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著作:
【1】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李静冰,姚新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夏利民.民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8】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1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之克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2】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佟柔.民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14】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徐国栋.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M]/徐国栋.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6】李贵连.沈家本年谱长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
【17】******.******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8】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申政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9】徐国栋.市民法典与权力控制[M]/徐国栋.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0】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1】米涅.法国革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2】瑞安.民法导论[M].楚建,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1。
【23】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4】谷口知平.现代外国法典丛书(14)——佛兰西民法[1]人事法[M].东京:有斐阁,昭和31年。
【25】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6】阿·不瓦斯泰尔.民法哲学研究[M]/徐国栋.罗马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7】余能斌.民法典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8】李浩培.法国民法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9】斯奇巴尼.意大利民法典·前言[M]/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0】石川明.德国民法典对日本民法和民法学的影响[M].****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2】由嵘.外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3】伊泽孝平.民事法学辞典[M].东京:有斐阁,1960。
【34】北川善太郎.民法总则.东京:有斐阁,1993。
【35】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6】茨威格特,克茨.略论德国民法典及其世界影响[M]/李静冰.民法的体系与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37】末弘严太郎.法律学辞典[M].东京:岩波书店,昭和12年。
【38】《德国民法典》第824条至853条。
【39】余能斌.民法典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0】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M]/谢怀栻法学文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1】日本民法典[M].王书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42】崔秉祚.韩国继受德国民法问题研究[M]/载范健,邵建东,戴奎生.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典编纂.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3】梁慧星.中国对外国民法的继受[M]/孙宪忠.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4】最新日本民法[M].渠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5】中川淳.亲族法逐条解说[M].东京:日本加除出版社,1977。
【46】佐藤笃士.法学基础理论[M].东京:敬文堂,昭和56年。
【47】格林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M].******,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48】渠涛.日本民法编及学术继受的历史[M].中日民商法研究: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9】肖贤富.现代日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0】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2】熊先觉.废除《六法全书》的缘由及影响[J].********,2007。
【53】******.******选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5】《董必武传》撰写组.董必武传(1886-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6】格里巴诺夫,科尔涅耶夫.苏联民法[M].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57】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民法教研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基本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
【58】坚金,布拉图斯.苏维埃民法:第1册[M].李光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6。
【59】佟柔.民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60】陶希晋.民法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61】西南政法学院民法教研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讲义》,1980年。
【62】巫昌祯.婚姻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3】陶希晋.论我国民法的指导原则[M]/陶希晋.民法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64】赵尔巽.清史稿·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5】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制史教研室.中国近代法制史资料选编(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66】叶孝信.中国民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7】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8】李婉丽.中国典权法律制度研究[M]/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69】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70】李达.法理学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71】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M]/私法(第2辑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2】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3】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4】叶孝信.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5】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6】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77】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8】科斯洛夫斯基.资本主义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0】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81】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2】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4】梁慧星.民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5】徐显明,胡秋江.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6】纪坡民.商品社会的世界性法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8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参考论文:
【1】江平,苏号朋.民法文化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1996(2)。
【2】苏号朋.民法文化:一个初步的理论解析[J].比较法研究,1997(3)。
【3】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3(4)。
【4】徐刚.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刘云生.中西民法精神文化本质自论[J].现代法学,2002(6)。
【6】吴培玉.民法文化的理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9)。
【7】黄金荣.法的形式理性论——以法之确定性问题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0(3)。
【8】徐涤宇.民法典的形式理性和中国市民法理念的培植[J].法商研究,2002(3)。
【9】李建华,等.论中国民法的现代性问题——民法典立法基调前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1)。
【10】曼弗雷德·沃尔夫.民法的法典化[J].现代法学,2002(3)。
【11】刘广安.传统习惯对清末民事立法的影响[J].比较法研究,1996(1)。
【12】曹诗权,陈小君,高飞.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中国民法法典化[J].法学研究,1998(1)。
【13】裴辉.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民法法典化[D/OL].中国私法网,2011-03-16。
【14】叶秋华.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论《法国民法典》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J].法学家,2004(2)。
【15】王云霞.《法国民法典》的时代精神探析[J].法学家,2004(2)。
【16】江平.日本民法典100年的启示[J].环球法律评论,2001(秋号)。
【17】蔡定剑.对新中国摧毁旧法制的历史反思——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五)[J].法学,1997(10)。
【18】田涛,李祝环.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J].中外法学,2000(3)。
【19】《东方杂志》第4年(1907年)第7期;第5年(1908年)第2期。
【20】刘德喧.我国民法中“典”之沿革论[J].中华法学杂志(新编),1937,1(8)。
【21】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
【22】郝铁川.中国近代法学留学生与法近代化[J].法学研究,1997(6)。
【23】李秀清.20世纪前期民法新潮流与中华民国民法[J].政法论谈,2002(2)。
【24】刘韶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价值取向的民法学思考[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25】何勤华.耶林法哲学理论评述[J].法学,1995(8)。
【26】李陪林.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3(3)。
【27】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二题[J].法学研究,2002(4)。
【28】王利明.人格权若干问题探讨[EB/OL].(2003-02-18)。
【29】徐国栋.民法典革案的基本结构——以民法的调整对象理论为中心[J].法学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