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隐忍力
14956200000010

第10章 有一笔财富叫隐忍——成功往往是“熬”出来的(1)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事业的成功、智慧的积累,都需要血汗地付出和不断地磨练。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难以矗立晴空,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1.看准了,绝不放弃,越“熬”就会越有希望

想做一番大生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富翁的财富都是在商海中经历了一番不同寻常地搏杀得来的。生意的圆满如同人生的圆满一样,意味着必须走完全程,意味着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意味着就算身临绝境也要咬紧牙关继续向前奔跑,战斗到最后一刻。

“不要惧怕失败,即使被踩到泥土中,我们也不能甘心变成泥土,而要成为破土而出的鲜花,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说这番话的人叫俞敏洪,是新东方的一校之长。在从一个北大教师到一个“个体户”的过程中,俞敏洪可算是经历了一番折腾,用他的话说,好像他把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都经历了,把一生中的挫折都尝过了。

当年,在北大教了4年书的俞敏洪看到他昔日的同学、朋友都相继出国了,他的心里也蠢蠢欲动起来,他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着出国的事情。遗憾的是,在努力了3年半后,他的留学梦仍然被无情地告吹了。为了生计,也为赚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俞敏洪在校外办起了托福班,为自己的出国学费快乐地忙碌着,他逐渐地感觉自己离那个出国梦一天一天地近了。

1990年一个飘落着细雨的秋夜,正当俞敏洪和他的朋友高兴地喝着小酒,聊着家常,描绘着他渐渐清晰的出国梦时,北大的高音喇叭响了,宣布了学校对他的处分决定。

学校这个处分决定被大喇叭连播3天,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半个月,处分布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锁了1个半月。北大的这种“礼遇”,让俞敏洪没有面子在北大再待下去,颜面扫地,只得选择离开。被赶出家门的北大教师“逼上梁山”,选择了做一个“个体户”,一介书生,就此迈进江湖。

提起自己的成功,和自己往日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经历,俞敏洪说:“当一个人在绝境中为生存而奋斗时,他做什么都不会感到有心理障碍。”

这就是俞敏洪成功的理由。从最粗糙、最低级、最简单的事情开始,点点滴滴地做起,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与评价,即使身处绝境也毅然前行,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

漫漫创业路,如同在茫茫海上航行,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风浪袭头的时候。所以,创业中,总是伴随着困难和挫折,那些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人,财富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相反,那些面对挫折一蹶不振的人,永远也无法到达胜利的彼岸。

生活中的挫折是考验我们的创业意志是否坚强的一个重要标准,成功历来只青睐那些即使面对绝境也绝不屈服绝不放弃的人。

雅诗·兰黛就是这样一个坚强执著的女人。

这个从贫民窟中走出来的传奇美丽女性,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时代周刊》将这位化妆品女王评为20世纪最富有影响力的20位商业天才之一。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在她创业的过程中充满了怎样的曲折和艰辛。在向化妆品王国进军的时候,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创办的化妆品公司当时只有她一个人,生产、销售、运输、策划等都是她一肩挑,有时候接电话,她不得不经常变化嗓音,一会儿装经理、一会儿装财务部的总监、一会儿装运输部的负责人。但是,即使这样,她也没有一刻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不仅仅是雅诗·兰黛,很多超级富豪的创业史都充满了辛酸,都经历过创业的危机,都遭遇过生意和生活破灭的绝境。

松下幸之助决定创业时,所有的钱加起来只有100元,连买一台机器都不够,加上又不懂技术,艰难可想而知。为了渡过难关,他不得不先后十几次将妻子的首饰衣服送进当铺,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绝境中的迷茫、困惑和痛苦,这样的压力和苦难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松下幸之助挺过来了,并且最终实现了他的财富梦。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绝境能造就强者,也能吞噬弱者。”

阳光总在风雨后,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困境,创业者必须心态平和,理智应对,不仅要勇于面对,奋力拼搏,更要沉着冷静,能屈能伸,学会微笑和坦然面对人生。如此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使你在事业上获得胜利、创出辉煌。

在创业致富的路上,当我们久久奋斗而不见成效时,一定要坚持住,因为那时或许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我们把这一步跨过去,成功便唾手可得。无论多么难,都要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有转机,这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曾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财富往往是“熬”出来的,很多首富之所以能够白手起家,并不在于他们比我们更聪明,而在于他们比我们更能“熬”,看准了,绝不放弃,越“熬”就会越有希望。对于很多创业的人来说,起点都是一样,谁胜谁负,比的就是“熬”的韧性和耐力。

2.用压力逼自己一把,在隐忍中爆发潜能

忍耐的确是枯燥的。在漫长的等待中,压力在所难免,但是,换个角度想,有句话说得好,顶级的进步常常来自顶级的压力。

我们要想在社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你必须学会在隐忍中与压力共存,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相信能在面对压力时爆发自己的潜能,我们就会产生超凡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果说需要是发明之母,那么,压力可以称为潜能之母。因为,压力有时会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有两个人,各自在一片荒漠上栽了一片胡杨树苗。树苗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就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那些树苗浇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那人都会雷打不动地挑来一捅一捅的水浇他的树苗。有时刚刚下过雨,他也会来,给他的那些树苗再浇一瓢。一位老人说,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别看这么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没吸收到多少水,都从厚厚的沙层中漏掉了。

而另一个人相比之下就悠闲多了。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那些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不过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发现有被风吹倒的树苗就顺手扶一把,没事的时候,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悠闲地走走。不浇一点儿水,也不培一把土。人们都说,这人栽下的树,肯定成不了林。

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风从大漠深处卷着沙尘飞来,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狂风撕卷着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风停的时候,人们到那两片树林里一看,不禁十分惊讶。原来,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被刮倒了,有许多树几乎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林子里一片狼藉。摔折的树枝,倒地的树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须,惨不忍睹。而那个悠闲的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拉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几乎没有一棵被风吹倒或吹歪。

大家都疑惑不解,纷纷向这个悠闲的人请教:“这老天有些太不公平了。那个人常给他的树施肥浇水,可他的那片树林,一夜之间彻底被风暴给毁了。而你呢,把这些树苗栽好栽活后,就对它们不理不睬了。昨夜那么大的风暴,竟没有吹倒吹歪你的一棵树,难道这有什么奥妙吗?”

