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和地点的规定类别规定在出口国检验货物在工厂时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对于运输中的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货物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货物的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为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货物的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在出口国检验,在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船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果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正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由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正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供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
6.包装子系统
由于国际物流运输距离长、运量大,加上运输过程中堆积存放、多次装卸,所以货物损坏的可能性大。因此,在国际物流活动中,包装活动非常重要。集装箱的出现为国际物流活动提供了安全、便利的包装方式。杜邦定律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
商标一般都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并受到法律保护,以防假冒,从而能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顾客买商品时往往十分看重商标,因此商标关系着一个企业的信誉。国际进出口商品商标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一个企业的特色产品的优点,简洁明晰并且易看、易念、易听、易写、易记,有持久性和不违背目标国际市场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出口商品商标的翻译传神生动,不得与国旗、国徽、军旗等相同,不得与正宗标志或政府机关、展览性质集会的标志相同或相近。
在考虑出口商品包装设计和具体作业过程时,应把包装与储存、装卸、运输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从而实现现代国际物流系统要求的“包、储、运一体化”。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包装存在的问题包括: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为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
要想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必须提高广大外贸从业人员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短、质量高等特点。
7.信息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信息、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
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第二节电子商务下的国际物流
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信息化社会,国际物流只有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和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体现国际物流的功能,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国际物流。
一、传统国际物流与电子商务下的国际物流的特点
(一)传统国际物流的特点
1.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
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是传统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是由于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而产生的。它给国际物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物流适用不同的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个地区的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整个国际物流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标准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此外,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的制约。
由于物流环境差异,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种不同的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等环境下运行,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复杂性。
2.物流系统范围广,风险大
物流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本来就很复杂,国际物流又在这个复杂系统上增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这不仅增加了地域和空间的广阔性,而且使涉及的内外因素增多,所需的时间变长,从而使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因此,只有融入现代化系统技术,国际物流的效果才会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会明显增加。
3.必须有国际化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
国际化物流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但国际化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另外,各地区物流信息水平参差不齐,也使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变得困难。
建立国际化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发展EDI的领域,以EDI为基础将会对国际物流产生重大影响。
4.标准化要求较高
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是很难提高的。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集装箱使用几种统一规格及条形码技术等。这样能大大降低物流费用,降低转运的难度。而不向这一标准靠拢的国家和地区,必然要在转运、换车底等许多方面多耗费时间和费用,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力。
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以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比其与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5.流量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和转移
传统国际物流的流量结构是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相联系的。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共同趋势是: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这种演变规律使得各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调整,因此传统国际物流的流量结构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与转移。
6.输送形式主要以海运为主
国内物流,无论是企业物流,还是区域物流,其输送方式都以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主。而国际间的物品流动,由于距离远、运量大,同时考虑输送成本,因此主要以海上大货轮运输为主。
7.客观上要求缩短物流中转过程
由于国际物流是两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公司相互提供的不同服务,客观上要求缩短物流的中转过程,于是直达运输成为一种有效途径。
(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00年到2008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89404亿元增长到300670亿元,保持约9%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为27.5%。同期的国际物流中,集装箱运输年增长速度为31.5%。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可见,我国国际物流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均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必须以有效的国际物流作为保证和支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物流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电子商务下的国际物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1.国际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化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和运作结构,其管理水平必须达到科学化和现代化。只有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确保国际物流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得到发挥,从而保障相关企业和用户的整体效益。管理科学的发展为流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流通产业的有序发展。同时,各国还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调控力度,使之有效化和规范化。总之,一切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中心,加快科技进步是开展电子商务下的国际物流的根本出路。
2.国际物流系统更加集成化
传统物流一般只是货物运输的起点到终点的流动过程,如产品出厂后从包装、运输、装卸到仓储的过程。从纵向看,现代物流将传统物流向两方延伸并注入新的内涵,即货物从最早的货物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进入销售领域(其间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等过程),最终到达用户手中,甚至还有回收物流,整个过程包括了产品出“生”入“死”的全过程。从横向看,现代物流将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等各种物流系统,通过利益输送、股权控制等形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掌控整个商品的流动过程,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争取达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国际物流是将整个物流系统打造成一个高效、通畅、可控制的流通体系,以此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适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
3.国际物流园区更加便利化
建立国际物流园区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国际物流提供服务。国际物流园区通常修建于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附近,它们采用立体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作业和管理方式。例如,日本为了提高中心港口和机场的国际物流功能,重点在京滨港、名古屋港、大阪港、神户港进行超级中枢港口项目建设,对成田机场、关西机场、羽田机场进行扩建,并在这些国际中心港口和空港附近设立物流中心,提高国际货物的运输和处理能力。这些国际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保税区的功能。此外,这些港口基本都是24小时作业,实现了国际空运货物24小时运营。此外,日本还在通关和其他办证方面提供了许多便利,对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对接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实际上是货物在两个关税区的转接和跨国界的流动,要实现国内流通体系和国际流通体系的无障碍连接,必须减轻国际物流企业的负担、简化行政手续、提高通关的便利化程度。为此,日本实行了同一窗口办理方式,简化了进出口以及机场港口办理手续,使得货物的检疫、安全性和通关检查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进行。
由此可见,国际物流园区的便利化发展,不仅有赖于物流企业本身的努力,还特别倚重于政府的支持。而如何围绕机场、港口建立保税区、保税仓库,提供“点到点”服务、“一站式”服务则是国际物流园区规划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