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炼快乐
14923100000038

第38章 修炼行为——快乐无边(2)

六、如何面对被解雇的遭遇

被解雇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也是一个公司或管理者悬在员工头上的一把杀手锏。这是许多人会接受很差的工作条件和加班加点甚至不公平待遇的原因。害怕失去工作的人,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取向:

1.容易受到管理者的恶劣对待;

2.听从不合职业道德或有悖社会道德的指令;

3.忍受在工作中被人欺负或者骚扰;

4.得过且过,一切听之任之;

5.掩饰自己的真实个性;

6.接受非常低或者不公平的薪酬待遇;

7.曲意奉迎,溜须拍马;

8.毫无原则,对任何问题都不敢发表意见。

可见,由于担心被解雇而想保有现在的工作,人们无法享受工作的快乐,还会放弃自己的责任和背离自己的忠诚。因而,我们有必要好好反省一下被解雇的情况及其原因,并对此有个正确的态度。

1.工作技能不合适。仅仅试用了一个工作岗位就被淘汰下来,说明你的能力不适合这个工作。没关系,只要你自己确信自己的工作能力,那就也可以相信适合你的工作岗位还有很多。

2.性格不合适。由于自己的个性或修养,与公司文化或上司的偏好不同,也是我们常见的被解雇的原因之一。假如你能确信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的确没有问题,那么,应该相信的是公司多得是,总有一家适合你。

3.过于认真负责。在平庸的人群中过于优秀,尤其是在那些规模大历史久远的公司,很多人们已经习惯于应付差事,人浮于事,人们不愿意因别人的努力而显露出自己的无所作为。此时认真负责的人被解雇的几率也很高。但是我们不必为此懊恼,这样的被解雇也许是成就自己的机遇。

4.公司精简规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精简而陷入同样的境遇,重新找工作就是了。

5.不合理的解雇。假如你因为怀孕、与邪恶势力做斗争或坚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等原因被解雇,那你应为此感到骄傲,因为这又一次磨练了你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还有些人被辞退是由于过于自私难以融入团队、陋习难改耽误工作、缺乏敬业精神和操守,那么这些人唯一可做的就是好好反省自己,改正错误,以使自己能够适应工作。否则,他们永远也不会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当然,遭到解雇不但会使我们觉得难堪,而且会带来一些实际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修炼:

1.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失去工作而又不能马上找到新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的确让人头疼。这要求我们平时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以便在遭遇解雇时能尽快找到新工作。

2.不要做“月光族”。

在有比较稳定的工资收入时,学一点理财技巧,每个月拿出一定比例的工资来存款积蓄。如果有一天被辞退,而你的积蓄可以维持一段无工资收入的生活时,那么你更自由、更快乐地工作的可能性就更大。

3.正视被解雇带来的尴尬。

许多人遭受解雇后,觉得难以向家人或朋友启齿,在同事和朋友面前是件令人难堪的事情。其实,解雇行为本身不具有道德评价的含意,正常情况下,它只是对你的工作技能、为人品性与某项工作相符与否的评判。

4,挽救被解雇带来的人际关系的损失。

对许多人来说,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因为工作而形成的同事关系,失去他们,是一件痛苦的事。减少这一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平时注意培养工作关系之外的人际关系。当然,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尽快找到新工作,建立起新的工作关系是针对人际关系损失的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七、快乐提示

1.任何工作都存在压力,没有压力的工作是不存在的。面对工作压力,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修炼工作的快乐。丹麦医学科学家、工作压力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博·那特司楚姆说:“能够永久治愈工作压力的东西,就是工作的快乐。”

2.无论如何,面对公司里恃强凌弱的风气不能采取妥协和屈服的态度。要知道,我们可以放弃一份薪酬优厚的工作,但不能放弃对自我价值观的忠诚,因为那会彻底毁掉我们的快乐。

