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伟人(德国1770~1827)
少年天才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封·贝多芬诞生在德国莱菌河畔波恩城一宫廷歌手的家里。
贝多芬的曾祖父本是法兰西人,后因生意潦倒而迁居德国波恩。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年轻时就是位小名气的音乐家,他在具有候选德国皇帝资格的侯爵宫廷里担任歌手。这位有着宽宽的额头、大大的眼睛、红润皮肤的祖父对小贝多芬的降生感到十分高兴,他决定以自己的名字——路德维希为小贝多芬命名。贝多芬的父亲约翰继承了祖父的天赋,深通声乐,也做了宫庭歌手,并为那些达官显贵所赏识。贝多芬的母亲有很好的家世,她是在寡居后与贝多芬的父亲相识并结婚的。贝多芬是这个家庭中的长子,他的血管中融合了法兰西人和德国人的血液。贝多芬3周岁的时候,和蔼可亲的祖父去世了,祖父的离去,不仅使贝多芬失去了一份疼爱,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贝多芬的命运。
自从祖父去世后,贝多芬一家的生活就只靠父亲从宫廷里所领取的微薄的薪水来维持,生活不够富裕。贝多芬的父亲不仅酗酒成性,而且性格固执、暴躁。本来,他在担任宫廷歌手之余,还兼任家庭音乐教师工作,这样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收入,来补充家庭生活之需。可是,由于他的任性和放纵,往往是在一个家庭做了短短的一段音乐教师后就被辞退了。因此,父亲的家庭教师工作总是处于不稳定之中,家庭的全部负担都落在母亲身上。后来,贝多芬的弟弟安东·加斯巴·卡尔又出生了。这样,母亲不仅要照料终日酗酒的丈夫,还要照料两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儿。童年的家庭生活给贝多芬留下的印象,除了祖父温和的笑容,就是父亲烂醉如泥和暴跳如雷的样子,以及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
1774年,小贝多芬4岁的时候,莫扎特已名声大噪,人们都已知道这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的名字。10岁的莫扎特相继在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举行音乐会,收入相当可观。莫扎特的成功提醒了贝多芬的父亲,他决心要把贝多芬培养成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少年,以便能为他赚一笔钱。从此,小小的贝多芬成了他父亲暴力教育的对象。小贝多芬多么想像别的孩子一样到草地上捕蜻蜓和蝴蝶,到小河边捉小鱼啊!可是,父亲只让小贝多芬整日坐在钢琴前练习。有时,小贝多芬因为手指弹疼了拍子慢下来,也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痛打。
1770年3月26日,7的小贝多芬举行了一生之中的第一场钢琴演奏会。这场演奏会是贝多芬的父亲一手安排的,地点在库恩城的音乐学校大厅,在演出海报上,父亲有意把贝多芬的年龄写成6岁,目的在于让人们把贝多芬看成是“神童音乐家”。演出获得了成功,这不仅给小贝多芬带来了声誉,而且也为他父亲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兴奋的情绪。后来,小贝多芬也偶尔被父亲带到外地去举行旅行演奏。
小贝多芬就这样被埋在音乐之中,他没有体会过小孩子的游戏,也没有可以一道玩的小伙伴。陪伴着小贝多芬童年的,除了音乐,就是莱茵河在他心中形成的梦境——那拂着水面的白杨和细柳、那神秘肃穆的教堂、那矗立着的古堡……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小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技巧不断提高。面对着小贝多芬,严厉粗暴的父亲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继续担任小贝多芬的钢琴教师了。于是,父亲先后请了几位技艺高明的朋友和自己从前的老师来指导小贝多芬。但不久,这些老师看着小贝多芬娴熟的技法,听着小贝多芬指下流泻出的流畅乐曲,便都自动告退了。
1780年,小贝多芬10周岁了。尼菲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尼菲老师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是宫廷风琴演奏师。小贝多芬成为尼菲老师的学生后,不仅学钢琴和风琴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尼菲老师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深深地陶冶和启蒙了小贝多芬。在尼菲老师的指导下,小贝多芬逐渐了解了音乐的美妙和深度,也体会出学习音乐的乐趣。
