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027

第27章 诺贝尔(3)

“硝化甘油炸药”的威力很快传遍各地,来自各地的订购单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起初,阿尔费雷德在他家附近找到了一间小空屋,打算制造炸药。可是开工以后,由于制造场地窄小,人手不够,因而产量有限,供不应求。后来,诺贝尔便打算扩大生产场地,雇用生产工人,购买生产原料和药品,接受源源不断地大批量订货。然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正当诺贝尔为资金的事大伤脑筋之时,斯德哥尔摩有位实业家对“硝化甘油炸药”很有兴趣,答应援助设立工厂。这使诺贝尔兴奋万分,他预感到,一个“硝化甘油炸药”的******即将来临!

以后,诺贝尔又对这种炸药作过多次改进,并且在1865年,雷酸汞代替黑色火药引爆,这就是后来一直用的雷管。

研制炸药的工作危险万分,意外爆炸受伤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实验中的每一个进步,常常伴随着血的代价。

1864年9月3日,一场不幸发生了。实验中,意外的炸药爆炸使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和五名工人当场被炸死,实验室被夷为废墟。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海伦坡爆炸悲剧。幸运的是诺贝尔因当时不在实验室而幸免于难。目睹眼前的惨状,他的父亲因悲伤过度,患了中风致使半身瘫痪。这次惨剧使附近的居民对诺贝尔家的研究和实验惊惧万分,纷纷要求政府当局封闭其实验室,也有人直接向诺贝尔提出抗议。

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政府下令取缔在市内进行这类实验。这次事故给诺贝尔带来的悲痛、困难和压力是可以想像的。下一步该怎么办?是继续干下去,还是知难而退?诺贝尔面临着严峻的抉择和考验。

然而,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使诺贝尔坚强了起来,他以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毅力决心将研究继续进行下去。为了不使意外事故危及周围的居民,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条大船,把实验室搬到了船上,在斯德哥尔摩市外两英里远的马拉湖上进行研究和实验。尽管这样,可当船偶然被风吹到湖边时,岸上的人也会来赶他离开岸边。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诺贝尔顽强地坚持着。每天晚上,他实验室的灯光总要亮到凌晨两三点钟。

诺贝尔胸怀着宏伟蓝图和发展计划,前往德国汉堡访问。一天,一位维因克拉贸易商的兄弟和一位邦度曼律师前来见他。“诺贝尔先生,你所发明的硝化甘油炸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世界各地所普遍采用,为此,是否允许我们来协助你的事业呢?”诺贝尔非常高兴,欣然接受。

由于获得这些人的热心帮助,1865年的冬天,德国诺贝尔工厂在克流米尔河的岩岸上落成了。为了安全,工厂的周围环绕着高3公尺厚4公尺的围墙。“那座硝化甘油工厂又在汉堡设厂”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世界各地。通过那次不幸的爆炸事件,一方面显示了炸药的威力和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患上了“硝化甘油恐惧症”。为了宣传硝化甘油的正确处理方法,使人们了解硝化甘油的性质,消除以往的误解,诺贝尔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在世界各地奔走,广泛宣传。

诺贝尔先后邀请各公司负责人、技术员、土木工程师、军人、学者等等,参加硝化甘油炸药的公开实验。在被邀请人当中,有些是不太乐意参加,有些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勉强参加,还有些只是为了看看热闹而已。但是,当他们亲耳听到诺贝尔的科学的解释,亲眼看到这种既安全又具有威力的实验之后,大部分人被说服了,并开始重新评估硝化甘油的价值。

这种广泛宣传的结果,使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此,德国的铁路工程、矿山开发等和平事业都开始使用硝化甘油炸药。紧接着,奥地利、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开始订购。硝化甘油炸药成为人们抢手的热门货。

诺贝尔的工作更忙了。他的时间常常和工作量成反比,他不仅是公司的负责人,而且也是技术员,同时还要负责销售、宣传、通信、财务等工作。一个人身兼数职。

诺贝尔一向以勤勉工作为宗旨。多年来,他专心工作,废寝忘食,经常忽略生活上的琐事和身体健康。为此,他的母亲十分担心。母亲想,诺贝尔无妻子儿女,又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如果生了病,谁来照顾他呢?

