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争辩、抢话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觉得你不喜欢倾听他。这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即使你有再多的意见,也要学会“隐忍”,学会“沉默”,因为适当的沉默是一种倾听智慧,它在帮你赢得人缘的同时,也征服所有人的心。
1.收起沾沾自喜的感觉,少说“我”多说“你”
说话好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的了。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大多数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自己有浓厚兴趣的事情,不仅常常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而且还会令人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在你看来是充满喜悦的事情,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放学回家的路上,吴欢遇到了王老师,她气鼓鼓地说:“王老师,你说江珊多可恨,我和她吵起来了。”“为什么?”王老师一脸不解。“她非说张学友是最好的歌星,张学友鼻子那么大,丑死了。我就和她吵起来了。”吴欢接着说,“江珊太不够朋友,本来在班里我和她是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她有什么心里话都不告诉我!”王老师问:“你从来都是把任何心里话都告诉江珊的吗?你想一想是不是每个人的喜好都一样呢?”一句话使吴欢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没把什么话都告诉她。”
自己喜欢的要求别人也要喜欢,自己没有把什么心里话都告诉好朋友,却要求别人对自己毫无秘密,全部公开,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怎么能要求别人公开自己的隐私呢?即使是好朋友也没有这个权利。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时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从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拉近,听起来缓和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比如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地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2.一对会倾听的耳朵胜过一张能言善辩的嘴
在一个久远的年代和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国度里,有个整日坐在王座上的国王。一天,他收到邻国王子送来的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使者说他的王子要请教国王一个问题: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回答正确的话,这三个金人将全部归国王所有,回答错误的话只可获得一个金人。这可有点难住国王了,因为无论是称重量还是看做工,它们都是一模一样的。
最后,一位智慧的老臣拿着三根稻草,他把第一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耳朵里,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然后他又将一根稻草插入第二个金人的耳朵里,结果稻草从嘴巴里出来。最后他把第三根稻草插入第三个金人耳朵里,稻草掉进肚子里。
老臣说:“最有价值的是第三个金人!第一个金人是前耳朵进,后耳朵出。第二个金人是用耳朵听了,用嘴巴说出来。第三个金人是用心去倾听。”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一对会倾听的耳朵胜过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事实上,倾听是获得他人好感的关键,用心地倾听他人话语胜过在众人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那些整日在他人面前喋喋不休的人,总显得锋芒毕露、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话说多了,还有可能祸从嘴出。而静心倾听就没有这些弊病,而且益处颇多。用心倾听别人说话,别人就会觉得你谦虚好学,诚实可靠,善解人意。善于倾听的人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取路人的述说,写下了《聊斋志异》;唐太宗因为能够倾听魏征等人直谏,成就了大唐盛世;刘玄德因为恭听诸葛亮之言,而问鼎三国。
