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改革是2000年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政策。2000年提出医院不再纯粹由政府举办,可以由社会、个人投资举办,还可以由外商投资举办。对这些的机构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于是提出了一个分类管理的概念,也就是把所有的机构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对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政府要实行免税政策,营利性的医疗机构除了三年的免税期外要缴纳各项税收。在2000年经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后,到2003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为13.5万个,占48%;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为14.6万个,占52%。教育方面没有划分,教育部有所谓的民办教育。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势均力敌,营利性的主要是私人举办的,如果再细分一下,基本都属于诊所、医务室等。从提供的服务量来看,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大概提供了整个门诊和住院服务的95%左右,营利性的提供的服务只有5%左右。如果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角度来看,由部门单方向推进政策改革的话,有很大弊端。比例说营利性机构利和非营利性机构改革是非常好的,符合国际规则,但是需要税收政策、财务会计制度,包括民政的一些机构的登记管理政策进行配套。由于当时部门之间不可能在各方面都配合很好,这种单方面突进式的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现在对医院来说,分类登记方面遇到最大问题就是,有许多冒牌的非营利机构,因为相应的税收政策和登记管理政策是不配套的,有些投资者如果跟当地卫生、税务部门关系好的话,就可以登记为非营利机构。因为政策中有缺失。国外没有冒牌的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非营利资产归属的法律依据,个人想办非营利机构也可以,但从注册为非营利机构那天开始,这个机构就不归投资者个人所有,这实际上涉及到财产的分割和物权法等方面的问题。2000年时卫生系统提出分类管理,不可能在法律制度方面做到这么完善,当时营利和非营利是用分红与不分红来区别的。分红和不分红是经营管理的结果,如果它根本没赚钱,让它分红也分不了。所以这不是营利与非营利的本质特征,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财产归属不一样。
医院改革的国际经验是:医院所有制与医院绩效间没有必然联系,医院所有制发生改变后没能有效提高医院效率,竞争机制一般不会在总体上控制费用,但可能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服务的选择权,公立医院的改革形式是多样化的,私有化是其中的候选方案之一。
在对竞争的看法上,许多地方政府官员被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果冲昏了头脑。改革开放的成绩是众所周知的,由此他们认为只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就能解决一切领域中遇到的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卫生局局长提出,公有制是万恶之源。公有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样坏,私有制也没有他们想像的那样好,很难说哪种制度优于哪种制度,要看哪种制度更适合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风俗,要和社会传统理念相吻合。中国到底是需要免费的公立医院解决看病问题,还是要通过医疗保险来解决看病问题,这是基本制度选择问题,很难说哪种制度优于哪种制度,主要要看当前的建设情况。
有些经济学家给出的处方是,不管在什么时期,改革措施就两点:一是继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进一步推进私有化进程。实际上,医疗服务恰恰和其他领域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信息的非对称性,二是消费的不确定性,三是供需双方主动和被动的地位决定了完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不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国际上对于竞争机制早就有了些认识,美国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1963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医疗服务领域当中的福利经济学及其不确定性》,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卫生经济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那篇论文中又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可能完全用市场竞争规则来解决医疗供给问题。
3.基础性应用型人才对医药卫生产业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的医药卫生产业化转型,除了制度性的保障之外,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智力支撑。产业的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医药卫生完整产业链包括从医药种植加工、营销、卫生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的整体运作。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在各个版块的专业人才,否则就仍然停留于过去的粗放经营和发展状态。
充足优质的基础性应用型人才,对于医药卫生产业化的支撑性作用表现为基础性和应用型。所谓基础性,是指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在专业方面有着一定基础的人才,去完成基础性的工作任务。而所谓应用型,是指区别于理论型而言,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中,需要大量的能够在基层在一线应用专业技术、技能,创造生产力的人才。而当前,这一群体的数量和结构,都距离医药卫生产业化的人力资源要求相差甚远。
三、医药卫生人才资源是行业经济腾飞的基础分析
1.医药卫生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所谓人才,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具体的人才是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医药卫生人才,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人才,其专业价值非同一般,而且由于医药卫生行业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其特殊性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供服务的特殊性。医疗卫生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是生理心理上有变化、机体有缺陷、有损伤的人,由于个人的机体免疫力、伤势情况、机体的病态反应,对药物的敏感度、个人修养、文化修养、对生活设施的要求、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个人的经历、习俗、爱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种特点与复杂性就要求医学人才急需要具备应有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与医学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融洽医患关系,以为病人服务。当前对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才的高度需求,就是需要医护人员从旧有的功能护理转变为社会、家庭、环境、病人的精神状态和疾病情况的全方面进行护理,实现全面的身心护理。
