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电子商务物流
15036000000014

第14章 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3)

资料链接:EDI的产生与发展

ED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美国运输业的许多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研究开发电子通信标准的可行性,他们的方案奠定了EDI的基础。

1970年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及通信网络不断更新换代。跨国公司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必然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安排原料进货、加工、装配及销售等业务流程。使用EDI,跨国公司可以很容易地将从原料进货到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标准为基础的EDI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980年以后,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EDI标准,但由于标准互不统一而无法进行国际间的运行。1985年,由欧洲和北美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开发了一种新的国际标准,并在联合国的支持下,于1987年成为国际标准。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EDI的推广应用工作,EDI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商业革命。

二、EDI的系统构成及特点

(一)EDI的系统构成

EDI数据标准、EDI硬件和软件、通信网络是构成EDI系统的三大要素。

1.EDI数据标准

EDI数据标准是由各企业、各地区代表共同讨论、制定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可以使各组织之间的不同格式文件,通过共同的标准实现彼此的交换。EDI数据标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这是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前提条件。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UN/EDIFACT和ANSIX.12。

2.EDI硬件和软件

EDI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有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和通信线路。一个部门或企业要实现EDI,首先必须有一套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因此,EDI硬件是实现EDI技术的前提条件。

EDI所需的软件主要用于将用户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然后进行传输交换。当需要发送EDI文件时,必须把从企业专有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才能进行。

资料链接:EDI软件

EDI主要有以下三种软件:

(1)转换软件。转换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将原有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文件,或是将从翻译软件接收的平面文件转换成原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2)翻译软件。翻译软件可以将平面文件翻译成EDI标准格式,或将接收到的EDI标准格式翻译成平面文件。

(3)通信软件。通信软件可以将EDI标准格式的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再送到EDI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或从EDI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中将接收到的文件取回。

3.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是实现EDI的手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互联网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大多数EDI都不通过互联网,而是通过租用的电话线在专用网络上实现,这类专用的网络被称为增值网(value-addlenetwork,VAN),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安全性的日益提升,其已表现出替代VAN而成为EDI的硬件载体的趋势。

(二)EDI的特点

EDI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EDI的使用对象是具有固定格式的业务信息和具有经常性业务联系的组织。

(2)EDI所传送的资料是业务资料(如订单、发票等),而不是一般性的通知,且传送的报文均采用标准化的格式,符合国际标准。

(3)贸易单证的传递过程直接由收发双方的计算机系统完成,不需要人工介入操作,这是由EDI报文均为标准格式的前提保证的。

(4)EDI的使用可以缩短事务处理的周期,减少操作成本,简化工作流程,降低差错率,提高数据处理和业务处理质量。

三、EDI技术的应用

(一)EDI技术的应用过程

EDI技术的应用过程从技术层面上讲很抽象。为了更好地理解EDI是如何工作的,下面以订单与订单回复为例,简单地介绍EDI的应用过程。

(1)制作订单。购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计算机上操作,在订单处理系统中制作一份订单,其中包括所有必要的订单信息,并产生保存在计算机中的电子订单。

(2)发送订单。购买方将电子订单通过EDI系统发送到供货方,实际上是发送到供货方的EDI信箱中,并保存在EDI交换中心等待供货方接收。

(3)接收订单。供货方通过EDI系统访问在EDI交换中心的EDI信箱,并将自己信箱中的邮件接收到自己的EDI系统中,其中也包括购买方发送来的电子订单。

(4)发送回执。供货方使用订单处理系统自动为电子订单生成回执,发送给购买方,实际上也是发送到购买方的EDI信箱中。

(5)接收回执。购买方通过EDI系统访问在EDI交换中心的EDI信箱,并将自己信箱中的邮件接收到自己的EDI系统中,其中也包括供货方发送来的订单回执。整个订货过程至此完成,供货方已经收到订单,而购买方也已经收到订单回执。

资料链接:物流EDI

EDI在物流中应用广泛,因而通常将应用于物流的EDI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的参与单位有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如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的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专业报送业者等)。

