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一直激励着人们为正义而奋斗。
父亲指着窗外的竿竿修竹说:“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里。竹子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做人也要这样。”“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即使遇到逆境,也绝不低头,绝不变节。”文天祥坚定地对父亲说。后来文天祥用他的一生印证了这句话。
文天祥的家乡山川灵秀,风光迷人。父亲文仪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并不想做官,而把读书作为最大的乐趣。他亲自给天祥和弟弟授课,父子之间经常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讨论,直到孩子们学会、弄懂。文仪还要求他们将书中的警句用纸条抄录下来,贴在书斋的墙壁上、书架上、柱子上。
文天祥兄弟日复一日地在名言警句贴得琳琅满目的书斋中苦读,水平提高很快。文天祥的父亲最喜爱竹子,他在院落内外栽了许多翠竹,还给书斋起名“竹居”。文仪经常亲自修整竹园,有时还画上几幅画或者对着翠竹吟上几句诗。他还经常与天祥兄弟谈论竹子的功用和性质,以启示他们做人要正直坚强。
一天,上完新课,面对窗外的青翠竹林,文仪问道:“你们兄弟二人想想竹子都有哪些用途,看看你们谁说得最多?”弟弟文璧抢先回答:“竹子可以做筷子,编篮子,能制床,做桌子、椅子,盖房子,扎扫帚,还可以做扇子、斗笠……”天祥接着说:“弟弟说得对。还有重要的一项是竹子可以制笔,可做成竹简。历史上的许多书都是写在竹简或刻在竹简上的,没有竹子,我们哪能知道古代那么多事情啊!”
“不错,你们说得都对,竹子的功用很大,而且它具有高尚的品格。你们可以说说吗?”父亲进一步发问。
“竹子历经风雪而不凋零,”弟弟文璧说,“别的花草一遇霜打风吹都枯死了,而竹子却依然挺立翠绿。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说的就是这种不畏冰雪严寒的性格。”
“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要求很好的环境条件。”文天祥望着院子里的翠竹说,“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管风吹雨淋,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腰!”
父亲听得频频点头,他指着窗外的竿竿修竹说:“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里。竹子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做人也要这样。”
“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即使遇到逆境,也绝不低头,绝不变节。”天祥坚定地对父亲说。后来文天祥用他的一生印证了这句话。
1276年,元军打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附近,南宋朝廷一片混乱。元军想不战而灭亡南宋,坚决要求南宋派宰相来与之谈判。怕死的宰相陈宜中溜走了,文天祥为了暂时保住临安,明知是虎口,仍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以左丞相的名义去敌营中与元军首领伯颜谈判。在谈判中,他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坚持要元军退兵。文天祥以他的声望和反元决心,被伯颜视为心腹大患。谈判目的没达到,元军就将文天祥扣留下来,押往北方。
在途中,文天祥冒险逃脱,辗转流离,几经生死,最后到了福建,再次组织了抗战队伍,担当起抗元复国的重任。1277年,进攻江西,收复了好几个州县,使江西掀起了抗元斗争的高潮。
但终因势单力孤,在江西的活动失败,转战到了广东。后遭到元军突袭,抵御不及,很多将领壮烈牺牲,文天祥被俘,又被押送北方。
1279年,元军逼迫他写信劝降保卫崖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他坚决拒绝,并写了一首七律叫元将给张世杰,这首诗就是著名的《过零丁洋》。当时的元军统帅看了这首诗后,也对文天祥的凛然大义大加赞叹。
后来他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此后三年中,元朝统治者多次对他威逼利诱,他想起父亲小时候给他说过的那句话,爱国之心始终没有动摇。1283年,慷慨就义。他的崇高气节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也是南宋末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诗歌中最动人的作品,是《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这些诗记录了他后期种种生活经历,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为后人所传诵。
后人评价文天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他的确堪称是刚直不阿的竹子,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
成功密码:
父亲将竹子与做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比喻生动而贴切,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教育效果。也难怪文天祥对父亲的话念念不忘,他的一生也充分印证了父亲的这句话。联想到现在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通常比较简单、生硬,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孩子听不进、记不住,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明显有点吃力不讨好。但愿文天祥父亲的家教经验能给一些家长带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