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凶禽猛兽的风采
14922700000013

第13章 原野主宰——森林凶猛动物(4)

凶猛杀手——豺

中文名:豺

英文名:Cuon alpinus

别称:赤狗,马狼,彪狗,神狗,马彪,马将爷,亚洲野犬、亚洲赤犬

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豺、狼、虎、豹都是凶猛的动物,而豺一直被列为四凶之首,被认为是惟一能克制老虎的动物。豺的别名很多,有红狼、红豺、豺狗、斑狗、棒子狗、扒狗、绿衣、马彪、赤毛狼等称谓,属于犬科,在国外则被叫做亚洲野犬或亚洲赤犬。

豺有着复杂的栖息环境,无论是热带森林、丛林、丘陵、山地,还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带,都是它的聚居地。它居住在岩石缝隙、天然洞穴,或隐匿在灌木丛薮之中,但不会自己挖掘洞穴。

豺与狼、狐的外形很相近,比狼小,比赤狐大,体长可以达到1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在13~20千克之间。豺头宽,额扁平而低,吻部较短,耳短而圆,额骨的中部隆起,因此从侧面看上去,它的整个面部显得很鼓,不像其他犬类那样较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较短,尾较粗,毛蓬松而下垂。豺的体毛厚密而粗糙,季节和产地不同,体色也不一样。一般头部、颈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侧等处的毛色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内侧为淡白色、黄色或浅棕色,尾巴为灰褐色,尖端为黑色。

平时,豺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觉,一旦捕猎时,它能发出召集性的嚎叫声。它多在清晨和黄昏捕猎,有时也会在白天进行。豺善于追逐猎物,常采取围攻方式捕食。

豺行动灵活,善于跳跃,原地可跳到3米多远,还能借助于快跑,跃过5~6米宽的沟堑,也能跳过3~3.5米高的岩壁、矮墙等障碍,其灵活性远远胜于狮、虎、熊、狼等猛兽,而接近于猫科动物中最为灵活的猞猁和云豹。

豺有灵敏的嗅觉,耐力极好,捕猎方式与狼相似,多采取接力式穷追不舍和集体围攻、以多取胜的办法。它的爪牙锐利,胆量极大,显得凶狠、残暴而贪食,一般先把猎物团团围住,前后左右一起进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开皮肤,然后再分食内脏和肉,或者直接对准猎物的****发动进攻,连抓带咬,把内脏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将猎物瓜分得干干净净。

鼠、兔等小型兽类是豺捕猎的对象,水牛、马、鹿、山羊、野猪等虽然体形较大,豺也敢进行袭击。豺还甚至敢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兽发动挑逗和进攻,吓走它们,从而夺取它们口中的食物。如果这些猛兽不放弃食物,就会爆发战争,但最终多半是豺获得胜利,因为虽然单打独斗时豺并非它们的对手,但一群豺在集体行动时,互相呼应和配合作战的能力却要高出一筹。

豺不会随便去抢夺虎的食物,只会在虎吃后阿吃其剩下的;同样,老虎也不会随便攻击豺,因为有时它们要依靠豺的灵敏性来了解周围情况。可以说在亚洲各地的山林中,只有体型巨大的亚洲象能够免遭它的威胁。

在很多地区,豺被人们作为一种害兽来消灭。虽然豺能猎食的主要是种群中的老、弱、病、残,对人类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但会危害森林的麝、斑羚等珍贵动物或经济动物,林区的家畜也会遭到危害。不过,它所能猎食的主要是种群中的老、弱、病、残个体,能抑制野猪等食草兽的过度繁殖,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还能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但目前豺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有些原产豺的国家或地区这种动物已经消失,因此,我国将豺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林中一霸——猞猁

中文名:猞猁

别称:林曳、猞猁狲、马猞猁、山猫、野狸子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北欧,中欧,东欧以及西伯利亚西部

猞猁也叫马猞猁或者猞猁狲,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动物。猞猁貌似家猫,但比家猫大,体重18~32千克,体长90~130厘米。身体粗壮,四肢较长,尾极短粗,尾尖呈钝圆。两耳的尖端着生耸立的笔毛,很像戏台上武将“冠”上的翎子,两颊有下垂的长毛,腹毛也很长。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