一个不懂得用心倾听的人,通常也是不尊重别人观点和立场、孤傲自大的人。这种人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他人反感的对象。而用心倾听则是对说话者的尊重,它不仅是维系人际关系、保持友谊最有效的方法,更是解决矛盾冲突和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
这日,刚工作不久的兰兰在一个小店里买了一件连衣裙,但不久她发现衣服起褶的厉害,于是,她拿着裙子来小店退换。她想跟售货员说说事情的经过,但没做到,售货员总是打断她说话:“我们卖了几十件这样的裙子了,您是第一个找上门来抱怨衣服起褶的人。”兰兰听了很生气,二人因此吵了起来。
正在此时,老板娘来了。她很内行,她向兰兰询问事情经过。兰兰说话的时候,她一句话没讲,很安静地听兰兰把话讲完。之后,她也听了听自家售货员的观点。听完后,她就开始反驳售货员,并帮兰兰说话。她不仅指出了裙子起褶的问题,还强调说店里不应当出售使顾客不满意的货品,应该立即退回厂家。当然,她也承认她不知道裙子为什么出现问题,“您想怎么处理?我尊重您的意见。”她对兰兰说。
兰兰仍旧要求退货,她爽快地答应了。兰兰觉得心里有一丝愧疚,就换买另一条裙子了。之后,兰兰完全信任了这家小店,她也成为小店的常客。
只有很好地倾听别人,才能构建稳定的人际关系。凡是高明的谈话者,都有着很好的倾听素质。他们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能够体察别人的感情,体谅别人的难处,宽恕别人的错误,容忍别人的缺点;他们有耐心,能够长时间地听取别人零乱、不成熟,甚至是语无伦次的谈话;他们还拥有一颗谦虚的心,一颗吸收性强的学习心,他们能够从别人的谈话中找到要害,能够用别人的思想来提升自己;他们又都是有趣的人,偶尔听到别人说出有趣的话,就会心的笑。当别人讲出一些经典话语时,就连连点头。由于具备这种素质,高明的谈话者往往能深刻洞察别人的心思,他说出口的话也就能深入对方内心。
想做一个高明的谈话者,还是想做一个滔滔不绝但令人反感的人,由你自己决定。
3.不当话痨,把话语权分给别人一些
希腊斯多噶派哲人芝诺说:“我们之所以长着两只耳朵一张嘴,是为了多听少说。”当一个青年向他滔滔不绝地说话时,他打断说:“你的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了。”
确实有许多能言会道的人,他们的嘴是身上最发达的器官,无论走到哪里,嘴巴是身上最锋利的武器。他们只想表达自己,却很少有心情倾听他人。虽然他们算得上一等一的话痨,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也非常多,但他们并不了解别人。他们说得越多,了解别人的机会就越少。只有让对方多说,了解他的机会才会越多。而越了解一个人,你就越能赢得他的好感,他就越愿意与你打交道。
纽约大学的社会学专家达尼尔格兰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每三个女大学生分成一组,每一组由两名同校女大学生和另外一名外校女大学生组成,让她们进行十分钟的交谈。在这个谈话过程中,因为三人中有两人是同一所大学的,所以大家谈话的时候就会忽视另外一人。结果,正常对话的同校女大学生在交流中使用的重音占谈话的11%,而被忽视的那名外校女大学生的对话重音达到了41%。而且在这些被忽视的外校女大学生中,也就是重音使用频繁41%的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人感到自己性格内向。
这个试验说明,当两个同校女生毫不顾忌地说话时,会夺走另一个外校女生的发言权,导致她因内心不舒服而出现说话声音增大的现象,这表明她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情绪。因此,从今以后,与人聊天的时候,别只顾着自己说话,也要问问别人:“你是怎么认为的?”多听别人说,引导别人多说,才是有效的沟通之道。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掌握如下原则:
1)谈话中的20:80法则。
意大利著名学者帕累托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素通常只占20%,其余80%是次要因素。因此,掌握20%的重点,就能操纵局面。谈话中,这个原则同样奏效。也就说,用80%的时间倾听,20%的时间说话,是最好的时间分配方案。这样,你能从对方的言谈中了解到更多,你能够冷静分析对方的谈话内容,抓住关键之处。
同时,在倾听对方说话时,不要只是简单地发出“嗯”“是”这样的声音,而是要安静下来,多注视对方,时机恰当时,通过有意义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回应对方,这样便能形成一个较好的人际互动。
2)多用“设问”,引导别人多说。
在谈话过程中,你可以采用设问的形式引导对方多说。设问用得好,能够诱人思考,使谈话更加有吸引力。但设问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问,你最好问能够引发对方感兴趣的,让对方感到骄傲的事情。比如他事业成功的经验,他目前最关心的话题以及他的兴趣爱好等。
当年日本著名的销售员原一平做销售的时候,拜访一个建筑企业的董事长渡边先生。渡边一见到原一平就下了逐客令。原一平并没有就此退却,他诚恳地问渡边先生:“渡边先生,咱俩年龄差不多,为什么你如此成功呢?能告诉我原因吗?”
