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案的手段、方式及现场特点,与犯罪人的认知特点、情绪、情感特点、意志特点以及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点关系密切,同样反映表现着案犯的有关个性特点。
例如,作案手段、方式直截了当,攻击性、暴力性强,现场遗留痕迹较多,不注意现场伪装,反映了犯罪人简单、鲁莽、残暴、大胆、粗心的个性特点以及相应的情绪、情感特征;作案手段、方式隐蔽、巧妙,策划准备充分周密,并注意清理现场消痕灭迹或进行现场伪装,则反映了犯罪人有较高的智能以及狡猾阴险、谨慎细致和善于掩饰的个性特点。
另外,实施犯罪行为的计划性,犯罪行为的准确性、稳妥性,以及清理现场痕迹和伪装现场的行为特点,都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犯罪人个性的沉稳性、冷静性、理智性等特点。
所以,从作案的手段、方式及现场特点人手,是分析案犯个性特点的又一重要因素和途径。
(四)从犯罪行为的意志特征入手
犯罪人的心理及行为活动,常常会存在各种内部心理障碍和外部客观障碍等一系列困难。而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的状况反映着他的意志特征。意志力薄弱会导致行动的中止,意志坚定才可能把行动进行到底。因此,克服的障碍和困难越大,说明他的犯罪意志越坚定。
在刑事犯罪中有很多案件都能反映出罪犯的意志特征。如拦路强奸或抢劫案件,有的犯罪人敢只身一人抢劫或强奸具有较大风险的对象,说明了犯罪人意志品质的冒险性和大胆性。
(五)从犯罪人的语言特点入手
语言分三种,即口头言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这里主要分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除了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外,经常还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差别。
在抢劫、强奸、诈骗案件中,受害人都与犯罪人有一定的直接接触过程,在接触过程中犯罪人总是要用语言来进行恐吓或欺骗的。侦查人员要注意抓住这种语言特点,从中找出可供分析的心理痕迹来。
1.从语言的内容、分析罪犯的个性心理特征
就强奸案件而言,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往往有一定的流氓语言和其他动作。这些流氓语言与动作特点,就可以反映出罪犯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强奸案件,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对女性生殖器和乳房反复多次的询问观察,这往往反映初犯的特点,表现出好奇、渴望探求性秘密的心理状态。而流氓惯犯则不然,在制服受害人后,一般没有什么探求性秘密的语言,而是马上发泄性欲。也有的流氓惯犯,语言上明显地表现出惯用的流氓语言特点,甚至显示炫耀自己作案的次数等。
在强奸、抢劫案件中,犯罪人在作案后往往对受害人有一些恐吓或“安慰”的语言。也反映出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流窜犯罪分子,多是无所顾忌,忘乎所以,侥幸心理强烈,自信其技能高明,而且作案后迅速逃离本地,不怕受害者辨认和报告,因此作案后没有什么恐吓威胁制止受害人报案的语言,而往往声称自己是附近人,或者称下次再来。这种语言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将公安机关的侦查视线引到当地人作案方面。另一个是受害人如果真的屈服了,他下次还可以得逞。
本地区人作案,恐惧心理尤为强烈。一般来说,如受害人不从,犯罪人最怕受害人报案被抓获,所以多是作案后恐吓威胁,或者下毒手,致死被害人。对于因奸、因盗致死被害人的案件常常是因受害人强烈反抗。所以,即便不相识,出于恶性发作,也要致死受害人。
再者,犯罪人作案时,受害人由于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精神上的猛烈打击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往往出现吓昏吓呆,无法行走等情况。犯罪人可能会对受害人进行哄骗和安慰。这种现象常常使用在小年龄的受害人身上。同时,这也反映出这类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般的多为恶习不深,尚有一些悯怜之心的初犯,而恶习较深的惯犯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2.从书面语言分析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书面语言是反映犯罪人知识水平和思想状况等个性特点的重要依据。涉及分析书面语言的案件,多见传单、诈骗、匿名信等。犯罪嫌疑人可能想到对字形进行伪装,但其内容结构恰恰能留下他的个性特征,帮助我们确定侦查范围。
