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集体转业
1950年,部队军垦时期,四十七团有官兵2139人。1953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西北军区批准的整编方案,从事军垦部队改为生产部队,四十七团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十三团,转业官兵1548人。
二 复员转业军人安置
1960年,红星二场接收北大荒转业军官10人,随军家属职工9人。
1965年3月,接收沈阳军区复员转业军人42人。1966年,接收沈阳军区复员转业军人78人,家属53人,小孩12人。之后,主要安置本场职工子女、复员军人。
三 支边青年安置
从5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青壮年纷纷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陆续到兵团参加生产建设。1954年,接收山东女青年165人。1955年接收上海妇女8人;南京支边青年学生16人。1958年,接收湖北支边青壮年130人。1959年,接收湖北黄岗支边青壮年482人。1961年,接收上海支边学生25人,武汉支边学生12人。1965年,接收上海支边学生4人。1965年,接收天津支边学生92人。从1993~2001年安置河南新工人8次,计210户,863人,其中单身工人23人、小孩420人。
四 分配进疆的大中专学生安置
红星二场安置从全国各地分配进疆的大中专学生,参加农场建设。1962年,浙江1人。1963年江苏4人。1964年河南、江苏、甘肃等省区4人。1965~1973年从全国各省市分配到红星二场34人。1992年来自湖南的大中专学生9人;1996年10月来自湖南大专生3人。1997年来自湖北大专生8人。兵团子女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到农场的全部安置工作。
五 自动进疆人员安置
1956年以后,红星二场陆续从社会上招工补充劳动力,特别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场分别在尾亚、红柳河、哈密设点招收自动进疆人员。仅1960年一年内招收自动进疆人员1588人。到1967年农场先后招收个别自动进疆人员及职工亲属,以满足农场发展需要。
1967年下半年,农场根据自治区、兵团有关规定,农场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纳入国家计划和劳动管理,停止在社会上招收自动进疆人员。因此,年满18岁以上的职工子女在农场就业,成为农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进入80年代,农场实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不断发展,拓宽了就业门路,职工子女在农场就业者不断减少。
1984年以后,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场劳动力矛盾十分突出。仅脱水菜厂正常生产年份,每年招收季节性农民合同工1000人左右。这部分人多以四川农村劳动力为主。季节工到工厂以后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保证食品厂按质按量生产。各农林生产单位招收长年合同工380余人,季节性临时工1500余人。这部分农民工生产经验不足,造成亏损挂账。少数农民工挂账后就离开农场到别处谋生。为使这些农民安心在农场建设,农场出台了有关政策,对表现较好无承包挂账的农民工,给予落户录用为劳动合同制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