这个人听了,微微一笑说:“奥妙当然有了。他的树这么容易就被风暴给毁了,就是因为他对树浇水浇得太勤,施肥施得太勤。”

人们更迷惑不解了,难道辛勤为树施肥浇水是个错误吗?

这个人解释说:“树跟人是一样的,对它太殷勤了,让它一直处于顺境中,就培养了它的惰性。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那么浅,怎么能经得起风雨呢?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吸取,就逼得它们不得不拼命地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还用担心这些树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吗?”

水不加压,上不了高山;人不加压,难以成长。因为,人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惰性——懒散、拖延、得过且过。许多潜力与才能,常常被这些惰性给毁掉了。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要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果没有压力,人们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或者习惯于迁就自己,对应该做的事情,总是迟迟下不了决心。

牧马人家的三匹小马渐渐长大了。一天,牧马人对小马们说:“你们想不想长成驰骋天下的宝马啊?”

“想!”三匹小马异口同声地回答。

牧马人微笑着说:“好,那你们现在想要什么?”

“我想要一幅精美的辔头。”一匹小马说。

“我想要一幅漂亮合体的马鞍。”另一匹小马说。

“我想要一根皮鞭。”第三匹小马说。

“皮鞭?”牧马人和其他两匹小马都吃了一惊。“因为我知道,不论是谁都有惰性,有了皮鞭的时时鞭策,我就会克服惰性,从而可以纵横天下的征程。”第三匹小马回答。

最后,第三匹小马果真成了一匹真正的宝马。

现实生活中的众多实例证明:人越是在压力大、处境难、事务多的情况下,越能干出成绩、成就事业。究其原因,鞭策使然。

如果你是一个有上进心、有远大抱负的人,那么无论是工作的高标准,还是领导的严要求,或是形势的紧迫性,对你而言都是一种鞭策,而鞭策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鞭策,才不断推动你去学习和工作,去完成一个个看起来很难但经过努力却终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你便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升华,得到了超越,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一旦无所事事、没有压力、没有鞭策,就会懈怠下来,就会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最终就会一事无成。

当然,人不会时时都处于有压力、有动力的境况下,所以要学会自我加压、自我鞭策。如果我们能时常鞭策自己,努力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就能为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舞台。

自我施压,能强迫自己改掉不良的习惯,同时也是个自我调整和提升的过程。自我施压,等于给自己安上了一个“驱动器”。借助于这个驱动器,就能促使你冲破层层阻力,闯过道道难关,成就一番事业。

过分的安逸会使人变得懈怠,变得“弱不禁风”,经不起生活的击打。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人生的步履才会迈得更坚实、更稳健、更有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某种巨大压力的驱使下,能使自己的体力和耐力达到正常情况下决不能达到的程度。一个神经错乱的人,当他发狂时,为什么会有正常情况下所不可能有的体力呢?就是因为人的身体具有潜在的能量。

在一次火灾中,有个年龄很大的妇女居然把一个很沉的大柜子从五楼搬到了楼下,大家都很惊讶,她居然有那么大的力气。事后,让那个妇女再去搬那个柜子,她怎么搬都搬不动了。四个强壮的青年费尽力气才勉强地把柜子搬回到原来的地方。可见,这位妇女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居然突破了自己的身体极限。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言谈举止、交际水平和心律、血压、消化器官运动以及脑电波都可以受到精神力量的控制和影响。比如有的人不幸患了不治之症,但一旦心态积极和精神振作起来,决心与病魔斗争,想干什么就专心致志地干什么,最后竟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正因为这类事例各国都有,并有据可查,科学家们正在预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体有能力使自身再生。这不是指医学领域的新发展,而是指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他听到一阵呼救声。于是他扬鞭策马,来到湖边,看见一个士兵一边在湖里拼命挣扎,一边却向深水里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作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眼看着这位士兵有溺水的可能,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拿破仑问旁边的那几个士兵:“他会游泳吗?”

“只能扑腾几下!”

