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例
知识目标
了解物流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了解国际物流的概念和系统组成;
了解传统国际物流的特点;
了解电子商务下国际物流的特点。
技能目标
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措施。
荷兰的国际物流策略
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是西欧小国,国土面积仅41526平方千米。但荷兰通过实施转口贸易战略,长期保持着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其外贸总额居世界前列,其中转口贸易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作为世界众多知名企业,如飞利浦、阿克苏诺贝尔、联合利华、壳牌和喜力啤酒等的故乡,荷兰不仅以成功的贸易闻名于世,还是全球最佳营商地之一。
金融危机后期的中国与荷兰,这两个在经济上有着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国家,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都在积极地寻找投资合作机会。荷兰政府也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以进一步增强荷兰作为理想投资地的魅力。荷兰是个地理上的小国,却在贸易方面享誉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请结合以上案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分析荷兰是如何成为国际贸易大国的。
第一节国际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全球化
所谓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简单地讲,就是指物流的国际化、全球化。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是近些年才被提出并受到人们重视的,但物流的全球化早已出现。物流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前是物流全球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国际物流仅仅是少数国家的个别行为,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产品种类上来说都尚未成熟。
2.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是物流全球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物流设施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配送中心。在管理方面,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此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尚未出现。
这个阶段的发展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活跃,交易水平和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原有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在这个时期进入国际领域。
(2)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国际间的大规模物流,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
(3)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物流进一步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大规模、高服务型物流从石油、矿石等领域向难度最大的中、小件杂货领域深入。
(4)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对国际物流的质量和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
3.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物流全球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开始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日本则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这一阶段的物流国际化趋势主要局限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4.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是物流全球化发展的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因特网、条形码技术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些年,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了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实现物流无国界。例如,世界著名物流代理企业美国联邦快递公司,通过电子信息对货物配置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物流代理管理。
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阻碍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但在国际物流的电子化方面,我国已经意识到并开展了一些工作。例如,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
二、国际物流的概念及系统组成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需要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它是伴随着物流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而自然产生的新的概念,并在近十几年中得到了巨大发展。
(二)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运输、仓储、装卸与搬运、流通加工、检验与通关、包装以及信息等子系统组成。其中,运输和仓储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运输和仓储,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转移,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内容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其中,运输方式包括空运、海运、国际公路、铁路运输等。而在公路和铁路运输中,又以大陆桥运输和浮动公路运输最具特色。
(1)大陆桥运输。大陆桥运输(land bridg etransport)是指以横贯大陆上的铁路、公路运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将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海陆联运的连贯运输形式。
大陆桥运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集装箱,它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跨境运输的一种特殊形式。广义的大陆桥运输还包括小陆桥运输和微型陆桥运输。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运输公司先将集装箱经太平洋运至美国西海岸,然后利用横贯美国东西部的铁路运至美国东海岸,最后装船继续运往欧洲。由此产生了世界上大陆桥的雏形——美国大陆桥。
大陆桥的正式办理是在1967年。当时由于第三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又赶上巴拿马运河拥挤堵塞,远东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货船不得不改道绕航非洲好望角或南美洲德雷克海峡,导致航程和运输时间大大延长。而此时又正逢油价猛涨,海运成本增加,加之集装箱运输兴起,大陆桥运输应运而生,并产生了两条远东、日本至欧洲的大陆桥路线。其中,第一条是从远东、日本将货物海运至美国西海岸港口;然后换装到铁路专用列车,横跨北美大陆至美国东海岸港口;最后由海运运至欧洲。第二条是由日本和东南亚将货物海运至俄罗斯东方港;然后转西伯利亚铁路,横跨欧洲大陆;最后由海运、铁路和公路运至欧洲各国。
大陆桥运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采用海陆联运方式,全程由海运段和陆运段组成;二是比单独采用海运方式的路程有所缩短,但增加了货物的装卸次数,所以大陆桥运输在某一地域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它与全程海运相比在运输费用、运输时间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三是降低了运输费用,加快了运输速度,简化了作业手续,保证了运输的安全。
(2)浮动公路运输。利用一端水运衔接两端陆运,衔接方式采用将车辆开上船舶,以整车货载完成这一段水运,到达另一港口后,车辆开下继续利用陆运的联合运输方式,称为浮动公路运输,又称为车辆渡船方式。这种联合运输的特点是:在陆运与水运之间,不需要将货物从一种运输工具上卸下,再转换到另一种运输工具上,而仍然利用原来的车辆作为货物的载体。其优点是两种运输方式之间有效衔接,转换速度快,而且在转换时,不触碰货物,因而有利于减少和防止货损。浮动公路运输是一种现代运输方式。
运输子系统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外贸电子商务领域发展迅猛,但在国际物流运输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的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缺陷,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力不足,影响了进出口货物的及时流通。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虽然海运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仍然不足,其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曾发生过一次最严重的月份缺船事件,缺船量达30条。
目前,我国的船型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中等船舶奇缺。由于外运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与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的状况是很不适应的。另外,我国港口的不足和布局不合理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区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转,这样造成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需求量大,但供给能力不足,内陆出口更困难。例如,我国同朝鲜、蒙古、越南等周边国家虽然有铁路连接,但运力不足。再如,我国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还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及时卖出。
第三,航空运输的运力不足、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空运的方式运输货物已被全球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很落后。目前,我国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货物,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也未达到一定的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的建设,并大力发展航空事业。
2.仓储子系统
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需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由于这种仓储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所以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其中,保税制度是指允许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入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口的最终去向前,暂缓征缴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账册,配备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
3.装卸与搬运子系统
装卸活动是随着运输保管加工等活动而发生的物流活动。进出口商品的装卸与搬运活动,相对于商品运输来讲,是短距离的商品移动,是仓库作业和运输作业的纽带和桥梁,实现的也是物流的空间效益。它是保证商品运输和保管连续性的一种物流活动。做好商品的装船、卸船、进库、出库以及在库内的清点、查库、转运转装等工作,对加速国际物流的发展十分重要。节省装卸与搬运费用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环节。有效地做好装卸搬运活动,可以减少运输和保管之间的摩擦,充分发挥商品的储运效率。
近年来,国际物流的装卸搬运活动由于集装箱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加便利。以标准化的集装箱装卸为前提,港口码头装卸设备的标准化和大型化、装卸作业的效率化成为了可能。
4.流通加工子系统
流通加工是为了促进销售、提高物流效率和物资利用率,以及为维护物品的质量而采取的、能使物资或商品发生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加工过程,它可以确保进出口商品的质量达到要求。它是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物流形式,能使商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地扩大进出口;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和部分加工能力,扩大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流通加工是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进出口商品流通加工的具体内容包括两类:一类是指装袋、贴标签、配装、挑选、混装、刷标记等出口贸易商品服务;另一类则是生产性外延加工,如剪断、平整、套裁、打折、折弯、拉拔、组装、改装、服装的检验和烫熨等。其中,后一类流通加工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还可以实现货物的增值。
5.检验与通关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这就使得商品检验子系统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商品检验,各方能够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包括检验时间和地点、检验机构和证明、检验标准和方法等。另外,商品的出入境还须申请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