尼菲老师可以说是个真正的音乐教育家。这个长着一双灵活的大眼睛,看上去很风趣的中年人还很体谅小贝多芬的想法和需要,他采取了适用于孩子的亲切、耐心的教学方法。他了解到小贝多芬学钢琴是吃了许多苦头的,知道小贝多芬对音乐还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是在被迫学习,于是,尼菲老师经常带贝多芬去赛纳河边看落日,去郊外森林听小鸟唱歌……一边看,一边走。尼菲老师就一边向贝多芬讲解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讲优美的音乐旋律是怎样表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尼菲老师通过聊天向小贝多芬讲述音乐的神圣和迷人,有时,他还要像介绍神话中的英雄那样,向贝多芬介绍一些著名音乐大师的事情。就是在练琴时,尼菲老师也总是先向贝多芬讲解乐谱所表现的精神和情感,然后,再让贝多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练习演奏技巧。
1781年,贝多芬和母亲在年底前往鹿特丹,贝多芬结束跟新任宫廷管风琴师涅夫的通奏低音、作曲和键盘课程。11岁的贝多芬在1782年代理涅夫的管风琴师职位,这对年轻人来说属于很困难的任务。翌年,曼海姆的哥兹将这位少年以德累斯勒的进行曲写成的钢琴变奏曲出版,这是他第一首付梓的作品。在3月2日克拉马的《音乐杂志》上,我们可以读到有关评介贝多芬的一篇文章:“路德维希·封·贝多芬,前述男高音之子,是个11岁的男孩(其实是12岁),很有发展前途。他弹奏钢琴优雅从容,且底气十足。一看乐谱便能视奏出涅夫先生给他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熟悉这套以各种调性写成的前奏曲与赋格的人就会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涅夫先生在其他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指导他演奏通奏低音。现在涅夫先生在教他作曲,这位年轻的天才应该拿一份津贴,让他通过游历去开阔视野。如果他保持起步时的神速进展,必然会成为第二位莫扎特。”
这样,在尼菲老师的良好的教育下,本来对音乐并不喜欢的贝多芬,内心却渐渐充满了对音乐王国的无比激情。他的全部兴趣都被音乐吸引了,他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被尼菲老师发掘出来。兴趣使小贝多芬自发产生了强大的动力,他主动勤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783年,由于尼菲老师的推荐,13岁的贝多芬成为宫廷管弦乐团的大键琴演奏者;第二年,贝多芬又成为宫廷礼拜堂风琴演奏者的助手,并且得到了相当多的年俸。天天醉醺醺的爸爸对此十分高兴,他瞪着朦胧醉眼对贝多芬说:“路德维希,你能成为一个音乐家,我太高兴了,但你不要忘记,是我把你教育成音乐家的!你能有今天,得感谢我。”对于爸爸的话,贝多芬内心无法接受,他自幼形成的对爸爸的印象不会改变的。倒是妈妈那慈爱的眼神,使贝多芬从心里感到温暖和欣慰。
1783年10月14日,史贝尔的波斯勒出版了贝多芬截至当时最重要的创作曲,三首《选帝侯》钢琴奏鸣曲,献给“我高贵的君主”——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
波恩岁月
于是,贝多芬开始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体味和揣摩乐曲的旋律、节奏、意境以及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783年,贝多芬15岁那年,又发生了一件使贝多芬名声大噪的事。
受难节那天,贝多芬在教会为一位歌手伴奏《哀歌》,演唱正在进行,贝多芬的脑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能稍微改变一下伴奏的节拍,这首曲子也许会更有生气。想到这里,贝多芬的双手已在琴键上弹出了新的节奏。那位歌手不得不也改变了唱法。演唱结束后,那歌手抓住贝多芬,生气地说:“你这小鬼,为什么要这么做?”贝多芬说:“真对不起!可是,可是我觉得改变后的曲子旋律更美妙了。”歌手暴跳如雷,他向选帝侯报告了此事,但贝多芬并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因此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家似乎都感受到这位“少年天才”的潜力。转眼到了1787年,17岁的贝多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人生驿站。
一天,尼菲老师郑重地对贝多芬说:“你的演奏技巧已经比我高明,你不能再留在这里了。你必须到维也纳去!必须去拜莫扎特为师!”
