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二场初建阶段,战士们对火石泉地区的情况都是陌生的,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也是不甚了解,只有向当地的维吾尔族老乡请教。使用的生产工具都是用砍土镘翻地,用人工撒种。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培养农业技术骨干,1954~1960年,红星二场先后选派11人到各农业高等院校培训。1961年,红星二场编写出《农业技术措施》袖珍本,发给全场干部和技术人员随身携带,随时检查农业措施的执行情况。1962年以后,陆续从内地农业院校分配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了农场的技术力量。“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农业科技受到冲击。1979年,红星二场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工人对20多年来种植小麦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1982年,红星二场根据农业区划提出发展规划,拟定出小麦单产300公斤,棉花100公斤的措施。1983年写出了《小麦各个发育阶段及其特点》的经验总结。2000年,红星二场推行抗虫棉33B亩产130公斤栽培技术规范,使棉花的单产由低产向中高产转变。
这里着重记述红星二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棉花的栽培技术。
一 小麦栽培
1954年,小麦播种采用马拉播种机。1955年成立拖拉机分队,开始用机器播种,畦宽3.6米,行距15厘米,播深4~5厘米,亩播保苗35~40万株,每亩播种量28~30公斤,播种时间3月11~16日。
播后管理:地头、地角、断垅、漏播处做到及时补种,打灌渠、拍实埂,取土处也必须补种,如果出现泛碱要及时耙地防碱。
施肥:20世纪50~70年代采用人工撒施,每亩用量氮肥10公斤,磷肥10公斤,草木灰10公斤,厩肥970公斤。80年代改进施肥技术,采用带肥下种,化肥深施的方法。在小麦播种时,机车带上种肥箱和深施化肥箱,播种和施肥同时完成。采取施用稀土新技术,提高作物产量。
化学防治:为了防止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80年代采用氯化钙闷种技术。防止小麦潜叶蝇、黑穗病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化学除草。
生育期:春小麦在全生育期灌5次水:4月中下旬灌头水,每亩用量50立方米,渗水达60厘米;5月上旬灌二水,每亩用量60立方米,渗水60厘米;下旬灌三水,6月中旬灌四水,7月上旬灌五水。2001年开始使用喷灌。
田间管理:60年代用人工锄草松土。70年代以后用机力中耕除草。
收获:50年代,红星二场春小麦收割采用人工,用畜力拉石碾打场脱粒。60年代用康拜因收割,由于技术原因抛撒量大,使用少,大面积还是靠人工收割。1982年后引进自动联合收割机,效率高,收割质量好,才实现了小麦收割机械化。
二 棉花栽培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栽培模式
红星二场从1955年开始试种棉花100亩,种植的品种是从前苏联引进的611波,由于当时耕作技术和生产条件差,只取得棉花单产籽棉50公斤的收成。但总结出来的栽培模式一直沿用到60年代。
播前准备:人工和机车整地和补墒,施足底肥,要求每亩1500公斤基肥,过磷酸盐10公斤,钾盐3公斤搅拌均匀,人工撒入。
播种时间:4月10日开播,由苏制35机车牵引24行改装播种机3台,携带镇压器。播种量每亩8公斤(种子用药物处理,拌上草木灰),采用条播形式,60厘米的等行距。每亩混播红花种1公斤,播种深度为5~6厘米。
保苗:做到疏松土壤,保墒防碱,移苗补种。
间定苗:要求株距13.8厘米,每亩保证8000株。
中耕:使用马拉中耕器,中耕2次。
追肥:第一次追肥时间为5月28日,施厩肥、化肥556公斤,第二次追肥时间为6月26日,施厩肥、化肥153公斤,第三次追肥时间7月15日,叶面喷施磷肥每亩2公斤。
整枝:做到“脱裤腿”,打顶尖。
灌水:开沟采用细流灌溉。第一次灌水时间5月10日,每亩用量15~20立方米;第二次灌水时间6月1日,每亩用量40立方;第三次灌水时间6月20日,每亩用量45立方米;第四次灌水时间7月15日,每亩用量45立方米;第五水8月18日灌,每亩用量35立方米。
