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强调宽口径、复合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实现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真正实现由知识累积向能力发展转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以更好地解决理论的抽象性与实际运用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对公共课程,如自然辩证法、卫生统计学及计算机基础等主要突出其思想性与方法学,对专业基础课程则突出其基础性、前沿性,重点体现现代医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专业课则突出其实践性、实用性,选修课则突出其选择性、交叉性、渗透性,能够充分适应医学研究生个性发展需要。为了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用人单位的需要,我院与培养单位共同商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同时课程设置是弹性的,可以随时根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来调整。同时根据非全日制学员为在职不离岗学习的特殊性即非全日制学员没有学籍的特点,同时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在课程考核上规定实行课程重修制。即对于学位课程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重修考核不合格者继续重修直至考核合格,对于选修课程经考核不合格者则可以重修该门课程或选修其他课程。这样既可使学员通过重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保证课程学习质量,又能给他们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实行完全学分制及弹性学习年限。根据在职人员不离岗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管理办法。完全学分制,即以学分作为计算学员学习量的单位,学员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作为结业或申请学位的标准。具体做法是,将每门课程根据其学时数折算为一定的学分,学员修满学分和各部分规定学分即可结业。这种方式选课灵活,模式多样,既能解决非全日制学员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增加选课的自由度,也有利于激励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员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和工作情况,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在达到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上,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在教学管理上主要以学分制进行管理,打破严格的年级界限,课程考核合格则给予该门课程规定的学分,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准予结业或申请学位。
实践表明,非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确实可行的,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取得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质量仍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2)拓展区域性医药卫生继续教育基地(联动机制)
建立医学教育与临床技能培训兼容的区域性医药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是创新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重庆东北翼医药卫生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案例分析。在重庆“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医药卫生事业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人才支撑是关键。因此,如何探索医学教育与医疗临床的合作新路,并通过这种校院合作,培养和造就一批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推进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一个全新课题。
由于历史原因,渝东北片区一直以来都是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至今,区域卫生事业现状仍然明显落后于重庆主城区域。据有关资料对2005年和2006年渝东北片区乡镇卫生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急需人才调查和培训项目需求调查情况反映,本片区基层卫生人员医护比例失调仅占1:0.24,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以临床医生为例,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层次占73.9%,专科层次人才需求较大,达65.2%。短期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需求占64.8%。根据调查情况显示,目前本片区基层卫生人员要求提高学历层次、要求开展专业培训以及基层卫生组织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例都非常大,从立足渝东北片区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和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保障基层和农村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等方面来看,建立医药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和培训基层卫生人才,促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以适应和推动本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迫在眉睫。
培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行业主管,校院合作,构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组织体系。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并负责管理和指导,以本区域内医药高校为依托,联合区域内大中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建立一个教学和临床兼容的并突出卫生行政部门与校、院三方紧密合作的医药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探索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首先是学校层面:依托区域内医药卫生类高校现有办学条件,承担人才培训的理论教学及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区域内的医药卫生类高等专科学校,具有承担为本区域及周边地区培养或培训医药卫生实用型人才的工作职能,在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中,一是能充分利用学校高素质的科研、师资队伍和较为丰富的医学教育资源;二是能充分利用学校已经设置和开辟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与本地域内的区、县级医院共建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基本形成的以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为主体的临床实习实训基地网络的办学优势;三是能充分利用学校先后承担全科医师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疾病控制及妇幼保健人员岗位培训、社区护理人员培训、重庆市渝东北片区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等卫生部及重庆市卫生局委托的培训项目,在探索校院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上积累的较为丰富的培养和培训经验。
其次是医院层面:借助区域内医药卫生类高校在本区域内已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其中选择具有较强带教能力及人才培养经验的医院,通过学校对其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对其师资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其临床培养的教学组织体系,校院双方针对本区域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情况共同制定培训计划,采取理论和临床分段培训方式,共同打造区域性医药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再次是政府重视,保障经费,健全培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加强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工作联系及协调机制,政府要高度重视卫生人才的培养及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任务中去重点思考;二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专项经费,由政府将人才培养基地设置、举办和经营管理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支专项培训经费、基地建设经费和基地管理经费,用于培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日常管理等;三是应确定医药卫生高校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为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确定专门职能科室及专人负责领导及指导培训基地的运行工作,并加强与区域内各地的横向联系及相关制度建设。
挖掘潜力,强化内涵,重视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充分利用医药卫生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力量和各合作医院的临床带教力量及专业队伍,根据培养培训要求选择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副高级职称以的专业人员,组成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队伍,并通过对这两支队伍的强化培训,择优上岗,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培训基地的管理、教学、临床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培训基地应设置的工作目标和规划。作为区域性医药卫生人才培训基地,以立足本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承担本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培训工作,为大力推进区域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本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培训基地应设置明确的工作目标。同时,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培训基地逐年开展本区域医药卫生人员现状调查和分析,根据调查分析结果,结合本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需要,制订和调整区域卫生人才培养、培训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
统筹资源,规划设置,调协发展。校院合作,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校、院双方的人才资源、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和设备资源,作为培训基地工作开展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方对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思路和方案,统一制订本区域卫生人才提高性培训规划,学校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开展理论培训工作,重点在“补缺”和“提高”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更新知识的培训,各协作医院要把卫生人才培训工作纳入医院的内涵发展规划中去思考,在医院的建设发展上,在专业专科设置和发展上相互协作,互为补充,避免相互恶性和无序竞争,避免重复建设和攀比,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做到互通信息,建立良好的临床培养环境和深化临床带教的内涵。
开展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轮训工作。立足本地域,辐射到周边,培训基地应加强横向联系,根据本区域各基层卫生组织的工作需要和发展方向,结合本区域及各个区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规划,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合作校院的相关资源,分层次、分阶段、分项目的对现有卫生专业人员队伍进行专项、专科培养、培训和轮训,不断提高区域内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真正发挥区域性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对卫生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功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培养、培训机制。通过学校和临床实践基地相结合,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采取统一制定培训方案,分段实施培训计划的运作模式。分别明确校、院双方的工作目标。以学校作为培训人员更新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培训的主要场所,以遴选出来的部分综合性医院和专科技术特色浓厚的医院作为强化临床技能培养和培训的实践教学场地,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充分发挥校、院各自的办学培养优势和临床培训优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及培训模式。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人才培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及指导,建立通畅有序的工作协调和联系机制,同时建立起人才培养基地的工作考核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的规划、制度,建立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基地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对基层、社区卫生人员的分批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及业务水平、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基层实用型人才。充分依托医学高等教育机构发挥其引领作用,联合区域内医疗行政管理资源和临床医疗资源,构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医药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努力提升该机构为促进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夯实区域性医药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坚持长期、规范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必将有效提高本区域内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业务水平、临床实践技能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本区域培养造就一批基层实用型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规范及加速、率先发展、为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