“去见莫扎特!”贝多芬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是的!莫扎特。只有莫扎特才能使你充分地发挥你的音乐才能。”尼菲老师目光炯炯地向年轻的贝多芬说明自己的意见。
到维也纳去!见莫扎特先生去!对贝多芬来说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要知道,自从贝多芬第一次坐在高大的钢琴前,他那幼小的还不成熟的意识里,莫扎特就成了崇拜的偶像。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更是无时无刻地以她特有的神奇魅力吸引着贝多芬。
尼菲老师的计划让贝多芬兴奋得彻夜未眠。经过紧张的准备,贝多芬怀着兴奋和好奇来到维也纳。
当这个满怀敬慕和期待的小伙子站在莫扎特面前时,莫扎特以冷漠的态度问了贝多芬几个问题后,漠不经心地说:“你能演奏一曲给我听听吗?”莫扎特的态度大大刺伤了贝多芬的自尊心,他对这位大名鼎鼎的音乐大师产生了强烈的敌意。于是,情绪激动的贝多芬说:“老师,请您给我主题。”
“出个主题?你能用我出的主题演奏即兴曲?”莫扎特惊讶地问,然后稍加思索便出了个主题。贝多芬坐在琴前,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心理的感受弹起来。一曲完了,贝多芬抬起头,两眼盯着莫扎特,他从莫扎特的眼中看到了惊讶。果然,莫扎特连连说:“不错,不错!你具有了不起的音乐才能!”贝多芬笑了,他从心里感到一种满足:莫扎特承认了我的天赋!贝多芬获得了莫扎特的赞赏,莫扎特对维也纳音乐圈里的权威们说:“你们注意那个叫贝多芬的少年,他肯定有一天会成为震撼世界的伟大音乐家。”
由于当时莫扎特正在赶写一部大型歌剧,没有时间收贝多芬为学生。这时,贝多芬又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信上说母亲病情加重。贝多芬心急如焚,决定马上启程回波恩。
马车离波恩城愈来愈近了,贝多芬的心紧张得跳个不停。马车刚刚抵达家门,贝多芬立刻从车上跳下来,直跪到母亲的床前。幸好母亲还没有断气,看着匆匆赶回来的贝多芬,勉强支撑起虚弱的身子,眼中溢满了泪水。
“妈妈!”贝多芬扑在母亲怀里,紧紧地拥抱住她。
“路德维希,我的孩子,你回来了,太好了……我每天都在盼着你……真好,我能活着见到你……”母亲用瘦弱的手温柔地抚摸着贝多芬的头,一股强大的悲哀压得贝多芬说不出话来。
贝多芬的母亲得的是肺结核,这种病在当时是医生们都感到束手无措的。那段日子里,贝多芬心里装着哀忧和恐怖,默默地承担了家庭生活的全部担子。
白天,他去给别人家的孩子上音乐课,还要请医生、买药;晚上,他时时刻刻守在母亲身边。看着一天天衰弱下去的母亲,贝多芬心痛极了,他咬紧嘴唇,任泪水默默地流淌,却不敢哭出声来。
然而,贝多芬的祈祷和爱心并没能挽救重病的母亲。1787年7月17日,操劳一生的母亲,带着对丈夫的哀怨之情,带着对未成年的孩子们的牵挂离开了人世。贝多芬此时已经17岁,仍继续加厚他的各方面素养。涅夫对德国文学的兴趣,以及与布鲁宁一家和华尔斯坦伯爵的交往,不仅使他发现其他文学流派,甚至广泛涉猎科学、哲学和政治。虽然他在10岁时便离开学校,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到波恩新成立的大学去旁听哲学课程。
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在波恩的文化气息中得到有益的滋养,即使在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登基后也没改变。1785年的嘉年华会上演了莱辛和席勒的剧作,以及加里克、伏尔泰、博马舍、莫里哀、谢里丹及莎士比亚等人翻译过的作品(上述这些作品皆是老选帝侯时代的保留剧目),紧接而来的有其他活动,主要是一系列的歌剧,包括格鲁克的《阿尔塞斯特》和《奥菲斯》,以及萨利里的《阿米达》、帕西埃洛的各种作品和法国作品。1788年,波恩计划成立国家剧院,吸收了知名的所有演员,剧院乐师(多达31人)包括涅夫(钢琴手及歌剧舞台经理)、约瑟夫·莱夏(监督)、弗朗茨·里斯及安德瑞斯·罗姆伯格、伯纳德·罗姆伯格、西姆罗克(圆号手)及安东·莱夏(长笛手)都恰逢盛时。贝多芬拉中提琴(选帝侯的乐器),同时兼任管风琴师。在此后的音乐季中,贝多芬必然丰富了许多与一群优秀乐师在管弦乐团中合作的经验。