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喊:“赶紧给我游回来,不然我就毙了你!”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的士兵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又听说拿破仑要枪毙他,便使出浑身的力气,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游了回来。

拿破仑对那位落水的士兵说“毙了你”,就是为了让他陷入绝境,从而不得不使出全部力量和智能,最终自救成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急中生智”。

一般来说,人在承受意料之外的重压时,都会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应激。当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时,人的激活水平快速发生变化,表现为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高度兴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急中生智,表现出平时没有的智力或能力,做出平时不能作出的勇敢行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促使事情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变。

现在已经是十几家服装连锁店老板的孙莉便是一个超越压力而发挥潜能的典型。

十几年前,孙莉从单位下岗了。她那时已经离异两年了,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她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加之,她既未受过正式教育,又没有谋生技能,危机降临到孙莉的头上。更可怜的是,在下岗决定试着创业后,她却因为上当,被骗走了所有的积蓄。她上街当起了擦鞋女,靠替人擦鞋赚取少得可怜的收入。在所有人看来,她的境遇够悲惨的了。可是孙莉却没有因此放弃希望。

有一天,她去市场选购服装,发现适合中年女性穿着的服装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种尺码,同时花色非常呆板,缺少变化。这种服装是由外地一家的服装厂制造的,样式千篇一律,做工粗糙,一点也不能表现出中年女性的美感。危机中的孙莉马上意识到这一发现的价值,她决定改良服装,满足中年女性的多样需求。

虽然当时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对她的想法提出了警告,但孙莉充满自信,以借来的几百元资金开始在家里为有需要的中年女性改缝她设计的衣服。由于她改缝的衣服美观、实用且有特殊的风格,因而立即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孙莉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后来,孙莉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厂,专门为中年女性生产各种样式的服装。孙莉还开起了服装店,并且很快就到省城开了连锁店,公司不断扩大。

孙莉在压力中产生的灵感不但从危机中挽救了她,而且还促成了她的成功。孙莉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孙莉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她是绝不会想到那一点的,因为她没压力感,根本不会去积极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

古语曾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等说法,讲的就是事情往往到了压力的关头才有转机,因为此时当事者才不得不冷静下来,绞尽脑汁去思考转危为安的方法。的确,压力在很多时候能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点。因此,我们除了要对压力有正确认识外,还应该感谢压力所赐予的其他东西,即激发人的潜能。

3.在蛰伏的时候,要明白自己的目的

一个善于隐忍和积累实力的人,当他缩起脑袋向外观望时,往往表现得像一只弱小的乌龟。对于人们的鄙视和不屑,他们会呈现出一种近乎麻木的姿态,毫不在乎外界的种种非议和诱惑,也不计较一时的输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会躲在壳里等待时机。即使有再大的诱惑,他也不会伸出脑袋,因为他期待的时机还未真正到来。只要他的能力还不足以让他一鸣惊人,他就会耐心地做一名等待者。在此时期内,用充足的时间,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能力变得更加突出。经过了长时间的观望和潜心修炼,他慢慢地变得成熟了,然后一旦有机会,他就将破壳而出、一鸣惊人。这个过程看起来有些无聊和枯燥,但其实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提升内在能力的人生阶段。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践,就是一名著名的蛰伏者。作为一个失败的诸侯国君主,为了复国,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甚至不惜屈尊去服侍强大的吴王,还进献了美女西施。勾践抵达吴都后,吴王夫差有意羞辱他,将这位一国之主囚禁在一个石室里,更让他住在自己父亲阖闾的坟前,为其守墓喂马。

夫差骑马出门时,故意让勾践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这无疑是更大的羞辱。遇到这样的侮辱,十个国君会有九个选择自杀,但是勾践表现得与众不同,他就像一只恭顺的乌龟那样毫无怨言。他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表现得甚至超过了夫差手下的仆役。

当夫差生病时,勾践毕恭毕敬地前去问候,还俯身去品尝吴王的粪便,以诊断吴王的病情,没有任何的抱怨。凭借着强大的隐忍力,勾践将自己的一切欲望降到了最低点,使得夫差相信他确实已经真心臣服。

最后,夫差大发善心,力排众议,释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了。

逃出生天,是勾践达到的第一个目的,这是极限的隐忍带给他的第一个回报。回国后,他就发誓复国,报仇雪恨。但第二个问题来了:越国的实力太弱,还不是吴国的对手。为了防止自己再度被安逸的生活消磨了斗志,勾践将干柴草当作被褥,在饭桌上方悬挂了一个苦胆。每次吃饭前,都要先尝尝苦胆的味道,时刻提醒自己莫忘国耻。

过了几年,越国的实力变得空前强大,机会终于来临。勾践果断地发兵伐吴,一举灭掉了吴国,称霸东南。

在漫长的蛰伏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超强的忍耐力和深远的谋略能力。他的隐忍并不单纯体现在忍辱负重的举动上,而是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冷静地等待时机,修炼自己的毅力,观察时机,判断形势,客观分析当前的局面。

他知道,现实条件还不允许他有任何作为,当时越国的国力也不容许他采取任何激进和冒险的策略。因此,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低下头来,跪在地上,“先做奴隶,再做主人”。

这是蛰伏者最重要的任务,也往往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抵拒外界的诱惑,关注内在的提升,充实心灵,储备潜能。一个现实的“弱者”只有经过了这一个阶段,才有向强者挑战的资格,否则根本没有胜算。

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位经典的蛰伏者和金融世界最终的征服者。他的蛰伏与勾践忍辱负重的蛰伏是有所不同的。他自幼衣食无忧,人生从一开始就并未遇到太多的不如意。他本可以在无数的机遇面前大干一场,却选择了静悄悄地专注于自己的长远目标,不断地积累资本和实力。

因为他更冷静,在无须隐忍的时候仍旧致力于强化自己的意志,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尽量把握全局,最终获得了更多。他能够以合理地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尤其是在他长久持有一只股票时,面对市场的价格波动,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体现出面对短期利益诱惑应有的理性。

那么,在蛰伏的时候,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呢?

