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小知识大健康
14920400000019

第19章 家庭急救和护理(5)

(7)甲醇: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略有酒精气味,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爆炸。吸入甲醇蒸气可引起眼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步态蹒跚、失眠、表情淡漠、意识混乱等症状。重者出现意识朦胧、昏迷及癫癎样抽搐等。最初表现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畏光、复视等,严重者会导致双目失明。

救治:将中毒者立即移离现场,并脱去污染的衣着。然后可口服1%的小苏打水洗胃,再用硫酸镁导泻,中毒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8)苯:无色、透明、易燃液体,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苯蒸气可经呼吸道吸收,液体可经消化道吸收,皮肤可吸收少量。短时间吸入大量苯蒸气或口服多量液态苯后会出现兴奋或酒醉感,并伴有黏膜刺激症状,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状,重症者可有昏迷、抽搐、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进而导致死亡。苯的累积中毒可引发白血病等癌症。

救治:急性中毒者应立即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着,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污染的皮肤,口服洗胃。中毒者应卧床静息,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9)氢氰酸:又称氰化氢,为无色伴有轻微的苦杏仁气味的液体,水溶液呈弱酸性。主要经口吸入致使中毒,也可经皮肤及眼黏膜吸收致中毒。一般病情危重,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或口服多量氢氰酸后会立即昏迷,呼吸停止,在数分钟内死亡。

救治:将中毒者立即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应就地应用解毒药。吸入毒气者可给予吸氧;皮肤接触液体者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的硫代硫酸钠冲洗皮肤至少20分钟;眼接触液体者立即用生理盐水、冷开水冲洗5~10分钟;口服者用0.2%********或5%的硫代硫酸钠洗胃;皮肤或眼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10)氢氟酸: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至淡黄色冒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可经皮肤吸收,其酸雾经呼吸道吸入。皮肤损害程度与氢氟酸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部位及处理方法有关。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受害组织越柔软或致密,作用就越迅速而强烈。

救治:皮肤接触后立即用流水长时间彻底冲洗,以尽快地稀释和冲去氢氟酸;氢氟酸灼伤后的中和酸性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使用一些可溶性钙、镁制剂,使其与氟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氟化钙或氟化镁,从而使氟离子灭活,失去毒性。

(11)煤气(一氧化碳):多因室内有燃着的煤火炉,加之门窗紧闭或通风不良引起。常发生于冬初刚生煤炉或即将拆除煤炉的时候,亦可见于用煤炉生产的车间。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平均218)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要比氧合血红蛋白慢约3600倍,所以吸入过多的一氧化碳是很危险的,一旦形成碳氧血红蛋白,组织即会严重缺氧。此外,一氧化碳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质结合,抑制组织细胞的内呼吸,受损伤最严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

轻度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悸、乏力,神志一般清醒,或仅有些迷糊,这时,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中度中毒可出现面色发红、脉速、表情淡漠、行动不灵便、嗜睡、浅昏迷,这时,碳氧血红蛋白为20%~30%,治愈后一般不留后遗症;重度中毒可出现昏迷不醒、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可发生惊厥,脉搏和呼吸频率加速,这时,碳氧血红蛋白已超过50%,即使治愈,也会留下后遗症。

救治:立即将中毒者移离现场到新鲜空气处,轻度中毒会很快自行解除症状;重度中毒者应想办法吸氧或输氧;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处理脑水肿,要特别注意保护脑细胞;并防止再度昏迷,以免引发大脑后遗症。

71.成人、小儿中暑后应如何急救

研究发现,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度如下:外界温度在33℃时,如果连续工作,那么人体的汗腺就会立即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的部分热量;外界温度在35℃时,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皮肤微微出汗,此时,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就应采取局部降温的措施;外界温度在36℃时,人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来散发体内热量,此时,人体需马上补充含盐、维生素的饮料,以防体内电解质出现紊乱现象而发生中暑;外界温度在38℃时,人体仅靠汗腺排汗已难以保持正常体温,这时心跳速度加快,并呼出热量,参与散热;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降温措施一定要及时跟上;外界温度在39℃时,人体的汗腺濒临衰竭,尽管汗腺努力工作,但已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多种降温措施来克服;外界温度在40℃时,此时大脑将顾此失彼,这样的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以致使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这时,应立即转至阴凉的地方或借助较好的降温措施进行降温;外界温度在41℃时,排汗、呼吸、血液循环等一切可以帮助降温的器官,在全力工作后已处于强弩之末的状态。

