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盛世古琴“大热”下的保护与传承
高培芬
古琴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琴器、浩瀚丰富的琴谱文献、独特的演奏艺术魅力、极具儒道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精髓而著称。古琴有“两最”:
一是最具中国民族代表性。“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首”、“琴统大雅之尊”。古琴是全世界音域最广、音质最雅、音色最丰富的乐器,也是最具中国民族律制特色的乐器,三分损益律定弦,纯律定徽位,以徽位取平均律之音,旋宫转调方便,音质刚柔相济,音色玲珑剔透气疏韵长,是众多中国民族传统乐器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二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古琴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及《礼记》《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诸子百家书籍中,都有很多关于琴详细的记载和论述。儒家总代表孔子教学的核心“六艺”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以琴为载体的“乐教”居第二位。孔子还提出培养人格修养的内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于是便有了中国文人“士无故不撤琴瑟”之传统,可见“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03年古琴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不但是众多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唯一入选的,也是代表中国文化为数不多的项目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有177个缔约国,每个国家每两年只能报一项,而能通过评选的也只占申报项目的十分之一,可见其评选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公约规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必须能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关键是能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出代表和无法代替其特殊价值的伟大创造。古琴艺术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它的入选,同时也赋予我们一项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对古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要求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头脑清醒地分析、研究、探索和实践,不愧对这世界级“非遗”项目的殊荣,不愧对祖先,不愧对前辈琴家的贡献。
近几年来古琴在社会上逐渐“大热”起来,从表面上看已不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常不弹”的局面了。一时,古琴好像改变了千百年冷清孤寂的状态,从书斋走向了社会大众。学琴的人多了,各地各种名目的琴社、琴馆、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大师”、“嫡传”纷纷登场。古琴在音像店、书店、网站也都有了市场,互联网上“古琴”一词能搜索到几十万余条相关信息,学习古琴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孩子们学了几天琴就忙着考级、表演,“穿汉服”、“集体亮相”、“宏大场面”等噱头频频出现。艺术品市场上古琴拍卖大展风采,天价迭现。古琴值钱了,收藏炙手可热,甚至多家拍卖公司设了古琴拍卖专场。从2003年开始古琴价值一路飙升,几十万、百万、千万、上亿,一夜之间人们好像突然认识到古琴是“国之瑰宝”、“优秀遗产”、“传统文化”,于是古琴“振兴”、“弘扬”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也越来越变味。“古琴有失传之危险”的说法让古琴变得更神秘,以至有的地方官员打着保护的幌子忙着“非遗”造假,以此作为政绩敲开升官发财之门,大发“非遗”不义之财。
这些浮躁的现象,把负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内涵的古琴精神全部歪曲丢失了。何为古琴精神?琴之精神,乃人之精神也,琴学也就是人学。我们都知道古琴在历史上是修身养性之器。东汉琴家桓谭在《新论》一书《琴道》篇中讲:“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班固《白虎通》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这两位先人道出“琴”是雅、正、善的代表。音乐美学研究者蔡仲德先生评述:“中国音乐的最高代表是古琴,而古琴美学历来突出一个‘禁’字。”这就是古琴精神。
今日我们谈保护、传承,首先就是保护这种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古琴精神要求琴人具有自律的品格,以此调解人的内心修养、寄托人的感悟,使人的内心平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保护传承这种精神对于产生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的物欲膨胀和浮躁的心态,是一剂良药。
除了精神,古琴终究是一门高雅的音乐艺术,有它的特性和音乐功能。古琴文化永远不会发展成市井文化,谈什么大力普及古琴,使之社会化以满足大众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今后永远也不可能。前面提到的目前社会所谓“古琴热”只是浅薄、浮躁、附容风雅的闹剧,只能使几千年积淀的古琴艺术遭到破坏,使古琴精神扭曲,无法长久。
要真正做到保护,对古琴音乐的精华部分进行原汁原味、一丝不改地继承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源远流长的古曲几千年能传至今日,是有其充分理由和根据的。古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继承何谈发展。
梁思成先生为了保护旧北平曾提议把旧北平原汁原味地保护起来,到郊区再建一座新北京,当局并没采纳这个建议。梁先生当时就讲:“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实践证明,梁先生是对的。古琴艺术的保护也是如此,如果把能体现人类智慧的精华部分加以篡改或去除,就是对其最大的无知和破坏。
此外,在对经典琴乐提倡抢救式保护时,应秉持和保护文物同样的理念,“宁可删不可增”。有些曲目由于历史的原因缺失了,不完整了,不能凭主观臆造再补上一段,这不是保护而是不伦不类的破坏。
保护与传承,还要加强对古琴艺术传承人的保护。政府保护很不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许多具体措施没有落实。传承人是古琴文化精神的体现者,是古琴艺术的具体承载者和传递者,是活的宝库。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张子谦、顾梅羹、喻绍泽、张育瑾、王凤襄等老先生对古琴艺术的继承、保护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传承人是古琴艺术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必须大力保护。
当然,保护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需要适当的革新。古琴弦的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丝弦声音小,换为钢丝尼龙弦后确有金石之音,能把古琴的音质更好地发挥出来。而传授古琴自古是口传心授式一对一的教学,应该予以保留,但也不排斥小组课堂式的教琴,可以方便学琴者互相交流。不过几十人、上百人的大课是不可取的。
不定期地打谱、交流会是对古琴艺术有效保护的方法之一。但现大多都是民间自发式的,各方面困难很多,如果有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和组织效果会更好。
古琴进大学也是个发展,需要选修课、主修课并进,这样既可以使普通学生对古琴艺术有一定了解又可以使古琴专业学生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弹奏高水平。
总之,我们不应该被一时的古琴热现象所迷惑,认清“大热”下个别急功近利的、 粗制滥造的、鱼目混珠的和欺世盗名的投机者借机行骗和误人子弟。而琴人应该担负起对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义不容辞的责任,加上政府的重视、支持与协助,使古琴艺术得到真正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高培芬,著名古琴教育家、演奏家,诸城派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