首先,不是趴下来躲避那些明枪暗箭,也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袖手旁观,而是积累你的资历、能力和见识,使自己迅速地得到实际性的成长。

其次,将全部的精力用于资本的积蓄和经验的增加。此时就像身处暗夜森林,前方的路途不明,身边遍布危机。有些自以为勇敢的人这时可能会挺身而出,无畏地向着一个方向冲杀过去,以为这样就能战胜眼前的困难,冲破黑暗,杀出一条血路。殊不知,这样做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你还没走出两步,就被野兽吃掉或被猎人一枪打死,抑或掉进陷阱。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趴下来,保存体力分析和思考目前的形势和自己所处的环境,继而在冷静的状态下制订下一步的计划。

4.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在隐忍中转换负能量

大部分人做事都是从易到难,从喜欢的事情做起,但恰恰做喜欢做的事情一般都阻碍工作进展,是效率最大的杀手。而不愿意做某件事情的借口往往是没什么兴趣,其实真实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在当前把事情做好。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因为不擅长,或者没有自信心,所以拖延着不做,而拖延着不做会让自己处于急于逃避或者应付了事的状态中,并没有从根本上深入理解工作的本身,因此也无法提高自身的能力,最终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应该做的事情。结果使得这一方面的能力愈加弱化,并且在心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我没兴趣,也做不好,我并不喜欢做这件事情”。结果越来越不喜欢去做它。

很少有人对分派下来的工作会兴奋得两眼发光,除非他是工作狂,而且恰巧分配下来的工作又是他最擅长且最喜欢做的。这时候就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完成一项枯燥、自己又没有把握的工作呢?譬如说这项工作需要8个小时才能完成,如何在8个小时里不被随时而来的干扰或者欲望打断,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时间分段。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不长,5~6岁的儿童持续时间为10分钟,7~8岁的儿童是15分钟,上小学的孩子则是20~30分钟,成年人也只有30分钟左右,学校设置每节课的时间也不过45分钟,所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是一个普遍的难题,更何况对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情。

对于一般人来说,专注某件事情长达一个小时是非常困难的,但15分钟就不会那么艰难了,尝试以15分钟为段,如果做到了,就对自己说:“看起来做得不错,不妨再做15分钟。”趁着自己在状态时再接再厉,半小时就过去了。原本事情是没有喜欢或者不喜欢之分,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感觉让它有了这一层的定义,任何事情在着手时,想象的感觉就消失了,不管你多害怕它,或者认为它多么讨厌,当沉静下来投入到工作中时,不好的感觉就不存在了,工作就是要找到“我在”的状态。

每天从最不喜欢的事情开始做起,坚持做完它,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情,一直做到最后一件才开始做你喜欢的事情。从心理上最困难的事情入手,在中途不要跳跃那些你不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强化训练,坚持下去,强化的效果会越来越大,最终你会觉得你有力量完成任何事情。

刚刚晋升为销售部经理的张蓓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那些难啃的顾客打电话,或者直接登门拜访,但刚进公司的她可不是这样的。销售菜鸟的她每天都在为给陌生顾客打电话头痛不已,所以总是拖拖拉拉,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来逃避,一个月下来,人事部主管找她谈话时委婉地提出了辞退她的想法,张蓓这个时候意识到自己在试用期的表现并不好,面临着丢掉工作的厄运。谈话后的第二天,早上刚开始工作她就直接给顾客打电话,因为技巧并不好所以被顾客拒绝的频率很高,一个上午下来,她反而比以前轻松,比起以往整天想着联络顾客而未能付诸行动的恐惧,顾客直接的回绝虽然让人沮丧,但内心并没有那么大的负担。一个星期后,她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订单,这也是她进入公司后第一笔销售业绩。和顾客打交道愈多,沟通的技巧也愈加成熟,慢慢地形成了一早有预约和拜访顾客的工作习惯,随着业绩突出很快她就荣升为销售部经理。

主动选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把它排除掉后,你就开始做愉快的那一部分工作,这让你更愿意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有着快乐的体验,从而有效控制了拖拉。

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让你工作时更有力量,也更加投入,进而慢慢改变你对工作的看法和态度。对于足球选手来说,日常训练中的仰卧起坐是最无聊、最枯燥的,却是每日必须训练的一项,那些优秀的运动员往往优先做这一项,事实上它很快就会过去,他们也可以享受接下来所有的训练活动,这点小改变会使他们对整个训练的感觉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而那些平庸的运动员不得不整天都在担心,因为他们把这一项留到了最后,从而使整个训练都充满了压力和焦虑。

哲学上有个经典故事,天下有两种吃葡萄的人。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而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第一种人吃得很不开心,因为接下来每吃一颗都要比上一颗味道差,这就像吃惯山珍海味的人是没办法习惯吃粗茶淡饭的,吃了最甜的水果,接下来无论吃多甜的食物,都会觉得是不甜的,做完最喜欢的事情,接下来每件事情都是让人生厌的;第二种人是快乐的,因为他吃了最难吃的葡萄,接下来每一颗葡萄的味道都会比上一颗要好。从最不喜欢的事做起,接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充满了乐趣,所以接下来他吃每颗葡萄都是欢天喜地的。

5.耐心是隐忍的基石——只有忍到瓜熟之时,蒂才能脱落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夜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冲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着。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痛苦地死去。

那只蝴蝶在蛹里要破壳飞出来的时候,在最后的几小时中要不断地挣扎,挣扎的过程实际上是成长的过程,是获得新生的过程。如果它通过努力能将这个蛹打开裂口,飞出来的时候,它便可以轻松自如。但是这个小孩帮了它加速了这个过程,用剪刀剪开蛹壳,蝴蝶虽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没有经过在撕破蛹的过程中的奋斗,不够强壮。所以这个小孩想帮蝴蝶的忙,结果反害了蝴蝶,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我们人也一样,成功需要力量的积聚,急于求成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失败。破茧成蝶虽然是非常痛苦和艰辛的过程,但只有经过这番磨难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发展,千万不能为了一时求快,而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瓜熟之时,蒂才能脱落。