(1)中暑: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情况有关。因此,婴幼儿、产妇、心血管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高温作业者等人群更易中暑。在通常情况下,为保持人体的恒温,体内代谢产生的余热必须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多种形式排出体外,使体温与外界温度达到平衡。如果气温升高,以传导和辐射方式散热减少,汗液蒸发散热将逐渐增加,当气温达到35~39℃时,人体余热的2/3将通过汗液蒸发排出。如果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汗液排泄就困难,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不能完成调节功能,这时人就会发生中暑。经实验研究,导致中暑发生的气象条件为:相对湿度85%,气温30~31℃;相对湿度50%,气温38℃;相对湿度30%,气温40℃。中暑轻者全身乏力、头痛、头晕、口渴、出汗、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脉搏快而细、面色潮红,严重者发生抽搐,心衰或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救治:①尽量避开在高温时间外出;不要在高温处、室外太阳下或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停留太久;随身要携带一些防中暑的药品,如清凉油、人丹丸、十滴水等;年老体弱的人在气温达到33℃时,就应该注意防暑降温,如用热毛巾擦身、洗热水澡、喝热茶或淡盐水等,以防因高温引发意外;可将已轻度中暑的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平卧,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对于在烈日下活动时间过长、头部温度增高到39℃以上(体温不一定升高),皮肤晒得又红又痛,并出现发热、头痛的病人应注意补充水分(盐水)。②对于汗流不停、身体发冷、皮肤发黏、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的病人,应迅速移至阴凉处,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或用冷水擦洗全身,同时用冰袋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以加快散热降温;或将病人置于4℃水中,并按摩四肢,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待****温度降至38℃时,停止降温;还可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病人身体,最好能把皮肤擦红,即可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能迅速清醒。③神志清醒能进食者,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或口服人丹、十滴水,或针刺人中、曲池、百会穴位。④经以上急救处理后仍未苏醒者或大脑严重损害者,或体温特别高,皮肤干烫、脉搏又快又急、已出现昏迷的病人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在途中要用冷毛巾湿敷。

(2)小儿中暑救治: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排汗功能差,加之皮肤表皮薄,血管分布丰富,更容易受外界高温影响。如果体温超过39℃甚至40℃,虽然很热也不流汗,皮肤发红、发热、干燥,烦躁不安,呼吸及脉搏加速时,即为中暑。须迅速将小儿移至阴凉处,除去衣物,用电扇及冷气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把小儿包在冷毛巾或布里,用海绵沾凉水擦拭,或放进凉水浴盆;每隔10~15分钟给予不含******的清凉饮料,并紧急向医生求援。

毒蛇、蜈蚣、黄蜂、蚊虫等咬(蜇)伤后应如何急救

(1)毒蛇咬伤:被蛇咬伤后,首先是仔细观察伤口的情况,看是否有两颗毒牙的痕迹来断定是不是毒蛇所咬,然后确定急救处理方法。如果是毒蛇咬伤,毒腺中的毒液会顺着上腭前面的两颗毒牙注入人体,这时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奔跑走动,否则会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应立即坐下或卧下,并将伤口部位放置低于心脏,以免毒素进入心脏,接着自行或呼喊别人帮助进行急救处理;如果不是毒蛇咬伤,只要进行简单消毒处理就行了。

救治:①绷扎。确定是毒蛇咬伤后,立即用鞋带、裤带或布条,将咬伤部位靠近心脏一端、距伤口3~5厘米处捆住,以阻断血液、淋巴液的流动,避免毒液向心脏方向扩散,每隔15~20分钟须放松1~2分钟,以免肢体缺血缺氧坏死。②清洗伤口。扎紧后立即用清水、盐水或1∶5000********溶液等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冲洗时还可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的四周反复挤压,以便将伤口深处的毒液挤出冲走,或用嘴吸出毒液,但必须保证吸毒者口腔没有创伤。③尽量排毒。如能判断所中蛇毒属神经毒类型(肿胀不甚,局部麻木,向上发展,疼痛不严重),可用消过毒的刀片,在伤口上做"十"形切口,使毒液能全部流出,扩大创伤面后,还可将患处浸泡在浓盐水或浓茶中,从上向下反复挤压20分钟左右,使毒液尽量从伤口流出,如果是血液毒(皮肤发红灼热,疼痛较严重,甚至发紫,创口流稀血水)应慎开创口,因血液毒会导致伤口难以愈合,伤者最后往往只能把烂肉挖去后再植皮。④若能尽快服用南通蛇药片、群生蛇药片、群用蛇药片等或注射蛇毒血清更好,或就地取材采集一种或数种中草药,如半边莲100克,或半边莲、地丁草各50克,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50克,进行内服外敷,也有较好的疗效。初步处理后,应迅速送医院进行特效解毒治疗。

