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专业设置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协调
卫生职业学校承担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医学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部分既有的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需要,教学内容和方式均需要相应调整以跟上时代发展。作为服务类的医疗卫生行业,卫生职业学校应密切与企业、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机制。通过调查研究预测,适时开发适应职业发展趋势的新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并努力办出特色。
(6)发展思路与发展规划纲要相协调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指出,以推动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宗旨,把人力资源发展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人才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深化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卫生人才建设,开创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纲要》还指明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策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全面提高,重点建设;改革创新,科学管理;适应市场,合理配置。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考虑人口增加对卫生人力需求增加的要求,适当增加人员数量,重点调整卫生人力城乡分布,加大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力度。调整东西部卫生人才分布,进一步加大西部卫生人才建设和东部支援西部的工作力度。改革城市医疗机构,实行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重点建设。全面提高卫生人力整体素质,重点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西部人才开发;加速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监督执法能力的综合执法监督队伍;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
改革创新,科学管理。当前卫生改革已进入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人事工作实施“两个调整”,要改革创新,改变管理相对滞后的现状,改革一切不适应的体制、机制,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实施科学管理。针对现状,加强管理干部培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
适应市场,合理配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按市场规律配置与管理人才成为必然。要大力培育人才市场,强化人才市场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改善东、西部和城乡人才结构。
注重卫生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进而推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可持续发展,要求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在时间维度上要做到前瞻性发展
(1)从学校出口和学校入口方面着眼,服务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前瞻性发展
随着国家教育、卫生政策的不断改革,近年来卫生职业学校的发展遇到许多困难。生源方面受到客观的限制:高校扩招和高中教育规模扩大已经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卫生部门逐步实施执业资格准入,并与教育部门协作,设置成人或业余的临床医学入学资格门槛,客观上限制了卫生职业学校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规模。就业方面形势严峻。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与学生传统就业观念的作祟,中职学校医学专业毕业学生到乡村和社区工作的意愿不高,渠道不畅,直接影响到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
(2)从职业变化和职业认证方面着手,服务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前瞻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疾病谱改变等,促使社会对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服务需求逐步增加。同时,社会职业分工与变更,也需要职业教育做出积极的应对和调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第三批国家职业标准,其中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购销员、足部按摩师等为医学相关类职业。新兴职业的颁布,不仅是对新职业门类的权威性认可,更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空间的提示,在未来的专业设置和变更上,应该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为行业提供多样化的适应性的人才。再加上教育自身的滞后效应,就需要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对未来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动态做出前瞻性的规划。
同时,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准入制度的推行,中职学校学生就需要在获得学业证明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将来就业增加通路。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学生围绕某个“职业锚”和“职业群”,形成“一专多能”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成长为“T”型或“X”型人才,才能更好胜任未来工作和自我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中职学生的学业导向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前瞻性职业准备和规划,做到真正有备无患。
随着社会发展形势与发展需求的逐步变化,随着相关理念与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医药卫生教育公认的发展路径,也为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也应在深化科学发展理念的同时,注重研究政策,抓住机会,不断变革,未雨绸缪,真正实现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多元发展是现实之路
1.教育对象多元化:培养培训兼容并包
(1)培养培训并行不悖的重要现实意义
从大职业教育观来看,职业培训是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学历层次低,学生基础文化水平薄弱等诸多因素,迫使中等职业教育不得不考虑其自身发展的对象定位。在提高办学质量、适应市场要求、选择好办学专业的同时,发展短期职业培训和在岗专业培训,是一定时期内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可行之路。
在体制上,目前职业教育实行竞争上岗,尤其针对医疗卫生岗位,同等条件下高等学历教育层次更加具有竞争实力。而在实际医疗岗位上,职称评聘与学历紧密相关,职称的高低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相维系,是个人医学技能的某种体现。因此,更多的生源选择高等教育也是情理之中。这无疑将使中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相对削弱,使中等医药卫生专业学校招生相对费劲。因此,积极开辟多元化的教育对象,发挥社会培训的作用,为医药卫生行业,尤其是基层人才培养发挥力所能及的功效。