《战国策》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购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3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五百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返回交给了国君。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能把死马弄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

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肯花五百两黄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后,很快就会有人把千里马给您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侍臣很聪明,他明白急于求成得不到千里马,运用一定的方法,做足准备,自然能够达到目的。人也一样,只有注重知识的积累,迎难而上,一步一步地来才能变得坚强有力,成功才会不期而至。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寿郎。

当年,柳生拜师宫本。学艺时,向宫本说:“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宫本答道:“最少也要十年吧!”柳生说:“哇,十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了。”

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必死无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柳生非常吃惊:“为什么?”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只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获得成功的人都知道,进步是一点一滴不断地努力得来的;万丈高楼是由一砖一瓦堆砌成的;足球比赛的最后胜利是由一次一次的得分累积而成的;商业的繁荣也是靠着一个一个顾客的购买造成的。大道至简,所谓的成功就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除此之外别无捷径。事业如同耕耘,有人因进展太慢而中途放弃,试图揠苗助长,但急于求成者常常会自毁前程。

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相国晏婴,国中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一次,齐景公正在海边游玩散心,忽然接到侍者的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病倒了,十分危险啊!”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惊慌失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地出发了。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

这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齐景公见这样不行,只好又回到车上,让驭手重新驾驶马车往京城赶路,这个时候的齐景公才觉得,还是马车走得快,假如自己赶车或者徒步跑回京城,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到达。

耐心,是隐忍的基石,也是成功的根本。没有耐心的人,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遇到险阻就会中途放弃。有耐心,再艰难的事也能办成功,没有耐心,再容易的事也难办成功。

成功者的步伐永远是从最浅的脚印开始的。因为比较弱小,所以还需要成长,需要耐心的等待、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欲速”反而“不达”。急功近利一直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成大事者不会在意眼前利益得失。

6.不屑于做细微之事的人,永远成就不了任何大的功业

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最伟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细小的事物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绝大多数人很少能有机会遇到那种重大的转折,很少有机会能够开创宏伟的事业。而生活的溪流往往是由这些琐屑的事情、无足轻重的事件以及那些过后不留一丝痕迹的细微经验渐渐汇集成的,也正是它们才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

科学界的巨匠亥姆霍兹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他在因伤寒发作而得的狂热症。当时,由于他生病不得不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他就用很少的一点钱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而正是这架望远镜把他带入了科学的殿堂,并让他日后在这个领域里名声大噪。

世间最睿智的国王所罗门说过,万事皆因小事起,而摩德纳的水桶这个故事正是这句名言的一个有力例证。

1005年,摩德纳联邦的几个士兵带着这只著名的水桶跑到了隶属于波罗尼亚国的一个共和国里去了。这原本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却引起了一场纠纷,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欧洲的四大强国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都被牵连了进来,而战争最初却是因一把钥匙而起。

土耳其宣称,耶路撒冷圣墓中的一个神龛归土耳其的基督教会所有,于是就把神龛锁了起来,并且拒绝交出钥匙。这一行为使得希腊的教会很恼火。后来,争端不断升级。于是,俄国作为希腊的保护国,法国作为拉丁教会的代表也参加了进来。形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俄国要求土耳其对希腊的教会进行补偿,但土耳其拒绝这一要求。由于英国传统上就有保护土耳其人的习惯,在这场纠纷中他们理所当然地站在土耳其人的一边,同他们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法国和俄国。就是这样芝麻粒大小的事情,引发了这场巨大的纠纷。

法国历史被篡改,一个强大的王朝被推翻,但它的起因却是一碗酒。

奥尔良公爵是国王路易·菲利普的儿子,在同朋友一起喝酒时,奥尔良在朋友们的力劝之下多喝了几杯。后来聚会结束后,大家将要离去时,他叫了一辆马车。可是这时候马有点受惊了,把他掀倒在地上,由于失去了平衡,他脚下踩空,头朝下摔倒在人行道上,不省人事。如果不是那几杯酒,他可能不至于会坐不稳而摔下来;或者,即使摔倒在地,他自己也许还能站起来。但他再也没有起来,几杯酒使得这个王位继承人丢了性命,而他的全家后来也遭到了流放,他们家族的巨额财产也全部被充公。

大约半个世纪以前,一个行人停在苏格兰北部的一家乡村客栈过夜。在他停留期间,信使给老板娘带来了一封信。老板娘接过来,审视了一番,又原封不动地把信还给了信使,说,她付不起信的邮费。

听了这些话,行人坚持要替老板娘付邮费。当信使离开了以后,那老板娘坦白地跟他说,其实信里根本没什么内容。她知道写信的是自己的弟弟。他住得离她比较远,他们姐弟俩约定好,在写信的时候他们只要在信封上做一些特殊的记号,他们就彼此明白对方过得是否很好。

这个行人就是著名国会议员罗兰德·希尔。这件小事启发了他,他马上就意识到人们需要一种价格低廉的邮寄方式。没过几个星期,他就向国会众议院提出了一项议案来降低邮费。正是由于这样一件小事,才有了后来费用低廉的邮政制度。