渡边先生见原一平求知若渴,想学习自己的成功经验,就不好意思再回绝他,接着,他就讲述了自己的成功历程。没想到一聊就是半天,而原一平始终在认真地听着,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了一些问题,以示请教。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原一平拿下了渡边建筑公司的所有保单。
所以,征服人心其实很简单——不当话痨,把话语权多分给别人一些,你就拥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
3)拿出诚意听,适时重复对方话语中的关键词。
有些人在听他人说话时,听不到十分钟,就开始走神,眼睛不由自主地飘向对方的嘴巴、手、腿,抑或像一尊雕像般凝望着窗外。还有些更敷衍的,眼睛不舍得离开电视机,对方虽然嘴里不说,但心里多半会发火。
一个好的倾听者,即便对对方的话题不感兴趣,也会不时地重复对方话中的关键词,这样对方就会觉得面前的人是在认真地听,并且对自己的谈话感兴趣。
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之有效的重复关键词技巧称之为“反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帕多埃里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90多名女大学生与事先雇用并商量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对话。有一半女大学生在发言时的“感情用语”或“关键词”被这些工作人员重复,而另一半女大学生在和工作人员说话时,工作人员并没有重复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关键词”。结果显示,和后半部分的女大学生相比,前半部分女大学生的谈话时间要长,谈话次数也多,她们对工作人员的好感度要比另一半学生高出11个百分点,她们还非常乐意同工作人员谈话。显然,注重重复对方的感情用语或关键词,不仅能够让对方更愿意交谈,还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引发好感。
当然,找到对方谈话中的关键词和带有感情的词语,是需要用心的。比如有朋友高兴地说“我升职当科长了”,你这时候,需要重复“升职”这个词。若是你搞错了,说成“你吗?”等类似的话,你们之间谈话的气氛就会一下子变了,对方还以为你是有意讽刺他。找到对方谈话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关键是要把对方谈话时的情绪与他所说的话结合起来,这样,你只需要略分一点听力,就可以让对方认为你对他的话题感兴趣。
通常情况下,你重复对方话语中的关键词后,对方都会很乐意让话题继续下去,当他说得尽兴的时候,也别忘了时不时给他来几句附和。附和他人有两个法则:第一个法则是“尽可能多说,并且附和的声音要大点”,用自己的热情来引发对方的谈话兴趣。第二个法则是“对谈话的前半部分附和要少,对谈话的后半部分附和要多”。若能如此,谈话的氛围将会比较活跃。
至于附和用语,最具有魔法效力的是“是啊”这句话。它含有“你所说的非常合理”以及“我非常认同你”这两种微妙的语感。这能让你和谈话者建立起互信关系,交谈会变得更加顺利。
你也可以用一些问句来附和,诸如“为什么?”“怎么会?”“真的吗?”“后来呢?”等。这些附和性的问句也能激发对方的交谈兴致。
其实,每个说话的人,都想从听众那里获得些许赞同的声音或表情,这样他才能更放得开地往下说。只要你的反应是一种鼓励式的,不管对方是谁,他都能在愉快交谈的同时,对你这个人有个好印象。
4.说“我懂你的委屈”,不如静静地听
卡卡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会安慰别人的人,每次朋友向他倾诉内心的委屈时,他都会说“我明白你的难处”“我知道你很倒霉”“我晓得”,然后他也开始说自己的事,告诉朋友自己最近工作不太顺利,追女孩还没有追上等。到了最后,他们之间是各说各的,各有各自的心事。事实上,朋友并不认为卡卡了解自己,而卡卡也不觉得朋友能听得进他的话。而且,朋友会认为卡卡“根本不可能了解我的委屈,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只不过在敷衍罢了”!
一个人要想了解另一个人是很难的一件事,这就像我们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在憧憬着今年能拿到多少钱,过两年投资点什么一样,但我们很难分心去想遥远的第三世界有人因缺水而皮包骨头,也很难了解那些刚刚遭遇地震、台风的人们,他们的心被怎样的痛苦侵蚀。
不了解就不要这样说。因为当事人向你倾诉的时候,需要的是你听,也许他也很希望你能给他指出一条好的路子,但他并不需要一个人只是嘴上说懂他的痛苦,但实际上并没有用心倾听。
还有“我懂你的痛苦”这句话,并不是每次别人向你抱怨时都能应付得过去,有时候甚至显得不合时宜。比如有人向你抱怨:“我本来去理发店是要烫梨花头的,可是店主却给我烫了个大妈头,丑死了。”“我都有眼尾纹了,老了。”这时,你最好立即说“哪有,很好看”或者“没有你想得那么糟糕”之类的话,如果此时你说“我懂你受的苦”“我了解岁月的无情”,恐怕会让对方心情更差。
不痛不痒地说“我懂你的委屈”,不如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对方,做一个好的听众。
规则一:在听对方说话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护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做会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对方越能感受到你的倾听兴趣,他就越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相反,如果你在听话的时候表现出消极态度,总是动不动就说“我知道”“我懂了”之类不耐烦的话,对方就会很伤心,进而也不想和你交谈了。
规则二:全身心注意倾听。别人同你说话的时候,你要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的亲密接触,同时注意姿态和手势,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要与对方要保持最适宜的距离。