由发送货物业主、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组成的物流模型的运作步骤如下:

(1)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货后,制订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和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制订车辆调配计划和接收货物业主制订货物接收计划。

(2)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形码的货物标签(即SCM标签,shipping carton marking)并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物流运输业主依据请示下达车辆调配指令。

(3)物流运输业主在向发送货物业主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

(4)物流运输业主在物流中心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做成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向发送货物业主发送完成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

(5)收货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二)EDI技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的应用

EDI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并对各个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错误、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EDI技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是EDI技术最初应用的领域。通过EDI技术,不同生产商、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将各自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销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之间通过EDI技术完成通信,不仅加快了交易速度,而且提高了交易的准确性,大幅提高了经营效益。

2.流通领域

EDI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运输、配送和国际通关等方面。在流通领域,企业通过集装箱运输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能将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企业与保险、外贸代理、仓库等企业间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联系在一起,实现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而且在报关报检等环节,可以将海关、商检、卫检等部门与报关公司、外贸公司紧密联系起来,大大简化了进出口贸易程序,提高了货物通关速度。

3.其他领域

在银行、保险、税务等多个领域中,EDI技术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EDI技术,在这些领域,企业实现了在线支付、电子资金划拨、电子报税等多项功能。

资料链接:我国EDI的发展及应用

我国正式引入EDI的概念是在1990年。进入“九五”和“十五”以后,国家又结合电子商务的实施加大了EDI应用试点的力度。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支持“现代商贸EDI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海关EDI通关二期工程”“商检EDI应用系统”“商业EDI开发与示范”“典型城市EDI综合应用示范系统”“商业电子信息安全与认证技术”“中国EDI应用发展模式研究”。同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展“国际集装箱运输电子信息传输和动作系统及示范工程”,该项目涉及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与上海、天津、大连、宁波四个港口的EDI互联工程。

第三节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存储技术

一、数据库技术概述

数据是将现实世界中各种信息记录下来的、可以识别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据库就是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储存、设计管理和使用的综合软件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目的是有效管理和存储大量的数据资源,实现对数据的科学管理。数据库技术是电子商务物流常用的信息存储技术。

1.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DB)是储存在计算机辅助存储器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简单地说,数据库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按某种规则组织起来的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手机或邮件中常用的通讯录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库。通过这种数据库,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添加、更新、查找和删除等操作。

资料链接:数据处理的发展

数据处理是将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包括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传播、检索、分类、加工或计算、打印和输出等操作。数据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从当时的硬件上看,外存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直接存取设备;从软件上看(实际上,当时还未形成软件的整体概念),没有操作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软件;从数据上看,数据量小,数据无结构,由用户直接管理,且数据间缺乏逻辑组织,数据依赖于特定的应用程序,缺乏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磁鼓、磁盘等数据存储设备,新的数据处理系统迅速发展起来。文件系统实现了记录内的结构化,即给出了记录内各种数据间的关系。但是,文件从整体来看却是无结构的。其数据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因此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差,且冗余量大,管理和维护的代价也很大。

(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数据库这样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的特点是:数据不再只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性,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有一定的程序与数据间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

2.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指带有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与基础。

数据库系统不仅包括数据库本身,还包括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等。其中,数据库系统对计算机硬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足够大的内存来存放操作系统、DBMS的核心程序、数据缓冲区及应用程序等,要有足够大的存储设备来进行数据的存取与备份,要有较高的计算能力与数据传输能力。

3.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它的职能是有效地组织和存储数据,获取和管理数据,接收和完成用户提出的各种数据访问请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项:

(1)数据定义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DDL),利用DDL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定义,如对数据库、表、字段和索引进行定义、创建及修改。

(2)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DML),利用DML可以实现在数据库中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等基本操作。

(3)数据查询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查询语言(data query language,DQL),利用DQL可以实现对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操作。

(4)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控制语言(data control language,DCL),利用DCL可以完成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包括并发控制(即处理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某些数据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检查和执行、数据库的内部维护(如索引的自动维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