(2)野(黄)蜂蜇伤:2002年8月的一个星期六,四川江油市一老人唐某带着4个孙辈孩子去野外踏青时,不小心碰坏了一个野黄蜂窝,受惊的野黄蜂拼命地攻击4个小孩,老人情急之中便脱下衣服裹着2个最小的孩子,后由于村民赶来营救,才得以逃脱,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但还是因为中毒严重,其中老人和2个小孩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另外2个小孩虽然生命捡回,但因肝脏和肾脏中毒较深,却留下了后遗症。因此,在野外千万不要随意去捣毁野(黄)蜂窝之类的东西。

救治:①若发现有野黄蜂攻击人们时,首先是立即面朝地趴下不动,并用外衣包裹住头部,千万不要奔跑。②若被野毒蜂或黄蜂叮蜇后,要先检查蜇伤处是否留有毒刺,若有应先用镊子或其他夹子把它拔除,由于黄蜂的毒液是碱性的,因此可用弱酸性(食醋)液体清洗湿敷,亦可用浓肥皂水或温油不断涂搽蜇伤处,可以缓解疼痛,然后找些青苔或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捣烂外敷患处,直至消肿止痛。③野黄蜂毒可致人死亡,因此中毒肿胀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救治,以免危及生命。

(3)蜈蚣夹伤:蜈蚣越大毒性越强,毒液呈酸性。蜈蚣夹伤后其伤口是一对小孔,毒液流入伤口,局部红肿。

救治:首先可用拔罐的方法吸出毒液,然后可用碱性溶液中和酸性毒液,即用5%~10%的小苏打水或浓肥皂水、稀氨水(氨溶液)、稀石灰水及浓盐水冲洗、涂搽伤口处,涂上较浓的碱水、3%的氨水或用经开水烫软的红(甘)薯叶敷于伤处,连敷数次即会慢慢消肿止痛。

(4)蝎子蜇伤:蝎子毒液呈酸性,当被蝎子蜇伤后首先尽快用力挤压伤口周围的皮肤组织,使含毒素的血液流出,再用稀石灰水或稀氨水、浓肥皂水、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伤口,然后用马齿苋捣烂外敷蜇伤处,过一会儿痛痒会自动消除。

(5)洋辣子刺伤:洋辣子刺伤后,可先用糯米饭团或橡皮膏将皮肤内的小刺拔出来,然后用稀氨水,或稀碱水涂在伤口处,也可用浓肥皂水中和其酸性毒液,过一会儿就会自然消肿止痛。

(6)蚂蝗咬伤:若发现蚂蝗叮附在手、腿、脚上,一是不要惊慌,二是不要强拉,只须用手轻轻拍击叮咬部位周围的皮肤,或用食醋、盐水(口水)、烟油涂搽被叮咬处,蚂蝗就会放松吸盘而掉落,然后将咬伤处先用稀碱水冲洗,再涂些碘酒或盐水即可,有条件的可盖上消毒纱布。

(7)毛虫刺伤:被毛虫刺伤的部位会瘙痒刺痛,可用糯米饭捏成团,在痛痒处滚搓,去掉刺毛,然后可用白芷适量煎汁洗之,或用花露水、浓肥皂水涂搽,便会慢慢止痛止痒。

(8)蚊、蚤叮伤:如被蚊、蠓叮咬伤后,可用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浓肥皂水、温食油涂搽,若引起皮炎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搽。

如被蚤、虱叮咬伤后,可用花露水、浓肥皂水涂搽,或用由中药百部浸在酒精或白酒中的百部酊外搽,可止痛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