格兰特将军回忆说,有一次他妈妈让他到邻居家去借点黄油。路上,他听人在念一封信说,西点军校正在招生。于是,他就没去借黄油,而是直接去西点招生处申请去西点的名额。也正是这个机遇,使他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从而为他日后在国家的危机中大显身手奠定了基础。他经常说,就是他妈妈叫他去借黄油这件小事情才使得他成了将军,继而当上了总统。

一艘小船颠覆了,却使华盛顿因此而生在了美国;一个矿工在挖井的偶然事故中发现了赫库兰尼姆古城遗址;航海冒险中的一次大错竟然发现了马德拉群岛……

不要看轻任何细微的小事,那些对自己的本性毫无认识,不屑于做细微之事的人,永远成就不了任何大的功业。

7.在隐忍中,知识的积累比财富更有价值

知识的积累比之财富更有价值,它能使一个人从博学中领悟智慧,能帮助一个人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犹太人特别重视金钱,但他们认为知识比财富更重要。这则犹太人的传说故事就反映了他们对于知识和财富的看法:

一次,很多富翁乘一艘大船出海旅游,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各自吹嘘自己如何富有,一个比一个说得离谱。一位读书人在一边听他们的争论却默不做声。

一位富翁问那个读书人:“年轻人,你有什么财富?快对大家说说!”

读书人微笑着说:“我比你们都富有,只是现在我无法拿给你们看……”

富翁们以为他不过是一个穷光蛋在自吹而已。几天后,游船遇到了一伙海盗,富翁们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全部被洗劫一空,富翁们懊恼极了。

大船继续向前驶抵一个港口后,实在没有资金再向前航行了。富翁们上岸后,困窘得只好靠给人做苦力来填饱肚子;可读书人很快就被聘到学校去教书,生活自然比富翁们好多了。

几年后,读书人有了一定的积蓄又娶了漂亮的妻子,而当年自吹自擂的几个富翁,却沦为了真正的穷光蛋。他们若有所悟地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你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把知识藏在肚子里,什么时候需要用都有,也不会遭到海盗的劫持……”

人人都希望拥有财富,很多人去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想获取财富。

一开始,人们是用金钱去学习知识,然后再用知识去获得财富。财富可以天生拥有,而知识却要通过艰苦地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有可能会转化成财富,而财富却无法买到知识;财富可能一夜之间消失,知识却可以让自己受用一生;财富会贬值,而知识只会越来越有价值。人们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却从未听说有“财富就是知识”的说法。

有人喜欢聚敛钱财,对于他们来说,知识只是获取钱财的一个手段。但这些身外之物,往往会随着时间和境遇而来去空空。唯有知识的积累,才是实在而永久的。

而忙着聚敛财富的人,就很少想过再去收集知识了。因为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读书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财富,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再去积累知识又有何用。近几年的高考,有越来越多的考生弃考,一部分的观点就是,现在大学毕业就业难,读完大学几年,出来跟没上那么多年学的人抢饭碗,好像并不怎么划算。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不敢说这样的选择就是错的,只是用财富去衡量知识,未免有些失准。

在这方面,杰出的企业家托马斯·金曾受到加利福尼亚的一棵参天大树的启发:“在它的身体里蕴藏着积蓄力量的精神,这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崇山峻岭赐予它丰富的养料,山丘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云朵给它带来充足的雨水,而无数次的四季轮回在它巨大的根系周围积累了丰富的养分,所有这些都为它的成长提供了能量。”

那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学无术的人,成功的机会更大。许多天赋很高的人,终生处在平庸的职位上,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思进取,他们宁愿把业余时间消磨在娱乐场所或闲聊中,也不愿意看书学习。其实,随时随处都有知识可以积累。对于一切接触到的事物,都要细心观察、研究,积累知识比积累金钱更要紧。如此,所获得的内在财富要比有限的薪水高出数倍。

8.谋财之道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

谋财之道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冠军,甚至都不可能跑完全程。在这遥远的征途上,你的准备和积累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觉先天不足而又已然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随时给自己补充营养。牢牢记住,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准备好到达终点之前的一切。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在做任何事时,事先具有准备和预见是成败的关键。而要具有正确的预见,就必须具备超前的思维。只有想在他人前面,才能做在他人前面。

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里,只有超前,才能把握时机;只有超前,才能获得发展;只有超前,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能预知三天之后发展变化的人是聪明人,那么能预知三年之后发展变化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很多成功的亿万富翁,就是伟大的人。

美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缝纫机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意萧条,工厂老板杰克看到战时百业俱凋,只有军火是个热门,而自己却与它无缘。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未来市场,他告诉儿子,缝纫机厂需要转产改行。

儿子问他:“改成什么?”

杰克说:“改成生产残废人用的小轮椅。”

儿子当时大惑不解,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经过一番设备改造后,一批批小轮椅面世了。这时战争刚刚结束,许多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士兵和平民,纷纷购买小轮椅。杰克工厂的订货者繁多,该产品不仅畅销美国,还远销国外。

儿子看到工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财源滚滚,在满心欢喜之余,不禁又向父亲请教:“小轮椅不能继续大量生产,因为需求市场快要饱和了。未来的几十年里,市场又会有什么新需要呢?”