二是工作对象的复杂性。由于医生研究和诊治的对象是人,一举一动都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随时随地都影响着病人的思想动态,他对患者的诊治、护理以及合理饮食、起居,都蕴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需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做后盾,用最有效、最安全、最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的理论、采用痛苦最少的精湛技术去为病人服务,表现为工作的高度复杂性,这就是医学人才有别于其他人才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是医学人才品德才能要高度一致。一个人,只有具备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崇高思想品德,才可能奋发钻研医学技术,成为医学人才。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说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意指品德高尚的人用其才智造福于民,品德恶劣的人用其才危害于民。一个医生,离开悲天悯人、悬壶济世的情怀,离开了南丁格尔誓言和白求恩精神,就仅仅是是拿手术刀开药方的技师,而非拯救生命的医生。
四是医学人才特需的高度协作精神。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学科分得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医生、医护、医药人员之间要有高度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一项工作任务,有时需要许多科室或单位协作才能完成。在多科室协作中涉及各个环节上的分工,各个工作中的主次关系以及工作的艰苦与轻松,名次的前后,贡献的大小,利益的多少等等,无处不体现出课题中每个人的思想品德,无不体现协作的力量,这就是人才品德的相互协作性。最近新闻曝光的某医院,为某非血压病人吃了降压药,导致血压降低,又用升压药的事实。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药剂师、医师、护士之间能有必要的协作和敬业精神,这样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2.医药卫生人才与产业经济腾飞的关系分析
一是医学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医学教育投资是指用于医学教育事业,为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而培养各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所耗费的人、财、物的货币形式的总和。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消耗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后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量的大小。简单讲,经济效益是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比较。医学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是在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活劳动的消耗与所取得医药卫生人才的结果以及由此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重视教育与科学发展社会生产力各国经济学家早有论述。早在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富国论》中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人工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于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当前一切资本中最贵重,最有利润的是给人的资本”。******同志早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巳被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证实。
医学教育的投资,不仅能增进受教育者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而且医学教育投资具有特殊的规律,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更广泛的经济效益。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人是构成生产力要素最活跃最主导的因素——人的健康,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越发达,则医疗卫生水平越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就越高。这样不仅减少了劳动者因伤病等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使劳动者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从事劳动生产,而且,由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劳动者中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劳动者的比例增加,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可以减少非熟练劳动者的培养费用。相反,医学教育落后的地区,必然是医疗卫生水平低,人群的健康水平差,因而妨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医药卫生人才储备现状分析
医药卫生人才的基础性储备,直接决定了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可能和发展水平。盘点当前任务目标和条件基础,不难看出,当前的现实距离规划的目标相差甚远,为医药卫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011年4月28日,卫生部发布《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食品药品监督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和培训工作,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药师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到2015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953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255万人,人才规模基本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人才急需紧缺状况明显改善。同时,要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造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卫生管理、中医药、食品药品与医疗器械监督等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6.2万人;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9.6万人。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训16.5万人;到2020年,培训33万人。加强食品药品监督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到2015年,培训5.5万人;到2020年,培训11万人。《规划》同时提出,加强药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药师岗位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以及医院和药店等配备药师的相关政策。
通过目前现有医药卫生人员数、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目前医疗卫生人员的总数、平均数和结构分布均距离《规划》甚远,都不能够很好满足现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