猞猁身上有恒定色,如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灰白色至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胸、腹为灰白色或乳白色。前肢短后肢长。短短的尾巴和它的个子很不相称。猞猁背部的毛发最厚,呈现出灰黄、红棕、土黄褐、灰草黄、浅灰褐及赤黄等颜色。在猞猁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或者小条纹。

北部猞猁与南部猞猁毛色不同。越往北部的猞猁毛色相对它们的南方亲戚颜色更加偏灰,斑点也比较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们把长有斑点的猞猁称为“猫猞猁”,而那些没斑点的家伙们则被称为“狼猞猁”。一般来说,夏天时,猞猁身上的斑点最清晰,冬天时就不明显了。

猞猁一般独居、孤身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它是无固定窝巢的夜间猎手。晨昏活动频繁,白天会躺在岩石上晒太阳,或者为了避风雨,静静地躲在大树下。它既可以在方圆几百米的地域里孤身蛰居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出十几千米而不停歇。擅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

在自然界中,面对天敌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兽,猞猁会表现出狡猾而又谨慎的性情。此时,它们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但是如果遭遇到凶狠的狼群,它们就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

猞猁主要以雪兔等各种野兔为食,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大致上每间隔9~10年出现一个高峰。除了捕捉野兔外,各种松鼠、野鼠、旅鼠、旱獭和雷鸟、鹌鹑、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也是猞猁猎食的对象。有时,猞猁还会袭击麝、狍子、鹿,以及猪、羊等家畜。

猞猁捕捉猎物很巧妙。在捕捉猎物时,猞猁常藏在草丛、灌丛、石头、大树中,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有很好地耐性,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轻松地享受一顿“美餐”。如果一跃捕空,突击没有成功,猎物逃脱了,猞猁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

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使猎物莫明其妙地束手就擒。猞猁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因此能捕食树上的鸟类。尤其到了夜间,当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甜美梦乡的时候,猞猁就开始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猎取食物。

每年的晚冬和早春的2、3月份左右,是猞猁恋爱的季节。3~4月份,是猞猁交配的季节。它们不孤身活动,有时2~3只在一起,那是它们临时组成的“小家庭”。妊娠期2个月左右,每胎2~4仔,寿命达12~15年。经过67~74天的妊娠期,母猞猁会生下2~4只猞猁宝宝,宝宝们在大约1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吃固体食物了。不过它们一般会到第二年恋爱季节到来的时候才会离开妈妈。有时为了生存,离开妈妈的小猞猁们会继续在一起过一段日子,比如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就又各奔前程了。

山谷“智慧瘤”——亚洲象

中文名:亚洲象

英文名;Elephas maximus

分布区域:东南亚和南亚这些热带地区

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如泰国被称为是“大象之邦”,老挝被称为是“万象之国”。亚洲象主要生活在越南西部高原,靠近越南与老挝边界地区的原始森林之中。据有关数据显示,那里目前大象的数目为350头。此地至今仍与世隔绝或半隔绝,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亚洲象高大威武,温顺善良,很受人们的喜爱,是力量、威严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它的身长为5~7米,肩高为2.5~3米,尾长为1.2~1.5米,体重3000~5000千克。全身为灰棕色,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称为“智慧瘤”,其最高点位于头顶,但它的脑却很小。头盖骨很厚,虽然骨骼内充满了气孔,可以减轻重量,但颈部的负担仍然很重。背部向上弓起。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前肢5趾,后肢4趾。亚洲象小跑时,总是同时提起同一侧的前后肢,而不是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在对角线上的两肢同时离开地面,这种的步法被称为“溜蹄”,可以使亚洲象产生一种奇怪的摇摆动作。

亚洲象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在动物园中,训练有素的象能用鼻子搬重物、拔钉子、解绳子,甚至能捡起地上的绣花针。更为有趣的是,它还能像人类握手一样,用互相缠绕鼻子的方式来表达友好的情感或者进行雄象和雌象之间的调情。