老杰克早已成竹在胸,反问儿子:“战争结束了,人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人们对战争已经厌恶透了,希望战后能过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那么,美好的生活靠什么呢?要靠健康的身体,将来人们会把身体健康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所以,我们要为生产健身器做好准备。”他进一步指点儿子。

于是,生产小轮椅的机械流水线,又被改造为生产健身器。最初几年,销售情况并不太好。这时老杰克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子坚信父亲的超前思维,仍然继续生产健身器。结果就在战后十多年左右,健身器开始走俏,不久便成为热门货。当时杰克健身器在美国只此一家,独领风骚。老杰克之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的品种和产量,扩大企业规模,终于使杰克家庭进入到亿万富翁的行列。

老杰克每次都准确地预见了未来的市场变化,为了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他早早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财富之神”果然也一次没有让他失望。

一个真正想成功的人,只求抓住机遇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学会创造机遇。能够主动创造机遇的人,是这个世界的强者。能够主动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的人,往往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

甘布士在令人担忧的经济萧条时期,似乎胸有成竹。他把自己全部的积蓄用来收购一个个倒闭的工厂和被抛售的低价货物,并租了一个很大的货仓用来贮货。

人们见到他这股邪劲,都嘲笑他是个大笨蛋,就连他的妻子也劝他,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妻子的忧心忡忡,甘布士笑着安慰她:“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和厂子发大财了。”

甘布士的话似乎根本无法兑现,因为经济形势已经越来越糟。当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时,很多存货厂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他妻子见状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来。对于妻子的抱怨,他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物价。由于大量被抛弃的货物烧毁,货物开始短缺,物价直线上升。在甘布士决定抛售货物时,妻子劝他再等一等,他却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最终,经过自己不懈的艰辛努力,他成了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

从上面两个财富的经典佳话,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及时准确地把握机会,你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你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即超前思维,不要鼠目寸光;其二,你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假如你具备这两个要素,看准时机并把握它,紧接着付诸行动,那么终有一天它将变成现实的财富。

9.坚持下去,上帝会在最后一秒让你成功

机会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而且机会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个人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可抓。机会还没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在等待中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机会,你就能在意想不到中获得成功。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与酒仙邂逅,一起获得了神仙传授的酿酒之法:米要端阳那天饱满起来的,水要冰雪初融时的高山流泉,把二者调和了,注入深幽无人处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就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齐了所有的材料,把梦想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个时刻,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啊!

第四十九天到了,两人整夜都不能寐,等着鸡鸣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然而,该死的第三遍鸡鸣迟迟没有来。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打开了他的陶瓮,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就惊呆了:天哪!像醋一样酸。大错已经铸成不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洒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个,虽然也是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着牙,坚持到了第三遍响亮的鸡鸣。舀出来一抿,大叫一声:多么甘甜清醇的酒啊!

只差那么一刻,“醋水”没有变成佳酿。许多富人,他们与穷人的区别,往往不是拥有机遇或是更聪明的头脑,只在于前者多坚持了一刻——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一天,有时,仅仅只是几分钟。

创富者若缺了“坚持”二字,随时都会有打退堂鼓的可能。因为在创富的过程中,要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绝不会少,若一遇则退,则很有可能在跳换几个行业后,便偃旗息鼓,改换门庭了,一股创富热情亦付之东流了。

有一位商人,他最早是子承父业做珠宝生意的,可是他缺乏对珠宝行业的明察秋毫,没几年,就把父亲交给他的珠宝店赔光了。

商场失意的他认为自己不是缺乏经商的才干,而是珠宝行业投资大,技术性太强,风险太大。而服装行业周期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专业学问,他决定改行做服装生意,并相信肯定能成功。于是,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家产,开了一家服装店。

过了三年,他的服装店已经再也没有资金进新款衣服,已有的衣服也因价格高于相邻商家而无人问津,他又一次失败了。他意识到服装市场更新太快了,自己总是跟随流行的尾巴。当他以为一种新款刚开始流行自己马上组织资金进货时,同行们的这种款式已经开始淘汰了。

他变卖了服装店,用剩余的不多的资金,开了一家饭店。他想,这种简单的生意总不会再赔了。雇几个人做菜,客人吃饭拿钱,又不用多么大的流动资金。可是,他又错了。他眼睁睁地看着相邻的饭店里宾客盈门,而自己却门可罗雀。最后,连雇来的几个人也跑到别的饭店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后来,他又尝试做了化妆品生意、钟表生意、印染生意,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当他60多岁时,灰白的双鬓使他相信,他没有丝毫经商的才能,一生的宝贵年华被失败消磨殆尽。他盘算了自己的家底,所有的钱仅够买一块离城很远的墓地。

彻底绝望的他心想,既然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了,就买块墓地给自己留着,等到哪一天一命归西,也算有个归宿。

这是一块极其荒僻的土地,有钱的人,甚至一些穷人也不会买这样的墓地。

可是奇迹发生了,就在他办完这块墓地产权手续的第15天,这座城市公布了一项建设环城高速路的规划,他的墓地恰恰处在环城路内侧,紧靠一个十字路口。道路两旁的土地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他的这块墓地更是涨了好多倍。他做梦也没想到他靠这块墓地发了财。

他突然顿悟,自己为何不做房地产生意呢?说做就做。他卖了这块墓地,又购买了一些他认为有升值潜力的土地。仅仅过了5年,他成了全城最大的房地产大亨。

这位商人的亲身经历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无数次地选择,无数次地放弃,却只因一个小小的机遇,才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多时候,机遇就在财富的前方等待着,关键的是要你耐心地等待和发现。

这样的事我们遇到过很多,一个人为一个目标苦苦守候了许多年,他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就不再等候了,结果,他刚走,机遇就出现了。有很多人努力了半辈子依然贫穷,就自动放弃了。其实,这个时候,财富距他只有一步之遥。