规则三:以相应的行动回答对方的问题。对方与你交谈是想得到某种可感的信息,或者迫使你做某件事情使你改变观点,或者渴望得到你的安慰理解等。这时,你要采取适当的行动,比如对方和你聊到他遇到工作瓶颈,如果有好的建议尽管告诉他,如果有能帮他的书籍或者工具也可以提供给他,这本身就是对对方最好的回答方式。
规则四:倾听的时候,感同身受的对对方表示理解。这包括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情感,把自己假设为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的内心感情。
规则五:不要不懂装懂,没听见装作听见,也别逃避交谈的责任。作为一个倾听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你不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你就应该让他知道你没听明白。永远别不懂装懂,那样早晚会被人识破。
规则六:要观察对方的表情。交谈很多时候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么,你不仅要认真听,还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变化。比如看对方的眼神、听对方说话的语气及音调和语速的变化等,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与你的距离,这有助于你更好地倾听对方。
在倾听对方说话的同时,还有几个方面需要提醒你:
首先,别提太多的问题。问题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对方思维混乱,说话时注意力不集中。
其次,不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神游。有的人听别人说话时,习惯考虑与谈话无关的事情,对方问他话的时候,他会不知所云,想不起对方刚才说了些什么,这样彼此交流就变得困难。
最后,别匆忙下结论。别人说话的时候,不管你是表示赞许还是反对,都不要急着说出来,不经过认真思考的判断和评价,容易让对方陷入防御状态,造成彼此间交际的隔阂。
5.适度沉默,使沟通更加顺畅
现在,沉默是金这种理论逐渐被颠覆。从开始的赞同到后来的反对再到大加批驳,如今,沉默似乎是一件消极的事情,是谈话的大忌。人们每每聚在一起,都会想方设法得发出点声音。比如说你去亲戚朋友家作客,一般情况下,大家会第一时间打开电视,或边聊天边看,或干脆沉浸电视之中,倾听电视“说话”,被电视节目控制着。电视上的某个节目大骂演艺圈,大家也跟着骂两句;电视上某个热门剩女栏目闹点笑话,大家就跟着笑几声。几个小时下来,看似气氛不沉闷,可是大家真正交流的时间却没多少。再亲近的朋友与亲戚,都不可能每分每秒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不讲话时,会有一段时间很沉默。但沉默未必是坏事,适度的沉默,不但不会令谈话降温,还能使彼此的交流更顺畅。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必须是持续状态才有意义。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重复并且长时间听一个话题,注意力就会逐渐分散,厌烦对方的谈话,可能导致“你说你的,我走神你也不知道”的局面产生。这样的对话看似在进行,实际上却在受阻。因此,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突然的沉默就能发挥作用了。谈话者可以突然沉默不语,这样听话者自然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
听话者也可以利用突然沉默这一策略打断对方的谈话,引出自己想谈的话题。这样既能使谈话的人反省,又不伤害他的自尊。比如在办公室,你的一位同事已经告诉你好几次他的一件事,你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但作为同事,遇到这种情况,你又不能直接对他说“你已经说了好多遍这件事了”,这样做会伤害他的自尊。如果继续听下去,你的心情真的不太好。因此,当他滔滔不绝时,你不妨突然沉默不作任何回应,让他自觉停止谈话,然后你再趁机巧妙转移话题。
突然沉默之所以能终止那些让你感到厌烦的话题,是因为你的沉默让对方感到意外,他会在心里嘀咕:“为什么这人一点反应都没有?是在想别的,还是不想听我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对方不得不停下他喋喋不休的说辞,想办法找些你喜欢的话题来说。
有时候沉默的确是金,更是一种倾听的技巧与智慧。沉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具有恭维效果。
张磊与孙谦同是一家大型文化传播公司的策划,两人的项目设计均思维缜密、创意十足。按理说他们的水平旗鼓相当,在公司也应是平分秋色,但偏偏是张磊被提拔为策划经理。
孙谦不能接受的是,每次讨论他的策划方案时,大伙都提不出什么意见来。偶尔有人说点什么,孙谦都据理力争,直到让对方哑口无言,虽然大家都认为他说得有理,但感觉他有点清高。特别是有时总监极有风度地点拨他策划案中的某些缺陷时,孙谦显得欠沉稳,每次都要把总监辩倒才罢休,总监觉得孙谦不给他面子。
相比之下,张磊就特别平易近人,讨论他的策划案时,他通常不辩解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在沉默。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不管是水平高的还是水平低的,都可以畅所欲言。张磊谦虚豁达,从善如流,他对每个人的意见都详细记录。即使有时候觉得别人是错的,他也会时不时保持沉默,洗耳恭听。最后,修改过的策划书必定是融汇百川,但又能以最高层的意见为主线。为此,公司里的领导和同事都愿意为他的策划案提出自己的看法。
等张磊和孙谦都想竞聘策划经理的时候,大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投了张磊的票,而孙谦则愤然跳槽。过了两年,听说孙谦再次跳槽,而张磊则春风得意马蹄疾,据说要担任策划总监一职了。
有时候争辩、抢话让别人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觉得你不喜欢倾听他。这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而适当的沉默则是一种倾听智慧,它在帮你赢得人缘的同时,也征服所有人的心。