防治虫害:采取除蛹、诱杀虫蛾,防治地老虎;清除杂草,消灭盲蝽象虫卵;药物喷杀蓟马、蚜虫。
收获:采用人工采摘。
70年代,红星二场棉花种植引用了优良品种军垦棉种,条田播种改为宽窄行。
(二)80~90年代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经过1987~2001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已经摸索出棉花种植的技术规程。
播前准备:做到秋耕冬灌,熟化土壤,杀灭虫蛹。将有机肥钾肥、锌肥、磷肥、60%~80%的氮肥根据土地质地不同,在秋耕时深施。播前整地要根据墒情适时整地,机器采用复式作业,标准达到“齐、平、松、碎、净、墒”,上虚下实,不留根茬残膜。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封闭,每亩用48%氟乐灵100~120克喷洒均匀,接幅准确,不重不漏,在6小时内边喷边耙,带磨耙地,不起垄,不拉沟,地面平整。要求棉种经稀硫酸脱绒,种子纯度99%以上,发芽率85%,残酸量低于0.15%,没有进行包衣的种子要进行药剂处理,用0.3%的敌克松和50%甲胺磷按1:100的比例兑水3000克拌种。防治病期虫害虫。铲埂除蛹,减少虫源。
铺膜播种:播种要求达到“播行笔直,行距一致,下籽均匀,深浅合适,覆土严密,铺膜平展,膜面干净,接行准确,到头到边”。播种时期,当土壤在5厘米地温稳定在12℃时即可开播,4月5~15日是适播期。采用膜上点播,一个播幅普通宽膜3膜12行(1膜4行),超宽膜两膜12行(1膜6行),播种密度1.5万~1.6万株/亩。每亩播量4~4.5公斤,每穴2~3粒,播深2~2.5厘米,膜上覆土1厘米,覆土与种孔要对位。
播后管理:进行人工压膜,每隔25~30厘米用塑料袋装土压膜,防止大风揭膜,保证膜面透光。及时进行人工铺膜补种,保全苗。每逢雨后及时破除碱壳,助苗出土,以免烂种,错位的苗在子叶转绿及时放苗,埋土封口,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地温。
苗期管理:早查苗,检查发芽情况,及时放苗、补苗。棉苗现行后,中耕1次,耕深14~16厘米。棉苗1片真叶时定苗,留壮苗,不留双苗,2片真叶结束定苗。正常棉田,棉苗长至3~4叶龄时化控1次,每亩用量0.2~0.3克缩节胺兑水30公斤叶面喷洒,弱苗不化控。苗期用磷酸二氢钾100~150克+尿素10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2次。
蕾期管理:用人工除去株行间杂草,灌头水每亩地滴施120~150毫升氟乐灵灭草。第一果枝出现后,特别是较旺的棉田要去掉第一果枝下的营养枝。第二次化控在棉株长至6~7叶期,每亩施用缩节胺1~1.5克。头水前3天进行第三次化控,每亩用缩节胺1.5~2克兑水30公斤喷洒。头水前集中劳力人工揭膜,边揭边开沟,沟深18厘米,边膜要揭净,残膜集中运出地。
正常棉田不追施蕾肥,对缺墒、苗弱、棉田沙性地需提前灌头水,结合开沟追施氮肥,总量在15%左右。
棉田头水以不旱不灌,相对晚灌为原则,正常棉田一般在6月中旬,采用沟灌技术,水深达沟深的3/4为宜,不要漫过沟背,头水要轻灌,严格控制灌量,不淹不漏,上水均匀,每亩灌量为80立方米为宜。头水后适时中耕,为二水前追施花铃肥创造条件。
查找和防治中心蚜、螨株的工作,采用“株、摘、拔、滴、涂、喷”等方法进行挑治(涂茎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或40%的久效磷乳油150倍,滴在主茎顶端2~3滴)。对点片发生的棉蚜虫和叶螨,要及时喷药防治。对棉铃虫要做好越冬代的成虫和一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灯光、杨枝把、玉米诱集带进行诱杀。
花铃期管理:为早结伏前桃,多结伏桃,保蕾铃增铃,防早衰,在头水后二水前追施原来剩余氮肥总量的40%,沙性地在二水前追施氮肥总量25%,追在大行中间深8厘米;7月要防止棉花受旱,二水与头水间隔12天,二水后间隔15天,每亩用水量为100立方米。7月5~10日棉花打顶,8月5日整枝;在二水前3天进行第四次化控,每亩用量3~4克缩节胺,打顶后果枝长至5~10厘米重控一次,每亩用量5~8克缩节胺。结合化控喷施磷酸二氢钾150克+尿素200克,在花铃期叶面喷洒1~2次,可减缓叶面衰老,促进根的活力。正常棉田8月20日停水。用灯光、杨枝把、柳枝把诱杀二代和三代棉铃虫,使用生物农药。
吐絮期管理:要求清除杂草,利于通风透光,保证拾花质量。适期采摘,严格分摘,杜绝异性纤维。早腾地及时秋灌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