只要还留有一口气在,就永远不要放弃你的努力,机会就在你的手中,上帝往往就在最后一秒让你胜利了。据说,在日本近千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阿呆和阿土是同一村庄的两个老实巴交的渔民,却都梦想着成为大富翁。有一天,阿呆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对岸的岛上有座寺,寺里种有49棵朱槿,其中开红花的一株下便埋有一坛黄金。阿呆便满心欢喜地驾船去了对岸的小岛。岛上果然有座寺,并种有49棵朱槿。此时已是秋天,阿呆便住了下来,等候春天的花开。肃杀的隆冬一过,朱槿花一一盛放了,但都是清一色的淡黄。阿呆没有找到开红花的那一株,庙里的僧人也告诉他从未见过哪棵朱槿开红花。于是,阿呆只能垂头丧气地驾船回到了村庄。

后来,阿土知道了这件事,他就用几文钱向阿呆买下了这个梦。阿土也去了那座岛,并找到了那座寺。又是秋天,阿土也住下来等候花开。第二年春天,朱槿花凌空怒放,寺里一片灿烂。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果然有一株朱槿盛开出美丽绝伦的红花,阿土激动地在树下挖出了一坛黄金。后来,阿土成了村庄里最富有的人。

今天的我们为阿呆感到遗憾:他与富翁的梦想只隔一个冬天。他忘了把梦带入第二个灿烂花开的春天,而那足可令他一世激动的红花就在第二个春天盛开了!阿土无疑是个聪明者:他相信梦想,并且等待另一个春天!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着梦想,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野心。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守候第一个春天,面对第一次的无果,我们往往轻率地将第二个春天弃之于门外。疏不知,梦想之花垂青的总是那些有耐心、执著追求的人。

10.成功,就是赋予自己使命感和成就感

很多人都想得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图生存。这没有错,这是工作的本来面目。可是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那么,世界首富为什么还要工作?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什么还要工作?而他们都一直在很努力地工作。

答案很简单,他们不是为了金钱和财富,而是为了使命。

什么是使命感呢?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三个石匠在雕塑石像,有个人路过,就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人疲惫地回答:“凿石头啊,从早忙到晚,累啊!凿完这块我终于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苦役,“累”是他们的口头禅。

第二个人抬头看了看,叹口气说:“我正在做雕像。没办法,谁让我有妻子有孩子,他们需要吃饭啊。这活儿我不喜欢,但它酬劳很高。”这种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手段,“养家糊口”是他们工作的全部目的。

第三个人却骄傲地指着石像:“你看!我正在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马上要诞生了!”这种人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是他们对工作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如果我们赋予它意义,不论工作大小,都会使我们感到快乐,并从中收获;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件不得不做的差事,任何简单的工作也会变得困难、无趣,并让我们倍感怠惰,精疲力竭。

松下电器集团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1932年5月5日,松下集团公司第一次确定了创业纪念日。公司的前身“松下电器制作所”于1918年3月开业,经过全体从业人员十几年热心、努力的工作,才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松下电器制作所”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确立了使命观。

因为他们认清了一种使命观:大家集合在这里一起努力工作,是否真的有意义?不要只是以社会的一般常态来工作,而是要认真思考,提高生产,逐渐改善并发展全人类的生活,如此经营,公司才有意义。不单是要提高公司业绩,还要确保从业人员的薪水,使他们能提高生活质量,也要从更广泛的立场来探讨这个问题。认定事业团体存在的意义和对社会的贡献,这就是公司的使命。因此,松下集团认为必须根据这种使命观来制订经营方针,因而在1932年5月5日,第一次明确意识到这种将来的重大使命时,这一天被定为“松下创业纪念日。”

从1932年到1941年的九年间,松下电器从业人员迅速增长,由原来的四千多名发展到一万多名。这个增长率的确令人惊讶,而他们之间却团结稳定、齐心协力,难怪五万多名家属也深为感动,称赞松下电器公司将来真不知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就在创业之初,全体从业人员誓言要为达成公司的使命团结努力,他们以公司的使命为己任,为达成使命凝聚在一起,愿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地工作。他们的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到现在,直到永恒。

正是由于松下电器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了工作的使命感,松下才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著名的企业。

隐忍学认为,工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人生目标贯穿于整个生命,我们在工作中所持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将使我们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

例如,在很多人看来,销售工作无疑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每天都在开发新客户,维护老客户,不停地奔走在市场中,任务指标、业绩压力让他们身心俱疲。所以他们不愿意做市场销售工作,或抱有消极的态度。

但在另外的一些人看来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销售是管理者的“黄埔军校”,很多高管都是由一线销售打拼出来的。因为必须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才能洞悉与把握市场规律,即使没有这个机会也应该创造这个机会。在他们眼中,每一天都是崭新的,都有新的机遇。

NTL公司的总裁伯特·威尔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公司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成就,两者高下立判。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决定着他生活的质量。当我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从中获得成就感时,会让我们充满自尊和骄傲;当我们做好一件工作之后,陪伴家人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或利用周末悠闲度假,或与朋友纵情把酒言欢,或沉醉在自己美好的世界里……这些生活的享受和满足都是工作带给我们最好的回报。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明白了这一点,你的所有为工作的隐忍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不明白这一点,一味以赚钱为目标,那么你一定赚不到钱,同时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快乐可言。

假如一个业务人员只为金钱而工作,他可能会因为成交一笔业务而欢欣鼓舞,因为没有业务成交而垂头丧气,“情绪化”现象十分严重。这就导致了业务人员的业绩不稳定,顺利的时候业绩一日千里,困难的时候业绩一落千丈,而且沮丧等不良情绪会在团队中迅速蔓延,使我们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结果使得我们即便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无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