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15055200000004

第4章 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已有研究与研究定位(1)

一、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已有研究

(一)已有研究综述

1.数量分析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主题词“医药卫生教育”、“医疗卫生教育”、“卫生教育”、“医疗教育”、“医疗卫生”对1979年—2011年的文献分别进行搜索,发现已有研究中医疗卫生相关的研究数量众多,但是关于医疗卫生教育的文献为数不多,而且比较系统的硕士博士论文更少。因此,该研究空白较大。

已有研究对医疗卫生关注很多。其中,对于卫生教育的研究,更多是从卫生习惯的养成等角度展开的公共教育,而从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则关注不够。医药卫生领域,需要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更需要教育的研究和改革。

已有研究中,专著更是少之又少,目前相关论著只有郝模主编的《医药卫生改革相关政策问题研究》和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编撰的《中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文件汇编》。

2.内容分析

就研究内容而言,关注高等教育的较多,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较少。在硕博论文中,较为关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变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医药卫生历史研究,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的几乎没有,这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空间。已有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的:

一是关于医药卫生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的研究。

余甘霖等在《地方医药卫生类高校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中办学定位的思考》一文中,基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基于重庆两翼地区的医药卫生教育人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层次不高、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现状,从区域的视角探讨医药卫生类高等教育改革的办学定位,提出以下建议: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拓展专业、按需培养、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化改革、注重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打造区域性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创新观念,加强指导,鼓励本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

梁浩材在《树立大医学和大卫生观,改革医学教育》中,以医学观的变化引起医学的社会功能的变化,表明传统医学重视保障健康、延长寿命,忽视宏观的社会群体和行为心理,把医药卫生工作局限于医学服务的范畴之内;以疾病谱的改变引起医学服务方式的改变为出发点,表明临床医学时代,生物医学措施起到的作用,在预防医学时代相对减少。鉴于医学功能和医学服务方式的变化,医学教育必须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院内扩大到院外、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技术扩大到社会,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也需要从单一的生物医学培养模式转变为双轨制培养模式(一轨为防治疾病的科学知识,即硬科学;一轨为防治疾病的哲学,即软科学),要从被动的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健康促进,改造环境方向,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概括而言,就是树立大医学和社会大卫生的理念和定位,医学的目的是保障与服务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医药卫生服务方式要实现四个扩大,深入社区和家庭,为此,医学教育应全方位地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傅海虹在《从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看卫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出,医改方案的出台,对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医学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改方案并不是最终的方案,需要不断地试点、摸索,加大对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探讨我国卫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应大力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使中医教育回归。

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必须改变。一些学校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包括临床问题和信息技术。但课程的重点依然在疾病上,而不是人文关怀、医患关系,或在临床医疗中调整公共卫生。而且中国教育依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非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提升创新能力。

二是医药卫生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内涵式发展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成为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赵月在文章《论医药卫生类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中通过介绍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两所示范性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加强内涵建设方面的经验,从几个方面对内涵发展做了阐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对其他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

张庆丰、李占文在《关于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理念的探讨》中,从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应确立的科学化理念、人性化理念、特色化理念、可持续发展化理念等四大办学理念;应确立的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理念等三大人才理念。

三是医疗卫生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育人模式的相关研究。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安徽省成立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龙头单位的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可以解决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拉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再一次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赵凯利、李青在《我国远程医学教育发展的思考》中主张,要面向基层,注重实效,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远程医学教育活动,扩大远程医学教育应用层次的广泛性,积极组织各远程医学教育机构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面向西部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学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组织与鼓励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远程医学教育技术面向农村开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推广适宜技术的活动。围绕卫生工作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利用远程医学教育资源和优势,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治、重大疾病控制、社区卫生以及医德医风、医学伦理、卫生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并列入全员培训的内容。

余甘霖指出,在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凝练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实践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在不断探索中践行终身化教育理念。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吕兆丰就全面创新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其一,明确任务,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高等医学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拓宽临床医学类专业口径,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预防医学和中医学内容的教学,强化能力培养,让毕业生掌握医学基本预防和治疗技能,适应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其二,深入调研,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方案的核心内涵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点:一是建立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体系;二是建立符合农村卫生工作特点的农村医学教育体系;三是建立有利于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根据农村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思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程学制、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改革现有培养模式,构建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三,注重实践,扎实推进四项工作: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性地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临床教育基地建设;建立老教师支教团,进一步夯实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同时,结合北京农村医药卫生体系创新,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经验和实施方案,其基本思路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当地的医学教育和学科资源,以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县区级医学学科及其服务水平质量的提高。根据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人才需求,合理设置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形成农村医药卫生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强调了实施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建立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体系。该体系有两个组成部分:(1)主基地: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是农村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需要加大建设力度;(2)辐射基地:以区县医院为依托,建设规范化的临床基层教育基地,形成学科提高和教育发展的基层体系。二是构建符合农村卫生工作特点的医学教育体系。根据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在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领域中建立符合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形成现有人员转型提高、后续人员合理培养、规范化继续教育的农村医学教育体系。三是建立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要制定定向招生政策、学费补偿政策、定向就业政策等政策;在农村医学人才使用方面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包括安置政策、收入政策、继续教育政策、职称政策和执业政策等。以有效的机制保证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得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刘学政在《实现“两个战略性转变”全面改革高等医学教育》中阐述,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理念和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医学教育强国,是医学院校的神圣使命。全面改革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学风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教学研究为平台。

“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谭工撰文《政府统筹协调下的“校院合作”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指出,人才培养层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是根本,政府统筹协调下的“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产学研是合作育人的平台;政府统筹协调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校院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卫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特别从政府统筹协调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一是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制度保障。完善“校院合作”办学制度,明确政府在校院合作中的统筹协调职责,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调动医院等卫生医疗机构等参与高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基于合作双方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实现政府统筹协调下的合作双方,在教育资源、师资、管理、人才等的全方位互动与渗透。三是共建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建立规范化、集约化的实训实验基地,既是校院深层次合作培养人才的最佳桥梁,更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和技能型实习指导技师的成长、学生学习提供了更真实的环境。

杨建宏等在《建立区域性医药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构想》中表明,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医药卫生事业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人才支撑是关键。为建设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本文从校院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建立医学教育与临床技能培训兼容的区域性医药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创新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同时,课程设置强调宽口径、复合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加强实践环节,以更好地解决理论的抽象性与实际运用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现实;课程内容上,突出公共课程(如自然辩证法、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的思想性与方法学,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突出专业课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选修课的选择性、交叉性、渗透性,充分适应医学研究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努力实现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内容的中心转移,真正实现由知识积累向能力发展转变。

也有学者提出发展中等全科医学、加强临床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价值。还有学者从非全日制医学学生培养模式提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实行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授课形式,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行完全学分制及弹性学习年限。

四是卫生教育相关制度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从医药卫生从业者角度,就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要整合资源,加强初级卫生保健;构建分工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区域性公用信息平台,支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改革医学教育,培养适宜岗位工作的医疗卫生从业者。

也有学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提出思考建议,还有从医药卫生法制体系、政策体系及具体的制度(如执业药师制度、医师管理制度等)层面剖析医药卫生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五是关于医药卫生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问题与创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