另外,犯罪人的动机、目的、行为动作特征等,都一定程度地反映着其个性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经历以及现时生活状况,都是对其进行分析的因素和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犯罪人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多因性和复杂性以及犯罪人个性形成因素、条件的多因性和复杂性,侦查实践中,在对犯罪人个性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案件并考虑有关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犯罪人犯罪经历的分析
分析犯罪人的犯罪经历,对刻画案犯、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犯罪经历与犯罪经验以及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其犯罪行为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分析犯罪经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犯罪行为的准确性
作案经验是犯罪经历的反映。犯罪经验首先表现在犯罪行为的准确性方面。因此,犯罪行为的准确性程度,是分析犯罪经历的首要因素。它包括侵害对象选择的准确性,现场具体物品侵犯的准确性,攻击、伤害、切割、撬压等行为动作的准确性等。当然,在侵害对象的选择和具体物品的侵犯方面,熟悉和了解情况者除外。而在其他行为动作的准确性方面,特殊职业者和具有相应技能、技巧者除外。
(二)犯罪行为的熟练性、敏捷性
犯罪行为的熟练性、敏捷性是与犯罪经历、经验相关的。较多的犯罪活动必然导致较为熟练、敏捷的犯罪行为动作。因此,熟练、敏捷、快速的犯罪行为过程及其犯罪行为动作特征,是犯罪人较多犯罪经验的反映。反之,则表明犯罪人缺乏较多的犯罪经历。
(三)犯罪行为的疯狂性、果决性
较多的犯罪行为必然强化犯罪人相应的需要及其动机,强化犯罪人心理的恶性程度和反社会的心理倾向.从而坚定犯罪意志。同时,较多的犯罪经验也训练增强了对有关犯罪情景的反应和处置能力。犯罪经历越多,犯罪过程中的矛盾就越少,犯罪行为的疯狂性、果决性越显著,犯罪行为的凶残程度就越强,犯罪行为的决断性就更为迅速。反之,犯罪行为的疯狂性、果决性就会下降,就会使犯罪行为表现出优柔寡断和尚有人性的一些特征。
(四)犯罪行为的沉稳性
在紧张恐惧状态下,心理活动的镇静、稳定程度是与有关经验密切相关的。犯罪活动亦同。由于犯罪行为的社会惩罚性及其本身具有的危险性,使犯罪人的心理活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慌乱状态,从而影响犯罪行为的沉稳性。而犯罪经验越丰富,犯罪人对犯罪活动的心理适应性越强,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的紧张恐惧程度就会相应降低,心里状态就会越镇静、稳定,犯罪活动的行为动作就越沉稳。反之,则会使行为动作紧张慌乱的程度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因而,犯罪行为的沉稳性程度,是分析犯罪人犯罪经历的又一因素和途径。
(五)犯罪行为的周密性
较多的犯罪经历及其经验,不仅增强着犯罪行为的沉稳性,同时,也增强着犯罪活动的计划性、周密性和应变性,并使犯罪活动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中按计划有步骤进行,从而使犯罪活动临变不惊,少破绽、少漏洞,顺利圆满地完成犯罪活动,实现犯罪目的。反之,则会使犯罪人慌乱紧张,顾此失彼,出现较多的遗留物和遗留痕迹,甚至影响犯罪行为的实施与犯罪目的的实现。
(六)犯罪行为的狡诈性
犯罪行为的狡诈性,此处主要是指犯罪人的反侦查能力。
犯罪经历及经验,与反侦查行为密切相关。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自然地会强化他们的反侦查意识,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例如,作案前、中、后的各种掩饰、隐蔽和伪装等。反侦查行为尤其在犯罪现场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所以,犯罪经历越多,反侦查意识就越强,反侦查能力随之也就越强、越突出。反之,反侦查意识、能力和行为就可能较弱。
另外,系列案件中,案犯作案的手段、方式、侵害对象等的类似性以及作案时间的周期性,也是分析犯罪人犯罪经历的有关因素。它是惯犯和职业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特征。而犯罪行为的类似性是犯罪习惯,即动力定型的表现。犯罪行为的周期性,则是犯罪人有关需要必须得到周期性满足的反映。此周期的间隔时间,取决于犯罪人需要状况、情绪状态以及社会治安环境和形势的影响和制约。
三、犯罪人与侵害对象关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