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名人成功密码
14942100000042

第42章 阿炳:愤然击鼓让他开始迷上了音乐

阿炳(1893—1950),生于江苏无锡,著名的音乐大师,代表作《二泉映月》。

在外面受了气,阿炳只好回到了道观中。他看到道观中放着木鼓,于是就上去用力地敲打起来。一直敲到了精疲力竭,才觉得心里好受些。父亲出来看阿炳在狠命地敲鼓,知道他心中有气,也不劝阻他,一直到阿炳敲累了,父亲才说:“如果你想敲鼓,就好好地学吧,以后不要到外面去了。”就这样,父亲开始教阿炳学击鼓。刚开始阿炳只是觉得解气好玩,但是慢慢地他开始迷上了音乐。

阿炳的父亲名叫华清和,是一个道士,阿炳是他的私生子,母亲在阿炳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阿炳只好和自己的叔叔生活在一起。由于缺少母爱,阿炳从小郁郁寡欢,经常和邻居家的小孩子们吵架,他的父亲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在阿炳4岁的时候,把他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就这样阿炳随父亲在无锡雷尊殿做了小道士。

虽然做了道士,阿炳一开始还是很不适应这种冷清的生活,他经常偷偷溜出道观一个人跑到街上去玩。街上的那些富人家的小孩子一看到阿炳,就过来嘲笑他是道士的私生子,阿炳气不过就和他们厮打起来。在外面受了气,阿炳只好回到了道观中。他看到道观中放着木鼓,于是就上去用力地敲打起来。一直敲到了精疲力竭,才觉得心里好受些。

父亲出来看阿炳在狠命地敲鼓,知道他心中有气,也不劝阻他,一直到阿炳敲累了,父亲才说:“如果你想敲鼓,就好好地学吧,以后不要到外面去了。”

就这样,父亲开始教阿炳学击鼓。刚开始阿炳只是觉得解气好玩,但是慢慢地他开始迷上了音乐。他的父亲就擅长好几种乐器,于是阿炳对父亲说:

“爸爸,我也想学演奏乐器。”

华清和说:“孩子学乐器要吃很多苦,你能行吗?”

阿炳说:“行,我一定能坚持下来的。”

就这样,阿炳开始跟父亲学器乐。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清晨就让他起来练习吹笛子,等他能吹基本音阶时,父亲又给笛子的尾部挂上一个秤砣,让他坚持练习。阿炳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加上秤砣呢?”

父亲说:“这样可以锻炼你的腕力。你现在手上的力气太小了。”

每天空闲的时候,阿炳就拿着筷子在方砖上练习击鼓,父亲让他一天要击上好几万下。由于阿炳勤学苦练,他很快就学会了好几种乐器,但是父亲还是让他继续苦练。他对阿炳说:“仅仅学会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要练得非常精通才行。”

由于经常有人请道士们做道场,阿炳就有机会看到道士们在一起演奏乐器。他十分好学,到13岁的时候,阿炳就已经精通了很多种乐器了。

1906年的某一天,无锡的一个道观正在准备做道场,大家都已经做好开场的准备了,才发现打鼓的老道士病了,不能上场,大家都非常着急,互相张望着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走出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毛遂自荐地说:“让我来替他击鼓吧!”

“你行吗?”大家都很惊讶地看着他。因为击鼓是一种非常需要功力的技艺。但是大家又没有别的法子,于是就答应让小道士试试。结果道场做下来后,大家都为小道士精湛的技艺感到吃惊,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他们将阿炳称为“小天师”。

这以后,阿炳就开始正式登场演奏。几年下来,阿炳在无锡道教界中,成为公认的技艺超群的人物。

此时的阿炳已不仅仅只是个痴迷打鼓的小道士了,他从打鼓起步,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演奏家。但他并不自满,他知道要真正搞好音乐,就不能只局限在道教音乐中,于是他经常利用演出的机会,拜师访友,提高自己的技艺。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拉二胡的民间老艺人,阿炳立刻被他的乐曲吸引住了。他在那里听了很久,觉得老人的技艺很高,于是谦虚地向老人请教说:

“老人家,您拉的是什么曲子呢?这乐曲真是太好了。”

老艺人说:“这是我自己编的小曲,我沿街卖艺好多年了,还从来没有人对这些小曲感兴趣呢。”

阿炳很诚恳地说:“老人家,您收我做个学生吧。”

老艺人被他的诚心打动了,就这样阿炳向老艺人学习民间音乐,同时也向他学习乐曲的创作。老人将自己的技艺全部教给了阿炳,这为阿炳后来的乐曲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正当阿炳踌躇满志准备向音乐高峰攀登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阿炳的视力开始出现了问题,并且越来越严重,到30多岁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失明了。这使得阿炳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痛苦,他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音乐创作上,将自己所感受的痛苦都融入了音乐,创作了《二泉映月》等很多杰出的乐曲,成为一代音乐大师。

成功密码:

艺术是相通的。阿炳由击鼓解气而爱上了音乐演奏,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大师。当然,阿炳的成功是与勤奋努力分不开的。干任何事情,光有兴趣而不去努力,舍不得吃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