6.最好不插嘴,即便插嘴也要讲艺术
每个人都会有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冲动。当你看到你的朋友和另外不认识的人聊得起劲时,可能有参与进去的想法。但是如果在他人说话的时候,不顾当事人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随便插嘴抢话,这不仅扰乱了谈话人的思路,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更糟的是,也许他们正商议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你的加入,使他们无法集中思想谈下去。或许他们正在热烈讨论,苦苦思索解决一个难题,由于你的插话,他们思维卡壳,忘了刚才的话,导致一场失败的讨论。
这天,刚开贸易公司不久的江涛和几个客户在办公室里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江涛的一位朋友来了。这位朋友平时就是大大咧咧,他以为这几个客户是来找江涛闲谈的人,于是他不问缘由,就开始插话:“哇,我刚才坐地铁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头和一个年轻人因为座位发生争执……”江涛给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说,但他却说得津津有味。江涛告诉他:“这几个是我的新客户,我们正在谈生意。”这位朋友顿感尴尬,借口去洗手间,悻悻地离开办公室。
“刚才说到哪里了?”几个人想继续刚才的话题,可刚出去的这个朋友觉得的挺失礼的,又回来向人家道歉。于是再次走进江涛的办公室,左一个“对不起”,右一个“对不起”,然后又开始啰唆自己刚才的话。
客户见谈生意的事被打乱,就对江涛说:“你今天先和朋友聊吧,我们改天再来拜访。”客户说完就走了。不多久,江涛再次邀请这几位客户时,人家已经把订单给了别的厂家了。
如果没有这个朋友过来插话,江涛可能早就做成一笔大生意了。这件事后,江涛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理会这个朋友。
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或中途插话,不仅有失礼貌,而且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破坏了自己的关系网。要获得好人缘,要想让别人喜欢你,万万不可在别人说话时随便插嘴。
1)当你想插话时,请提醒自己耐心再耐心,至少听完对方的话再发表观点。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心理定势”。即当一个人心里有事或有想表达的话题时,他就会启动其心理定势准备讲话,直到他把事情全部说完,他的心理定势才会转而倾听别人的话语。所以,你要想让别人倾听你,首先必须做到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也不随便插话,学会耐心听对方讲话。这么一来,对方会有一种你很注意听他说话的感觉,认为你尊重他的意见,等他说完之后,他理所当然想听听你的想法。
如果你要发表观点,最好能做到即便话语遭到反对,或某人要发牢骚时,也能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并询问对方是否还有别的什么事情要说。这样做就消除了对方的抵触情绪,使他意识到你对他观点的兴趣。
2)如果实在是想插话,最好这样做。
当对方担心你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趁机插入一两句话,让对方知道你在听,并且喜欢他的谈话。你可以说诸如:“我对你说的话题十分感兴趣”“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想多了解一些。”“请你继续说,很有意思。”一旦你向对方传达一种“我愿意听你说话”的意思后,对方会更喜欢和你交谈。
当对方在叙述中加入过多的主观情感,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疏导,诸如“你一定很生气”“你心情看起来很烦躁”“你心里很难受吧”。对方听到你说这些话后可能会发泄一番,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鼓励对方把心中那些不良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也更想继续聊下去。
7.交友贵在真诚,但逢人要学会只说三分话
诚实是做人的准则,违背这一准则自然会受到惩罚。《围炉夜话》里说:“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意思是说尽管社会上盛行尔虞我诈的风气,但说到底还是忠厚老实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腐朽的社会习俗争相以奢靡浮华为时尚,但毕竟还是只有在清净平淡之中体会到的淡泊趣味更为持久绵长。
尽管社会上“假”字风行,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丢弃诚实这一做人的准则,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利,也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品行,使我们能正确地与人交往。
但是真诚交友,并不代表你要把一肚子话“和盘托出”,很多人有这样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按常理来说,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这样很狡猾、不诚实。
其实,说话需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言,谓之失言。”对方尚不是深度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图一时之快,对方的反应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挚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高谈论阔、轻言更容易招祸!
