第二次测试SCL-90量表,检测夫妻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明显改善。
通过小组辅导活动,帮助夫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夫妻解决生活压力及家庭暴力带来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与勇气,使夫妻消除不良适应行为,化解负面或相互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夫妻作选择,作决策,制订行为计划,鼓励夫妻通过自我探索寻求良好的沟通方式,使夫妻生活更加健康、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