(2)开展短期职业培训和在岗专业培训的必要性
短期卫生职业培训,对于日益发展的社区服务需求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使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综合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传统的医院由于局限于以疾病诊疗为主,已不能满足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的需求。为此,就要求开展短期的职业培训,以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例如家庭护士短期培训、癌肿病人护理培训、心理卫生指导培训等等。无疑,短期职业培训是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岗专业培训,是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种选择。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信息闭塞,卫生资源困乏,卫生环境令人担忧。“土产”乡村医生、护士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基本技能和医疗素质较差,诊疗水平急待提高。但因当地经济条件限制,科技信息不发达,医务人员不足等因素,又不能大规模、长时期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这就使短期在岗培训成为基层较易接受的短、平、快的人才培训提高的方式。尤其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采取不同深度、不同专业的培训学习,就显得更有必要。如眼病常规治疗培训班、妇幼常见疾病的处理、外伤急症处理、计划生育管理、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等等。
(3)医药卫生职业类学校承办职业培训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目前的医疗单位,以医疗诊治为中心,在人、财、物的投入上不可能较大的倾斜于专业培训。而作为医药卫生职业类学校,承办该类项目,不仅能避免学校人、财、物的闲置与浪费,又能为职业教育开辟一块新的领域。就师资而言,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使得育人者紧迫感与压力日趋增加,迫使打破传统的“教学一维”式的教育方式,努力适应灵活多变的职业教育,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教育视野,避免出现淘汰出局的危险,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颇有益处。再者,卫生职业类学校与临床医疗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为培训的实践内容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因此,卫生职业类学校承办培训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的。当然学校也要合理调整投入方向,使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并驾齐驱,使得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互为促进。
另外,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面向基层的基础教育发展定位,决定了其生源一定是基层广大的医药卫生服务人员。其中,有已经在岗的,也有在学就读未来上岗的。而且,随着医药卫生行业的现代发展,对于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学历教育层面的供给,就不能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选择需求,而短期的“补差”、“充电”式培训恰恰成为从业者较为强劲的现实需求。
总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都是职业学校重要教学内容,尤其在新时期,正确处理好两者比重是关系到解卫生职业教育之困,便社会医学综合发展之利的思路调整,也是卫生职业教育发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具体体现。
2.教育内容多元化
(1)专业设置多元化
对接行业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找出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以适应新时期对中等卫生专业人才需求量的调整。学校应该成立由校内专家、学会、医院一线临床专家和医药企业专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和探讨专业方向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加强专业课对接职业标准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经过人才市场行业需求调查,适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的需要。以护士专业为例,目前对公共护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日趋减少,而对于专业细化的护理需求则日趋增加,因此医药卫生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结构势在必行。在专业类别上,中医、针灸推拿、美容专业、计划生育管理专业等尚未饱和专业可继续适量招生,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的服务需求。学校可以在传统护理、助产专业等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新专业。同时随着临床专业化程度提高,在专业内部,可使护理专业进一步深入细化分类。目前,拥有手术室护理、妇幼护理、营养护理、重症病房护理、手术前后护理、心理疏导、家庭病床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护士更受市场青睐。
对接职业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形成适应医疗市场发展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五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达到教学与临床实际需要密切结合。社区护理方向可以增设社区健康评估、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技术等课程;ICU护理方向可以增设重症监护技术、重症监护仪器的使用与维护、ICU护理课程;涉外护理方向可以增设医学英语、护理英语、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尝试开设护理心理学、医学生礼仪、人际沟通、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形体训练等课程。
(2)专业培养多元化
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为了实现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为此就需要教学过程与岗位职业能力尽量零距离,专业培养教学过程应强调贯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教学方式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有一大批理实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室,为“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创造条件;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学校教室的多媒体教室,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利用各种情景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工作场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环境,对于解决课堂与临床分隔、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形成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