森林里,狐狸垂涎刺猬的美味很久了,但一直苦于刺猬的一身硬刺,狐狸一点办法都没有。
刺猬和乌鸦是好朋友,一天,刺猬和乌鸦聊天,乌鸦说很羡慕刺猬有这么好的铠甲,刺猬经不起乌鸦的吹捧,忍不住对乌鸦说:“我的铠甲也不是没有弱点。当我全身蜷起时,腹部还有个小眼不能完全蜷起。如果朝那个小眼吹气,我受不了痒,就会打开身体。这个秘密我只跟你说,千万要替我保密,要传出去被狐狸知道了,那我就死定了。”
乌鸦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好了,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会出卖你呢?”
不久,乌鸦落在了狐狸的爪下。就在狐狸要吃乌鸦时,乌鸦想到刺猬的秘密,对狐狸说:“你放了我,我就告诉你刺猬的死穴。”
于是狐狸放了乌鸦,后果可想而知。
其实,真正出卖刺猬的是它自己。它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弱肉强食的森林里,能保护它的只有一身硬刺。它却为逞一时口舌之快,把自己的破绽告诉了乌鸦。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交朋友是否真诚,并没有冲突。
下面的故事是小强的亲身经历,也许可以让你明白这个道理。
小强曾经放弃了原本发展不错的外资公司,与上司一起跳槽。因为他是老上司极力推荐的人选,新公司老总还算器重和信任他,把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作放心地交给他去做,这让他较欣慰。尤其让他高兴的是,只要他一从老总办公室出来,大伙就对他亲热起来,问长问短。
时间一长他发现,原来,大家总是想从他口里套到公司的有关机密。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就把一些事告诉了大家。可后来他发现,如此的“牺牲”并没换来同事的真心。一天同事在背后说:“一个连老板都敢出卖的人,估计不是什么好人,谁敢和他走得近!”听到这种话,他欲哭无泪,也很心寒。
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有同事将他所说的秘密告诉了老总。老总知道后非常愤怒——一个自己如此信任的人却可以随便将公司未公布的机密透露出去!一怒之下,只能将小强开除了事。
逢人只说三分话,并没有丝毫让人学狡猾的意思,因为有时你只说三分话,正是你的服务道德。做保密工作的自不必说;做人事工作的人,掌握工作单位所有人的档案,某某何时可升迁,何时受处分,自然了如指掌,但是决不可随便透露,如果口风不严,就可能授人以柄,陷入麻烦;做银行业务的人,业务大概情形,或者可以对人提及,对于存款人的姓名,你是绝对不该对人提及,这是银行人员的服务道德,依此类推,只可说三分话的例子还多着呢。
8.坦然地说“我不知道”,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
我国先哲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太无知、太虚伪了。人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否则我们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那只能是被后人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示的是一种富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的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教益。
凡是聪明的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的这个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和无知,人们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
有一次,一位外国人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的演讲。课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怎样?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样的情况假如发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他一定会绞尽脑汁,说出“我想结果是……”的话来。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不知道”。殊不知,有时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和亲近。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并且敢于当众说不知道,其勇气足以让人佩服。这样,对你所说的其他观点,人们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对你也就会更加信任。
几乎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学问上的精通是相对的,认知上的缺陷是绝对的。世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人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请教的,才能成才。敢于承认对有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础;“不知道”的强说“知道”,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最终只会贻笑大方。
有个美术评论家总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装懂。
有一天,那个评论家受一位知名人士邀请。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权威,他们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一会儿,主人拿来一幅画像说:“这是我刚买来的毕加索的画,请诸位评论一下。”
于是,那个不懂装懂的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画。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是毕加索的画了。”
主人听完,再仔细看了一下画说:“真抱歉,刚才我介绍错了,这不是毕加索的画,而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什么?米开朗基罗的?”