3.工作中的冲突本身也许并无损害,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处理办法。

4.不要鼓励,不要提供解决方案,不要试图让他开心,对抱怨者来说,只要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那就可以了。当你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们的不幸时,抱怨的循环就可能在你这里就此中断。

5.给在工作中存在主观失误的上司是可以提出建议的,但这种建议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可行性的。否则,提出问题而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留给你的上司去考虑更为稳妥。要知道,在中国,喜欢下属比自己聪明的领导并不多。

6.如果遭遇解雇,你能确认自己没有问题,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那么,尽快抛掉对自己的责难,找到一份新工作,这才是走出困境的起点。

第二节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尽管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紧张、刺激、忙碌的工作、生活的充实感和新鲜感,但仍然会有难以适应的状况,在此时,现代生活并不轻松。问题严重时可能造成对身心的损害,从而影响到人们健康地工作或生活。

现代社会中,没有压力的工作是不存在的,压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工作的常态。然而,有些人在压力面前仍然能够精力充沛、头脑敏捷、反应迅速;而有些人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身体或心理不适。不及时调整的话,还会进一步恶化成偏头痛、忧郁症、慢性疼痛、紧张焦虑等一系列病症。学会面对压力,调整自己的身体、调整自己的情绪,是我们修炼快乐的必备行为。

一、避免可能的抑郁倾向

激烈的竞争、工作效率的提高、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等等都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特征,而这些都将给人们带来无可避免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不但会导致人们生理上在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病状,也会在心理上表现出不快、不安、疲劳、失眠甚至抑郁。总之,过大的生活压力和对压力的不适应,会导致人的身心全面地失衡。

现代社会生活中,压力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关键是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应付压力。有些人会自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节奏;还有些人则可能继续“迎难而上”,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因而当代社会中,抑郁症或抑郁倾向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名词,我们身边患上此类病症的人也并不鲜见,尤其是当我们工作在一个只有紧张而无快乐的公司环境中时,更容易导致身心的失衡。

一般说来,认真、踏实的人容易变得抑郁,或者从心理学上来说,那些具有“执着性格”的人往往容易变得抑郁。他们热爱工作、负责到底、正直、踏实、认真、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无法容忍敷衍、懒散的工作行为。具有“执着性格”的人一旦接手某件事情,不把它彻底做完是绝不罢休的。从常规的工作态度上说,不把事情彻底做完绝不罢休是一种好的工作习惯,它可以保证工作效率,但因此无法放下工作适当地休息。这类人将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看作自己的使命,他们对自己要求极高,常常为工作的质和量的矛盾而苦恼。他们具有极强的道德感,容易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产生自责和自怨的情绪。从反面来说,他们不太能够适应变化,面对新情况时,他们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因此,那些带来巨大变化的事件,如:毕业、入学、工作调动、职位升降、转业、人际纠纷、失业、身边的人死亡等等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威胁,面对同样的事件时,这类人所需承受的压力往往超过其他人。

通常来说,当工作辛苦而备觉疲劳时,可以稍做休整换换心情,而对那些具有“执着性格”的人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状态,无法平静下来。当他们的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工作效率自然会下降,这时,他们非但不会想着休息反而会更加努力。当疲劳积累到了极限时,他们会突然陷入抑郁状态。

陷入抑郁状态的人会整天处于空虚、悲伤的情绪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无论怎样休息都依然感到精疲力竭,提不起精神。并随之出现思考力、注意力、判断力减退,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价值,对过去的失败过度懊恼,甚至会产生罪恶感。在日常生活上,他们会表现出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失眠或嗜睡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走到这一步的人,往往都是兴趣爱好极少的人,即使休假时他们也闲不下来,老是想着工作,可以说,工作就是他们唯一的兴趣。还有,那些人际关系极其简单的人陷入抑郁状态的危险也很大。他们很少有发泄自身苦闷的倾诉对象,一旦出现情绪危机,就容易走进死胡同。反过来说,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自己人际交往的圈子,能够向亲人或朋友敞开心扉,是缓解压力、避开抑郁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心理学的抽样调查,在我国具有“执着性格”的人群比例要比西方国家高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竞争的激烈严酷、社会变革时期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化遭受的猛烈冲击、人们普遍忧心的道德冲突,使得即使不是“执着性格”的人也难以避开抑郁倾向。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回答生活给他提出的所有问题、化解所有的压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修炼:

下面是我们根据流行的“贝克抑郁尺度”拟出的抑郁倾向测试题。测试的选项都是些不正常状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严重程度用0到3分给选项打分。0分是不符合;1分是基本符合;2分是十分符合;3分是非常符合。

如果符合三分之二选项的话,总分会达到10分,超过10分的话,抑郁倾向就比较严重了,如果有几个选项达到了2分或3分的话,那就必须自己调整自己了。培养广泛兴趣,找人倾诉是可行的排遣抑郁的办法,或者去看心理医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总是处在心情沉重中;

□2.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3.日常生活毫无乐趣;

□4.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得不做;

□5.总是陷入在自责之中;

□6.对自己毫无信心;

□7.有时想到自杀;

□8.常常感到焦虑;

□9.无名的忧伤时时涌上心头;

□10.对大家都清楚的事情感到迷惑,难以判断;

□11.朋友似乎越来越少;

□12.着手做所有的事情都感到困难;

□13.睡眠不好或者经常失眠;

□14.始终感到疲劳;

□15.缺乏食欲;

□16.****减退。

二、摆脱不健康的工作方式

工作方式、工作习惯是否健康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许多职场白领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病态的行为模式。其中以时间上的紧迫感和过度竞争心理为核心的行为模式,被美国医学家佛莱德曼和罗森曼命名为A型行为模式,并对其危害性做了详尽的研究。

佛莱德曼和罗森曼以美国旧金山的白领为对象,研究他们在心脏病发作前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有七成以上的白领在心脏病发作前都处于过度竞争或与时间赛跑的状态。而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容易罹患心脏病的过多摄入脂肪、吸烟过量、运动不足的人患上心脏病的却只占了被调查人员的5%。为了更准确地说明问题,研究者还对3500多位健康男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检查,并且跟踪了他们的行为模式。10年后,其中的250多人患上了心脏病。经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在10年前的检查中,最明显导致这些人患病的既不是营养方面的数据,也不是运动方面的数据,而是他们的行为模式,A型行为模式的人其患病几率是那些没有时间紧迫感、办事慢节奏(我们可称之为B型行为模式)的人的3倍。研究者还用半年的时间,对旧金山的会计师的血清胆固醇值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临近纳税期时会计师们比较忙碌、紧迫感强,血清胆固醇值上升;到了闲暇时期,他们的紧迫感消失,血清胆固醇值下降。他们还对A型和B型行为模式的男性的血清胆固醇值进行了比较,发现A型者远远要高于B型者,即使B型行为模式的男性的饮食较为油腻,其血清胆固醇值也不易变高。

当然,A型行为模式给人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患心脏病的机率大量增加。行为学研究表明,A型行为模式的人往往会单纯追求效率,似乎借此在填补心灵的空虚,变成所谓的工作狂,他们无法发掘生活的乐趣。当他们深陷这种空虚和无趣中时,他们不但丧失了日常生活的乐趣,也会丧失工作的快乐。

当然,A型行为模式的人尽管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给社会带来了有益的价值。A型行为模式的人往往能够完成更多的任务、参加更多的活动、尽量压缩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可以说,他们是一台效率机器。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工作只交给B型行为模式的人去做的话,那么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量一定会大幅减少。而且,在忙碌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事无法按期完成,所以,A型行为模式的人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但是作为个体来讲,应该倡导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效率和报酬,更应该在工作中体验到乐趣,而且应该将工作的快乐融入生活,成为快乐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工作热情,持续地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