对于慈母的担忧,诺贝尔十分理解。他多次给母亲写信,让她不要为自己担心,只管照顾好父亲的身体,并保重自己的健康。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为自己的工厂描绘着一幅灿烂宏伟的前景。为此,他每天都在热情地工作,精力充沛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然而,正当诺贝尔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件,突然间几乎同时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了。阿尔弗雷德面对着各地不断报来的由于硝化甘油炸药爆炸而炸死炸伤无辜百姓的消息,万分焦虑,他感到自己面对的是一道比以前更为困难的难题。

诺贝尔始终坚信他发明炸药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他的硝化甘油炸药一定会不但具有极强的爆炸威力,而且还具有非常安全的可靠性能。

达纳炸药研制成功

其实早在1862年,诺贝尔就发现了液体硝化甘油的不利情况。现在,面对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爆炸事故,他越来越感到解决这个问题是迫在眉睫了。

为了寻求安全的运输方法,诺贝尔首先从改善硝化甘油的稳定性着手。他的第一个方案就是试图用不溶性的溶剂来解决,即在硝化甘油中加入少部分的甲醇,使其化学性能变得稳定,同时还能防止运输和贮藏时封冻。这样就避免了在运输中发生危险。

为了改变人们对硝化甘油的认识,以及便于运输和安全操作,诺贝尔把自己的思路转向了第二个方案,即将硝化甘油制成固体炸药。

诺贝尔几乎把所有具有吸附力的物质都找了出来,什么硅土、纸、锯木屑、砖粉、煤、水泥和木炭粉等等,他进行了千百次的实验,只觉得锯木屑这种吸附剂似乎还较为理想。可是,后来经过对锯木屑仔细分析与鉴定,诺贝尔发现,硝化甘油里含有酸质,在和木屑等有机物混合接触时很容易发生自然现象。没有办法,诺贝尔也只能将锯木屑摈弃不用了。

诺贝尔还在继续苦苦地寻找着这种具有吸附力的物质,但它是那样地捉摸不定,时隐时现。曾几何时,他甚至开始怀疑,世界上究竟存不存在他想要的那种理想的物质呢?

诺贝尔遭遇了一次次的失败,但他却始终都无法割舍掉这个课题,他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有一天,诺贝尔同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面对着那仿佛是他生命组成部分的试管和实验仪器沉思,整整一天了,试验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十分疲惫的诺贝尔决定到街上去散散步,来松弛一下紧张了一天的神经,散步或者乘坐小马车是诺贝尔给予自己的唯一休息方式。

诺贝尔在街上漫不经心地走着,这时,一辆装满硝化甘油炸药罐的马车从他身边急驶而过。诺贝尔赶紧站到一旁给马车让路,无意之中他发现车上有只罐子已经被震裂了,他紧张急了,预感到一场可怕的灾难又要降临……可谁知他既不见有硝化甘油从罐子里流出,也没有看到马车发生爆炸。

诺贝尔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就急忙跑上前去看个究竟。到了马车跟前,他发现车上的炸药罐之间全都填满了一种他不认识的东西。诺贝尔忙问赶车人:“这是什么东西呀?为什么把它放在这儿?”

赶车人告诉诺贝尔说:“哦,你问这个呀,它叫硅藻土。在罐子间塞上这种土,就可以防止它们互相碰撞,并且即使有的罐子被震坏了,也不要紧,它还会点滴不剩地把油给吸掉。”

听了赶车人的话,诺贝尔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嘿,硅藻土!它的吸附力竟有那么强?何不试验一下硅藻土呢?假如它真有如此奇特的性质的话,那么我按一定方法和比例把它与硝化甘油相混合,不就可以制造出既安全,而又有爆炸力的固体炸药了吗?”

这一偶然的发现,使诺贝尔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研究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诺贝尔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硅藻土的吸水能力是锯木屑的3倍,它可以吸进大量的硝化甘油。将3份硝化甘油与1份经烧炼筛选过的硅藻土合为一体,就可形成一种容易处理的固体塑胶炸药。

按照这种配方,诺贝尔把硝化甘油炸药从液体变为了固体,那么,它的安全性怎样?爆炸力又如何呢?这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为了检验这种固体炸药是否安全、能否有爆炸力,诺贝尔首先将它从高处抛下来,没有问题,又将它放在铁板上,用铁锤猛砸,还是没有问题。假如是液体的硝化甘油炸药,这样做早就发生强烈爆炸了。最后,诺贝尔把它塞人岩洞,用雷管来点火,这种吸附了硝化甘油的硅藻土终于发生了强烈的爆炸,把岩石炸得粉碎。

由此可见,这种新型的炸药无论怎样晃动和冲击都不会发生爆炸,用火烧也没关系,只有用雷管可以引爆。

就这样,一种易于保管、便于运输、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爆炸力强的新炸药在诺贝尔的手中诞生了。

试验成功后,助手们都催促诺贝尔给这种新炸药取个好听的名字,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重要发明。

最后,诺贝尔把这种新炸药命名为“达纳炸药”,“达纳炸药”即“达纳米克”,在希腊语中是“力量”或者“强力”的意思。“达纳炸药!”多么充满威力的名字啊!