亚洲象的鼻子是和上唇的延长体,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不停地摆来摆去。它由40000多条肌纤维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联系,不仅嗅觉灵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亚洲象鼻子的顶端有一个小突起,这个突起有手指大小,上面集中了丰富的神经细胞,感觉异常灵敏,使得象鼻十分灵活,能随意转动和弯曲,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

亚洲象雄象的嘴里还长着一对大门齿,它终生不断生长,永不脱换,因此被称为象牙,长度为2米左右,单支重30~40千克。雌兽的门齿较短,不突出于口外。象牙的作用很大,是掘食的工具,也是搏斗时的武器。它的犬齿不发达。臼齿上、下颌的每侧共有6枚,而且很大,呈块状,但并不是同时生出,而是分成六批,轮流生出,每一批只生出4枚,另一批“候补者”在后面半隐半现,等前一批磨损消耗得不能再用时才逐渐发育出来,以致于在同一时间里,每侧上、下颌只能有1个完整的或者2个不完整的臼齿在起作用。亚洲象的这六批臼齿可供其使用一生。每一个臼齿在使用时,齿根能够继续生长相当长的时间,以此来抵消磨损,但磨损仍然比生长的速度快。当齿冠磨平后,齿根就不再生长了,而被吸收掉,这样后边的牙齿就会按顺序生长出来,并沿着颌部向前扩张。

亚洲象有宽大的耳朵,将近1米,便于收集音波,所以听觉非常敏锐,彼此之间常用次声波进行联络。在炎热的夏季,亚洲象的两只大耳朵,可以加速耳部的血液流动,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同时还能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由于耳部的褶皱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所以更像是两把调节体温的大蒲扇,亚洲象广泛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老挝、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共分化为大约4个亚种。在我国仅有大陆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部的勐腊、景洪、江城、西盟、沧源、盈江等地。

亚洲象喜欢栖居在气温较高,空气湿润,靠近水源,植被生长茂密的热带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长有刺竹林或阔叶林的缓坡、沟谷、草地或河边,常常是大树遮天蔽日,直入云霄,各种中、下层植物盘根错节,千姿百态。

亚洲象虽然有厚达3厘米的皮肤,但它身上的毛却比较稀少,所以既畏寒,又要避开热带地区白天烈日的曝晒,因此常躲避于山谷间的林荫之处,觅食的时间也多在气温稍低的清晨和傍晚。亚洲象主要以董棕、刺竹、类芦、棕叶芦、仙茅、白茅草、葡榕和野巴蕉等植物的嫩枝和嫩叶为食。在进食时,先用长鼻子把植物卷上,再从土地上连根拔起,在腿上或树干上拍打掉上面的泥土,然后才送进口中。有时亚洲象折断树干和竹枝的声音在寂静的森林中“啪,啪”作响,会传遍整个山谷。

亚洲象的食量大得惊人,每天要吃大约100千克的新鲜植物,因此在野外需要占据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活动或取食的领域。为了吃到足够的食物,象群经常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边走边吃。象群走动的速度很快,奔跑起来时速可达24公里,一次可以跑400~500米。

亚洲象喝水很有趣。它先把水吸到鼻子里,再把鼻子放进口中,然后再把水喝下去,一次大约要喝上60多千克。虽然亚洲象的气管和食管是相通的,但是在鼻腔后面的食道上方生有一块软骨,当它用长鼻子吸水的时候,水就会进入鼻腔,同时咽喉部位的肌肉进行收缩,使食道上方的这块软骨暂时将气管的口盖上,水就会由鼻腔进入食道,而不会进入气管,更不会进入与气管相通的肺中。当它把吸进鼻腔中的水放到嘴里以后,这块软骨又会自动张开,从而保证了呼吸的正常进行。

亚洲象对谁情有独钟。它很喜欢水浴,常在河边或水塘边洗澡、嘻戏、用长鼻子吸水冲刷身体,还喜欢将泥土涂满全身,以便除去身上的寄生虫,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亚洲象还是游泳的好手,时速可达1.6公里。可以连续游上5~6个小时,渡过很宽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