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15055200000036

第36章 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3)

1.学分制的内涵与总类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学分制。历经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学分制改革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已经发展为以下几种比较成熟的类型:

(1)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2)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3)绩点学分制

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

学分绩点=学分×绩点

(4)加权学分制

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加权学分,将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别,修业成绩差异等分别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计划学分乘以权重系数,得出加权学分,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优劣,并做为选拔尖子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5)附加学分制

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

2.学分制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的首要原则,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首要原则,它强调的是整体与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整体为最终归宿。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从涉及培养目标的各个教学环节出发,强调参与改革的全体人员是一个整体,全部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其最大特点在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达到各个部分单纯相加所不能达到的整体功能。

(2)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对任何客观事物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及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方式等方面对系统进行综合研究。根据综合性原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完整性,争学时、争资源的问题,打破现有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科知识,在新知识大量涌现、社会对卫生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学时又有限的情况下充分体现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通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考察确定的。系统的最优化原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需统筹兼顾,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最优化的系统方案。因此,根据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对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一个培养目标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有多种组合,例如可以按照临床分科组合,也可以按照人的生命周期组合,还可以按照从健康到基本的顺序组合,但是无论怎样组合,都应既有利于教师目前的发展,又有利于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考虑现有的资源的同时求得最好的效果。

(4)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出口畅,入口旺”。目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越来越为职业院校认可。中等医药卫生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就业素质为目标。这就需要加强与卫生部门、医疗行业的联系,逐步实施“订单式”培养,在医护专家的参与下,通过对敢为工作过程的分析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设置时应以职业技能知识和专业能力标准为切入点,将医护相关专业执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

(5)以能力为本位原则

能力本位与与培训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北美,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导理念。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形成各个模块后,进行课程开发与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6)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中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不能忽视其全面发展。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首先要赋予的教育对象以就业手段,其次要最大限度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学校在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时,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7)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必须认真执行教育部与卫生部的统一规定,同时可根据地区、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扬长避短,形成特色。

3.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课程体系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构成,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明确了学生应学习的基本内容。

(1)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既是实现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有效手段。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规定,中职学分制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2类,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大小,又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3种。根据调人文、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比例进行调整,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适当减少人文基础课课时,增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课时。在专业课设置上,学校可以在可选性上多做文章,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要求中等医药卫生学校首先应调整专业结构,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并通过设置专业限选课的方法调节专业方向,同时应根据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科学确定课程结构,并通过设置综合课程,使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逐步形成融会贯通、互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2)综合相关课程内容

综合相关课程内容,即打破原有学科型体系,将相近学科、相关知识或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综合,形成综合化课程。综合相关课程内容有利于将认为割裂开来的知识系统化,保持知识及其探究过程的统一性;有利于减少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集约化;有利于克服学科门类及其内容的增加与总课时不变的矛盾,使学生在新知识、新概念大量涌现的今天,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拓展知识面和专业面,成为复合型卫生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医护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利于突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型特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综合相关课程内容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实行学分制后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综合相关课程内容重要指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知识的整合,内容、方法和能力的综合,知识、技能、情感的有机结合等。如在护理专业中将原有教学内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融合,形成较宽范围的内科护理学综合化课程,将护理导论和护理技术进行整合,形成基础护理课程。

(3)课程设置形式多样

学分制的生命力在于“活”,所以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形式应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从而达到基础性和专业性、统一性和灵活性、静态和动态、一般和个别的有机结合。中职学分制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2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3种。课程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种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突破专业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应包括相关专业实用技术类、文化课提高模块类、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类以及兴趣爱好类等课程。二是改革必修课设置方式。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课,比如同一门学科可以开出不同深浅档次、不同方向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对一些内容多、跨度大的必修课可以进行模块化分解,以便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三是把相关课程配置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题组,以便于学生选择。四是精心设计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此作为活动课程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同时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使之与显性课程相适应,相互补充,共同为学校培养目标服务。

(4)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也使课程学时膨胀,教学效率降低。实行学分制后,为了增加选修课课时,必须压缩必修课课时,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便成为实行学分制比不可少的措施。课程教学现代化,要求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要坚决摒弃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自学辅导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高效的优势,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实习基地则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中职医药卫生类学校必须把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来对待。

(5)课程管理规范有序

实行学分制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这就需要学校内各专业之间、区域各学校之间规范课程内容,统一学分标准,相互认同学分。对文化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实行区域性的统一考试,并逐步实现常规科目考试的制度化,对考察实际能力的科目,如外语、计算机等都可以采取等级考试的方法。要逐步建立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要大力加强实践性课程管理。实验室应该保证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另外,对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学校必修给予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