顿时,在座的各位看着那位评论家捧腹大笑。评论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不要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才告诉子由:“懂了就是懂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还不过是害己而已,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亡党亡国。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后患无穷。
9.善用体态语言——它比有声语言更真实
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更强。它们常常能够表达有声语言所不能够表达的情感,又往往比有声语言更简洁、更生动。一个具有修养的人,一个体态语言把握得十分到位者,给人的感觉一定很好。
亲切的表情
心理学家认为表情是感情或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表情是人的第二容貌。
人的表情千变万化:喜、怒、哀、乐、羞愧、惊讶、藐视、厌恶、傲慢、谦卑等,无时不刻传递着人的各种信息。
生活中,行动有时往往比语言更具有力量。比如微笑,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快捷的方法。
无论在何处,只要你不吝啬微笑,往往就能够左右逢源,顺心如意。因为微笑表现着友善、谦恭、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因素,是向他人发射出理解、宽容、信任的信号。
罗杰·E·艾克斯泰尔说:“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动作,一种表示,一种交流形式,它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与国家中,人们不分国别、不分种族地使用它,并理解它的含义。它可以帮助你与各种关系的人交往,不论是业务伙伴还是朋友,它是人们交流中唯一最有用的形式,那就是微笑。”
微笑,是我们与身俱来的一种能力。如何自然、自如、自觉地使用它、表达它,需要经过有意识、反复地训练和培养。
怎样笑得真诚、让人接纳并感到温暖?怎样学会由衷而真诚地微笑?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以下一些要领:
1)真诚的笑容源于内心;
2)由衷的微笑关键在眼;
3)理想的微笑还包括眼、嘴、唇的角度,笑要适度;
4)美仪的微笑要注意声和形;
5)每天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练习10分钟的幸福感;
6)每天在镜前微笑两分钟。
儒雅的手势
手势是通过手和手指来传递信息,它包括握手、招手、摇手和手指动作等。手势作为信息传递方式,是先于有声语言的。所以,手势语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范围也很广。手势是仪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手势的运用决不能等闲视之。
手势语言动作灵活多变,表达的信息也极为丰富:
五指紧握拳并摇动手臂,向上或向前摇动,可以用来表示强烈的要求。
掌心向下,并猛烈下压,是一种表示抑制或压制的手势,能给人一种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感觉。
两手掌心向着自己的前胸,好像是在拥抱,可以用来抒发希望得到对方肯定和认可的心情。
伸直手掌像刀一样上下斩切,可以在作决定时表示自己的果断和坚决。
掌心向外,用力推出,用来表示拒绝之意。
在与对方的交谈处于僵持状态时,五指成尖,仿佛在拿一件小东西,表示心情还比较平静,为了实现与对方的沟通和合作,乐于听取对方的意见。
右手或左手伸出大拇指,通常表示对对方的称赞和肯定,是“很棒”、“极好”的意思。
两手十指指尖交叉并拢,放在胸前或桌子上,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充分的自信心。……
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使你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但是,手势的使用应该以帮助自己表达思想为准绳,不能过于单调重复,也不能做得过多。反复做一种手势会让人感觉到你的修养不够,有些神经质;不住地做手势,胡乱做手势,更会影响别人对你说话内容的理解。所以,手势要用得恰到好处,有所节制,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仪态万千,手势领先。优雅地运用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并训练:
1)手势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手势。
男女手势有着本质的区别。手势的性别有明显的特质,男性刚毅有力,威武雄壮;女性轻柔、温婉、妩媚。千万不能互相混淆。
青年人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情感外露;成年人老成持重,沉着镇静,感情含蓄。手势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2)手势力求简约、自然、适度、和谐。
男性的手势一般简练明快,女性会比较琐碎繁杂。从美仪的角度来讲,女性的手势应该着眼于简约,手势的繁杂会影响女性的妩媚。
手势是语言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多过滥,哗众取宠,也不能随意发挥,宁少毋多,必须恰如其分,寓意深刻而动作精练。
手势的运用贵在自然、适度、情之所至;动作必须端庄、高雅。自然适度的手势语言,应符合要表达的内容、符合生活的美学情趣,是理、情、仪三者的和谐统一。
3)手势要训练,让其成为人体语言最和谐、最完美的组成部分。
手势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是受生活环境、语言习惯、个性修养、情感表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着浓厚的个人特质,清晰地反映着个人的内在修养。
10.即使压制自己的意见,也要在场面上迎合对方
如果事先通过调查了解了对方的看法或主张,那么在谈话时,你就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来,而对方肯定会赞同你的说法:“是的,是的,我也这样想。”从而对你产生奇妙的认同感,或者说是同感。
比如,假设对方坚决反对公司裁员。
你就可以在他面前大肆宣扬裁员的坏处:“裁员只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产生反作用。”因为对方也是这么认为的,肯定会同意你的说法。这样一来,就加深了他对你的信任,在你面前放松警惕。
如果对方崇尚独身主义,你可以说:“结婚后麻烦的事多着呢,真羡慕你们独身的人。”相反,如果对方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你就应该说:“还是结婚好。”也许有人认为这样毫无原则地转变意见就像变色龙一样,但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因为对方喜欢。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经过研究证实,如果对方的意见与自己一致,人们一般就会认为对方的意见是正确的,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一致效果”。
如果你能事先看透对方的想法,然后把它当成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那么在一致效果的作用下,就能增强他对你的信赖感。
人们对于和自己的主张不一致的说法以及意见,都相当敏感,比如类似下面这样的说法:
“是这样吗?”