为了用事实来证明达纳炸药那种不寻常的爆破威力和安全性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疑虑,挽回由硝化甘油造成的不良影响,诺贝尔决定亲自到世界各地去进行示范表演。

1867年10月的一天,诺贝尔来到德国的克伦麦尔,在那儿进行了达纳炸药的公开爆炸示范试验。

这天一大早,试验场地就挤满了人,有野心勃勃的矿场主,铁路的工程师和承包商,惟利是图的富豪巨贾,还有当地许多好奇的群众,当然更少不了一些新闻记者。诺贝尔先把大家安置在一个非常安全,却又能看清楚他试验时的每一个动作的地方。

试验开始了。人们在远处看到,诺贝尔在助手的帮助下,从容地取出达纳炸药,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柴点燃……

人们想炸药一定会发生剧烈的爆炸,于是,用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是,达纳炸药根本就没有爆炸,它只是在缓缓地燃烧着。诺贝尔又将10磅一箱的达纳炸药放在柴堆上焚烧,结果还是没有爆炸。

过了一会儿,诺贝尔让助手将同样的一箱达纳炸药,从一座60英尺的高岩抛下,而他自己却呆坐在试验场不动。这里观看的人们无不为诺贝尔捏着一把汗。嘿,诺贝尔这回可真要难逃厄运了。当助手往下抛炸药时,人们全都惊叫着紧紧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他们实在不忍心观看这“残酷”的画面。

几秒钟过去了,人们慢慢地睁开眼睛,惊奇地发现这箱的达纳炸药十分驯服地躺在诺贝尔的身边,没有一点发生爆炸的迹象。顷刻,诺贝尔还将炸药高高举起,向正在观摩的人们示意。这就是诺贝尔为大家所做的新型炸药的安全性试验,人群中一片哗然。

接下来,诺贝尔又为大家做了爆炸性能的试验。他选择了一个坚固的山头,把这箱达纳炸药装进山腰间的石头坑里,用引爆剂点燃引信后,他十分从容地撤离了现场。只听“轰”地一声巨响,岩石被炸得四处飞溅,那座山头顿时夷为了平地。

诺贝尔的这项试验一举成功。前来观看的人们无不为他精彩的爆炸试验而欢呼雀跃。一位大胆的姑娘还勇敢地跑上前去,为他献上一束鲜花,新闻记者们更是不愿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他们把诺贝尔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对他进行采访。

报纸开始称赞33岁的诺贝尔是“不向任何艰难困苦低头的青年发明家”。

“达纳炸药为蒸汽机开创的发展时代,增添了另外一份耀眼的动力。”

人们也开始用尊敬的口吻来称道诺贝尔了。

诺贝尔成功的演示,不但解除了人们对炸药的疑虑,打消了人们对炸药的恐惧、憎恨,还赢得了行家们的敬佩,使他们意识到了这种改进后的新炸药对他们的事业将意味着什么。

诺贝尔第一次成功并合理地解决了炸药在实际操作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也许这并不是诺贝尔最重要的创造,但无论如何,它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也是诺贝尔最闻名的一项发明。它成为后来所有化学炸药工业的基础,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一场无法估量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1867年,经诺贝尔改进后的达纳炸药很快就在多国获得了发明专利权:1867年9月19日获瑞典专利注册;1868年5月26日又获得了在美国的专利注册。1867年5月7日获英国专利注册。

就在达纳炸药取得专利的第二年,克鲁梅尔的诺贝尔工厂重新恢复了生产,它的新产品也开始陆续投放市场,由此工厂就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期。

从1865年至1873年,诺贝尔的住宅和他的实验室,一直都在工厂的所在地——克鲁梅尔,而他的营业办公室,则设在汉堡。

克鲁梅尔工厂生产制造的达纳炸药,通过汉堡这个当时欧洲最大的海港,先是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各地,尔后是欧洲的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和其他海外市场。直到1870年后,在世界各地陆续建起了新的工厂,克鲁梅尔工厂的这种供货任务才宣告结束。

为了满足与日俱增的需求,设在挪威、芬兰等地生产其他制品的诺贝尔工厂,也一律停止了生产,集中力量生产达纳炸药。即便是这样,仍然还是满足不了需求。诺贝尔开始考虑在俄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