“我不这么认为。”
“我感觉不太对。”
不管是谁,如果遭到了这样的反驳,感觉肯定好不了,还有可能破坏他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变坏了,他的嘴巴就会像贝壳一样闭得严严实实,再也不会说真话了。
因此,直接地反驳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要想让对方说出真心话,适度地“迎合”是必要的。
即便我们拥有明确的信念,有时也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隐藏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些和自己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来迎合对方。
如果对方不喜欢你,就不可能对你敞开心扉。如果你认为让对方敞开心扉是最重要的,那么适当压制一下自己的意见也无可厚非。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认为,在看透对方心意之前,不能轻易说出自己的意见。假如你不合时宜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就有可能破坏对方的心情,导致谈话无法进行下去。
本书的目的是告诉你如何探究对方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如何和对方争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只要有需要就必须压制自己的意见。
自尊心过强的人,对于压制自己的意见多少会有些抵触。但是,最好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心而去与对方争论,一定要有能够接受任何观点的胸襟。
对于相反的意见,要暂且表示同意
人和人的意见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保持一致。比如爱不爱吃肉,喜不喜欢工作等,人们的意见多少会有些偏差,这才是人际关系的有趣之处。如果所有人都像克隆人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反而很无聊。
话虽如此,我们不管是在闲聊还是进行谈判时,最好将“意见不一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即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要将这些否定性的语言咽到肚子里,至少要在表面上表示自己有“同感”。
“您不喜欢吃炸土豆饼?说实话,我也不喜欢吃。”
“我也读了那本书,开头真是引人人胜,让我印象深刻。”
“正如先生所说,这个方案无法获得顾客的认可。”
就像这样,通过发表相同意见,就能拉近自己和对方的心理距离。
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反对都意味着扫了对方的兴。因此,尽量不要提出相反的意见,特别是在初次见面的情况下,或者在想讨好对方的时候,如果能表示认同,说一些“的确如您所说”之类的话,会让对方感觉你是个不错的人。
“表示赞同”可以说是防止人际关系恶化的“预防针”。只要能在一开始发表一些相同的意见,即使后来在某些方面跟对方意见相左,彼此的关系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对反驳自己的人敞开心扉,甚至会反感或憎恨对方。相反,如果自己的意见能很快被对方接受,就愿意敞开心扉了。因此,最初一定要“容纳”对方的任何观点,而且这样做也可以迅速化解我们内心的紧张感。
“不是这样的。”
“你的说法中有很大的漏洞。”
“你的想法有些落伍了。”
如果总是遭到这样的反驳,估计不论是谁都会很恼火。特别是在刚见面不到10分钟的情况下,如果你凡事都唱反调,对方肯定会想“没有办法再和这种人交往了”。
总之,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表示同意。表示同意,其实是向对方发送了一种信号——我已经完全接受了你,对方肯定会很高兴。
擅长提问题的人,比如心理专家、律师、咨询师、补习班的老师等,毫无例外都擅长接受对方的观点,他们很少提反对意见。因此,他们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从而能探听出别人无法问出的信息,甚至包括对方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